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平淡的诗句汇总96条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陶渊明平淡的诗句汇总96条

引导语:宋代的苏东坡评价陶渊明诗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那么大家知道他们的10首最高境界的诗是哪些?我们一起来了解。

一、陶渊明的人生哲学:

形影神·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陈寅恪先生专门对此诗逐一阐释,得出结论是陶渊明信奉着“委运任化的新自然说”,基于他的这一哲学观,后代学者多能继续研究有所创获。陶渊明确实给时人一种新的活法,确实活出了与世俗生活和解的方式,平淡中有绮丽,苦闷中有快乐。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盖应如此!

二、陶渊明的淡然悠远

饮酒·其四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陶渊明总是让人联想到菊花。他的诗也符合菊花淡然的风格。这首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

三、陶渊明的豁达

拟挽歌辞·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拟挽歌辞》共有三首,陶渊明设想自己死后情景,拟此三诗,此诗为第三首。后四句道出了他对生死的豁达。视死亡如托体于山,这就不难懂他的乐天安命顺其自然了。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大,在他身上总能看到庄子的影子,只不过庄子是太不近人情的哲学家,而陶渊明则是一位想得开、说得出且做得来的诗人。

四、陶渊明的读书:

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古之学者耕且养”,陶渊明也是继承古训的,务农自不必说,但猜想他庄家肯定种得一般,也不是一位持家有方的人。读书亦是如此:“好读书不求甚解”;泛览、流观可窥其读书的态度了。

五、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诗中各种美好的意象:鸟、鱼、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烟、狗吠、鸡鸣……娓娓道来,生趣盎然。岂不知天天闻此、观此是何等单调无聊!有幸悟出此中真谛非诗人莫属。这才真的算是 “诗意的栖居”!

六、陶渊明的劳作: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首真真正正劳作的诗,非久居田家而不可得,宁静平和充实的天趣使然。又虽累得半死也不忘说一句“但使愿无违”,可见其率性的人生。

七、陶渊明的旨趣: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陶集中的臻品,在中国诗歌史上也同样璀璨。其艺术水平之高相信放在任何一部伟大的诗篇前都毫不逊色。魏晋最重玄学,尽管陶渊明不是玄学家,但他也在“言意之辨”。想到他的.“二顷五十亩种秫”、二万钱悉送酒家,可见酒在他生活中的重要。

八、陶渊明的霸气: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陶渊明的诗虽然以平淡自然为主调,但是他仍有豪迈雄健的一面,对于这一点,鲁迅先生称之为“金刚怒目式”。

九、陶渊明的真淳:

与殷晋安别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

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元好问论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此诗可见其对友人情谊的质朴,而凝字练句可谓真淳:“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行云流水、潇洒自然!如此为诗,可谓绝唱。

十、陶渊明的窘境: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每读此诗都感同身受,其无奈的境地溢于言表!陶渊明到底有多穷?《归去来兮辞》序中说“幼稚盈室,瓶无储粟”;《有会而作》中说“老至更长饥”。可见他的人生各个阶段都在受饥饿之苦,“乞食”亦属寻常。

一、生活即诗影响诗风

生活即诗,在此是强调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对他的诗文风格影响巨大。他的出身、地位、遭遇以及当时的时代、社会都决定着他诗文的基本内容,而其诗文内容又直接影响着他的诗文的基本风格。

1.陶渊明的出身及生活经历。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陶茂,为官武昌太守。父亲陶敏也做过官,却不以出处为意。母亲孟氏,则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侃的外孙女。陶渊明的父亲在他8岁时就去世了,生活颇为艰难。陶渊明在20岁时受叔父陶

2.生活经历对陶渊明人生观的影响。从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可看出,凭他的才学在当时应该有一个施展抱负的官位,可是他生不逢时,游学求仕数年后失望而归。他看清了那些贵族豪门的嘴脸:垄断政权、滥赏滥杀、放浪形骸、贪财虚伪、荒淫奢侈。同时,三年的游学也令他深感京城人门第观念的严重。这种经历让他深感自卑,从而也令他产生了远离政治官场的念头。其实把自己的一生都埋没在田间地头,又何尝是心甘情愿?只是这个世道是非颠倒、善恶不分、官场实在是无法容身。这其实才是陶渊明真正的心迹所在。

