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很喜欢雨,喜欢它的清新飘逸,喜欢它的心旷神怡。下面是关于今夜江南雨散文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今夜又见江南雨
今夜又见江南雨,
细雨中撑开油纸伞,
曾经 伞下有个温馨的梦,
杜鹃花下,
搭一间草房,容两行诗句,
静夜中打开窗轩,
数星辰观弯月,
吟诵唐诗宋韵;
种一畦油菜,罩细雨蒙蒙
清晨里点燃炊烟,
听莺唱蟋鸣,
闻花魂稻香,
辨溪流心声。
曾见江南雨,
听到你的脚步声,
花房里,秋千下,
芙蓉羞红,
手捻长发 ,偷偷瞄了你一眼,
细雨中 香烟里,
笼罩着懵懂的羞涩,
再也没有拉住这短暂的春季。
今夜站在窗前 ,
又见江南雨,
听细雨芭蕉声声催,
泪眼朦胧,
我在窗前 ,
你在天涯。
拓展:多情自古江南雨
人的心弦,弹奏出暗夜难眠的无奈。
李清照以一个女词人特有的敏感,
写下了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佳句,
那种孤身一人在外飘泊的孤独,
那种长夜漫漫的寂寞,
在词人那儿展现得更为彻底。
江南的雨
分明就是有情人的泪,
凄美动人。
江南的雨是柔和的。
一下就是十多天,
像一种淡淡的香气,
不断弥散开来,
直到天变得柔和了,
人也变得平和了,
做起事来也心平气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江南女孩在雨的滋润下,
变得柔声细语,美丽动人。
真的,有时你会感觉,
雨中的江南像极了江南的女子,
淡雅而不失芬芳,
带着雨的晶莹和剔透,
静静地走入你的心里。
江南的雨是轻盈淡雅的。
“润物细无声”,
你放眼看去,
整个天地笼在袅袅的烟雾里,
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江南的雨,像极了江南的山水,
是淡淡的,清清的,
当柔柔细雨飘过江南古朴的小镇,
小镇便有了一种古典的忧郁,
美得让你心动。
江南的雨是充满灵性的。
当你泛舟西湖上,
望着舱外烟雨迷濛的景象,
体会“山色空濛雨亦奇”味道时,
即使你不是诗人,
也会被这诗意的景象感染,
因为空灵的.天幕,无垠的湖面,
缠绵的烟柳,都如诗如画。
你的心灵会在这当中得到净化。
江南的雨,如梦,
如诗,如歌,如韵!
江南的雨是婉约的雨。
江南雨的精魂,
在唐诗宋词的意境里。
江南雨
江南的细雨淅淅沥沥,丝丝缕缕。烟笼雾绕中,放眼远眺,江南的景致依稀可辨,仿如画卷一般展现眼前……
青山绿水,倒影如画;宝塔耸立,飞檐流角;绿树掩映,曲径通幽;烟柳画桥,水清见底;白墙灰瓦,错落有致;楼台亭阁,书香门第……儒雅淡然的景色,犹如少年才俊伫立眼前,阅不尽的俊朗灵秀,品不完的诗书满腹。一切都是那么的尽善尽美,身临其中,如置身于画中,令人如痴如醉,令人乐不思蜀,令人流连忘返。其实,在徽州地区,这些如诗如画、烟柳画桥的景致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几乎随处可见,可谓是一步一景,一村一景,分不清城市还是乡村。
细雨濛濛中望去,山腰上是层层的梯田,一垄垄碧绿的茶树,被重重雨雾锁着,一直延伸到山顶。山顶上,有林中亭阁若隐若现,给人以深山藏古寺的神秘感,又让人产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感触。山脚下,是白墙灰瓦的徽派房舍,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雕梁画栋,玲珑别致。而建筑群外围,则是小桥流水,垂柳绕堤,若古词“烟笼绕堤沙,参差十万人家”所描述的画面。
路边,满眼是翠绿的荷塘,细雨打在荷叶上,沙沙作响,柔柔的雨丝,细若游丝般,汇集成珠,尤如珍珠落入银盘,玲珑剔透,在硕大的荷叶上滚动,落入水中,惊起了一池游鱼,泛起层层涟漪,荡漾开来…
走在雨中,轻轻仰起脸庞,丝丝细雨打在脸上,润润的,爽爽的,说不出的惬意与清凉。此时,若有人相伴,轻言软语呢喃,吟诗对句抒怀,更是情趣倍增,柔情惓惓,仿佛置身于古装戏中,大有公子小姐在后花园嬉戏时的做派哦。
此情此景,让人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来,真的有世外桃源之感:白发垂髫,鸡犬相闻;处处繁花似锦,满眼古木参天。古树之下,树根盘根错节,深深扎在岩石缝隙中。岩缝中有泉水渗出,顺着台阶涓涓而下,汇流成溪,清澈见底。溪水边,有浣女在石上或洗衣,或淘米,一脸的祥和与专注,便觉得是个怡然自乐之人,窃以为幸福的滋味也不过如此了。
到江南已经很多次了,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越品味,越觉得江南深深的文化底蕴与玲珑雅致,有一种不舍,有一种牵挂,有一种魂牵梦绕……
哦,江南雨,也许你就是我的情之所牵,梦之所依吧,我喜欢江南雨!
《过香积寺》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
《过香积寺》
作者: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解】
①香积寺:今名风穴寺,又名千峰寺,位于汝州市 区东北9公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风穴山中。风穴山口,两山夹道,万木葱茏,流水潺潺。迤俪北行3华里,方能发现寺院,确有“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处”的诗情画意。
②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③钟:寺庙的钟鸣声。
④咽:呜咽。
⑤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⑥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⑦薄暮:黄昏。
⑧曲:水边。
⑨安禅: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
⑩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见《涅磐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韵译】
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
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
