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一:童年
总喜欢在静静的深夜思念
怀念我那逝去的童年
总会有写淡淡的伤感
伤感那无忧的时光
奔跑在绿油油的田间
追逐那红彤彤的夕阳
在溪流旁相伴
在树阴下畅谈
也曾光着脚
在田地间奔跑
也曾放开心
在草丛中嬉笑
也曾因为玩耍
忘记回家
也曾在山顶坐下
看美丽的晚霞
春天,摘下那不知名的野花
夏天,捉来那哇哇叫的青蛙
秋天,捡起那满天飞的枯叶
冬天,捧者那银白色的雪花
早晨,背着书包乖乖的上学
中午,白色的衣服不再整洁
黄昏,回家的路停留在田野
晚上,扔掉书包找邻家姐姐
童年的美好
在那无忧无虑的胡闹
哪怕重重的摔一跤
也会抬起头笑一笑
我那远去的童年
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光
现在只有把它放在心间
诗歌二:童年
牵牛花开的时候,
时光开始倒流。
蜻蜓还在池塘边徘徊,
你的情怀是否依旧?
长不大的小蝌蚪,
每年都在水里游,
小溪边捡的石头,
让人怎么也看不够。
在你哭着的村口,
为你爬过最高的树,
采过最早的花,
荡过最快的舟。
说过不相见,
谁又为谁停留?
紫色的桑葚,
让人回味太久。
你说着天,我说着地,
谁又为你染上最近的离愁?
问世间,
谁又能把情看透?
为你放下最远的行囊,
放下最烈的酒,
在你不经意时,
牵住这最美的手!
诗歌三:童年
像一只鸟儿尽情
飞翔在
蔚蓝的天空
像一泓清泉汩汩
流淌在
纯真的心田
仿佛熊熊火焰
点燃了
梦想的激情
仿佛缭绕的歌声
感动了
缥缈的白云
沸腾的人间
当天空缀满了星斗
芦苇花香
弥漫整个村落
孩子们,银铃般笑声
洒满了
庭院的角落
嬉戏玩耍一刻不闲
当鹅毛般大雪
覆盖了
蜿蜒曲折的'小路
孩子们
深一脚,浅一脚
蹒跚地
走在上学的路上
登上理想的峰巅
岁月啊
像时钟不停地旋转
当年的孩子们
虽然鬓发犹如霜染
但不会忘记
人生的那汪清泉,还有
珍藏心底的
绿色春天
诗歌四:童年
时光穿梭
与空间的两极
喧闹的都市
折射着童年的回忆
回忆的源泉
顷刻间涌入心间
童年的影像
如幻灯片般的呈现在眼前
眼前的童年
在青砖绿瓦间
他与她望向天空
望向远方的那处云朵
眼前的童年
在蜿蜒的小巷里
他与她赤着脚丫
奔跑于回家的泥巴路上
眼前的童年
在外婆的歌谣里
朗朗地歌声
时时荡漾在我的心头
眼前的童年
呵,在每个夜深人静里
在梦里那黑白的胶卷上
在心灵的深处某个地方
诗歌五:童年
我有一个盼望的童年
盼望有一处飞来蝴蝶的小院
天天看到父母的笑脸
还有不再发呆的蓝天
组成一幅七彩画面
我有一个多梦的童年
梦见燕子与我们一家人团圆
顿顿吃着不夹生的米饭
还有香气扑鼻的鸡蛋
像那神仙一样贪玩
童年的愿望一点点实现
我为人们修建了好多美丽的家园
可这不一定是孩子的乐园
那一双双大手跟随时光走得更远
是什么让童年再次受到牵连?
阅读了本诗歌的网友还看了:关于童年的诗
诗歌六:我的童年
曾记得
我背着一捆枝枝杈杈木柴
干裂的嘴唇
弯曲的后背
正在滴血的手指
穿过葱郁的树丛
固执的汗水选择
房顶袅袅炊烟
妈妈在等着木柴
想着饭香
我欣慰地一笑
诗歌七:童年
孩子,妈妈在叫唤你
快放下没捏成的小泥人吧
快擦净脸蛋上的污迹吧
快……
你埋着头
找不到漂亮的布鞋
夏天快要过去
稻田中的虎纹蛙
呱呱地在合唱呀
诗歌八:童年
童年多么洁净
每一种表情
都很透明
童年多么快乐
每一片梦里
都在嬉戏
童年多么阳光
每一次出发
都很伟大
童年多么友爱
每一枚徽章
都有光彩
童年多么憧憬
每一只风筝
都飘向白云
童年多么明亮
每一扇窗口
都看得见远方
巧妙地运用诗词名句,能使文章内涵丰富,意境优美,文采飞扬,大气磅礡,富有感染力。纵观几年来高考满分作文及已在报刊公开发表的学生作品,这类富于文化气息的文章有相当的数量,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誉。可以说,用好诗词名句,确实可使文章锦上添花,那么怎样使古典诗词名句“入文”呢?