3.生活经历、人生观对陶渊明诗文内容、诗文风格的影响。这种经历,决定了他的诗文内容主要是以他的隐居田园生活为主。在他归耕柴桑乡里的二十多年里,先后创作了诸如《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

由此可见,正是陶渊明自己平淡自然的生活写入诗中,才孵化出我国彪炳千古的“平淡自然”的诗文风格。

二、性情即诗影响诗风

在东晋那个黑暗腐朽的政治中,陶渊明卓尔不群的性格决定了他卓尔不群的文风。

陶渊明卓尔不群的性格深得其外祖父孟嘉的遗传。陶渊明8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对陶渊明没有太大的影响。对陶渊明影响大的还是他的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继承了他身上作为名士的许多东西。

1.孟嘉的性格。孟嘉少年丧父,他淡泊沉静,度量很大,才华横溢。当时的江州刺史国舅爷

另一方面,孟嘉对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却是极其尊重热情。他做江州别驾时,乘船去为朋友江州刺史谢永吊丧送葬,途径永兴,遇一天下名士许询,待他凭吊完后回到永兴,两人一见如故,夜以继日的将平生所学拿出来一一探讨,直到都没了说话的力气才分手。后来孟嘉又升官为安西大将军长史,但他在

孟嘉喜欢读书,如果有了心得,内心喜悦,就驾车到龙山,登京望远,把酒临风。在陶渊明到了发蒙的年龄,孟嘉就送了他一整套儒家经书,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孟嘉一生中从不肯苟且迎合别人,言语从来没有夸大自己。他喜欢酣饮,即使喝过了量也不会失态,而是借着酒兴抒发情怀,畅然寄心于世外。

2.陶渊明的性格对其诗文内容和风格的影响。虽然陶渊明十二三岁的时候,51岁的孟嘉就去世了,但孟嘉的这些性格,可谓完全遗传给了他的外孙。他的才华、度量,淡泊沉静、刚正不阿、不肯苟合权贵、酣饮作诗、率直任性而又豁达洒脱等,在陶渊明身上一一再现,并直接成为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影响着陶渊明诗文的基本风格。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出仕前的一篇早期作品。这篇传记以自画像的方式记事立言,真实而又传神地反映了他年轻时贫寒的家境和处之泰然的情怀。尽管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陶渊明乃性情中人,一生中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理想。晚年写的《桃花源记(并诗)》是这种理想社会的艺术再现,他一生之所以能不断抵御世俗利欲的诱惑,源于他的两大精神支柱:一是时时以古代贤人的言行自砺,二是始终尽可能地从现实的农耕生活中发掘出真实的乐趣。这从他的《和郭主簿二首》中“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以及《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中“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的诗句里,可以窥见出他常将像先师孔子、长沮、

另外,陶渊明喜欢饮酒,干脆他就以“饮酒”为名作诗,借酒抒情,酒中倾述了对远古淳真理性的呼唤。

尤其要提的是,他做彭泽令,在职不满百日,尽管家贫急需官俸度日,但因不忍奴颜婢膝于督邮,乃弃官而去,并做《归去来兮辞》以述心悦。这就是广为传诵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其刚正不阿之性情跃然于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此外,晚年的陶渊明极度贫困,时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檀道济到陶潜家中请陶潜出仕,被潜拒绝,所赠梁肉也被潜送回。此事后,陶渊明作《有会而作并序》,在平淡自然中表达了自己在贫苦的生活中仍要坚守为人的节操,身处患难却能在安贫乐道中获得精神自由的思想,同样令人钦佩。

他的诗融入其性情,他的性格即是他的诗,性情的恬淡、宁静、光明峻洁、求真不屈作用于诗,即形成他的平淡自然之风格。

三、意识形态影响诗文风格

任何一位作家的世界观、创作、思想、性格等等皆受到他生活的客观世界的影响,他的创作风格也必然包含有他生活的'时代的烙印。从汉末大乱到隋代统一,我国社会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的状态。陶渊明生活的东晋也正处在这一分裂动荡的状态中,他的文学创作、诗文风格也必然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当时佛道盛行、魏晋学风谈玄说理、崇尚隐逸等等意识形态对他平淡自然诗文风格的形成有其重要影响。

