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 苏轼 东湖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
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
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
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
入门便清奥,怳如梦西南。
泉源従高来,随流走涵涵。
东去触重阜,尽为湖所贪。
但见苍石螭,开口吐清甘。
借汝腹中过,胡为目眈眈。
新荷弄晚凉,轻棹极幽探。
飘摇忘远近,偃息遗佩篸。
深有龟与鱼,浅有螺与蚶。
曝晴复戏雨,戢戢多于蚕。
浮沉无停饵,倏忽遽满篮。
丝缗虽强致,琐细安足戡。
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
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
(此古饮凤池也。)
至今多梧桐,合抱如彭聃。
彩羽无复见,上有鹯搏。
嗟予生虽晚,考古意所。
图书已漫漶。
犹复访侨郯。
《卷阿》
诗可继,此意久已含。
扶风古三辅,政事岂汝谙。
聊为湖上饮,一纵醉后谈。
门前远行客,劫劫无留骖。
问胡不回首,毋乃趁朝参。
予今正疏懒,官长幸见函。
不辞日游再,行恐岁满三。
暮归还倒载,钟鼓已 (音谙)。
曾经一湖碧水
醉了夏日情怀
如今,九月的思绪
在沉默里,选择了安静
是不是一个转身
再见,或离别
都会成一种永恒
任由记忆,独处零落
路过,昔日的风景
踏上柳下石挢
孤单的影子
倒影在幽幽的水中
东湖,只一个记忆
偶尔的栖息
却并不是
自己,想要的天堂
阳光,不是很暖
一个人,独自
游荡在湖边
光阴却是那么绵长
缓缓吹过的风
掠过湖面,凉透心房
思绪,飘忽着去了远方
那是季节在流浪
一个梦,好远
懵懂之间
我疏了雨,淡了风
岁月的角落
留下,太多的无语
只有我,才可
读的`懂秋的凄凉
脚下,叶落成殇
无助的落寞中
早已,失去有你的风景
我不知道,一池秋水
需要多少阳光
才不会辜负,莲的守望
或许,谁也不懂
也不敢过多的奢望
陇上的秋,逐渐变凉
一季的凋零
诉说着曾经过往
或许,前方的路
铺满的不是叶落
而是,下一个春的希望
无论时光如何变迁
都应保持,微笑的模样
心,不愿再次流浪
或许,没有任何方向
只有自己明白
季节里的默默无语
一直,在水一方
静守流年,驻足守望
用浓浓的秋色
涂鸦着,梦的翅膀
《东湖送朱逸人归》作品介绍
《东湖送朱逸人归》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0卷第62首。
《东湖送朱逸人归》原文
东湖送朱逸人归
作者:唐·刘长卿
山色湖光并在东,扁舟归去有樵风。
莫道野人无外事,开田凿井白云中。
《东湖送朱逸人归》注释
①朱逸人:当为朱放。大历十五年顷,朱放在睦州。诗为朱放归越州长卿在睦州治所建德县送行时所作。
②东湖:《浙江通志》六0建德县:“东湖在东门内,县治左。”
③外事:身外之事。《西京杂记》:司马相如“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
《东湖送朱逸人归》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东湖送朱逸人归》繁体对照
卷150_62東湖送朱逸人歸劉長卿
山色湖光並在東,扁舟歸去有樵風。
莫道野人無外事,開田鑿井白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