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煜评价的诗句摘录80句

时间: 2023-12-0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对李煜评价的诗句摘录80句

【导读】李煜,原名李从嘉,南唐中主李

为了帮助诗友们欣赏和学习李煜的词,根据现有的资料汇辑整理出成这个材料。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词发展到五代十国,出现了新的转折。所谓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他们在北方,相继统治五十三年。在南方割据的还有吴、吴越、前蜀、楚、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十国,他们则延续了近七十年。北方五国,年年混战,经济文化遭到破坏。南方十国,战争较少,特别是西蜀与南唐,地方富庶,商业发达,成为当时经济文化的两个重心。西蜀有了赵崇

与花间派词人同时而稍晚的词家,集中在当时的南唐的首都金陵。南唐第一代国主李

一、李煜生平简况

李煜生于南唐

二、李煜词简

李煜的词流传下来有36首,从内容看,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23首,属南唐亡国前的作品;后期13首,属亡国后的作品。大致反映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写豪华生活和艳情生活的。这是他过着很愉快的生活的时候的写作,声色豪奢,风情

一种是着重生活现象的刻画。例如《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cháng)》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xìe),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无数打扮得美丽的宫人,在宫廷里,成行成列地在奏乐,在歌唱,直至踏月归去,这是多么鲜明突出的画面!又如《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真实地反映了宫廷中通宵达旦歌舞狂欢的情景。对舞厅的豪华的布置,舞女的紧密活跃的步伐和婉转

另一种是在精刻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的同时更多地表达心理活动的情态的,这类的写法更具有感染力。例如《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

在一个春花盛开的朦胧淡月夜里,一个女子决定向一个男子求欢,双袜踏地,手中提鞋,带着慌张的神情而又轻轻地跑来到了画堂的南边,偎着她心爱的人微微的发抖,然后从火热般的爱情里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地描写男女幽会的情景,是有很大吸引力。许多评论家都认为是后主同小周后的偷情和幽会。小周后是大周后(也就是昭惠后)之妹。十五岁时,因探视姐姐进了宫。后主立刻爱上了她,瞒着周后,与她私通。从本词看,李煜是如何擅长写人物的行动、情态和语言,毫无雕饰和做作。但是,此类内容不足为效法。

(二)写别离怀抱和其它的伤感情调的。由于家愁国难日渐深重,现实生活对他有很大的压力,他在文学上也积累了更深的修养,艺术成就也达到更高的境界。例如《捣练子》: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

这词是写离怀别感的,寒夜听

(三)抒发心灵上的重压和忧思的。李煜置身饱经忧患的南唐末世,国事危殆,惶恐无计,身家难保,寝食不安。他的前期作品自然是愁苦之词多,欢娱之词少。如《阮郎归》: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

凭谁整翠

这首词可能是怀念

他最妙的一首词莫过于《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首词写怀念远人的情绪的饱满,艺术技巧的熟练,更容易看出来。这里值得提出来说明的是结尾用随处生长的春草来比喻“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更能说明离恨排除不了的意味,是值得我们仔细体会的。其意境的深美达到最高水平。

(四)表白对人间世短暂逃避与假想解脱。李煜并非昏聩

冥顽,而是十足的弱者,又是一位诗人。他在国危之际,不思振奋只诵佛不绝。他给自己起“钟隐”、“莲峰居士”外号,幻想归隐山林。他有两首题画词,流露出这个可怜人的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对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这两首题画词,流露出他对渔父的“一壶酒,一竿身”快活生活的羡慕和“万顷波中得自由”的逍遥心态的

(五)写囚徒生活和哀痛心情的。李煜入宋以后,变成俘虏,从最高地位跌至最下的层次,在天堂地狱、苦乐悬殊的对比中,他以丰富的情感、深厚的艺术造诣,全部倾泻于几首小词之中,这是他的血泪倾诉,他的思想起了深刻变化。

