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对比的诗句汇集96句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古诗中对比的诗句汇集96句

1.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4.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5.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6.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7.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8.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9.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0.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1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3. 只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14.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5.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16.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7.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8.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9. 宫女如花满春店,只今唯有鹧鸪飞。

20.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1. 世人皆欲杀,吾欲独怜才。

22.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3.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 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苏台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全诗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不能为了诗歌教学而教学,而要充分挖掘可以促进理解诗歌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联类比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最终达到理解诗歌,把握诗歌。这样,才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才能符合诗歌教学发展的需要。以下是对诗歌比较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寻找诗中的形象是关键

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把不具体的思想寓于主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不管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都有形象,可以把它看成是诗中的主人公。因为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我们从形象中能体会作者的价值取向。首先是叙事诗的教学,如同样写爱情的《诗经・卫风・氓》和《孔雀东南飞》,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与坚持就可以进行比较。其次是抒情诗的教学,如鲍照的《拟行路难》和李白的《行路难》,也可以找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然后比较写作缘由、情感、语言风格,以期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进入课堂教学时,最好能先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形象。

二、把握诗人的情感是基础

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写诗的最终目的,我们可以在把握诗歌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将不同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赏析,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代诗圣杜甫,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因此,我们可以就他的语言风格教授他在西南漂泊时期所写的诗歌。如:其中《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在这同一时期,他也写了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通过诗人的情感比较,我们更能准确地把握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当然,不同的作者也能找到他们相通的情感,进行比较教学。这样,我们就能把握住诗人的情感,把它作为基础进行更深层次的鉴赏。

三、赏析诗歌的技巧是指向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从这可以看出,赏析诗歌的技巧是鉴赏诗歌的目的,这也是每个语文教师教授诗歌时应该关注的。每首诗都有它的表达技巧,但不管怎样,即使它的题材相似,作者的思想相近,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如: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同样是送别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但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高适的诗更多的是对友人前行的一种安慰,王维的诗却是对友人何时归来的一种担忧。还有,对诗歌中的景物描绘,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表达技巧也要进行有效的比较。这样,才能最终达到鉴赏效果。再如: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比较鉴赏要求一是求同,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犹愁热”,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四、品味诗歌的语言是保证

诗歌是凝练的艺术,她用最精练的语言和比较短小的篇幅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最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这样的字词就是诗眼。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赏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都是千古流传的佳话。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体味关键字词的意味。在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中,有时选用不同作者的诗歌,选择其中的共同字词进行分析,体悟其不同的效果。如:

【2008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设题: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李白和王昌龄都是我们熟悉的诗人,这两首诗也很容易读懂,题目不难回答。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不同作者,相同的字进行赏析,让学生在比较中品味,在比较中理解掌握,以期达到教学目的。

诗歌教学除了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和客观把握外,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对具体细微的字、词、句、意境、表达技巧等的把握,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对诗歌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而我们知道,学生对诗歌的赏析很多还停留在表面,因此,有必要进行广泛而多样的比较阅读鉴赏的指导。比如,相同作者的不同风格的诗作,不同作者的相同风格的诗作等。应该说,只要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拓展与提高,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在教授古典诗歌时进行比较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