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王维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尤以山水田园诗成就最高,笔者在此文中品读诗人的三首山水田园诗,均是他的名篇佳作。品读后感想如下:
关键词:诗画 鉴赏
一:诗人在描写自然山水诗里,创作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境,是诗人山水田园诗艺术之结晶。
二:诗人善于以融画法入诗。因而,观察描写景物时,细致入微,绘形绘色。
三:诗人的山水田园诗,给读者不仅是艺术和美的享受,而且还受到很大启迪。那就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王维诗的字里行间,没有丝毫的伤感或厌世情绪,而是给人以热爱生活、拥抱自然、乐观向上的正能量。因而受益颇深,百读不厌。
王维是我国盛唐诗人群体中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山水田园诗奠定其在唐诗史上大师之地位。宋代有一位大文豪曾说过,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笔者在此文中,从王维的三首山水田园诗中,品读出这种感受。
其一首:《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楼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此首诗是写春夜雨停后清晨的田园景色。品读此诗,认为有两点写的不同凡响:
其一,对仗工整,音韵铿锵,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要求极严。如“桃红”对“柳绿”。“宿雨”对“朝阳”,不仅以上实词对仗工整。而且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用心。如“复”与“更”相对等。六言绝句诗,在历代并不多见,佳作更少。王维的这几首可算精品之作,由此也看到了诗人的'确才华横溢,造诣高深。
其二,此首诗写得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表现在构图大气、色彩鲜明、描写细致。如“桃红”、“柳绿”、“莺啼”等都是春天常见且富有特色的景物。桃红、柳绿两个颜色运用,色彩鲜明,令人赏心悦目。读者仿佛看到;在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多么柔和可爱。夜雨后的空气,格外清鲜。读者好像闻到了弥散在空气中的阵阵花香,看到了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朝烟中,更袅娜迷人。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所以说,诗中有画,是此首诗最显明的特点。
其二首:《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此首诗是诗人在风和日丽的晴天,泛览汉江时所见而作。这首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之杰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诗人将不可看到的三湘之景。予以概写。收广阔原野于纸端,纳浩瀚江流如画边。用这开头两句就一笔勾勒出画面的背景。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诗人以山光水色作为画面的远景。汉江水奔流不息,滔滔远去,仿佛流到了天地之外去了,两岸连绵不断的青山,蒙蒙胧胧,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诗人虽着墨不多,却给人伟丽新奇之感。诗人先写远景,紧接着把目光很自然的收回到观看近前的景物,那就是五、六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诗人所乘之舟,在江水中上下波动,这是客观事实。但诗人却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城廓好像在江上飘动,旨在渲染江水的磅礴澎湃之势。“浮”和“动”这两个动词用得十分精妙,令人赞不绝口。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诗人对襄阳风光的热爱之情。此首诗笔力雄健、意境开阔,尤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得绝妙,自然雄浑,为历代文人诗家所赞赏。
其三首:《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首诗写的是傍晚秋雨后的景色。是王维诗中的名篇。千百年来,广为诵读。诗中描写的景色是:刚下过秋雨的空山,空气格外清新,景色很美。在空寂的山谷中,傍晚悄悄降临。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松林。潺潺的清泉水,在石上流淌。从竹林中传来洗衣女归途中的欢声笑语。莲叶在水中轻轻摆动,是晚归渔舟顺流而下。如此美伦美奂的夜景,那怕芬芳消失殆尽,这里如诗如画的美景,是可留住人们的。
从此首诗中品出了诗人,在诗情画意中,寄托了其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以上三首诗均是诗人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佳作,品读后感想如下:
其一,诗人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中,创作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静逸明秀的诗景。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诗人山水田园诗艺术之结晶。
其二,诗人善于以融画法入诗。因而观察描写景物细致入微,绘形绘色。
其三,诗人的山水田园诗给读者不仅是艺术和美的享受,而且还受到了很大的启迪:那就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王维的诗里行间,没有丝毫的伤感或厌世情绪,而是给人以热爱生活,拥抱自然,乐观向上的正能量,因之受益颇深,百读不厌。
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创作的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一向为后世学者津津乐道。
1艺术高峰――诗中有画
