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字结尾的诗句汇合66句

时间: 2023-12-0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以志字结尾的诗句汇合66句

岁暮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译文翻译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注释解释

“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广德元年(763年)年底,吐蕃攻陷蜀郡西北的松州、维州、保州,时杜甫欲下江东。拟由阆州乘船沿嘉陵江南下。此诗或作于离梓之前,或作于抵阆之后。

诗文赏析

这首诗的诗题“岁暮”二字,在直观上有一种“岁云暮矣多北风”的凄凉之感,且二字均仄声,读来更抑郁寡欢,仿佛给全诗定了一种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

首联“岁暮远为客”,“远”字不是对成都草堂言,而是对河南老家言。诗人流寓西蜀,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羁旅生活,故有“远为客”之叹。但是西蜀一隅也仍然不平静,所以接下去便说“边隅还用兵”。“还用兵”之“还”字,有仍然之意,言自己虽避地西蜀,暂得一席安身之所,没想到这里仍有战争。另外,“还”字又有又、复意,意谓中原战事未了,川中徐知道叛乱刚平,而吐蕃之侵袭又至,战乱似永无宁日。 “还”字隐含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于此可见杜甫炼字的功力,极为平常的字,出自杜手,便往往辞警意丰,耐人咀嚼。当时吐蕃的威胁日益严重,当年七月,吐蕃入寇,侵取河陇,十月攻入长安,唐代宗出奔陕州,十二月又攻陷松维保三州(均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抵御,全川为之震动。

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二句承上“用兵”,具体写吐蕃侵蜀之事。“烟尘”,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代指吐蕃军队。“鼓角动江城”写备战情形。“动”字既显出战争的紧迫,形势的严重,又写出吐蕃入侵给社会带来的动荡。这一联相当警策生动,前句写雪岭,后句写江城;前句写吐蕃,后句写唐军;前句是所闻,后句是亲见;一远一近,概括而形象地写出吐蕃来势之猛和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

颈联“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此句既指吐蕃入侵以来的情况,又是对安史之乱以来时局的高度概括。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人民天天都在流血,在呻吟,国家处于十分危急之中。“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杜甫和他们不同,他早年就怀有“致君尧舜”的宏愿,当此国家危殆、生民涂炭之际,更激发了他舍身报国的意愿。

尾联“济时敢爱死”,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自从疏救房培,他被朝廷冷落,流寓西蜀,寄人篱下,连生活尚且经常发生危机,哪有机会和条件过问国事。“寂寞壮心惊”,在客居边隅的寂寞岁月中,壮志一天天消磨,每想及此,诗人便感到愤激,不由得拍案惊起,心如刀割。

这首诗,前四句主要陈时事,后四句主要抒怀抱,层次清楚,结构井然,语无虚设,字字中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关注,对国家的热爱,对庸懦无能的文武大员的失望和谴责,也抒发了他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全诗出语浑朴,感情挚厚;语言精简,音韵律工谐。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很有特色,如借代修辞手法,颔联中的“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而且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杜甫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又如“对偶”和“双关”手法,诗题“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杜甫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这首诗还运用了虚实结合描写手法,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杜甫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杜甫“敢爱死”对比;杜甫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

岁暮诗词鉴赏2

岁暮

(南朝)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注释:运往,四季更替;淹,长久。

(1) 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三、四两句所描绘的景象形成了怎样的意境?(4分)

(2) 结合五、六两句,分析诗人“不能寐”的原因以及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岁暮之夜,明月映照在无边的皑皑积雪之上,透出清冷寒冽,给人以高旷森寒的感受。(1分)“朔风”之“劲”,透出了风势之迅猛,风声之凄厉与风威之寒冽,着一“哀”字,如闻朔风怒号的凄厉呜咽之声。(1分)两句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在这样一种凄寒凛冽的境界中,一切生命与生机都受到沉重的压抑与摧残。(2分)

(2)、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长留,人的年岁也迅速消逝。值此岁暮之夜,感到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2分)抒发了岁月不留、生命易逝之慨(2分)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中所营造的意境,这种迟暮之感更使诗人产生了“壮志”不能实现的苦闷及对国家社会的忧虑(2分)(答对两点即满分)

岁暮诗词鉴赏3

《岁暮归南山》

作者: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解:

1、北阙:《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2、青阳句:意谓新春将到,逼得旧年除去,青阳:指春天。

3、虚:空寂。

韵译:

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

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

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

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

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

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

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

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评析: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诗人到长安应试落第,心情很苦闷。他自恃文章好,又得到王维、张九龄的延誉,颇有声名,以为可以仁途畅达。不料落第,使他大为苦恼,只好归隐。《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命其出,并问其诗,浩然乃自诵所作,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日: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读来韵味无穷。

