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诗句锦集76句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理论与实践的诗句锦集76句

1、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林希元(明)

2、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中)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宋)

4、只有实践能克服

5、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王廷相(明)

6、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宋)

7、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英.托·富勒

8、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波斯)

9、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

10、用理论来推动实践,用实践来修正或补充理论。——廖沫沙(中)

11、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鲁迅(中)

1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况(战国)

13、一个人只有经过东倒西歪的、让自己像个笨蛋那样的阶段才能学会滑冰。——萧伯纳(英)

14、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歌德(德)

15、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小塞涅卡

16、一定是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莎士比亚(英)

17、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18、实践决定理论,真正的`理论也有着领导行动的功用。——邹韬奋(中)

19、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法.沃韦纳戈

20、所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如果只有一条实践法则,那么它们就都依赖这一条实践法则。——费希特

21、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陆游(宋)

22、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颜元(清)

23、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陶行知(中)

24、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中)

2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26、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李光地(清)

27、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陀思妥耶夫斯基

28、如果你不带偏见地去考虑问题,如果你思考一下这些准则的一般性质,你就可以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因为所有的准则事实上都是实践上的。——布拉德利

29、任何理论都不如现实具体。——沈从文(中)

30、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制造宇宙。——克罗齐(意)

3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德)

32、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列宁

33、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34、凡是在理论上正确的,在实践上也必定有效。——康德

35、没有实际的理论是空虚的,同时没有理论的实际是盲目的。——徐特立(中)

36、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苏)

37、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德.费尔巴哈

38、理论上一切争论而未决的问题,都完全由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来解决。——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39、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

40、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斯大林(苏)

41、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甚至是有害的。——陶铸(中)

42、仅仅一个理论上的证明,也比五十件事实更能打动我。——狄德罗

43、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44、实践是智慧的源泉。

45、实践是打开理论宝库的钥匙。

46、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47、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48、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莎士比亚(英)

49、空想一百年,不值一文钱。

50、必须是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莎士比亚(英)

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暗含了中国古代诗文章法中“起承转合”的手法,也暗合了陶渊明一生的“起承转合”。

一、“起承转合”理论之追问

起承转合之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作为诗文写作章法结构方面的术语,简单来讲,“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合”是结束全文。

关于它的起源发展,有学者(如蒋寅)考证认为“从现存文献看,作为诗学问题的起承转合之说,最早见于元人诗法,具体说就是杨载《诗法家数》与傅若金《诗法正论》” 。而有学者(黄强)进一步提出“起承转合结构说在唐代试律、律赋中萌芽,在宋代时文中形成,在明清八股文中得到强化” 的形成发展道路。以上有关有意识的起承转合理论大致可通,可进一步追问,这一理论在被认识提出之前又是怎样被实践的呢?黄强学者说道:“作为诗文的章法结构理论,起承转合四字组合出现的时间虽已到了宋元时期,但其在诗文写作实践中的运用,早已彰现于先秦典籍之中” 。

二、《归园田居》(其一)之“起承转合”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田园诗歌的滥觞和典范,享誉古今。笔者在品读这首诗的时候,所体悟到的那种圆整浑融的艺术境界与前面所说的起承转合理论有着十分的相似。在此,笔者试用此说对这首诗作一分析。

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杨载在《诗法家数》“律诗要法”一段首列起承转合四字,并以“破题”、“颔联”、“颈联”、“结句”与之对应。“破题”即“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陶渊明的这首诗则因事而作。因何事?且看其题“归园田居”。这一题的关键则落在“归”字之上,这首诗也因“归”起。义熙二年(406),陶渊明四十二岁,诗人从上京里移居田园居,决心躬耕自给。就在上一年(405)十一月,他以到武昌为死去的程家妹子哭丧为由辞官回家。陶渊明从做江州祭酒,到41岁辞去彭泽令,先后做过五次官――江州祭酒、桓玄幕僚、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任时间都很短,彭泽令上不过区区81天,然而前后却有十三年。此时,他毅然地选择了“归”,从官场归到心中的“园田”。在他看来,恶浊的官场中充满了虚伪斗争、尔虞我诈,它所带来的一切就像一张“尘网”,而自己却“误落”其中“三十年(实际是十三年,这是夸张说法,极言其久)”。陶渊明之所以以“尘网”比喻入官以后的十三年生活,这是跟首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比照的.的结果。入官之前的二十多年,他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看惯了秀美的自然风光,过惯了简单淳朴的田园生活,所以他性爱丘山,热爱自然,“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而他又好音乐、好读书,自然没有适应世俗官场的性格气质。这样看来,首句又是对次句的解释和前衍。

既然“归”因在于“尘网”,那么我们把此诗真正之“起”理解为“三十年”之“尘网”也是非常合理的。

承: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所谓“承”,自然是承接上文,并加以申述。在这里,陶渊明把自己形象地比喻为“羁鸟”、“池鱼”,诉说自己不自由的苦闷,是对上一句的承接对应。正是因为“三十年”的“尘网”生活,才会有“羁鸟”、“池鱼”般的感受。陶渊明在官十三年,他一直在做官和归耕中徘徊,过着矛盾的生活。他在其《饮酒》诗中追述了开始做官时的心情:“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而在大将军刘裕那里做镇军参军的时候,他也说:“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陶渊明在这五次官场中,时时发出如此的感叹,他对恶浊官场所带来的束缚感到痛苦,对少年所居的田园充满了怀念和迷恋,于是他说“恋旧林”、“思故渊”。

