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地产生了人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美感是以人们的爱好和趣味为出发点的。由于每个人的出身、文化修养、性格、职业和人生的际遇不同,因而,使每个人的爱好、趣味有着个体上的千差万别。这样,就形成了美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而这种美感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尤其突出。因此,诗歌的讲解向来被教师视为畏途。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诗歌的美感产生的多样性、多解性、复杂性的原因。但,有一个因素往往为我们忽略,那就是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长于概括而短于分析,长于模糊而短于精确,这样就影响了我们对诗歌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那么,要达到真正的阅读、鉴赏诗歌,体会其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一、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的事物入手
我国古代的诗歌除了通过景物的描绘来寄托和表现思想感情之外,相当多的诗歌还在写景的同时穿插叙事或在景物描摹之后直接抒情和议论。这些叙事或抒情、议论带有诗人极浓厚、强烈的感情成分、感情色彩。所以,品味诗歌中具有浓厚情感的词句或强烈感情色彩的事物,是我们迅速地把握诗歌中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
例一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尤其尾联的“艰难苦恨”, 并分承五六两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本来兴会盎然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例二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
例三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惆怅”是诗中具有浓厚感情的词,充分表现了当时诗人的心情。要了解惆怅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诗人所见的景物变化中得知。柳树抽线浅绿变为深绿,继而柳絮飘飞,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强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正是强烈的白色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它暗示了盛极将衰,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稍然为之动容。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直接抒情,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因此,我们抓住了有极浓厚情感的词句的感情线索,再联系景物特征就能探测到诗人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暂的情怀。
例四 倦 夜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整诗单纯写“夜”无一“倦”字。但仔细一看,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我们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何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诗人把从入夜到破晓的过程描述的非常细致。我们不禁要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原来诗人为“万事干戈里”而彻夜难眠,诗人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老杜自己也是报国无门。因而“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另外,如李白《将进酒》中的“悲白发”,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秦观《满庭芳》中的“伤情处”等,我们均可以从这些浓厚感情的词句中探知诗人的内心和诗中的意蕴。
二、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
古典诗歌中有一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讲求意境,讲究情景交融。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们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因而,使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从而形成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也就有了古人追求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境界和表现方式。所以,古诗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抓住“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即“景语”入手,来剖析诗人所寄寓的情感。
例五 苏台览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诗人通过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起句的“旧苑荒台杨柳新”一句之中,“旧苑荒台”,以极衰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 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写出古今盛衰之感,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这里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
例六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特别是“独怜”句,“独怜”是偏爱的意思。以“幽草”“深树”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而“生”和“鸣”两个字,又在静中透出动感。诗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清楚地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例七 菩萨蛮
宋·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这是王安石晚年罢相后回到金陵时的词作。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田园风光图。时间是从白天到入夜。画面中有临水的屋舍、劳作的农人、有红花、有绿杨,清风微拂,黄鹂婉转,新月如鈎。这恬静、这安逸、这秀丽的乡村风光怎不令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面对人生遭际的变化,诗人似乎采用了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用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三、紧扣“诗眼”入手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语不惊人死不休”;有被称为“红杏尚书”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静中显动,使杏花怒放,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而这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便使句中有了眼,也即全诗的主意所在,称为“诗眼”。因此,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抓住“诗眼”这个突破口,也就起到透视全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例八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紧扣“早行”,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而鸡声和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又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而“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整首诗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了。
