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关读书的诗句集锦90条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苏轼有关读书的诗句集锦90条

关于苏东坡读书的诗句

关于苏东坡读书的诗句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宋 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其他关于读书的诗句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4、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6、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____赵恒《劝学诗》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8、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9、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

10、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____陆游《读书》

11、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____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12、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____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1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14、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____谢逸《送董元达》

15、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____章碣《焚书坑》

1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____陶渊明《移居二首》

17、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____孟郊《劝学》

18、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____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19、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____陆游《读书》

20、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____王禹偁《清明》

21、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22、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____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23、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____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24、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____欧阳修《画地学书》

25、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____于谦《观书》

26、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____黄庭坚《寄黄几复》

27、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____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28、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____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29、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____谢逸《送董元达》

30、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____黄庭坚《送王郎》

31、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____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32、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____刘昚虚《阙题》

33、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____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34、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____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35、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____王建《寄旧山僧》

3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____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37、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

1. 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4.蝶懒莺慵春过半。——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6.墙里秋千墙外道。——苏轼《蝶恋花·春景》

7.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10.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1.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1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1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16.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苏轼《江神子·江景》

1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18.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19.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春景》

2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1.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4.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5.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26.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27.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29.笑渐不闻声渐悄。——苏轼《蝶恋花·春景》

30.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31.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3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3.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3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35.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36.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7.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38.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39.一枕初寒梦不成。——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40.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1.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4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4.夜来幽梦忽还乡。——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45.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浣溪沙》

46.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47.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苏轼《花影》

48.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9.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5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5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53.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54.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55.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56.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57.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58.枝上柳绵吹又少。——苏轼《蝶恋花·春景》

59.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60.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苏轼的生平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的时候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参加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期,繁荣的背后隐藏着的严重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看到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没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处境。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的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的心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不断的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从唐到清五个朝代的诗人吟诗多不胜数,这其中关于读书的古诗却也不在少数,关于关于读书的.古诗有哪些呢,以下是相关内容,大家一起来学习吧!

1、《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白鹿洞诗》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3、《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读书有所见作》

清·萧抡谓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5、《读书》

清·法式善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

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6、《读山海经》

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7、《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宋·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8、《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9、《书院》

宋·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10、《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11、唐·杜甫《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2、唐·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