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其时代变化、家庭生活的变故是密切关联的。王维作为一代才子,在少年时春风得意,很有名气。但在追求功名利禄中多次遭遇坎坷,极不顺利,甚至丢掉性命。安史之乱后由于社会黑暗,政治动荡渐渐地他对名利逐渐淡薄,对官场已经厌倦,退隐之心站住主导。
王维在家庭生活中也很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妻,并且没有在续娶,几十年孑然一身。他在大自然中去寻找心灵上的寄托。在长期的山林闲居生活的经历,王维对大自然产生了极大热爱,尤其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的感受,因而他创作出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田园诗。
2艺术风貌---品味诗中有画
伟大的诗人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维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歌取自然景物,动静相宜,色彩鲜明,给人面前呈现出一幅独特画面,读后有一种美的感受。
读《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简单的轻描淡写,却细致入微给人一幅寂静幽静的画卷,意境深刻,令人向往。明代李东阳评此诗曰:“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知。。。。皆淡而愈浓,进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为俗人言。”
读《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愈静于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甜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归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接下来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他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王籍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这首小诗实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细细品味,王籍诗句不免给人以说理的感觉,哲理意蕴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动的描绘,而这首诗却写的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诗中虽然写的落花、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既是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燥,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的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可见还是后来者居上。
春夜空旷,万籁无声,亭亭桂树,徐徐落花。忽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优柔的清光洒满山林;月色惊动了山鸟,音回空谷,诗人以轻柔的笔触,清淡的色调,表现了江南云溪春夜的幽静的意境,抒写出他的一颗诗心,对大自然的'细致体验。小诗仿佛是一幅水墨画,清新淡雅,又宛如一首小夜曲,恬静幽美。“人闲“二字,点明了诗人的心境,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读《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过香积寺》能够将佛教禅理与山水景物熔于一炉,尽书作者的高雅韵致和生命情调。王维不愧称之为“诗佛”。
首联开篇用“不知”领起,说明诗人是首次造访,并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数里“,表明行程漫漫。”云峰“指云雾缭绕的高山。山势渐高,不见古寺踪影,只见山峦高耸,直插云天。这人迹罕至的云峰,令人心旷神怡,正契合了诗人的生命情趣,激发了诗人探索古寺的兴致。这一语凭空而出,凸显古寺的悠远与神秘。
中间两联谱写了寻访古寺沿途所见景物,山中古木参天,人迹罕至,诗人忽然听到远处传来的阵阵悠长的钟鸣,不禁发出“深山何处钟”的疑问,虽是疑问,实际上又加以肯定答复。这回荡的钟声,衬托出古寺的遥远和幽静。这两笔从视觉到听觉、以动衬静,生动的表现出山的深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这里“何处”与“无人”对偶,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悠远深奥、飘渺莫测、令人迷惘的意境氛围渲染的出神入化,接着又落笔眼前,采用倒装句,“泉声咽危石”是“危石”边“泉声咽”,“日色冷青松”是“青松”上“日色冷“,吐出来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因危石的阻隔,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青松使日光仿佛也变冷了。这里”“咽”和“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咽”是拟人,状石间泉水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正如孙殿成所评:“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王右丞集笺注》)此外“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向形成完美组合,以泉声之幽咽与日色之凄冷相互承托,渲染古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尾联两句才写到古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二写寺外清潭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诗人体会到禅理,排除烦恼,闲适自在。“安禅”是佛家用语,指佛徒安静的打坐,眼观鼻,鼻观心,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灰之境。“毒龙”典出《涅�经》,经文上说:“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毒龙“可比喻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如佛经中所言的贪、嗔、痴三种人的根本烦恼。日暮时诗人立于寺前潭边,安然入定,一是杂念排除,尘心尽消,一是颂扬佛法无边,心向往之。可谓水到渠成,深化诗志。
