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南宋诗人杨万里,读起语文教材《宿新市徐公店》、《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的诸君,定会回忆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里。
而近年,杨万里在梅州被人频频提及,却缘于下面的这首诗:
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
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
诗人路过梅州写下的这首即景作品,所描述的十里梅花景况,成为历史上梅州曾广泛种植梅花的铁证。
杨万里一行过了梅江,他沿着梅南、水车、丰良这条线路前往潮州,一路旖旎的风光让诗人一扫心中的阴霾,也写下梅州之行中最为灿烂的.诗篇,歌颂梅州大自然风光美丽的一面。诗歌还透露出一些重要的历史信息,诗人在诗篇里频频提到的“驿站”和“铺”字眼,勾画出宋代梅州境内一条驿道线路图,驿站或递铺:水车铺—彭田铺—汤田铺—万安铺点缀其间。在这些地名中,目前梅县的水车镇、丰顺埔寨镇万安村仍沿袭古老的地名,而汤田则是丰良镇的旧称。从诗篇《过水车铺》、《汤田早行》、《宿万安铺》标题可以看出,杨万里当年行军夜宿地点基本选择驿站和递铺;途中漫长的路程,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的确考验行人,除了步行,像杨万里这样级别的官员,还拥有乘马和坐轿的权力,他在《过水车铺》及《过瘦牛岭》诗里分别提到:“轿里看书得昼眠,梦中惊浪撼渔船”和“平生岂愿乘肥马,临老须教过瘦牛”即是旁证。驿站和递铺的密集设置加上人员配备足以反映出,南宋时期中央政府对梅州的管辖相当重视,在有效地进行治理。
在《自彭田铺至汤田,道旁梅花十余里》一诗,诗人发出“一路谁栽十里梅”的慨叹,尽管一生喜爱梅花并写下大量咏梅作品,杨万里仍被前往丰良镇途中见到的壮观梅花景观所震撼。随着时光的流逝,十里梅花已烟消云散,后人只能在诗句的字里行间追忆胜景。不过也有被诗人吟咏的景物留存至今,首先是丰良镇溪边的温泉,杨万里特为此赋诗《观汤田铺溪边汤泉》:
下泓堪浴上堪煎,阴火熬成未必然。
海底日升波自沸,偶分一眼作汤泉。
诗人描绘了至今仍汨汨流淌的温泉,并写下自己对这一自然现象成因的解释。
杨万里关于梅花的诗
《丛梅》
作者: 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梅花》
作者: 杨万里
花早春何力,香寒晓尽吹。
月摇横水影,雪带入瓶枝。
【杨万里其他诗词】
1、《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初夏睡起》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5、《春晴怀故园海棠》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梅花》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花早春何力,香寒晓尽吹。月摇横水影,雪带入瓶枝。
杨万里的舌尖梅花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和陆游、范成大等人并称“南宋四大家”。据说他一生作诗两万五千首,即使从呱呱坠地算起,也能达到每日一诗的产量,堪称典型的文采飞扬中国郎。
杨万里妙笔生花,可能与他爱花而且爱吃花有关。虽然他笔下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为世人所熟知,但他最偏爱的是梅花。
1174年正月,杨万里外派赴任之前,同事朋友在西湖上钊寺为他饯行,当时山谷里绽放的梅花一望无际,诗称“谷深梅盛一万株,十顷雪花浮欲涨”。杨万里对宴席不太感冒,只身一人倚在一棵老梅树边,摘一朵吃一朵,吃一朵摘一朵,丰俭随意跟自助餐似的,引得同僚连连咋舌。
宋朝人吃花倒是不鲜见,据著名食谱《山家清供》记载,菊花、梅花、桂花、栀子花、松花常见于餐桌,经加工成为蜜渍梅花、梅粥、梅花汤饼、黄菊煎、松黄饼等美味。杨万里迫不及待地吃原材料,除了品尝梅花的原本滋味,还跟当时的天气大有关系。
12世纪的中国,寒冬频现,连温润的苏杭地区也不能幸免。冬天,苏州的运河结满了冰,船夫不得不买来铁锤放在身边,随时用于破冰。太湖的湖面也结满坚冰,橘子树都被冻死。杭州迎来了持续性的降雪,气温低得出奇。梅花虽然抗寒,也经不住长期冰冻,开花量锐减。
于是乎,杨万里想吃点梅花,变得不那么容易。有一次他去朋友家参加聚会,杯酒未尽,天降大雪。杨万里见院子里有几株残梅,便一把将餐桌上的蔗糖搂在怀中,跑去摘下梅花,称“只有蔗霜分不得,老夫自要嚼梅花”,将梅花瓣蘸着白糖,一口气吃光。
好在老天爷不是年年发威,1174年,也就是杨万里外派的那一年,迎来了难得的暖冬,梅花朵朵开,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寓意着前程似锦,让杨万里心情大好,平时就自称“老夫最爱嚼梅花”,此刻更是敞开肚皮,大快朵颐。没有糖,没有作料,也不加工,都无所谓。
大多数时候,吃梅花还是要提前加工。杨万里在诗里提到“晚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说的.就是梅花粥。除了煮粥,也可蘸料,比如“吾人何用餐烟火,揉碎梅花和蜜霜”,甚至觉得“赣江压糖白于玉,好伴梅花聊当肉”,好糖佐食,可以从梅花中吃出肉的味道和感觉。
其实不只杨万里,当时的文人墨客都有花的情结,似乎不与花来点亲密接触就称不上时代的文艺青年。在他们眼里,梅花地位很高,被视作“天下尤物”,无论智贤愚钝,在这个问题上颇有共识,“莫敢有异议”。
只是,受制于季节和产量,梅花不是人人都吃得上。说起来,菊花也是蛮好的选择。范成大在《菊谱》中称甘菊“人家种以供蔬茹”,菊叶“深绿而厚,味极苦”,而甘菊叶“淡绿柔莹,味微甘,咀嚼香味具胜”,不论是用来做羹还是泡茶,都“极有风致”。至于甘菊冷淘面,也是美味。有诗人称“淮南地甚暖,甘菊生篱根。长芽触土膏,小叶弄晴墩。采采忽盈把,洗去朝露痕。俸面新且细,溲摄如玉墩。随刀落银缕,煮投寒泉盆。杂此青青色,芳香敌兰荪”。
陆游认为菊花可以养生,称赞其“名纪先秦书,功标列先方”。菊花酒、榴花酒、楂花酒都成为文人墨客的爱物。汤作为民间重要饮料,地位仅次于酒与茶,在宋朝也搭上花的关系,出现了茉莉汤、桂花汤、梅花汤等,听上去也超凡脱俗起来。
杨万里有一首《除夕》诗,里面写道:“春回雨点溪声里,人醉梅花竹影中”。除夕佳节,还在和梅花缠绵,真该有个舌尖上的古人节目,让杨万里第一个上镜。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他作诗25000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
淳煕六年(1179年)至十一年任职广东,发现惠、潮等州外皆无军营,将士皆居城中,遂奏请同意,在所有诸路乡间外砦盖造廨舍营房,不准士兵迁驻城内。在惠州先后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如《白鹤峰》《游东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桥》《游丰湖》等,其中《游丰湖》是惠州西湖历代名诗之一:“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及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其人其诗在惠州影响很大,被祀于西湖畔的景贤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