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性灵,《诗经》正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底,掸去表面的尘土,会让每个中国人都感觉亲切万分。
从称颂子孙繁盛,知诗经《螽斯》为赞美贵族的诗
吾人曾在诗经《国风?周南》的第四首《樛木》时,指出了,依上海博物馆保存的战国或汉初的竹简内的早期儒家,释该首诗时,指出贵族身份的君子,要能善待其下的庶人,于是可以得福报,而紧接着,诗经于下一首的《螽斯》,即编排而收录了一首赞美贵族,即,贵族受到其食邑的庶人的『风』的诗歌,举了一个实例给必须颂读诗经,以受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贵族子弟来诵读。
国风,即收录的是各邦国内有关的贵族的诗歌,或其食邑下的庶人的歌颂或对贵族有提醒意味的庶民歌谣的原型,但都加以整理重写定,所以有学者研究指出了,十五国风分布的地方那么广衺,但为何用韵都差不多,各地土著方言五方不一,为何诗经里看不出这种痕迹,故必经过周皇室的'重写及整理。
而国风亦不能说完全和庶人无关,而此首即是贵族食邑内的庶民在歌诵这位善待他们的贵族,子孙满堂的福报的诗歌。此种赞美贵族的庶人诗歌亦为『风』的重要内容。而呼应了前一首的《樛木》(按,《樛木》此诗之篇名,于一九七七年安徽阜阳出土的西汉文帝年间的诗经残简的竹简内,所标的篇名是《南有朻木》)。
按,为何说此一赞美他人子孙满堂,必为庶人颂赞贵族的诗歌,不也可以臆说是奴隶们歌颂其他的奴隶是子孙满堂呢。但是,我们只要从史料里去分析,周代封建制度下,是采城邦体制,即可知,西周各贵族所分封的食邑是在野的土著的地,而所有封建的贵族,是聚集生活在『城邦』里,即构成了周代史书里所说的『国人』的重要成分,即指生活在城邦里的周族人为主,但可能也包括服役于贵族的土著及土著的工商之庶人在内。而所谓的庶人,即土著,则主要生活在城邦外大篇土著的土地上。按,经史家考证,周初的周民族向东攻灭商朝时,人口才十几万人,在一大片因战争胜利所得到的商朝天下,要如何加以统治呢。于是周民族采封建制度,把周族的大贵族分封到新附各地,因为周民族人数不及土著多,为了自保,并利于统治,所以在分封到的地方,就建立国都及集中武力在国都,以国都为中心,称为『国』,所有的周民族就生活在『国』内,即成为『国人』的组成的主要成份。而『国』以外的就是野,那些土著即称为野人,为民,亦是『庶人』阶层的主体。所以,社会史或经济史学家称为周代的封建是一种『周代城邦』或『国野分治制度』。所以周代史书不见明文的奴隶制史文,因为周代确比商代文明进步,商代的奴隶制的存在于甲骨等文内,较为广泛,而周代仅是战犯或一些重罪者贬为奴。而商代的奴隶制的大盛,亦见商代此一民族仍是原始国家,即一如古代各游牧民族攻略一地,将征服的部族成为奴隶,一如直到数千年后还有宋代蒙古野蛮部族发迹时杀遍漠北直到欧洲以杀光征服部族的男子,只留下工匠含医生的作为。而周代的城邦国家,采井田之制,要的只是那些食邑下的收益及庶民服役,若采奴隶制,不是其最大利益,故在制度设计上并无奴隶阶层,故周代不是奴隶制,而是明白规定周人制度下的是『士、庶人、工、商』,从今人研究其经济及社会结构多己有定论。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士有棣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国语?齐语四》:『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国语?周语上》:『大夫士日恪位着,以儆其官,庶人、工、商各守其业以供其上』。而从今人的研究著作,如1965年杨宽《古史新探》、1966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1978李亚农《李亚农史论集》、1979杜正胜《周代城邦》等等,即以有其成绩。吾人只有掌握了周代制度的正确史识,则谈论诗经才不会走上信口开河,以学术害天下了。