转: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在历经“三十年”之久的“尘网”之后终于实现回归。诗歌此时也随着他的生命转折而“转”。一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将诗人、读者都带到了“南野”和“园田”。诗人的思虑和情感化作文字,随着他的目光一泻千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如数家珍般地将其所见所听所感通通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幅幅安静淳朴的田园乡居图,这不正是题中所指的“田园居”嘛。

合: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放眼望去之后,陶渊明眼光一收,深深一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遂然释怀。合者为结,总纳全篇。前半句结“起”之部分,后半句结“转”之部分。被称为“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范德机在其所撰的《诗格》中说:“合要渊水”。陶渊明的这首结句平淡如水,却又能“言有尽而意无穷”。何为“樊笼”?何谓“自然”?是单单指向的官场和田园吗?这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说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所暗含的“起承转合”理念,笔者采纳了另外一位学者的方法,于此作一简述。学者吴正岚在其文章《宋代诗歌章法理论与‘起承转合’的形成》一文中说,“以‘起承转合’论诗,事实上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素:其一、将诗歌分为四个部分;其二,强调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三,重视各部分与诗题的关系” 。我们将这三个要素放到《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中,不难看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之间也存在着开合钩锁的关系。同时,各部分都与诗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起”为“归”之因;“承”为“归”之念;“转”为“归”之实;“合”为“归”之果。可见,采用“起承转合”的理论来分析这首诗不但是合理的,对我们理解其基本的结构形式和意义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总结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所暗含的“起承转合”理念显然是无意识的。相反,这一理念是顺应着陶渊明的少年、为官、辞官和归耕这一生的“起承转合”而自然显现的。所以在这里,“起承转合”不仅是一种诗文章法结构的理论,也是一次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白、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验过程。再进一步讲,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对应着一切事物发生、发展、转折、收结并循环往复的客观规律,其文化渊源是中国古代人们的天道观、宇宙观中对圆境的高度崇尚。总之,通过“起承转合”的分析方法,我们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达到的圆整自然的艺术效果。

白居易将创作经验总结为诗学理论,详尽地表述《与元九书》中。本文从《与元九书》出发,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思想情感的重视、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和向通俗化推进四个方面分析白居易的诗学理论。

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首先,白居易提出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创作原则。白居易推崇《诗经》,因为《诗经》“六义”植根社会,具有现实主义写实的传统,能够让人听诗了解社会现状。所以白居明确提出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后重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讽谕时政。用诗反映社会现实在杜甫的创作中多有体现,但还是白居易将这一实践上升到诗学理论高度。

其次,白居易认为诗歌应发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功效。白居易用“上以纽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谕。”强调诗歌的社会功效:诗歌应该让上位者补救考察政事的缺失,让平民宣泄疏导感情,针砭时政。

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重视思想感情

白居易强调诗歌创作中思想感情的抒发。感慨于“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开门见山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白居易将诗歌比拟为树,将“情”,即思想感情比作树根,而“言”、“声”、“义”都是由“情”衍生出的。而“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所以语言、声韵使得情见”而“感易交”,是表现思想感情的手段。

但“情”不局限于诗人的个人之情。白居易反对只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他评论屈原、苏武、李陵“各系于志”的诗是“止于伤别”、“归于怨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所以白居易在提出“情根”后又做了补充:

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二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窦也。

白居易的“情”不是“纯属个人的愁乐哀怨”。“情”既言个人之志,有诗人本身的爱恨情仇,更要有“超越个人之上的‘圣人之情’”,囊括现实社会真实的民情时事。白居易对自己的不同类诗歌的态度,也体现这一创作思想。白居易的杂律诗被时人喜爱,但白居易却说“时之所重,仆之所轻”,因为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只抒发了他个人的情感,没有上能“补察时政”,下可“泄导人情”的社会功效。

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白居易将诗歌的“情”、“言”、“声”、“义”比作树木的“根”、“苗”、“华”、“实”。“情”和“义”是诗歌的内容,“言”和“声”是形式。

其一,白居易重视诗歌内容。他提议“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白居易认为,诗歌的创作应该在六义的标准下进行,并发挥惩劝补察的作用。他反对抛开内容只追求“宫律高”、“文字奇”,因为“淫辞丽藻生于文,反伤文者也”。于是他对梁陈的诗歌做了全盘否定,认为不过是“嘲风雷,弄花草”,空有华丽的`辞藻,但“吾不知其所讽焉”。

其二,白居易也重形式。“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是四个要素中的根本,但“言”、“声”、“义”三者也是展示“情”的工具。“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韵律协调言语通顺,进而声音悦耳,情感才能得以表现才能感人,从而结出的果实“义”,才会贯串隐密细微的事物包含博大精深的道理。可见,白居易认为优秀的诗歌应兼顾情感与主题、语言和韵律,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相互统一。

四、其余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向通俗化推进

《与元九书》中记叙道:“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为准的。其余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官府部门选人以白居易的诗为标准。就是在民间“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白居易的诗歌在不同阶层不同知识层面中广为流传,反映了白居易诗歌的雅俗并赏、通俗易懂。

白居易讲求诗歌形式通俗,语言浅显易懂。白居易在作新乐府诗时,就提倡:“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要求新乐府诗句言语朴实而直率、直笔而恳切、所写的内容真实,让人容易理解,能够得到深刻启发,容易传播开。他的良苦用心使其诗歌达到了“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的效果,形式通俗,语言浅显而不浅薄,贴近民间大众生活,“老妪都解”,在当时瑰丽的词风中另辟蹊径。

总的来说,白居易他继承了儒家诗学的进步理论并将其发扬光大。他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重情、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及语言通俗化的诗学理论,大大地丰富了诗学观念,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