他否定过去的梦中生活。他的《子夜歌》(即《菩萨蛮》)是这样写的: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这首词主要论及人生问题。“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是说人生固然难免愁恨,但我的愁恨与众不同。“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江山尽失,只有梦归故国,觉来梦境不见,除去自伤流泪,还能怎样?如此的深痛沉哀,别人能有么?换头,进一步说今昔的两种不同情况:“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那时,胸怀开张,萌生希望。如今呢,清秋被锁在深院里了。于是情绪骤跌:“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今昔对照,往事如梦,梦醒成空。这首词的上下片各有一个“梦”字。上片说的是今日一梦成真,其情难忍。下片说的是此生真如一梦,悲痛难排。这首词 给人的直觉它是一个囚徒心的倾诉。一缕真情,拨动心弦,字字感人。

还有《浪淘沙》是这样写的: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词从暮春夜雨写起,“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两句不仅是写景,也是言情。“罗衾不耐五更寒。”“罗衾”,指绸缎做的被子,“不耐”,不敌;经不起。这句并不是说因夜雨经受不起身躯上的寒冷,而是因梦醒支架不住心境上的凄凉。“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一饷”,一会儿。“贪欢”刻画出作者对梦境的向往,也就是对往日生活的依恋。可惜只有“一饷”,况且“梦里不知身是客”,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下片“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全词的中心。李煜被囚,与世隔绝,谁也见不了。“无限江山”承接“别时容易见时难”这种国亡家破的“伤别”。结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倾泻词人对国亡家破的气慨憾恨。

他辞别过去的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第一首以“多少恨”领起全篇,“昨夜梦魂中”,原来悲恨之源来自昨夜一梦。当年游乐御苑,龙辇凤舆,香车宝马,随从列队,宫女排行,花月春风,何等得意。“车如流水马如龙”,袭用成语,浑然天成。这与现实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第二首正面写悲痛,泪流满面,“心事莫将和泪说,”心里的“多少恨”如何能以泄露?“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因为笙箫的触动更会使心上的悲苦变得格外浓烈,流泪时使音乐之声触动心弦,那就无疑要断肠了。“断肠”或“肠断”是形容及其悲痛的字眼。

他的另一首《相见欢》写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无言独上西楼”,只这起句,直接呈现出词人的孤独身影。囚徒生活变成无人来往,无人对话,无话可说。独自一人登上西楼,举头上望,“月如钩”,不是圆月,而是一弯月牙,显得凄凉。低头下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景写人,人景合一。“寂寞”不是“梧桐”,也不是“深院”,而是词人在“梧桐深院”中的感受。一个“锁”字用得十分贴切,象喻无情的囚笼“锁”住了自己。上下片一气呵成,紧相连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三句节奏性强,哲理性更强。“离愁”这个东西本来是无形的,但是,在李煜的笔下却变成有形的东西了。要想不想它——剪不断;要想理出个头绪——像乱麻一样乱。“愁”是什么滋味?是苦?是辣?谁也说不清楚。回答只能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个“别”字特好。这首词全是白话,自然真率,和血和泪,艺术造诣堪居上乘。这首词乍一看,好象上片写景,下片言情。其实上下片俱为凄婉之情所笼罩,上片情随景生,情景交融;下片从具体描写到无法形容,百般写情,所以感人至深。正如南宋黄

对曾经眷恋的人生欢愉感到厌烦。他的《虞美人》是这样写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开头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连两个问号?问得惊心动魄。这两句是词中绝笔。下面两句以具体事物补充前问:“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东风”承接前句“秋月”。“又”字透露囚禁生活的难耐;降宋“又”经一年,承接前句“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承接“往事知多少”。

上片曲调高亢悲慨。只有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和具有大手笔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词作。下片则用了曲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在”与“改”两个动词,恰当地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境况。“只是”一词传出词人的无穷憾恨。这里的“朱颜”暗指“江山”,“朱颜改”暗指江山易色或说易主。特别是“改”字点出全词的题旨:是悲恨的根源。结尾,把难以明说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部纳入一个“愁”字之中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乃千古绝唱。

还有另一首《浪淘沙》也是表达同样的心情,是这样写的: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来。晚来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开头两句追怀往事,只有泪下。面对现实,绝难排遣。现状如何呢?上片写白日:“秋风庭院藓侵阶”这是外面;“一

经历大悲哀作决绝语。突破词的哀愁风格,喊出自身的血泪倾诉。由于李煜在词中体现了人们共同的思想情感,所以才具备千古不绝的艺术魅力,引起不少后人的共鸣和感发。李煜的词境界艺术高妙,千载而下,仍能使读者于心醉之余,受到启发,引起共鸣。