而此诗之为食邑或食田下的庶人,对其上的贵族的颂歌,是因为以城邦制在野食邑的当地土著的庶人,因着受到贵族的照顾及善待,所以发为此歌。如果是庶人甲去对庶人乙作此颂歌,有可能吗,庶人身份相同,到底庶人乙会施以庶人甲什么样的大功德,所以庶人甲会唱颂歌赞美庶人乙,而即便有这种歌,贵族还会取来献诗或采诗送交周天子去整理成诗经吗。故而可知,此必为贵族献诗或采诗时,发现此一庶人歌颂其上的贵族的善待他们,所以祝福贵族子孙满堂,正好可以作为讽喻贵族要善待庶人的教育效果,所以摘取来作为实例。
因为,以周代的封建制,所分封的层层公侯伯子男,要维持此制度安定,不被推翻,也一定要各级贵族,善待辖下的庶人,不会形成乱事,而危及统治,这才符合周民族统治中国的最大利益。而此诗歌,乃承接了上一首《樛木》的要贵族善待庶人,而接着就以此首的因善待庶人,而被庶人诵歌福祷好心的贵族子孙绵长的此首《螽斯》为例。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月牙,悬在指尖,薄薄的面纱,挡不住缭绕的暮烟,
疲惫的足音,溅起鼾声,夜莺的歌声,驱散了喧嚣一片,
打开记忆的扉页,擦拭逝水流年,弹指一挥间,湖水倒影的苍穹,覆盖了额头的梯田,
散落的心事,默默无言,湖畔沙滩,脚印两串,
深深浅浅,已被流沙填满,堆成了月亮的形状,淹没了曾经的轻暖。
河水缓缓流淌,小村坐落在源头的`地方,
绿柳成荫,层峦叠嶂,却没有一丝张扬,
夜晚,高粱酒的醇香,弥漫着大街小巷,
曾经,这里是一望无际的荒凉,是爷爷,把脊梁弯成了犁,开垦了荒地,用月镰,收割了希望,汗水,见证了潮落潮涨,眸子,流淌过快乐,隐藏了忧伤,
如今只能用青涩的文字,一路走回先人劳作的现场,爷爷托话给我,那是生存的希望,不要声张……
若干年后,子孙满堂,
热火朝天的麦场,咧嘴微笑的高粱,
阿妹在田野采集希望,牧童在河岸放牧梦想,
还有那浓浓的诗情,更是一路疯长,
垂钓的老人,缓缓收杆,钓起一轮红火的太阳,
起舞的秋千,荡起孩童的风帆,眸子,浮现前路的宽广,笛音里的故事,装在箩筐里,妈妈收获了一篮子的春光,熬制成经典的诗行。
漫倚轩窗,遥看月儿梳妆,
风儿热恋着山岗,暮色眷恋着梦乡,
一砚水墨,勾勒不出邻家阿妹的端庄,
园子门前,两个孩童击掌歌唱,
敞开的房门,飘出稻米的馨香,
房后传来阵阵松浪,还有那朵月季,披上了梦的衣裳。
一把褪色的椅子,仍然古色古香,
一页泛黄的纸上,写满了父辈劳作的沧桑,
纤夫的号子,余音绕梁,
还有我临行前对父母的表白,依然荡气回肠。
热恋的故乡,碧水,青山,流萤汇聚的诗行,小河甜美的歌唱,山花烂漫的山岗,到处蓬勃着希望。
推开故乡的门,夜莺唱着梦回故乡,一抹情愫,在心中蔓延,
爸爸的问候,拔节着久违的豪爽,
眸子,熟透了思念,
泪水滚落,祭奠着游子的情殇。
一、《诗经》及《桃夭》介绍
《诗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古典诗歌的收录文本,在时间起始上,它主要包括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经典作品;在数量上,由于现今保留下来的大致有305篇,因此《诗经》又叫做《诗三百》;在内容形式上,由于我国自西周到春秋中期之间经历了大约五百多年的历史,朝代更迭也时有发生,不同地区不同朝代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形式,因而在收录过程中,《诗经》里诗歌及其他作品的形式也多有不同。《桃夭》是收录在《诗经》中极为有名的一篇,或许有人不知它的诗名或全篇内容,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桃夭》通篇借助“桃”这一意象,歌唱了当时年轻女子出嫁时的良辰美景以及出嫁女子的美好品质。
二、《桃夭》内容赏析
《桃夭》全篇分为三层,也一般说分为三章,虽然每章只有两句话,但在言语表达以及意象比喻上都十分到位,也十分恰当。第一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句话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鲜艳美丽的桃花比喻成待嫁女子的青春靓丽。试想一个适龄待嫁的娇小女子,原本就长得漂亮,再经过精心的打扮,两颊粉红,笑颜如花,犹如一朵鲜艳欲滴的桃花,诗人在这里以桃花为喻并非毫无道理。就算是在现今社会,人们也常常以“桃花”