例九 菊花
唐·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咏菊,一般要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一个“遍”使人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诗人已经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而“遍绕”、“日斜”虽用语平淡,但仔细咀嚼,便可体会到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举止和心情,极好地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例十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本诗开头“一上高城万里愁”,一个“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诗人开头“万里愁”用意何在呢?下文的“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早已道破,此处并无什么真的汀洲,不过是想象之间。然而为何又非要拟一个“汀洲”不可?须知诗人家在润州丹阳,他此刻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湄风物,居然略类江南。于是笔锋一点,微微唱叹。万里之愁,正是乡思之始。咸阳本是秦汉两代的故都,旧时禁苑,当日深宫,而今只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因此“万里”之愁?抑或“万古”之愁?耐人寻味。
例十一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桂花落”,尤其是在夜间,是不大可能被人觉察的。夜深人静,谁会去注意桂花的坠落呢?可是“人闲”,也就是说由于人的内心闲适平静,居然连桂花下落这样一个细微的动态也捕捉到了。夜,阒寂无声,人,闲适平静,自然会觉得春山静谧而空寂了。“空”字十分传神,让人似乎感受到了深山的寂静和群山的空旷,感受到大自然的百物万象此刻仿佛都不复存在了。
那么,怎样抓“诗眼”?除了结合整首诗的意境外,我认为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从词性的角度看,重点找动词。因为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所以成为诗人锻炼诗眼的重要对象。如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中的“关”和“出”就是诗眼。细细品味一“关”一“出”,就感受到春天到来时杏花盛开的浓烈的生命活力。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生”字写出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的景象,寓于动感,准确传神。当然,其他词类也不可轻易放过,如形容词。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字写出烽烟的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精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另外,词类的活用也不容忽视,有时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红”“绿”,用作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当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个极好的例子。二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诗眼往往运用了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二字将云月拟人化,使云月花影之意象流动传神,境界全出。
四、从“意象”入手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它包括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个方面。它是“意”(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与“象”(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的景物、事象和场景)在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中和谐交融和辨证的统一。我认为它是诗人对常有共同文化认知和文化心理的约定俗成的特定事物的选用。譬如,说到“柳”,人们自然会想到“留”“分别”。说道“月亮”,自然想到团圆等。此类例子很多,比如,古诗中雁的意象。雁,貌不惊人,品类不珍稀,却以独有的特质,牵动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形成了独具民族审美特色的雁文化。《诗经》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这是最早关于鸿雁的感喟。“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这里雁是信用的象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巧妙化用托雁足传锦书的故事,雁便成为寄相思之情,成为信使的代名词。“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化”(欧阳修《戏答元珍》)诗人远离山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寝,卧听归雁,勾起无尽相思之情。因而,借北雁南归写思归之愁。杜甫曾有《孤雁》借叹孤雁离群,写自己幽独愁苦,渴望团聚,知友重逢。王勃《滕王阁序》中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借雁声渲染了一种苍凉或清冷的氛围,这种氛围又恰是作者凄愁心境的写照。而“天高云淡,雁排长空”是一种极致的美,一种壮阔豪迈之情。而“惊鸿一现”又写了美丽逝去的幽愁,如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等。
当然,古诗中还有猿鸣、蝉声、落花、流水……等。所以通过分析鉴赏古诗中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
五、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入手
在诗歌鉴赏中,抓住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探求诗人运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真实意图,把握诗歌的内涵及诗人内心感情。
例十二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唐·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本诗运用1.寓情于景。诗人将冬郎父子的赞许之情寄寓在所描绘的令人神往的想象图景中。2.映衬。用老凤的鸣叫衬托雏凤更清脆悦耳的鸣叫声。3.比喻。将冬郎父子比为凤凰。4.夸张。红艳秀美的桐花延展万里,突出美景的壮观。在诗中作者将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赞扬冬郎父子的才情,表达了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真切赞美。