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看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浩淼动荡,山岛高耸直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岛上树木郁郁苍苍,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吹过,发出瑟瑟的响声,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象出自沧海之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灿烂的星河,也好象出自沧海里面。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我庆幸极了,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1、中心思想:诗歌通过登山观海所见景物的描述,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并进行赏析。

画面:苍苍茫茫的大海上,海水起伏荡漾,波涛拍打着海岸,山岛高高地耸立着。山岛上的树木葱茏苍翠,百草丰美茂盛,给人生意盎然之感。一阵秋风吹过,发出瑟瑟的响声,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浪。

赏析:这里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气象。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这是实写,同时对下文起了衬托的作用。

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助丰富的想像和奇特的夸张,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大路绕过青山之外,船在绿水中向前航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平了两岸,更显得江面宽阔;顺风正吹,白帆高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在夜将尽未尽之时,海上一轮红日升起;江上萌动的春意,在旧年未尽时提前到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信寄到什么地方去呢?希望北归的大雁送到洛阳。

背景: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1、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写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并赏析。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

“阔”字表现出“潮平”。“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帆高悬。这两个字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美景。这里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名句。

4、 展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画面,并赏析。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寒。

此句透露出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4、 诗中用“客路”、“行舟”、“乡书”、“归雁”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身在江南旅途,神驰洛阳故里,思家归乡的急切心情。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北,贾公亭西,西湖的水面刚刚涨起来,朵 朵白云好象和湖面连成了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几只早早飞出来的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枝,刚从南方回来的燕子忙着啄衔软泥,它们要在哪家的屋檐下做窝?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缤纷的花朵就要渐次开放,将会迷人眼目;嫩绿的春草还只能盖住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欢湖东一带风景,特别是那柳树成荫的白沙的堤,走了一遍又一遍还是逛不够。

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1、从哪些词语看出本诗写的是初春景象?

如“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水面初平”;“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

画面:几只早早飞出来的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枝,刚从南方回来的燕子忙着啄衔软泥,筑建新巢,它们要在哪家的屋檐下做窝?

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分别用“争”和“啄”生动的写出了莺争向暖树上去歌唱,新燕衔泥筑巢的情景,给人们生机勃勃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展现的画面。

缤纷的花朵就要渐次开放,将会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碧绿如茵的嫩草,才刚刚能没过马蹄。

4、 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小令的情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独自缓缓行进在在荒凉的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思想感情: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3、赏析艺术特色

(1)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前三行全是写景,二十八字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的环境。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静景与动景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天净沙 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七上诗词理解性默写

1曹操的《观沧海》中抒发作者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 。描写大海的句子有: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 , 。

其《龟虽寿》中千古传颂,表现其远大胸怀之句是: 。

2唐诗人 的《次北固山下》描写江河之景句: 。

表达时光匆匆之句: 。

表达思乡之愁句: 。请再写出两句表达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出处:

3白居易的 写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你认为其中最能表现初春景象的诗句是: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

4在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绘秋景的句子是:

表达作品主旨的句子是: 。

5孟浩然《过故人庄》写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写农村劳动生活句是: 。

6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出优美意境的句子是: 。

7李白对朋友寄托满怀思念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抒发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写出一句你知道的表达思友之情的诗句:

8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表现离别之情的诗句: 。

9唐诗人杜牧常常感叹国事衰败,他在《泊秦淮》中,含蓄的批评了统治阶层只知享乐不顾国难之句是: 。 你知道的抒发家国忧思的诗句有:

10宋代婉约派词人晏殊讲究词的意境幽微、淡雅敦厚,他的《浣溪沙》中最能体现淡淡闲愁的句子是: 。

11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蕴含人生哲理之句:

12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词中写词人满心欢快、饶有趣味的场景句 。

13关于学习方法,古人所谈甚多,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论语》中说:

请再写出一两句: 。

14曹操的《龟虽寿》千古传颂,表现其远大胸怀之句是: 。

15雪花是千百年来诗人吟咏的对象,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 。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未成小隐聊中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五)。质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此心安处,即是吾乡。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因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结句透过一层来写,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所谓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挚、迫切、执著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有类释家的先执后破。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如果将上片的结句比喻作禅宗里神秀和尚的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则苏轼此时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延老退居见寄二首》其一),似乎顿悟到了方才的冒雨徐行也多少有些作态。现在雨过天晴,一切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有如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词人这才回到真我,体悟到生命的真谛,这也才是真正的彻底的破。

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了100馀次,这是深可玩味的现象。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中,由于结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两句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他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词的下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行人(指作者自己)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的存在,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苏轼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他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