来代表美好的姻缘,表达了人们心中对美好姻缘的赞美。如果美丽待嫁女子跟随其夫嫁过去,那必然也是家中的一道风景。在这一层中,诗人主要是以桃花为喻,赞美女子美丽的容颜以及娇媚的姿态。
第二层“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在这一层中,诗人依然以“桃”为喻,只是这里比喻的不是美丽娇艳的桃花,而是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桃树。既然是果实累累,那必然是比喻有孕女子。在我国古代,人们都有家大业大,希望家里儿孙满堂,期待女子能够开枝散叶,诗人想必也是这种寓意。诗人希望以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能够为家庭开枝散叶的女子,果实累累就寓意着能够子孙满堂。表达了诗人以及古人对幸福家庭生活的期盼和美好祝愿。后一句中,诗人依然采用上层的模式,如果能够开枝散叶的女子嫁过来,那必然是对家庭极其合适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层的最后一句中诗人用了“室家”,但是在这一层的最后一句中诗人却用了“家室”,乍一看可能觉得这是两个不同的词汇,但实际上经过考证,这两个词汇在实际应用时是没有过大区别,诗人在这里将其进行置换,可能更多的'是意义上的一种递进或者追求押韵,毕竟在古写作指导词作歌,学者大多讲究押韵平仄,注重对用词的多重琢磨。中国论文服务网是学生经济论文快速写作,管理职称论文发表,管理论文范文参考首选网站。
第三层“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在最后一层中,诗人主要是对新娘婚后品行和持家的描述。前两层,诗人描写了作为待嫁新娘时女子的美丽娇艳,以及嫁人后对女子早日开枝散叶,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那么最后,在结婚生子之后,女子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勤俭持家,温婉对待家人,表达了诗人对女子温婉持家、繁荣兴旺家族的美好祝愿。在古代家庭中,女子以三从四德为美,出嫁后尤其是“四德”更是彰显我国古代妇女德行的重要尺度,包括“妇工、妇容、妇言、妇德”,诗人在这里其实主要就倾向于最后对“妇德”的赞美。一个女子能够勤俭持家,善待家人,对家庭的兴旺发达极其重要。毕竟只有“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家不和何以报国家。最后一层的最后一句,诗人又用了“家人”代替了前两层的“室家”和“家室”,这里要提出一点就是,“家人”与“家室”是相对的,这可能也是诗人在第二层使用“家室”
的原因之一。总而言之,诗人在最后一层表达的主要是婚后对女子妇德的考察,以及祝愿家族兴旺繁荣的美好愿景。
《桃夭》通篇以“桃”为引,在三层之中,又分别以“桃花”“桃子”“桃叶”为喻,比喻女子在待嫁之前的娇艳、嫁后开枝散叶以及婚后持家有道家族兴旺的景象,分别代表诗人对待嫁女子的容颜的赞美、嫁人后人丁兴旺的祝愿以及婚后家族繁荣、家大业大的祝福。“桃”作为贯穿全篇的意象,集中代表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憧憬。就算在当代社会,“桃”作为喜庆的代表,也深深被人们寄予了美好的愿景,这与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意义是分不开的。
三、结语
整体而言,《桃夭》全诗共三章,每一章诗人都以桃起兴,以家为终,在中间部分,诗人更是以“桃”的生长顺序为线索,先由开花,再到结果,最后到茂盛,一层一层比喻下来,既有层次感又有递进性,使得整首诗篇的寓意也愈来愈深,读者读起来不仅没有分裂感,反而更觉得衔接紧密,浑然天成,寓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