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欢字结尾的诗句汇聚60句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以欢字结尾的诗句汇聚60句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是李白初到长安后,被唐玄宗任命为供奉翰林时的词作。

公元743年(天宝二年)或744年(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乐伶们准备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

这时,唐玄宗兴致极高。便对杨玉环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这当然是李白显露自己才华的好机会,也是李白在皇帝面前邀取宠信的绝佳时机。于是,李白极尽其赞赏、颂扬、美誉之能事,写下了这三首词。虽然历史上描写皇帝身边美女的诗词浩如江海,但是要论起既得到了当事人的喜爱,又受到后人一致好评的恐怕还是李白这三首《清平调》了。音乐上,也把这三首词称为《霓裳羽衣曲》 。

开句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就把杨妃的衣服,写成如同霓裳羽衣一般。这“想”可以让你放飞想象、驰骋你的思绪去任意勾画。仰望那缥缈的柔蔚轻云,本来就已经使玄宗神中泛起了无限美妙的感受,更何况最钟爱的妃子就在身边。如果说这是看见鲜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把杨玉环的衣裳想象为就是蓝天上飘着的天云。白云的悠柔、荡漾、虚幻,这样的衣裳罩在自己妃子无限娇俏的花颜、胴体,腰身之上,那当然令人痴醉了。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玄宗以花团锦簇、缥缈迷离、神魂荡漾的感受。

下一句“ 春风拂槛露华浓”,春风,本来就已经十分可人了,再“拂槛”,就是越过宫槛、栏杆,罩在玉人的.琼体、腰身上,那会是如何情景呢?李白用“露华浓”来比喻。这“露华”浓,就把牡丹花沾满了晶莹的露珠,娇俏、水粼、晶莹附在了杨贵妃的身上,就更加使得杨玉环的姿色凸显得更加妖娆、琼美、绝伦了。

结尾的“若非群玉山头见”与“会向瑶台月下逢”群玉,即仙山,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那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这第一首,都是从“虚幻”到“虚幻”,把眼前的一切,都写的虚无缥缈。但这些都是为了“实的”服务。就是为了突出杨贵妃的美艳绝伦。这在文学上,是一种惯用的手法。越是“虚幻”,就越是无法言喻,而越“虚幻”和“无法言喻”,就越无法勾画,只能由着你自己去理解、勾画了,这就极大地强化了以虚拟实的渲染效果。

第二首,开始写实的了。“一枝红艳露浓香”,是说一枝通红的牡丹花(实际是一枝木芙蓉花)露浓香。这是从“色”、“型”、“味”三个方面来形容、描写,即鲜红的颜色,点沾着滴滴晶莹的露珠,还有浓郁的“香气”缭绕。就是,红艳艳的牡丹,花片上滴上点点露珠,还凝结着袭人的香气。红,也作“秾”。这“云雨巫山”,是用楚襄王巫山与神女际会,用来隐寓“云雨之欢”来暗喻“男女欢爱”,亦即“巫山云雨”。但为什么还是“枉断肠”哪?这个“枉”字是李白的高妙之处。意思是,楚襄王不过是做的美梦,而当今的帝王唐玄宗,是真真的现实。这种用梦境和现实的对比,自然会使皇帝兴奋了。这“一梦一虚”和“一实一真”的对比,对唐玄宗是一个极大的称赞、鼓舞、使他能在满足中陶醉,在音乐中陶醉,在幸福中自豪。而下边的两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完全是来赞扬杨玉环的。

和其他的红颜美女比较,吴王的西施、和蕃的王昭君、三国的貂蝉怎么和眼前的玉人比较哪?这里的“汉宫”,不该是仅仅指汉朝的宫闱,是指世间一切的美人,当然也包括赵飞燕了。这里,也是把赵飞燕和赵合德姊妹俩单提出来,主要说了赵飞燕。意思是“汉宫美女”就是赵飞燕,虽然体轻“可为掌上舞”,但她并不可以与眼前的杨玉环同比,他还是得依仗“新妆”扮丽的。这既誇赞了杨玉环的美貌,也间接地满足了唐玄宗的虚荣心。

第三首的“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是李白延笔到两个人的关系。一是说杨玉环的名花,一是说君王的喜欢。名花倾国,是说杨贵妃“独占鳌头”无可与之伦比,也说出了帝王的喜欢之情。“带笑看”当然是满足与喜悦之情。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使“倾国倾城”成为了描述美女的惯用名句。

末句是说,春风虽好,帝王仍是会有偶尔的苦恼。但是,因为美女的存在,是可以宽慰君王的苦恼。“解释”的“解”是“解开”之意,“释”是放掉之意。这句的意思是,纵然帝王偶有苦恼,也是要在沉香亭之北,同同倚栏杆的爱妃在一起,也完全可以得到安慰和宽怀的。