3王维艺术特征之影响
王维以自己的优秀诗篇,为唐代诗坛大增光彩,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诗人。使山水田园式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他以清新淡雅,自然脱俗的艺术风格,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在诗坛竖立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关于王维诗与画的关系,历代的探讨层出不穷,而这主要源于苏轼在评价王维《蓝田烟雨图》中的题诗时,说了一番流传甚广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说为众多研究者所接受,并对其进一步阐发,认为王维的山水诗和部分田园诗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些诗亦有如是特点,这基本符合唐人创作的实际情况。至于戴鸣《桑阴随记》云“古人诗皆有画,古人画皆有诗”,则显然有失偏颇,晚明张岱在《与包严介》中指出王维的题诗并非句句入画,而且认为“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银屑也”,则是直接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否定,自此,后人对于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愈演愈烈,新时期的蒋寅可谓此风的集大成者,他的《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直接提出“将王维诗的成就归于‘诗中有画’已然损害了王维诗的艺术价值”,“代表王维诗歌特色的恰恰是诗不可画”。在我看来,苏轼关于王维诗画的评价是很恰当的,蒋寅等人将“诗中有画”等同于“诗可入画”,显然误解了苏轼的原意,本文将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一些补充。
一、诗歌与绘画产生的过程非常相近
美国华莱士・斯蒂文斯在《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中说到,诗歌和绘画起源于敏感性,诗人和画家凭借头脑努力来完成他们的工作,他们“不是凭借灵感,而是凭借想象或者是想象所激发的神秘的原因。简而言之,这两门艺术,诗歌和绘画,都共同拥有一种劳动元素。”同时,中国古代作家注重个人主观感情意绪的'抒发,强调个性和感情的真实。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与绘画的产生来自于作家本身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真挚饱满的感情意绪,这即是说,作家在进行创作诗与画的时候,感情思维是极其相似的,只是用来表达感情和所思所想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他们都是形象的制造者。美国的霍华德・奈莫洛夫在《论诗歌与绘画,兼及对音乐的一点思考》甚至说:“诗人和画家都用语言写作”,“画家的语言当然拥有最古老的书写语言的光荣”,这就更进一步拉近了诗歌与绘画产生的距离。
王维作为一名诗人兼画家,他最著名的诗是山水田园诗,研究者说他“诗中有画”,也主要是指这些诗作;同时,王维在绘画领域的最高成就是他的山水画。无论他的诗还是画,都与前代有了很大区别,能尽去魏晋以来的精工雕琢之风,注重自我感情的随意宣泄。他在进行诗歌创作或绘画创作的时候,所运用的思维和情感也是大致相同的,当他置身于大自然,欣赏山水花鸟时,偶然间为物所动,丰富的意象在他的脑海中窜动,各种感情暗潮涌动,他便想将这大自然的美妙记录下来,或直接用诗歌语言来传达,或直接用画面形象来表现,两者都能够将作者的感情思绪完满地表达出来。此时,王维的诗中便有了画,他的画中也有了诗,两者都是王维心中情感的宣泄,脑海中意象的再现,是王维凭借自己对艺术的敏感,经过想象和加工而形成的。从这一点上看,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再恰当不过了。
二、读者对王维诗画的接受符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在欣赏王维诗与画的时候,是从他自身对诗与画的认识着手的。诗画艺术的相通之处都离不开意境的创造,意境的特征在于情景交融,但又不止于情景交融,它超越了客观物象,从有限到无限,从具体升华到空灵。苏轼对于这种意境的深刻体验,使他更能切身理解王维诗画中的意境,他的鉴赏自然也较一般欣赏者更符合王维诗画的深刻内涵。
而一般读者若在苏轼以前欣赏王维的诗画,脑海中也会浮现出一些自然山水形象,但具体对其又说不清,道不明,苏轼的评价则为我们揭开了存在于诗画之间的面纱。王维山水田园诗给人的感受就是形象鲜明,画面感强,韵味幽深,用梅尧臣的话说就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尚永亮对此作了详尽阐发,文章说到:“所谓‘诗中有画’,并不是说诗就是画,也不是说诗中所含画意都可拿来入画,而主要是说,诗中描写的物态和表现的情景像画一样,可以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令人有一种宛然在目的感觉。”“‘不尽之意’则主要指诗中由历时性意象映射出的特定氛围和意境,这是一种难以描画的景致。”这很符合我们在读王维诗时的感受,王维写诗时善于选择大自然中清透明朗的物象,而这些物象往往呈现出一种明晰、闲散、悠远的意境,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这正是王维“诗中有画”的奇妙之处。
因此,苏轼关于王维诗画的评价,是抓住了王维诗画的核心的,这一评价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王维的诗画关系意义深远,也警示我们在质疑别人的观点时,要多加思考,以避免对某些中肯的观点进行不恰当的否定或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