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全面地看问题。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人们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理:反映了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5,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6,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1.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5.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0.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1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1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1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6.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17.会当□绝顶,一览众山小
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1.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2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2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2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写蕴含哲理的诗句一
1、(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描写蕴含哲理的诗句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
2.“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两句是《红楼梦》里写在“太虚幻境”大石牌坊两边的对联。它的意思是: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没有的当作有的.,有的也就成为没有的了。作者曹雪芹用高度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
4.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
5.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
6.“老
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理:反映了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
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人们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9.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10.元
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全面地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