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下面是关于齐白石画虾的故事启示的内容,欢迎阅读!
齐白石画虾的故事
大名鼎鼎的齐白石早已是家喻户晓了,但一提起他,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他画的活灵活现的虾。灵动而呈半透明质感的虾在水中嬉戏,或急或缓,时聚时散,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情态各异,着实惹人喜爱。然而白石老人取得这样前无古人的成就却是来之不易,据说他画虾先后竟历经八十六年,真是千锤百炼才打造了“白石虾”。
齐白石老家有个星斗塘,塘中多草虾,幼年的白石常在塘边玩耍,从此与虾结缘。儿时欢乐的情景也成了他每每题画的素材,如“儿时乐事老堪夸,何若阿芝絮钓虾”。
白石画虾开始学八大,板桥等人,因时代关系那些古人画虾并不成熟,所以白石的虾只是略似的阶段。
为了画好虾,他在案头的水盂里养了长臂青虾,这样就可以经常观察虾的形态并写生,能更好的了解虾的结构和动态。这时他的虾画得很象,依样画葫芦,但墨色缺少变化,眼睛也象真虾一样画成小黑点只是像归像,却没有虾的动感和半透明的质感,刻划不出虾的神,仅仅逼真罢了。
再以后,他在观察虾的过程中,将虾的进退,游的急缓,甚至斗殴,跳跃等等情态统统收于笔端。更于笔墨变化上增加变化,使虾体有了透明感。他在画虾的头胸部时先用小勺舀清水滴在蘸了淡墨的笔腹上,使之有了硬壳般的感觉。通过观察,强调腹部第三节的拱起,很好地表现了虾体的曲直,弹跳的姿势,因虾的跳跃全靠腹部,这样虾就画得更生动了。他又将虾钳的前端一节画粗,笔力得以体现。最令人叫绝的是他在虾的头胸部的淡墨未干之际加上一笔浓墨,立刻增加了透明感,也使中国画的笔墨味道更浓了。虾的眼睛也由原来的小黑点儿变成横点儿,这是为了更好的表现虾的'神情而加以夸张的。但是运用的恰如其分,大家见了并不以为怪。
深谙艺术规律的白石老人将躯体透明的白虾和长臂青虾结合起来,创造了“白石虾”,其实这种水墨虾在自然界并不存在,但是在符合虾的共性的前提下白石鬼斧神工地将他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理念演绎的巧妙致极。
七十岁以后白石老人画虾已基本定型,但仍在不停的改进,使其趋于完美,八十岁以后他的虾画的已是炉火纯青。活灵活现的虾配上芦苇,水草,慈姑,奇石,翠鸟等等,更以刚劲古拙的书法题上自作的诗句,加上充满力感的印章,成就了千百幅给我们高雅艺术享受的珍贵作品,极大的激发了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
齐白石画虾的故事启示
1、实践决定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62岁时齐白石开始对虾写生,他在画案上放一盆活虾,在院子小池里养了虾,以观察虾的形状、水中游动的姿态,按照本来面貌画虾”就体现了这一哲理。
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齐白石68岁时对虾的形象进行了重大改造,淡墨画出的虾头、虾身加上了重重的一点浓墨,表现了虾的重量和虾头前端的坚硬。虾眼改小圆点为两横笔,虾腿8条减为6条等。1934年,齐白石71岁时完成了画虾的最后改造:后腿由6对减为5对,简约、概括、唯美,达到了“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充分的证明了这一哲理。
齐白石画虾三变阅读理解答案
著名的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57岁时有一次题画写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心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这几句斩钉截铁的话,可以说是齐白石不怕否定自己,敢于创新的艺术宣言。齐白石的最脍炙人口的画虾,就是他的创新精神的突出例证。
齐白石少年时代就对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到溪流里观察这种逗人喜爱的小生物,用棉花为诱饵钓虾。他晚年曾画《儿时钓虾图》,在画幅上题诗道:“50年前作小娃,棉花为饵钓芦虾。今朝画此头全白,记得菖蒲是此花。”并有小注:“余少时尝以棉花为饵钓大虾,虾足钳其饵,钓丝起,虾随钓丝起出水,钳尤不解。只顾一食,忘其登岸矣!”