我到过西安,也光顾过华清池。当时,身伫池畔,望着眼前风光,想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令人唏嘘不已。

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时,六军不发,群情酗酗,千钧一发 ,龙虎大将军陈玄礼已不能控制局面,逼得唐玄宗只好忍痛割爱。而后来,唐肃宗李亨,在郭子仪的支持下,在灵武即位。等他再回到长安,只能当一个太上皇了。落的只是“行宫见月”、“夜雨闻铃”、“秋雨梧桐”的悲哀、悔恨、孤独、和无奈。不禁又使我想起了郑畋的《马嵬驿》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使我的思古之幽情,久久平息不下来。

李白的这三首《清平调》把牡丹姹紫嫣红、沾露含情、馨香萦绕与的姿色琼绝、娇俏楚楚、倩丽妖娆的美女对照比较,写得情趣盎然,生动感人,美妙无比,是一首杰出的浪漫主义杰作。很值得欣赏。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作品赏析

【注释】:

会昌二年(842),杜牧四十岁时,受当时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此诗可能作于睦州。

“淮阳多病偶求欢”,淮阳,指西汉汲黯。汲黯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数被外放。在出任东海太守时,虽卧病不视事,而能大治。后又拜为淮阳太守,他流着泪对汉武帝说:“臣尝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汉书·汲黯传》),要求留在京师,但遭拒绝。汲黯最后就死于淮阳。诗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的。“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郁积,难以排遣,今夜只能借酒浇愁,以求得片刻慰藉。这一句语意沉痛而措辞委婉。第二句“客袖侵霜与烛盘”,进一步抒写作客他乡的失意情怀。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吊影自伤,愤悱无告,更觉寂寞悲凉。“霜”,在这里含风霜、风尘之意,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来的游宦生涯,饱含了多少辛酸!“烛盘”,则关合题面中的“夜饮”,真是语不虚设。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上两句写室内饮酒,第三句忽然插入写景:“砌下梨花一堆雪”,是颇具匠心的。看来诗人独斟独饮,并不能释忧解愁。于是他罢酒辍饮,凭栏而立,但见朔风阵阵,暮雪纷纷,那阶下积雪象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这里看似纯写景色,实则情因景生,寓情于景,包孕极为丰富。诗人烛下独饮,本已孤凄不堪,现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他身世茫茫之感,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时又不知身在何处!“明年谁此凭栏杆?”这一问,凝聚着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此诗首句用典,点明独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有笼盖全篇的作用。次句承上实写夜饮,在叙事中进一步烘托忧伤凄惋的情怀。第三句一笔宕开,用写景衬垫一下,不仅使全诗顿生波澜,也使第四句的慨叹更其沉重有力。妙在最后又以问语出之,与前面三个陈述句相映照,更觉音情顿挫,唱叹有致,使结尾有如“撞钟”,清音不绝。明胡震亨说:“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玩味此诗,庶几如此。

生查子古诗词1

古诗原文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译文翻译

春山上的烟雾即将散去,淡色的天空上,星星稀疏且小。将落的月儿照在我们脸上,流着离别的泪水,天已经接近黎明。

话已经说了很多,情意却没有尽头。回过头来仍说道:记得绿罗裙,无论走到何处都要怜惜芳草。

注释解释

生查子:词调名,原为唐教坊曲名。

烟欲收:山上的雾气正开始收敛。

临:接近。清晓:黎明。

重(chóng)道:再次说。

罗裙(qún):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女孩衣裙。

怜:怜惜。

创作背景

表现男欢女爱、离愁别绪是唐五代词中最常见的题材。爱情是人生中的春天,春天是爱情的伴侣。但是,唐五代词在表现爱情这类题材时,多是写得浮靡被艳,辞彩华丽。词人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词。

诗文赏析

上片“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远处连绵起伏的春山上,白茫茫的雾气开始收退,依稀现出黑黝黝的如画剪影;东方渐明,露出鱼肚白色,寥落的几颗晨星也慢慢黯淡下去。天很快就要大亮,一个美好的春日即将开始,然而无情的离别时刻也逼近了。词以“欲收”、“淡”、“稀小”等含有动态的语词,写出天色由朦胧逐渐明朗的过程,暗示恋人抬望天色而渐渐收紧的心情。“春山”二句,在勾勒晨景中,挑明了季节、时间、环境、恋人早起等内容,为伤别垫下了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接下,文笔从天色落到人物身上:清晓的晨光下,女主人公脸上一串串伤别的泪珠不断地流落,西斜的残月,照亮她的脸庞,好似暗喻女子的眉黛;涟涟的别泪,在这清幽的晨光中显得格外晶莹前一句对女主人公的脸部来了一个特写,将人物也摄进了春晓画面。“别泪”二字,点醒题旨,与上片其他内容相结合,隐含他们从夜里室内话别对泣,直到天明路边难舍难分的内容。