古典诗歌的鉴赏除了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题材类型入手,因为题材类型相同,从而使的表达感情上形成一定的倾向性和相类性。当然,诗人的情绪千差万别,我们在鉴赏时,还需要根据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结合以上提到的一些方法进行赏析,从而更好地品味诗歌。
荔枝
(明)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译文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
这是一首写得十分出色的咏物诗。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盛赞荔枝成熟时绚丽动人的景色,描绘荔枝芳名美味为历代传颂的情形。
诗的首联,以写实手法,先简洁点明荔枝生长地域、成熟时节,以及成熟时的颜色,然后描述荔枝果实之丰硕。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丹,朱红色。万颗累累,极言果实之多。簇更团,将荔枝果实浓浓密密,团团簇簇的情状具体描述出来,给人深刻难忘的印象。
颔联,上句采用比喻手法,以浓重的笔墨,状写荔枝果实和荔枝林雄奇壮美的景观,气氛十分热烈。绛雪,丹丸名,诗中用来比喻荔枝果实。烂,明亮。全句意思是,荔枝象绛雪丹丸似的长满在荔枝树上,浮动着一片艳丽华贵的色彩,荔枝林像一匹匹巨型的红绛,闪耀着灿烂的光芒。下句转写荔枝果肉的形状与色泽。玉壶,用以比喻果肉象玉一样白净光洁。水晶,比喻果肉晶莹透明。此句用的仍是比喻手法,但诗人运笔,与上句已大不一样。它笔法精巧细腻,作喻之物纤小玲珑,一个“寒”字,更与上句热烈场景形成鲜明对照。上下两句对荔枝的描绘,真可谓大小皆美,表里均优,冷热俱佳,达到了各臻其妙,相得益彰的境地。
在尽写荔枝绚丽景色之后,颈联变换角度,从汉唐史话中撷取两个掌故,更把荔枝高名芳味推崇到一个新的高度。许,赞许。新曲,诗中指《荔枝香》。相传杨贵妃过生日,命乐队作新曲献上庆贺,适逢驿马送来南国荔枝,因而用《荔枝香》作曲名。荐,献。大官,汉朝官名,也称太官,主管皇帝饮食。此句表明汉代以来,荔枝已进入皇帝食谱。
尾联诗人转写眼前景色。“乌府”、“霜署”是御史府的别称。诗人当时在按察司任职,所以诗中乌府、霜署均指按察司衙署。阑干,亦即栏干。“几株斜覆石阑干”,指的是诗人任职衙署院里几株荔枝树被累累果实压弯了腰,在太阳映照下,树影斜斜地覆盖在石栏干上。从远处绚丽热烈的荔枝林,到眼前静谧恬淡的官府庭院,各具情趣,相映生辉。诗人呈献给读者的,是一幅多姿多彩、百看不厌的荔熟图。
更多相关诗歌推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从不同角度赏析雨巷
《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诗中接着写道: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说不清楚的)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在讲解了《雨巷》一诗的大致内容后,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1、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
我们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在理解了全诗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意义其实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地多。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这首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用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所谓象征(也即暗喻),即表面上只写喻体(被喻的本体不出现),暗中却又通过喻体指向本体。由于在象征中本体不出现,因而,接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科学和理论活动(追求语义的精确性和单义性)不同,在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人们往往追求意义的丰富、多样乃至含糊、隐秘,象征手法的运用正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戴曾翻译过魏尔伦的诗),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赞赏不已,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采用的全面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方法(说明:全面的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不仅包括狭义的象征手法,还包括新颖奇特的象征意象的创造、通感的运用(各种感觉之间的借代和超常组合)、色彩的描绘和布置、音乐性的创造等)虽然可以说主要是从法国引进的(狭义的象征手法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较广泛的运用),但他所用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体)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乃至中国江南式的。因为:诗中用来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象征形象;诗中的“(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则是中国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风貌;出现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诗歌内容上的彻底的中国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首诗的一般中国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而不像面对某些食洋不化的现代派诗歌那样感到不知所云。由此,我们可以说,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完美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2、音乐手段的成功运用和诗歌音乐美的成功创造:
《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词句的复沓,如:该诗的最后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它词句完全一样;这种起结复见的做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重复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节中的“远了,远了”;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变奏性的复沓);这种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的。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押ang韵),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韵脚这个音响(ang)在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我们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象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心头反复回响着。
关于这首诗的音乐美,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这话也许有点过誉,但这首诗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却不能不说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