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中国北宋文学家。1015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1043年呈上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1046年创作了个人代表作《岳阳楼记》。
1、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御街行——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5、范仲淹罢宴——范仲淹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6、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提出严密官制、劝课农桑、整顿武备、减轻徭役、推行法制等10条建议,遭保守派反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病死于赴颍州途中。善于诗词散文,风格清新明健。有《范文正公集》,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从小刻苦读书,生活得非常简朴,每天只吃一碗稀粥,凉了以后分为四份,拌几根腌菜和醋,早晚各吃两份,吃完继续读书。
成语“断齑画粥”就来源于范仲淹的苦学事迹。他的这种生活很像孔子的弟子颜回的经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考中进士之后,范仲淹进入仕途,参与政事。他在担任右司谏时,多次进谏,得罪了太后和宰相—当时,年幼的宋仁宗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被贬到了苏州。后因治水有功,才被调回京城,担任开封知府。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所到之处,政绩卓著。宋夏交战,已经52 岁的范仲淹被任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亲临前线视察。他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奖拔人才,阻止了西夏的入侵,成功地化解了多次边境危机。
多年的仕途和军旅生涯,让范仲淹看到了北宋朝廷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诸多弊端,如果不改革,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开始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初期,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宋朝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但是,触碰到当权者利益的改革最终失败了;支持改革的大臣纷纷被贬,范仲淹也在其中,几年之后郁郁而终。
在新政中,范仲淹非常重视教育和治学。他早年就主持过应天府府学,从来都是诲人不倦。有时,还用自己微薄的俸禄招待学生们吃饭,他还联络和资助过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宋初三先生”、张载等。
为了给国家培养实用人才,范仲淹还提议将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转向讲求经旨的义理之学和注重实用的经济之学。此后,考试内容开始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论思维,学校教育减少了死记硬背、脱离社会实际的章句记诵及词赋学问。
这些改变在儒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它彻底改变了儒学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少数几个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而范仲淹就是这些革新的主要推动者。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不仅仅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更是一名爱民如子的清廉好官。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清廉范仲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清廉范仲淹
摘要:论述了范仲淹人生的二大成因:以民为本的思想和清正廉洁自律的作风。
关键词:以民为本 清正廉洁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它一生清正廉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每到一处必先兴学育人。范仲淹自幼丧父,艰苦备尝民间疾苦,了然于胸怀,因而他作官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一家温饱,而是着眼于天下的黎民百姓。正如范敬宜先生所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声名显赫、政绩卓著、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灿若繁星。然而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于一身,传教和办事二者兼备,且道德风范堪称一流,无可疵议者,却廖若星辰,其中当首推北宋范文正公。”
范仲淹的一生与河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他在邓州任职期间,“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分国扰于千里”为念,正是这种忧天下的思想境界,使他吟出“南阳风俗常苦耕,太守忧民敢不诚?”的感人诗句。
一、情系百姓,以民为本
范仲淹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忧民上,他“届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主要体现在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范仲淹自请知邓,得到朝廷恩准,在他上任后,邓州自秋至冬数月干旱,庄稼枯黄,百姓发愁,范公更是心忧如焚,“今之刺史古诸侯,孰敢不分天子忧,自秋徂冬渴雨雪,自奏空文渐转邮”(范仲淹《依韵答贾黯监丞贺雪》)。范仲淹不但带领百姓整修陂堰,引水抗旱,还每日三次向朝廷奏报旱情,忧民之心,可见一斑,待到普降瑞雪,他高兴得像年轻人一样,与贺雪的人们一起饮酒击筹,且舞且歌,庆祝来年丰收。他在《依韵和提刑太傅贺雪》中写到:
君起作歌我起和,天地和气须充温。
当年此乐不可得,与雪对舞摅平生。
共君学取雪好处,平施万物如权衡。
范仲淹心系百姓,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关心百姓的疾苦。一天,他在花洲书院给学子讲完学后,来到书院北一里处的村庄走访,发现不少百姓都生有一种怪病,遂问起原因,有老者说,他们这一带水质不好,凡井水都苦涩,长期饮用,便生怪病,生的小孩不少都患有呆疾,范仲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带领学子在书院周围挖井寻泉。多次都失败了,但范公仍不灰心,坚持天天挖井不止,一天,终于在书院内西侧挖出了涌泉,而且泉水甘甜,范仲淹为了让更多的人都能饮用甘泉,便在井上加盖了凿有三个孔的青石板,这样,可以供三个人同时取水,同时青石板的三个孔形成了一个“品”字。并告诫学子像井水一样清洁,做人更要有品德、品行、品格、品位,他企盼邓州人“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范仲淹对井的品德给予高度评价,他在《易议》中说:“井,德之地。唯井施之而不宠,存之而不溢。”他还在《清白堂记》中赞道:“井,所施不私,清白而有德,为官师之规。”意思是说:井,品德高尚,无穷无私,施予别人,而不自满,清白而有德,是为官为师的道德规范。范仲淹为了纪念这事,还专门写了一首长诗《依韵符号提刑张大傅尝新酝》以记之,其中曰,但愿天下乐,一若樽前身,长戴尧舜主,尽作羲黄民,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老百姓非常感激范公的恩德,便将此井,取名为范公井。
二、清正廉洁
范仲淹在孟子的“与民偕乐”思想上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提升,他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23岁时,辞别了母亲,求学千里之外的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当时的应天府书院是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并且是国子监学院。范仲淹在这里如鱼得水,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常以孔子的贤徒颜回为榜样,一碗饭,一瓢水,不改其乐,一心只读书圣贤书,废寝忘食,昼夜不息,自春之夏,经秋历冬。青年范仲淹已是有德饱学之士。
范仲淹由于胸怀大志,勤奋读书,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一举考中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初入仕途,他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中正耿直。改革社会弊病,平生奉行儒家修齐治平原则,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坚守仁义、清正廉洁,不谋私利,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修水坝,平边乱,抗强敌,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年),大胆提出“十事疏”综其要为改革仕官制度,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解民困苦。渭之“庆历新政”“新政”切中时弊,不矢为强国富民的良策。然而任何改革总会触及部分统治者的'既得利益,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也不例外,改革推行不久,就遭到了保守派的沉重打击,致使改革夭折,范仲淹被贬陕西四路宣抚使兼知州,因患肺病不宜继续留任边地,改任邓州知州之后又辗转于杭州,青州等地,做官一任,造福一方,直到生命终结,未曾为自己、为家人、为族人谋过私利,心里装着因家、百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的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关心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是一种大公的精神。数百年来,这种以天下为苍生为念的思想哺育着中华民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情系苍生,心系黎民。这种仁者情怀,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支持着民族的挺立和发展。顾炎武继范仲淹之后,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焉”。时隔千年,当今时代,它仍在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为世界的和谐发展而不懈努力。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后乐,必须要有先忧后乐,必须要有识有志有胆,范仲淹的忧乐思想和荣辱观正是其洁身自好,勤政爱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人民公仆”的精神基础,我们从范仲淹的思想言行中,不仅看到的是一位古代伟人的形象,同时更感受到千年前一位朝廷重臣一生廉政勤政的凌然正气,让我们研究范仲淹,学习范仲淹,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走来,去拥抱廉政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明天。
注释:
[1]范仲淹史料讼编《邓州谢上表》
[2]范仲淹《答赵元吴书》《范文正公谱,明道二年》
[3]《用天下心为赋》《依韵答贾黯监丞》
[4]司马千《史记、孔子世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