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关于刘禹锡的古诗有几首呢?大家是否知道呢?
1、《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3、《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5、《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6、《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7、《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8、《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9、《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10、《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1、《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12、《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3、《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14、《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15、《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16、《竹枝》
城西门外滟澦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17、《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18、《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城二千岁。海风吹折最繁枝,跪捧琼盘献天帝。
19、《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20、《抛球乐》
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21、《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22、《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23、《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24、《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5、《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26、《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27、《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28、《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29、《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30、《浪淘沙》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
31、《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32、《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颭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33、《杨柳枝》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34、《杨柳枝》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35、《杨柳枝》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人家。
36、《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草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37、《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38、《杨柳枝》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39、《杨柳枝》
迎得春光先到来,轻黄浅绿映楼台。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长挫摧。
40、《杨柳枝》
巫峡巫山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因想阳台无限事,为君回唱竹枝歌。
41、《杨柳枝》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墀遥望麴尘丝。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
42、《杨柳枝》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43、《杨柳枝》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44、《杨柳枝》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45、《踏歌词》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
46、《踏歌词》
桃蹊柳陌好经过,镫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47、《踏歌词》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48、《踏歌词》
日暮江南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49、《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帙浥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50、《忆江南》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51、《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秋。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愁。
52、《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53、《西塞山怀古》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5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2、《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3、《视刀环歌》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4、《咏史》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5、《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6、《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7、《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8、《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溜枕前觉,一夜颜妆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开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9、《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0、《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1、《秋词二首》(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2、《竹枝(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3、《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道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4、《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暗迎神三两声。
15、《浪淘沙》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16、《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7、《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8、《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城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跪捧琼□献天帝。
19、《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2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的这首诗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全诗如下;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注释】
①悲寂寥:悲叹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青天。
【刘禹锡诗鉴赏】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为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诗人把这场历时五个多月纷纭复杂的历史过程全部删去,只截取了王濬发兵和吴国灭亡这两个开始与结束的场面,便集中概括了历史的全部过程。“下”与“收”二字,连贯而成,相互呼应。前者表明王濬兵来之迅猛;后者写出东吴政权覆灭之命运,冠以“黯然”,更见惨凄。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伐,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吴书·孙皓传》),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具有政治家头脑的刘禹锡,对这一点自然理解得很深,所以他积极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奋起改革时弊,力求挽救衰败的唐王朝。可是残酷的现实,使自己的愿望不仅不能实现,反而使自己与集团其他诸人都屡遭迫害与打击。所以这里的“几回伤往事”,不仅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一个“伤”字,充分表现了悲痛之情。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当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当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