下片“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执手歧路,细细叮咛。别泪拭不干,别语嘱不尽,有情人送别,情深意长。“语已多,情未了。”纵说了千言万语,也难尽几多情意。花前月下的欢快日子已成陈迹,此后是闺房孤灯、梧桐细雨,梦里相思,“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最后一句“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里,词人借助芳草与罗裙同色的联想,生动地表现了女子临别时的复杂心理和眷恋情绪。女子看见萋萋遮满古道伸向远方的芳草,想到行人将离开自己而跋涉天涯,又想到自己将苦苦地思念他,又转想到他对自己的思念,猝而又担心他会不会忘了自己。芳草与自己身上的绿罗裙颜色相同,女子由这一联想生发开去:天涯处处有芳草,她希望行人睹芳草而记得绿罗裙(自己),行遍天涯,爱情永远不变。“怜芳草”即恋女子也。这两句词化用前人诗句而翻进一层,把许多层的心情意思揉合进去,显得更为出色。从女子回身再追补的这句话中,读者可窥到女子内心深层的秘密。女子祈愿的是两情久长,远游他乡的男子永不变心。意不明说,又非说不可,于是含蓄而婉转地指草指裙郑重叮咛了这么一句痴语。女子的情深如海,韧如蒲草,自在言外不喻之中。南朝江总妻《赋庭草》云:“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咏裙、草同色。杜甫诗云:“名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说睹景思人。结尾二句,通过联想,将自然景色与心中感情巧妙地结合起来 。

生查子古诗词2

[宋]晏几道

长恨涉江遥,

移近溪头住。

闲荡木兰舟,

误入双鸳浦。

无端轻薄云,

暗作廉纤雨。

翠袖不胜寒,

欲向荷花语。

注释:

作品赏析:

【注释】:

此词以一个看似平凡的少女荡舟遇雨、娇不胜寒的故事,喻写了一幕爱情的悲剧,同时也寄托了一个不谙世故者生活坎坷、遭遇不幸的身世感慨。全词意味深蕴,含蓄婉转,手法新颖,别具一格。

开篇两句起笔不凡,想像奇特。“涉江”,本《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之意。女主人公感到离江边路太远了,遂移家近溪头,以便涉江采芙蓉,而且溪水流入江中,也将会流到所思之处吧!慰情聊胜于无,两句堪称“痴绝”之语。三、四句又起波澜,她摇荡着木兰船去采芙蓉,却不知不觉误入了双鸳浦。“木兰舟”,以香木制成的船只,泛指佳美的小船。芙蓉,即指荷花。她在荡舟缘溪而去,可是却来到触动她孤独情怀之地“双鸳浦”——鸳鸯成双作对的水边。这里妙在一“误”字,竟因“双鸳”这样美好的字眼引起她的不快,正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

过片二句借写泛舟时遇雨,语意双关,表达了女子被弃时复杂的感情。“无端”,有料想不到之意。那象浮云般轻薄的男子,竟然毫无理由地玩弄女子的感情,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子却只能暗暗地忍受着无穷的痛苦。那几乎是绝望的哀伤、绵绵的遗恨,在紧揪着人们的心。“云”、“雨”之喻,本指男女间的欢合,而在本词中,却显得如此凄冷悲凉。这里用谴责、痛悔、爱怜几层含意,深刻地写出被弃女子的心理。末两句承“帘纤雨”,意谓她那单薄的衣裳怎抵挡寒风冷雨?只好向荷花诉说自己的幽恨。“翠袖”句本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杜诗写一位绝代佳人幽居深谷,与草木相依,而“轻薄”的夫婿却另有新欢,把她遗弃,佳人贞洁自持,甘过清贫的生活。本词写女子“不胜”风雨之寒,既点出她的软弱无依的可悲处境,也暗示她的清操独守。然而心灵上的创伤是无法消除的,无人倾诉,只能悄悄地共荷花相语。“荷花”,与首句“涉江”遥相呼应,有回环往复之妙。

生查子古诗词3

古诗原文

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

总是别时情,那待分明语。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

译文翻译

彩云飞逝,碧霞漫天,心中惆怅有人知道多少。看不见合欢花,只能独自依在相思树旁。

与伊人道别的场景历历在目,内心的情感也说不清楚。心甘情愿地到深夜,去数尽那绵长的相思雨。

注释解释

生查(zhā)子:唐教坊曲名。调见《尊前集》。仄韵,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为一首仄韵五言绝句。单数句不是韵位,但末一字限用平声,在双数句用韵。始见韦应物词。生查子,又名《楚云深》、《相和柳》、《睛色入青山》、《梅溪渡》、《陌上郎》、《遇仙楂》、《愁风月》、《绿罗裙》等。

