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字结尾的诗句精练70句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以人字结尾的诗句精练70句

已凉

唐代:韩偓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译文

翠绿色的栏杆外绣帘儿低垂,猩红的屏风上画着草木花卉。

龙须草织成的席子铺上锦褥,天气已凉却还未到寒冷时候。

注释

⑴绣帘:一作“翠帘”。

⑵猩血:一作“猩色”,猩红色。屏风:一种用来遮挡和做隔断的东西。画折枝:一作“画柘枝”,指图绘花卉草木。

⑶龙须:属灯心草科,茎可织席。这里指草席。

鉴赏

韩偓《香奁集》里有许多反映男女情爱的诗歌,这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其好处全在于艺术构思精巧,笔意含蓄。

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间华丽精致的卧室。镜头由室外逐渐移向室内,透过门前的阑干、当门的帘幕、门内的屏风等一道道障碍,聚影在那张铺着龙须草席和织锦被褥的八尺大床上。房间结构安排所显示出的这种“深而曲”的层次,分明告诉读者这是一位贵家少妇的金闺绣户。

布局以外,景物吸引读者视线的,是那斑驳陆离、秾艳夺目的色彩。翠绿的栏槛,猩红的.画屏,门帘上的彩绣,被面的锦缎光泽,合组成一派旖旎温馨的气象,不仅增添了卧室的华贵势派,还为主人公的闺情绮思酝酿了合适的氛围。主人公始终未露面,她在做什么、想什么也不得而知。但朱漆屏面上雕绘着的折枝图,却不由得使人生发出“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金缕衣》)的感叹。面对这幅画图,主人公不可能不有感于自己的逝水流年,而将大好青春同画中鲜花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思索,更何况而今又到了一年当中季节转换的时候。门前帘幕低垂,簟席上增加被褥,表明暑热已退,秋凉刚降。这样的时刻最容易勾起人们对光阴消逝的感触,在主人公的心灵上又将激起阵阵波澜。诗篇结尾用重笔点出“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时令变化,当然不会出于无意。配上床席、锦褥的暗示以及折枝图的烘托,主人公在深闺寂寞之中渴望爱情的情怀,也就隐约可见了。

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情”,甚至没有一个字触及“人”,纯然借助环境景物来渲染人的情思,供读者玩味。这类命意曲折、用笔委婉的情诗,在唐人诗中还是不多见的。这首小诗之所以广为传诵,原因或在于此。无论从题材旨趣,还是从手法、风格上讲,这首小诗都开启了五代两宋闺情词缛丽婉约的先河。

1、玉衡指孟冬——汉·佚名《明月皎夜光》

2、丙辰冬——清·顾贞观《金缕曲(二首)》

3、辛亥之冬——宋·姜夔《暗香疏影》

4、野店残冬——宋·汪莘《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

5、凛冽倦玄冬——唐·杜甫《西阁曝日》

6、羁旅复经冬——唐·贾岛《冬夜》

7、一裘暖过冬——唐·白居易《狂言示诸侄》

8、春去春来冬复冬——宋·释元净《和苏子由》

9、姜侯设脍当严冬——唐·杜甫《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

10、浅寒天气雨催冬——宋·管鉴《阮郎归·以红酒为马倅寿》

11、再来已孟冬——宋·陆游《不入城半年矣作短歌遣兴》

12、金鸾玉轼摇丁冬——唐·庄南杰《相和歌辞·阳春曲》

13、陈郎七岁富三冬——宋·喻良能《赠神童陈朴》

14、甲午之冬——宋·释善珍《祭双杉塔》

15、厚絮布襦聊过冬——宋·陆游《泛舟过金家埂赠卖薪王翁》

16、欲入池上冬——唐·白居易《葺池上旧亭》

17、玄律始迎冬——唐·李峤《十月奉教作》

18、天气肃肃当严冬——明·朱瞻基《喜雪歌赐兵部尚书张本》

19、霜雪下穷冬——唐·黄滔《送友人游边》

20、去年冬——宋·李曾伯《水龙吟·兴安道间》

21、与梅同过百年冬——宋·郑元秀《瑞鹧鸪·江梅还是嫁东风》

22、六街朝暮鼓冬冬——唐·张籍《洛阳行》

23、虽非文史足三冬——宋·苏颂《次韵孙莘老司谏见寄》

24、屈指新冬——宋·向滈《点绛唇·屈指新冬》

25、于今秋复冬——宋·华岳《寄大庾郭县尉》

26、山僧就结冬——明·吴兆《题王野城南居》

27、贺了生辰却贺冬——宋·郭应祥《鹧鸪天·丙寅岁寿内子》

28、已是新春不是冬——宋·陆游《十二月九日枕上作》

29、悠悠春复冬——宋·张耒《即事二首其一》

30、林间鼓冬冬——宋·陆游《社鼓》

31、未肯畏严冬——宋·张耒《手种芭蕉秋来特盛成二大丛》

32、全将慵懒度三冬——宋·范成大《元日山寺》

33、团圞傲穷冬——宋·董嗣杲《新桥上岸》

34、刻画仍遗冬——宋·赵蕃《十二日登列岫亭有设空幄者去之荐福酌浅沙泉》

35、且吐芳心过一冬——宋·释行海《梅》

36、烛与梅花共过冬——宋·刘应时《句》

37、地暖不知冬——宋·赵肃远《赤松观》

38、传漏鼓冬冬——宋·陆游《夜赋》

39、学未辍三冬——宋·曾丰《简寄郑将使》

40、今年季秋与孟冬——明·秋潭舷公《送叶熙时还新安省亲尊公读书于黄山之指月庵》

41、萧辰俯仰及严冬——宋·冯时行《冬至有感》

42、土木场中过两冬——宋·释师范《偈颂十七首其一》

43、四时迭运春复冬——宋·李吕《和感怀韵》

44、门第违离又一冬——宋·赵蕃《寄林运使三首其一》

45、安稳读三冬——宋·范成大《次韵耿时举、王直之夜坐》

46、一卧孤村两见冬——宋·张耒《至日有感二首其一》

47、今年恰好是三冬——宋·郑刚中《庚午冬至夜》

48、夤缘过夏又经冬——宋·释师体《偈颂十八首其一》

49、我游黄山当严冬——明·赵滂《登黄山炼丹峰寻昔人隐处》

50、食棘无秋冬——唐·储光羲《述韦昭应画犀牛》

51、自夏涉玄冬——魏晋·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

52、故人语我明年冬——宋·林亦之《戏题稚春杜少陵诗集》

53、乃一秋一冬——宋·陈淳祖《劝农二首奉呈同官诸丈》

54、擐甲徂春冬——宋·王安石《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三襏襫》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前言】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

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