三、李煜的词的艺术特征

(一)自然真率,直写观感。李煜所有的词都是由自己的亲切感受出发大胆抒写,绝无拘束,使词中的情事、景象等等都跃现在读者的眼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境地,不仅是一般文人的小词达不到,一般的文人诗也不易达到的,多少带有民间文学的风貌,因而使人感到有一种特别新鲜的味道。这在李煜词的创作方法上是最突出和最成功的地方,是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现在且举《破阵子》这个例子看: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

这是他临要亡国的时候的写作,写自己一辈子在南唐宫廷里不懂得战争是怎么一回事,一旦做了俘虏,必然是身体消瘦,

(二)突出事象的特点,强调人物的活动。抓住事物的特质,加强作品主人公的主动性和活动力,使作品中的现象都成为有意识的活动,给人以新鲜而又具有强力的感觉,这也是李煜词的艺术特征之一。这种特征的获得,和李煜对某些生活的亲切感受与深刻认识是分不开的。举例来说,如《一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轻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通沾在器物上)。绣床(绣件绷子)斜凭娇无那(nuò非常,无限),烂嚼红茸(通绒,这里指绒线),笑向檀郎(晋代潘安,小字檀奴。檀喻其香)唾。

这一首词自开头至煞尾没有一句离开主人公的活动——早上这一歌女,梳洗化完毕,把深红色的香膏,轻轻点在唇上。向人微微露出舌尖,张开小口唱了歌;唱完了歌喝喝酒,酒沾了罗袖污了口,酒喝多了就娇困地靠在绣床上,嚼嚼红绒,笑向心爱的人吐了去。把作品主人公的形貌、情态、声音、笑容乃至撒娇、唾绒的细微末节都活灵活现地在读者眼前。

李煜在创作上突出事物的特点和作品主人公的主动性,也表现在写一般的情况上。例如,写愁眉不展,他用的句子是“不放双眉时暂开”(《采桑子》)。写落红满地,他用的句子是“片红休扫尽从伊”(《喜迁莺》)。写女人向男子求欢,他用的句子是“今宵好向郎边去”(《菩萨蛮》)。把一般的情景写成有意识的活动,就加深了句子里所含蕴的意味,加强了作品里的人物活跃的气氛,从而就增加了作品的感染人的强力。这些地方,虽然是极微小的表现,但它是整个表现手法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三)艺术。把一般体现在个别之中,通过个别表现一般,使读者从个别的表现中看到一般的意义,这也是李煜词的艺术特征之一。在这方面的创作是很成功的。再举一个例子看,如《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的内容不是专写伤春、伤别,上片句式错落,一句一折。说花即是说人,“林花谢了春红”,“谢了”即“完了”,加重语气。“春红”象喻美好的时光,美好的颜色。“太匆匆”是口语,口语传神,悲叹

李煜词有悲观、颓废的色彩,这是可以肯定的,也是应该批判的。这主要是从他做小皇帝时候的作品,只表现了一些宫廷享乐游宴和个人之间的愁闷甚至意图逃避现实。如:《一

李煜的艺术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把整个南国最美妙动人值得留恋的具体情景,从芳春、清秋两个季节中的一些最突出的景物情事中勾画出来,使了解能够生活的读者感到这些情景确实足以代表南国最美好的风光;未到过南国的读者也不能不受到这些情景的感动而向往南国的美好风光。这类的写法,从艺术构思说,实在是作者经过深刻的体验,仔细的思考之后,加以

(四)形象性很强。李煜词的又一个特征,就是他善于塑造真实生动的形象。李词最为人传诵的是他入宋后写怨恨之作。而在这些作品中感染力最为强烈的仍然是在于形象的真实和生动。如果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则当时一往情深的心境无由映现出来;如果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则当时自己浩渺无边的愁怀也无从窥见。正因为作品的感染力的强弱,系于形象性的强弱,因此,有些地方不必说出愁恨的心情,只写出一些具有愁恨心情的人的动作,读者就能够通过这种形象看出他当时的愁恨心情。如:“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虞美人》)