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
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翻译】
不知香积寺在此山中,行来数里身入云峰。无人的石径旁丛生古树,深山里是何处响起钟声。流泉声咽,穿过峭立的崖石;日色清冷,照着浓荫的青松。暮色降临空潭侧畔,入定的禅心制服了邪念妄想。
【评析】
香积寺:唐佛寺名,在今陕西长安县南神禾原上。
香积:佛教传说众香国的佛名。
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特别是在他晚年,沉缅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
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历代的一些诗评家,从唐代的司空图到清代的王士禛,称王维为“诗佛”,竭力推崇王维的这一类诗,认为“字字入禅”,最有神韵。清人吴汝伦就称赞这首诗“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唐宋诗举要》引)。
这首诗构思精妙,写景技巧高超。从构思说,前四句写赴寺道中山景。首联写他在云雾弥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数里,还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落笔就以“不知”二字,表现出一种迷惘的心境。次联写只见古木夹道,寂无人迹,忽闻钟声自林霭传来,却仍不知寺在何处。这两笔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何处”既与“无人”对偶,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渺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越来越浓。因此清人赵殿成说:“此篇起句超忽,谓初不知有山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迹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四句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非自盛唐,未易多靓。”(《王右丞集笺注》五六句,再进一步借泉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结尾两句才写到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漂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禅入定。安禅: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制毒龙,佛家故事,说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条毒龙害人,被佛教高僧以无边佛法制服,这里比喻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由此可见,全诗写寺,不从正面直接描绘,而只是由低处到高处、由远处到近处地从各个侧面烘托山寺的深幽。近人俞陛云说:“ 常建过破山寺,咏寺中静处;此咏寺外幽景,皆不从本寺落笔。”(《诗境浅说》)正是借助于这种巧妙的构思,诗人由浅及深地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入禅两个境界,使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境相互映照。
这首诗最精彩的一联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
“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比较早地并且成功地将通感运用于诗歌创作的。
【读后感】
修身养性的生活是我现在的理想追求,我对长安城的香积寺已经慕名已久,那是心灵深处的一座家园,那是超脱尘世的一片乐土。我决定去寻找我的家园,我的乐土,不知该何去何从,一边寻找一边前进,行不数里,便来到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下。那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乐园吗?我被眼前这方景象惊呆了,古木参天的丛林中,茂密的丛林盖过了外面的世界,偶尔从树叶的缝隙中透露点点太阳的影子,这茫茫的绿色之中,杳无人迹,在这空灵之中耳边却传来隐隐淡淡的钟声,让我兴奋,令我惊奇的是这钟声非但没有冲淡环境的幽静,反而增添了几份“鸟鸣山更幽”的僻静。
我完全淘醉于这天籁之音中,可是随即却又被迷茫笼罩了,这钟幽幽扬扬的钟声又是从哪儿传来的呢?何处会传出这来自天籁的声音呢?我是多么急切的想要去捕捉着让我痴狂沉醉的声音啊!幽远深奥、缥渺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林霭如在眼前。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
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泉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使我感觉置身于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此情此景只能让我用“冷”来形容往日激情如火的太阳,幽幽的落日余晖点点滴滴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我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
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聆听着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的悠扬的诵经声,我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我这才遁悟,原来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尘世见的烦恼在这隐隐约约的经声中化为乌有,显得那么渺小,那么不堪一击。原来那天籁之音竟来自这深山寺庙,这就是我心中的最终故土啊!没有烦扰的寂静禅境,深幽超尘。洗净铅华,看透红尘。