彩云飞:彩云飞逝。

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后泛指天上。

合欢花:别名夜合树、绒花树、鸟绒树,落叶乔木,树皮灰色,羽状复叶,小叶对生,白天对开,夜间合拢。

相思树:相传为战国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据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载,宋康王舍人韩凭妻何氏貌美,康王夺之,并囚凭。凭自杀,何氏投台而死,遗书愿以尸骨与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两坟相望。不久,二冢之端各生大梓木,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常栖树上,交颈悲呜。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后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判得:心甘情愿地。

厌厌(yān yān):绵长、安静的样子。

创作背景

卢氏的去世,彻底打碎了纳兰的生活,这个多情种,把卢氏病逝的责任归到自己身上。也正是因此,他的词风大转,写下了无数叫人肝肠寸断、万古伤怀的悼亡之词。这一首《生查子》,写于卢氏去世之后,是天上人间的差别。

诗文赏析

上片首句一出,迷惘之情油然而生。“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彩云随风飘散,恍然若梦,天空这么大,会飞到哪里去呢?可无论飞到哪里,我也再见不到这朵云彩了。此处运用了托比之法,也意味着词人与恋人分别,再会无期,万般想念,万分猜测此刻都已成空,只剩下无穷尽的孤单和独自一人的凄凉。人常常为才刚见到,却又转瞬即逝的事物所伤感,云彩如此,爱情如此,生命亦如此。“合欢花”与“相思树”作为对仗的一组意象,前者作为生气的象征,古人以此花赠人,谓可消忧解怨。后者却为死后的纪念,是恋人死后从坟墓中长出的合抱树。同是爱情的`见证,但词人却不见了“合欢花”,只能空依“相思树。”更加表明了纳兰在填此词时悲伤与绝望的心境。

下片显然是描写了词人为情所困、辗转难眠的过程。“总是别时情”,在词人心中,与伊人道别的场景历历在曰,无法忘却。时间过得愈久,痛的感觉就愈发浓烈,越不愿想起,就越常常浮现在心头。“那得分明语”,更是说明了词人那种怅惘惋惜的心情,伊人不在,只能相会梦中,而耶些纷繁复杂的往事,又有谁人能说清呢?不过即便能够得“分明语”。却也于事无补,伊人终归是永远地离开了自己,说再多的话又有什么用呢。曾经快乐的时光,在别离之后就成为了许多带刺的回忆,常常让词人忧愁得不能自已,当时愈是幸福,现在就愈发地痛苦。

然而因不能“分明语”那些“别时情”而苦恼的词人,却又写下了“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这样的句子。“判”通“拼”,“判得”就是拼得,也是心甘情愿的意思,一个满腹离愁的人,却会心甘情愿地去听一夜的雨声,这样的人,怕是已经出离了“愁”这个字之外。

王同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到“愁”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写这种词的多半是不更事的少年,受到少许委屈,便以为受到世间莫大的愁苦,终日悲悲戚戚,郁郁寡欢第二种则是“欲说还休”,至此重境界的人,大都亲历过大喜大悲。可是一旦有人问起,又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一而第i种便是“超然”的境界,人人此境,则虽悲极不能生乐,却也能生出一份坦然,一份对生命的原谅和认可,尔后方能超然于生命。

纳兰这一句.便已经符合了这第三种“超然”的境界,而这一种境界,必然是所愁之事长存于心,而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折磨,最终达到了一种“超然”,而这种“超然”,却也必然是一种极大的悲哀。纳兰此处所用的倒提之笔,令人心头为之一痛。

通篇而看,在结构上也隐隐有着起承转合之意,《生查子》这个词牌毕竟是出于五律之中,然而纳兰这首并不明显。最后一句算是点睛之笔。从彩云飞逝而到空倚合欢树,又写到了夜阑难眠,独自昕雨。在结尾的时候纳兰并未用一些凄婉异常的文字来抒写自己的痛,而是要去“数尽厌厌雨”来消磨这样的寂寞的夜晚,可他究竟数的是雨,还是要去数那些点点滴滴的往事呢?想来该是后者多一些,词人最喜欢在结尾处带入自己伤痛的情怀,所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尽管他不肯承认自己的悲伤,但人的悲伤是无法用言语来掩饰住的。

纳兰这首词,写尽了一份自己长久不变的思念,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他自己的一颗难以释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