(五)艺术语言的创造和生活口语的运用。这是李煜词取得艺术成就的一个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单纯明净。李煜词有相当复杂的生活内容,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然而他所运用的语言,却是单纯、明净的。单纯明净不等于简单肤浅,而是一种锻炼加工的结果,是一种艺术语言的创造。李煜在一些作品里用的都是单纯明净的句子,有时还吸取一些生动的口语,如“酒恶”、“儿个”之类。在当时来说,是高人一筹的。就当时一般的创作风格看,“花间”词人的“镂(lòu)玉雕琼”、“裁花剪叶”(见欧阳炯《花间集·序》)

是一时的风尚。在《花间集》里所收录的作品,除韦庄外大都是这种风格。温庭

李煜入宋以后的作品,由于生活作风、思想感情的变化,表现手法也更加熟练,对于艺术语言的创造达到了更高的境地,如:“人生愁恨何能免”、“多少泪”、“闲梦远”、“春花秋月何时了”、“帘外雨潺潺”等等,包蕴着的内容有许多不容易明白说出的,但读起来竟像脱口而出,随笔写成,看不出一点锻炼的痕迹而自然达到单纯明净的境地。这类的艺术语言的创造,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是精炼准确。李煜词在语言方面所以能够达到单纯明净的境地,是和他用字造句的精炼准确分不开的。词人用字造句,一般来说,都是经过精炼的功夫的,特别是写小词,篇幅很短,更需要精炼。可是,精炼不结合准确,不从准确出发,精炼就会成为艺术技巧的玩弄,为精炼而精炼。就另一方面看,最准确的写法就是最自然的写法。我们看看李煜的《长相思》:

云一

“云一

四、李煜词的思想性

李煜词的思想内容,有些地方是能够引起人们的同情,获得人们的喜爱,并且对后来的词人有相当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它的艺术力量,因而我们对他的艺术成就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如果只看到他是骑在人民头上的小皇帝,而忘记他同时是一个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的文学艺术家,是一个杰出的词人;只看到他没有对人民有利的思想感情,于是就对他的思想内容完全加以否定,把他写偷情行为的作品比做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丑态,把他后期表现悲哀怨恨的作品也看成会引导人们走向悲观、颓废的道路,那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是,如果因为李煜词的艺术性很高,就忽视了它的具体内容,也是不应该的。我们学习李煜词,应该吧李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切实地确定在词的这方面,词外的有关李煜的东西,只能作为理解他的词的引线或帮助,而不应该硬把他的词里所没有的东西来评价他的词。我们对他的词也应该着重在艺术方面的分

五、历代部分名家对李煜词的评语

1 明代王世贞《艺苑

2 清代纳兰性德《

3 清代余怀《玉琴斋词·序》:“李重光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至有入宋牵机之恨。其所作之词,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

4 清代周之琦《论后主绝句》:“玉楼瑶殿枉回头,天上人间恨未休。不用流珠询旧谱,一江春水足千秋。”

5 清代谭莹《论后主绝句》:“伤心秋月与春花,独自凭阑度岁华。便作词人秦柳上,如何偏属帝王家?”

6 陈廷

7 清代冯

8 清末·民初王国维《人间词话》:“温飞卿,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又:“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9 清末·民初刘毓盘《词史》:“于富贵时能作富贵语,愁苦时能作愁苦语。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

10 近现代夏承焘《

11 近现代唐圭璋《词学论丛》:“中国讲性灵文学,……在词一方面,第一就要推李后主了。他的词也是直言本事,一往情深。”

12 近现代詹安泰《李煜李

又:“他在这时期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意境大,感慨深,力量充沛,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不仅是凄清,而且是悲慨,不仅是沉着,而且是郁结,成为李煜词的最显著地特征,成为李煜词的独创的风格。”

13 现代叶嘉莹《灵

又:“林花开谢总伤神,风雨无情葬好春。悟到人生有长恨,血痕杂入泪痕新。”

又:“凭阑无限旧江山,叹息东流水不还。小令能传家国恨,不叫词境囿《花间》。”

1、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秋夜悲怀: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3、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国亡家破: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5、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6、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前尘似梦: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7、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8、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春夜闲愁: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9、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10、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李煜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分析】:

此首忆旧词,一片神行,如骏马驰骋,无处可停。所谓"恨",恨在昨夜一梦也。昨夜所梦者何?"还

似"二字领起,直贯以下十七字,实写梦中旧时游乐盛况。正面不着一笔,但以旧乐反衬,则今之愁极恨

深,自不待言。此类小词,纯任性灵,无迹可寻,后人亦不能规摹其万一。

【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

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

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

还如一梦中。

【分析】:

此首思故国,不假采饰,纯用白描。但句句重大,一往情深。起句两问,已将古往今来之人生及己

之一生说明。"故国"句开,"觉来"句合,言梦归故国,及醒来之悲伤。换头,言近况之孤苦。高楼独上

,秋晴空望,故国杳杳,销魂何限……"往事"句开,"还如"句合。上下两"梦"字亦幻,上言梦似真,下

言真似梦也。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

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开,

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

待踏马蹄清夜月。

【分析】:

此首亦写江南盛时景象。起叙嫔娥之美与嫔娥之众,次叙春殿歌舞之盛。下片,更叙殿中香气氤氲

与人之陶醉。"归时"两句,转出踏月之意,想见后主风流豪迈之襟抱,与"花间"之局促房拢者,固自有

别也。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1]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2]

只是朱颜改。[3]

问君能有几多愁,[4]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1]了:了结,完结。

[2]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3]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4]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分析】:

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起句,追思往事,痛不欲生;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韵

也。"小楼"句承起句,缩笔吞咽;"故国"句承起句,放笔呼号。一"又"字惨甚。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

月,一时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历尽磨折。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

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

如慕,如泣如诉。

【备注】: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

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

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

【一斛珠】

晓妆初过,

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

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分析】:

此首咏佳人口。起两句,写佳人口注沉檀。"向人"三句,写佳人口引清歌。换头,写佳人口饮香醪

。末三句,写佳人口唾红茸。通首自佳人之颜色服饰,以及声音笑貌,无不描摩精细,如见如闻。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1]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2]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3]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

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

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

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

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

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

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

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

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

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

,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

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

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

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分析】:

此首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言后主所处

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

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

可理,此言"剪不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则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惟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

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

,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究竟滋味若何,后主且不自知,何况他人

于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2]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3]

相留醉,

几时重,[4]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

[1]此词的词牌亦有作「乌夜啼」。

[2]谢:凋谢。

[3]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4]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

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

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

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

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

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

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

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

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

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

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

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分析】:

此首伤别,从惜花写起。"太匆匆"三字,极传惊叹之神。"无奈"句,又转怨恨之情,说出林花所以

速谢之故。朝是雨打,晚是风吹,花何以堪,人何以堪,说花即以说人,语固双关也。"无奈"二字,且

见无力护花,无计回天之意,一片珍惜怜爱之情,跃然纸上。下片,明点人事,以花落之易,触及人别

离之易,花不得重上故枝,人亦不易重逢也。"几时重"三字轻顿;"自是"句重落。以水之必然长东,喻人

之必然长恨,语最深刻。"自是"二字,尤能揭出人生苦闷之义蕴。此与"此外不堪行","肠断更无疑"诸

语,皆以重笔收束,沈哀入骨。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1]

春意阑珊。[2]

罗衾不耐五更寒。[3]

梦里不知身是客,[4]

一晌贪欢。[5]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注释】:

[1]潺潺:形容雨声。

[2]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3]罗衾(音亲):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4]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5]一晌(音赏):一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分析】:

此首殆后主绝笔,语意惨然。五更梦回,寒意潺潺,其境之黯淡凄凉可知。"梦里"两句,忆梦中情

事,尤觉哀痛。换头宕开,两句自为呼应,所以"独自莫凭阑"者,盖因凭阑见无限江山,又引起无限伤

心也。此与"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同为悲愤已极之语。辛稼轩之"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亦袭此意。"别时"一句,说出过去与今后之情况。自知相见无期,而下世亦不久矣。故"

流水"两句,即承上申说不久于人世之意,水流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而人亦将亡矣。将四种了语

,并合一处作结,肝肠断绝,遗恨千古。

【备注】: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

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