1.意识形态:佛道盛行、魏晋学风谈玄说理,崇尚隐逸。佛教由东汉开始输入我国,经历三国时代,到两晋时期更为兴盛,佛寺日渐增多,佛经大量

2.意识形态影响其诗文内容,从而影响其风格。在他的名篇《桃花源记(并诗)》中,陶渊明虚构了一个美妙的理想世界。那儿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努力耕作,充分享受劳动和收获的欢乐;他们热情好客,始终保持着幼有所长、老有所终的传统美德。尽管是虚构的寓言故事,但它本质上却是一种社会文化思想的理想展示,而这种理想是在吸取了儒家有关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精髓的同时,

在《形影神三首》、《连雨独饮》中,作者既信天地万物间有神仙,自己想成神成仙,又否定神仙的存在,于虚实间对人生有清醒的认识。他的这种认识在晋代既不同于自然崇拜者以放情山水,服食求仙为尚,又不同于儒家名教传人以世俗利禄为累,而是受到老庄思想影响并结合晋末社会现实自创的一种新的自然人生观。它的鲜明特点就是:保持心神自由和独立个性,“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三首·神释》)。这种自然人生观作用于诗,便易于形成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特点。

此外,陶渊明的《杂诗》共十二首,其基调便是咏叹人生无常、生命暂短,足见当时佛道思想对其诗歌的影响。这些意识形态的清静淡泊色彩作用于诗,其风格便呈现出平淡自然之特色。意识形态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陶渊明之高明就在于把玄言诗的平远冲淡与现实生活的充实淳厚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无论叙事、写景、咏怀,表面大多平淡自然,绝无矫情的刻意雕凿,但又在魏晋玄学和汉代以后崇尚神似的审美观支配下,呈现出一种渊深朴茂的奇趣和深意,为时人和后代作家所难以企及。可以这样说,是魏晋学风、佛道思想融入陶渊明的独立人格,共同锻铸了其诗文作品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貌。

四、《诗经》对其风格的影响

陶渊明最伟大之处就是开创了田园诗之先河,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在田园诗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也可以说正是这些数量众多的田园诗才形成了他主要的风格特征。他的这些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大量诗篇,“反映了他在农村中的复杂思想感情:有的抒发劳动时的愉快心情;有的吟叹天灾和饥寒带来的苦难;有的写他在农村中感受到的大自然乐趣和体验到的人生道理”。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又精深,深入浅出,形成了他独创的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的独特风格。

1.《诗经》中的农事诗。其实陶渊明的这些田园诗并非空穴来风,在《诗经》中有不少的描绘农事方面的诗歌可谓其田园诗的源头,只是其艺术水准远不及陶诗,其影响远不及陶诗罢了,而描绘的内容有相同之处。

如《诗经》国风中的《七月》,这是一首描写周代早期农业生产情况的诗歌,叙述了农夫在一年中所从事的农业劳动,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关系和人民的艰苦生活。

国风中的《周南·

此外,国风中的《伐檀》、小雅中的《菜薇》、大雅中的《生民》、周颂中的《噫嘻》和《丰年》都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情况有所反映,也都可以窥见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身影。

2.《诗经》对陶渊明诗文内容和风格的影响。正是这些《诗经》中的农事诗和描写劳动场面的诗歌,让陶渊明吸收到了艺术养分,这不能不说陶渊明田园诗的独创有《诗经》的一份功劳。但他的田园诗中那种隐士的潇洒与闲淡,绝不同于《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间呼号,而是将“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作者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十分亲切。

陶渊明这种诗风的形成不能说跟《诗经》中的农事诗没有关系,而应肯定它们之间的这种沿承。

综上所述,陶渊明诗文中表现出来的“平淡自然”风格直接受其性格和诗文内容的影响。影响其性格的主要是孟嘉的遗传以及他的生活经历;影响其诗文内容的除了他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外,还有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和《诗经》中的农事诗。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陶渊明身上,才产生出独特的陶渊明式的诗文之基本风格。这仅仅是指陶渊明诗文的基本风格,除此之外,陶渊明也有少量的诗文体现出“怒目金刚”式的风格,但不占主流,故本文只是分

陶渊明的诗风格

诗歌风格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诗歌风格二:浑融完整,意境深远。

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诗歌风格三:语言质朴,生动精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一,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诗歌风格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陶渊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一种大气豪迈的风格。

陶渊明的诗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3、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7、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8、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0、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1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13、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1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5、不足为外人道也。

16、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1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8、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1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20、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