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脍炙人口的诗句选录50条

时间: 2023-12-0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杜甫的诗脍炙人口的诗句选录50条

落花时节又逢君,俊逸鲍参军,不尽长江滚滚来,自在娇莺恰恰啼,《登岳阳楼》 、致君尧舜上,《春夜喜雨》 、正是江南好风景,乾坤日夜浮,下笔如有神,润物细无声。

《江村》 、感时花溅泪,吴楚东南坼,家书抵万金,月涌大江流,武皇开边意未已,再使风俗淳,片片轻鸥下急湍,青春作伴好还乡。恶竹应须斩万竿,儒冠多误身。

《兵车行》 、新松恨不高千尺,相亲相近水中鸥,一览众山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留连戏蝶时时舞,独留青冢向黄昏。

《春日忆李白》 、边亭流血成海水,《望岳》 、五更鼓角声悲壮,《咏怀古迹五首》 、一去紫台连朔漠,《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细雨鱼儿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随风潜入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安得广厦千万间,不废江河万古流,三峡星河影动摇,春风花草香,风雨不动安如山,《绝句四首(其三)》 、昔闻洞庭湖,《秋兴八首》 、丹青不知老将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恨别鸟惊心。

孤舟一系故园心,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尔曹身与名俱灭,富贵于我如浮云,《旅夜书怀》 、迟日江山丽, 、自去自来梁上燕,路有冻死骨。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烽火连三月。

《春望》 、娟娟戏蝶过闲幔,《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无边落木萧萧下。

《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小寒食舟中作》 、清新庾开府,微风燕子斜,《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朱门酒肉臭,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星垂平野阔。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今上岳阳楼,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二首(其一)》 、生女犹得嫁比邻,《阁夜》 、读书破万卷,《登高》 、丛菊两开他日泪,环佩空归月夜魂,《戏为六绝句》 、画图省识春风面,《咏怀古迹五首》 会当凌绝顶,《江南逢李龟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写过很多诗歌,他最出名的诗歌是《春望》,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诗歌简介/《春望》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作品赏析/《春望》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此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

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

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陷入长安城贼营之时.它的中心,可用颔联的"感时"与"恨别"二语来概括.诗本以含蓄蕴藉为贵.可是此时杜甫投奔肃宗以赴国难之愿未偿,反而身陷贼中,内心悲愤至极,满腔心事透过春日意象喷薄而出.不过,由于感情内涵很丰富而句子又高度凝炼,加上并非一空依傍地歌哭而是融眼前之景入情,因而纵然开头就说"国破",后文又出现直指时事的字眼,但通篇仍具意余言外、耐人回味的诗意美。

全诗的抒写层次,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首联二句,看似直陈,实则含有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烟稀少的强烈暗示.颔联二句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这两句均省去一个动词,"花溅泪"与"鸟惊心",意当为"看花溅泪"与"闻鸟惊心"方为完整.春日花开鸟鸣,如在承平安乐之时,是该使人愉悦的,但眼下由于国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伤感,春鸟更牵动离人之怀.这里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胸中忧国与思家两股感情的回荡与交织."感时"承上"国破","恨别"启下"家书",更有章法意脉上的照应贯串之妙.关于这四句的丰富内涵,《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迂叟诗话》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分析得颇有道理,可供参考.诗的后四句,写春望之情,重点在遭乱思家和因伤时而焦急难耐两点上.颈联二句,虽重在思家,然绝不忘时事,再次把国事与家事紧紧联在一起来咏叹."烽火"应上"国破"与"感时",伤乱忧国之心一以贯之."连三月",是说战火延续,平乱无日,眼看整个春天就在忧伤中过去了."家书抵万金"一句,尤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它以夸张的比譬,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家庭离散、亲人音讯隔绝的悲剧.由于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战乱环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末联自我描绘发白而短的愁苦之状,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浓重的忧患意识.老杜之所以为老杜,就在于他处于国运危急之秋而无时不表露出哲人的忧患意识。

杜甫,是我国唐朝时期杰出的大诗人,被后世称作诗圣,在大多数人小的时候就早早地接触并背诵了他的诗歌,上学以后更是在语文课本中频频出现。

杜甫的八阵图赏析

《八阵图》是唐朝大历元年,杜甫在到达夔州之后,所创作的一首缅怀诸葛亮的诗。杜甫的作品中写诸葛亮的诗文不少,甚至有二十多首都有所提及,可见他对孔明先生的倾心与仰慕之情,这样真挚的崇敬,在唐朝诗人中再找不到第二个。

据悉八阵图是用来操练军队的图形阵,当时夔州武侯庙江边有一处八阵图,传闻是诸葛亮在三国年间为了排兵布阵所作,而向来敬仰诸葛亮的杜甫便以此为题抒发情感了。此诗的前两句中诗人赞颂了诸葛亮在为国效力时所创下的丰功伟绩,尤其强调了他超高的军事才干。而后面两句中,诗人对于刘备吞吴失利,从而使诸葛亮统一中原的宏图壮志未能实现,表达了强烈的痛惜。全诗的尾句与开头照应,二三两句相呼应,在诗文内容上,不仅缅古,也抒发了情怀,情中有意,言外有语,其风格在绝句中独树一帜。

该诗的译文大意表达的是,三国年间三足鼎立,其中要数诸葛亮的功劳建树最为显著。由其所创的八阵图更是扬名天下,名垂千年。哪怕江河湖海再如何肆意冲刷,岸边的礁石都依然稳稳如故,未曾发生变动。而诸葛亮抱憾终身,至死都未能达成满怀的宏图壮志,要归咎于刘备欲吞吴而未成的失策。