少年时代的这种兴趣,使齐白石早就萌发了画虾的艺术种子。但他60岁以前画虾主要是摹古,学习八大山人、李复堂、郑板桥等画虾的技法。
62岁时,齐白石自以为对虾的体会还不够深刻,需要长期细心观察和进行写生,就在画案的水碗里,长期养着数只活虾。齐白石每天都要细心观察它们很多次,看它们的形状,看它们在水中游动时的姿态,还常常用笔杆触动它们,看虾跳跃时的各种姿式。
这个时期的功夫,依然还是侧重在追求外形。因此,他笔下的虾虽已越过了古人,但和他80岁以后的虾还差一段距离。总的看来,虾的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还不能表现虾的透明的质感。
66岁时,齐白石画虾产生了一个飞跃。虾的身躯已有质感,头、胸部前端有坚硬感。腹部节与节若联若断,中部拱起,似乎能蠕动。虾的长臂钳也分出3节,最前端一节较粗,更显有力。虾的后腿由10只减少成8只。
68岁时,画虾又进了一步。这时的特点是:腹部小腿继续删减,由8只减到6只;以前画虾眼是画两个浓墨点,后来在写生中观察到虾在水中游动时两眼外横,于是虾眼由两个浓墨点改画成两横笔;最关键的突破是在虾的头胸部分的淡墨上加了一笔浓墨。齐白石认为对虾写生了七八年,这一笔是创造最成功的,他说:“这一笔不但加重了虾的重量,并且也表现了白虾的躯干透明。”这时画虾已达到神形兼备,可以说算成功了。
但是齐白石仍不满足,还继续追求笔墨的简炼。70岁以后又有意删除不损害虾的真实性的腿, 78岁时画的虾后腿就只有5只。
80岁以后画的虾,才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精确的体态,富有弹力的'透明体,在水中浮游的动势……可以说,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都臻于完美的境界。作家老舍在齐白石93岁寿辰的庆祝会上说:“白石老先生画的虾,可以看出虾在水里游的运动,像活的一样,但他作画的时候决不是对自然事物单纯的模拟。有一次他说:‘虾爪上的东西还很多,可是我不用画这些玩意。’他是有提炼的。”老舍指出的提炼,就是把虾的次要部分删除,对虾的重要特征进行艺术夸张,使虾的神情更为突出,所以人们比较池塘里的虾而更喜欢齐白石画的虾。
练习题:
(1)解释文中加粗的成语。
①脍炙人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炉火纯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题目是《齐白石画虾三变》,这“三变”具体指什么?
第一次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给我们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比喻好的事物大家都称赞。②比喻技术达到了纯熟的地步。
(2)①虾的身躯已有质感,似乎能蠕动,长臂钳分3节,后腿减少成8只。②后腿减到6只,虾眼改画成两横笔,头胸部加了一笔浓墨。③那精确的体态,富有弹力的透明体,在水中浮游的动势,“形”、“质”、“动”都臻于完美的境界。
(3)文章歌颂了齐白石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最高境界的精神。启示略。
齐白石老先生小时候是个放牛娃。他放牛回家,到水塘边洗手,看到虾在水里游啊游,游得很有趣,就把虾画了下来。以后,他就把画虾作为特别的爱好了。
齐白石五十七岁那年,一天,他从木柜里取出一幅虾的画,看着看着,不禁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按照古代画家画虾的方法画的呀,像死的一样。”他越看越不满意,就叫家里人买来几只活的长臂虾,把它们养在大水碗里。他每天对虾进行观察,写生。有时用笔杆碰一碰虾,只见虾“腾”地跳了起来,他立刻把这个姿态画下来。就这样看了画,画了看,天长日久,他所画的虾像活的一样,身体有透明感,虾须似乎一碰就会动起来。
好词:特别 不禁 姿态 自言自语
佳句:就这样看了画,画了看,天长日久,他所画的'虾像活的一样,身体有透明感,虾须似乎一碰就会动起来。
1.短文共几个自然段?
正确答案:B
2.齐白石小时候是个( )。
A.放牛娃
B.读书的孩子
C.画家
正确答案:A
3.“写生”这个词的意思是( )。
A.拿着画笔看着虾作画。
B.用文字写下虾的生活。
正确答案:A
0.齐白石一直照古代画家画虾的方法练习画虾的。 错误 正确
正确答案:错误
0.齐白石画的虾,虾须一碰就会动起来。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0.齐白石从小就爱好画虾。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0.齐白石是从五十七岁才开始画虾的。 错误 正确
正确答案:错误
8.齐白石画虾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和你的同学讨论讨论。
正确答案:我认为齐白石画虾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善于观察、持之以恒、充满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