一、用诗词名句做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高考中,借用古典诗词为文章标题新颖别致,富有内涵,能展现个人的文化底蕴,迅速攫住阅卷教师的目光,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2003年高考作文满分卷中,有一福建考生的标题为老杜的诗句“月是故乡明”,该标题不仅扣住了“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之间的关系”这一话题,同时“因为爱,所以偏执”的主题又回扣了标题,文韵俱佳,耐人寻味。另如2003年全国卷中的《感时花溅泪》《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海棠依旧,绿肥红瘦》等,均为考场佳作。
二、用诗词名句做文章的小标题。
文中使用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之效,又可充分展示个人的文字功底。另外从阅卷老师的角度讲,可以迅速把握文章,节省时间与精力,作文的“含金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浙江台州中学陈雅同学的文章《阳光总在风雨后》(载《语文世界》高中版2004年12期),使用了以下几个小标题:①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③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三个小标题分别借用了郑板桥《题竹石》、于谦《石灰吟》、高明《琵琶记》中的诗句。这几个小标题使得文章眉目清晰,结构新颖,文脉贯通,真正达到了“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的目的,独运匠心的构思和诗句的使用,彰显出作者非凡的才思。
三、直接引用诗词。
直接引用诗词是语言富于文采和个性的集中体现,是高考作文取胜的'一大法宝。2004年高考福建卷有一佳作《苏轼的赤壁》,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吟唱那软绵绵的诗情与愁苦。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那样的封建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唱“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这段文字旁征博引,古诗词的使用似信手拈来,自然流畅,笔墨挥动之间,流淌着墨韵书香,文质兼美,大气磅礴,实为考场佳作。
四、化用诗词。
化用诗词更能体现作者丰厚的文化积累和娴熟的文字技巧,巧妙地化用诗词,诗词与文章的意蕴相互契合。浑然天成,不着痕迹,言有尽而韵无穷。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现已编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着灵性与智性的散文精品。作者用诗化的语言丰富了奇妙的想象创造了一种醉人的意境美。文中多处巧妙地化用了古典诗词,大大拓展了思维空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摆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用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都已不再。”
这段文字多处化用了古典诗文。“杏花春雨”化用了宋代诗志南和尚的《绝句》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而不寒杨柳风”一句;“牧童遥指”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清明》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剑门细雨”化用了宋代诗人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中“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一句;“渭城轻尘”化用了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文章不仅糅合了四位诗人四首诗的意境,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组结在一起,而且丝毫不给人以斧凿之感,可以说是浑然天成。作者巧妙地利用这种方法,将读者引入一个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的韵味的情境之中,意蕴深远绵长,很值得读者反复吟咏品味。
高考作文中也有这样的佳作。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的2004年高考江苏卷,一名考生便机智地化用了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部分诗句,文章诗意浓浓,形象含蓄,感情自然流露,成为该文得到满分的一个重码`。请欣赏下面一段文字:
“志摩走了……”
“没有挥袖,也没有带走云彩,有的也许只是飞机着火时如凤凰的湿涅槃。
“他永远地,悄悄地走了,但他留下了很多很多。他的爱,他的憎。他对世界的描摹,他那如水一般灵动的人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平时博观约取,定能厚积薄发,笔下生花。
昨日的风有些狂躁
昨日的雨万般温柔
风决定要走
雨也无法挽留
二月的`脚步
就这样溜走
阳光正好,三月你好
长寿喜相迎
肉肉乐呵呵
一袭红妆靓
红掌英姿飒爽
花叶万年青
永远那么不正经
花亦非花,草亦非草
一年四季都装酷
跳舞皇后画眉添妆
孤芳自赏最心痛
墙角那棵忘忧草
已悄悄生根发芽
沏一壶茶
捧一本书
坐在时光里
静静地守候
只待我的忘忧草
花开拈花笑
忘了忧伤没烦恼
忘了一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