这首诗在写法上,前两句对仗工整,八阵对三分,自然妥当;结构上,前两句开门见山,后两句点名主题,更进一步赞颂孔明功绩,最后的凭吊更是提升作者感情,给人一种余恨未尽之感。

名诗绝句杜甫赏析

杜甫一生留下诗作无数,他在经过了长期的漂流后重返成都草堂时,知道安史之乱已平,心境十分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忍不住提笔做此佳作《绝句四首》组诗,其中最有名的自然要数第三首:两个黄鹂鸣翠柳。

绝句之三《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我们早早地在小学课本就目睹过这首唐诗佳作的风采了。诗歌的前两句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风景的美丽,而后两句则表达诗人在看到吴船时产生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译文是:两只黄鹂鸟在青翠的柳条之间轻快悠扬地歌唱,白鹭排成长队直直地冲向蔚蓝的天际。我呆立在窗边,能看到远处西岭上面常年不化的厚厚积雪,门前停靠着由万里之外的东吴赴此而来的渡船。

诗歌以极富生机的美丽景象起头,一开始就给人营造了一种清新畅快的情绪氛围,在诗歌的前两联中,杜甫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眼前的这幅春景,翠璧的绿色、黄鹂的歌声、飞天的白鹭,动静融合,交相辉映,十分传神。且在前两联中,杜甫以“两”对“一”,以“横”对“纵”将风景写得生动活泼,写出了自在的舒适感,也写出了自然的开阔。

后面两句中,诗人在窗前瞭望,因为早春的空气清新因而能看到远山的积雪,推远了意境,最后一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的复杂心境,睹物思情,念起故乡却未点破,在希冀与感怀之间显得意蕴深长。

大诗人杜甫有哪些名句

杜甫一生创作一千五百多首诗歌,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是唐朝传世诗作产量最高的诗人,每个人都能在其作品中找到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然而相信大多数人都一定听过这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然而这就是出自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广为人知的一句名诗。

《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诗中最有韵味、最富情致的一首名篇,开头的前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在回忆过去时日中与李龟年的交往,并传递了诗人对于开元早年时期国家社会鼎盛的眷恋。而后面两句表达的则是杜甫对于国家逐渐萧条衰落,艺人们不幸在乱世中颠沛流离的深切感慨。诗文中杜甫感叹今时,追恋往昔,时过境迁,今朝不同往日,年华流逝,人情冷暖,团聚终有离散,人世沧桑,在这二十八年中遭遇世事巨变,一幕幕在眼前一一浮现。

该诗是杜甫对于当年的著名乐师李龟年的追忆,诗人表达的大意为:当年时常在岐王宅中欣赏你的表演,也曾于崔九堂前屡次赞叹你的艺术。真是万万没有想到,于此风光一派美好的江南地区,竟能有机会与你这位旧日老熟人偶遇,又恰逢落花的好时节。

该诗言语上极其简单平易,读起来却意味深长,蕴含诗人心中所回忆的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活经历,流露出杜甫身在乱世,人生飘零的孤寂感。

杜甫被尊称为什么

杜甫作为我国唐朝时期鼎鼎大名的杰出诗人,名垂千古,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如同李白被称为诗仙一样,杜甫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那么它的`这个名号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

杜甫“诗圣”这样的誉称不仅仅是因为他文学造诣极高留下了众多流传至今的绝妙诗歌,最重要是他的诗文中有许多作品都流露出了他悲天悯人心怀苍生的思虑与情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中十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稳朴素,在他的作品中能体现出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以及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强烈的政治倾向,社会内涵丰富。而另一个方面,杜甫的诗歌总体上可以用“抑扬顿挫”来涵盖诗风,沉郁表示的是他文章的深沉意蕴,而顿挫则是形容情感的迂回抑扬;他诗文中的语言口吻、音律节奏起伏跌宕,他的文字用词简朴通俗,十分写实,却尽显功底,综上所述,因此杜甫被后人以“诗圣”的誉号来尊称。

杜甫的生平十分坎坷,他出生于富足的士家,但生活并不顺利,晚年清贫且旧病缠身、老无所依。他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却坚决不向权贵低头,尽管早年间他也如同李白那般纵情四海的放荡轻狂,但是中年的他生活无依无靠,徒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在国家动荡身陷内忧外患之时,他日日以国家之忧而忧,以百姓之苦为苦,正是他这种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感动了古往今来的世世代代人。

杜甫祖父其实是谁

杜甫出生于儒生家族,从小开始对诗歌感兴趣离不开其家庭的影响。其祖父为杜审言,为唐朝人,曾任地方小官,后因被诬陷成为死刑犯,但因其儿子之死(为杜甫的伯伯)所获救,后因其文采过人得武则天赏识,官至修文馆直学士。

杜审言祖上本是陕西人后因迁徙至巩县,且说他为人耿直,虽有才华但却傲慢待人,因此易得罪他人,他被判死罪也是因为得罪了同事因而遭到他们的诬陷,因此他的儿子杜并方才十三便闯入诬陷之人的府中为杜审言报仇,杜并也因此牺牲,此事在朝廷造成很大动静,才使杜审言得以平反。

杜审言的诗歌多写景,以浑厚见长,工于五律,对诗体的形成有很大的贡献,他是中国五言律诗形成的奠定者。杜审言在公元708年的时候逝世,享年六十三岁,被葬于偃师,在一百多年后,杜甫的骨骸也被葬于此处与其祖父作伴。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欣赏下杜审言所作之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这首诗被后人称为是初唐五律第一。

原诗为: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整首诗全因物感伤,抒发情怀,描述自己游宦他乡,春风大好,却不能返乡的悲痛之情。全篇用此精炼,抑扬顿挫,字字相呼应,情感相照应,甚是有跌宕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