《过香积寺》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
《过香积寺》
作者: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解】
①香积寺:今名风穴寺,又名千峰寺,位于汝州市 区东北9公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风穴山中。风穴山口,两山夹道,万木葱茏,流水潺潺。迤俪北行3华里,方能发现寺院,确有“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处”的诗情画意。
②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③钟:寺庙的钟鸣声。
④咽:呜咽。
⑤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⑥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⑦薄暮:黄昏。
⑧曲:水边。
⑨安禅: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
⑩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见《涅磐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韵译】
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
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
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
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翻译】
不知香积寺在此山中,行来数里身入云峰。无人的石径旁丛生古树,深山里是何处响起钟声。流泉声咽,穿过峭立的崖石;日色清冷,照着浓荫的青松。暮色降临空潭侧畔,入定的禅心制服了邪念妄想。
【评析】
香积寺:唐佛寺名,在今陕西长安县南神禾原上。
香积:佛教传说众香国的佛名。
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特别是在他晚年,沉缅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
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历代的一些诗评家,从唐代的司空图到清代的王士禛,称王维为“诗佛”,竭力推崇王维的这一类诗,认为“字字入禅”,最有神韵。清人吴汝伦就称赞这首诗“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唐宋诗举要》引)。
这首诗构思精妙,写景技巧高超。从构思说,前四句写赴寺道中山景。首联写他在云雾弥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数里,还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落笔就以“不知”二字,表现出一种迷惘的心境。次联写只见古木夹道,寂无人迹,忽闻钟声自林霭传来,却仍不知寺在何处。这两笔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何处”既与“无人”对偶,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渺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越来越浓。因此清人赵殿成说:“此篇起句超忽,谓初不知有山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迹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四句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非自盛唐,未易多靓。”(《王右丞集笺注》五六句,再进一步借泉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结尾两句才写到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漂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禅入定。安禅: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制毒龙,佛家故事,说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条毒龙害人,被佛教高僧以无边佛法制服,这里比喻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由此可见,全诗写寺,不从正面直接描绘,而只是由低处到高处、由远处到近处地从各个侧面烘托山寺的深幽。近人俞陛云说:“ 常建过破山寺,咏寺中静处;此咏寺外幽景,皆不从本寺落笔。”(《诗境浅说》)正是借助于这种巧妙的构思,诗人由浅及深地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入禅两个境界,使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境相互映照。
这首诗最精彩的一联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
“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比较早地并且成功地将通感运用于诗歌创作的。
【鉴赏】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迭嶂的群山。这是多么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岂不谬哉?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
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