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字是为的诗句收集86条

时间: 2023-12-0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最后一个字是为的诗句收集86条

1、《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唐诗三百首》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2、《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创作,这首《子夜吴歌》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有所创造的例证。《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

3、《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赏析: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说自己早年东游扬州,不到一年光景,“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可见李白是一位轻财重义,交游极广的诗人。这次,当他即将离开金陵,前往扬州时,朋友相送,在饯别的酒度上,李白写了这首诗,作为临别纪念。这些来相送的“金陵子弟”,不过是些年轻的朋友,彼此虽意气相投,但在政治理想上未必一致,因此这首诗就很不好写。说多了虚词,没有实际内容,只能流于浅薄、空泛。然而朋友相处,一旦分离,总是令人留恋的。现在如此写来,恰到好处,它真诚地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诗的开头两句,就写得很欢畅、豪爽,形象生动,意境丰美。暮春三月,杨花飞舞,金陵酒肆,吴姬劝尝。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无论是“欲行”还是“不行”的人,都是兴奋的、愉快的。所以接下去的两句,用叙述的语言,简洁、明了地总写一笔惜别的热烈场面。这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点,也表明了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意。于是最后两句,以设问方式,用眼前景物,十分贴切而自然地抒发了这离情别意的深切:请朋友们不妨问一问啊,向东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我们惜别的情意和它相比,究竟是谁短啊又谁长?如此作结,不仅形象生动,巧思巧妙,而且情真意切,余韵悠然。全诗语言清新流利,具有质朴的民歌风味,是李白诗中的名篇。谢榛说:“太白《金陵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妙在结语。”(《四溟诗话》)

4、《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行路难》共三首,是李白天宝三年(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时作的。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李白在这首诗中,以满腔的悲愤,深深的感叹着世路的艰难,从而抒发了他久久郁积于心的痛苦和忧伤。一向嗜酒成癖的诗人,面对这“金樽清酒”,竟然喝不进了,“玉盘珍羞”,也咽不下了,拔剑四顾,心意茫然。虽然壮志犹在,但是啊,欲渡黄河,冰已塞川;将登太行,雪又满山。人生世路,竟是这样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道路纵然如此崎岖,诗人也并没有就此意冷心灰,还是希望将来能有一天,象姜尚遇文王、伊尹见商汤那样,做出一番宏伟的事业。可是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是怎样撕裂人心的一声呐喊。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有抱负的诗人,在那政治黑暗的封建时代,是怎样的欲罢不能而又前路茫茫啊。最后两句,虽然是以豪迈的气概,写出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渺茫的希望。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构成了这首诗的基调,它支配着诗人在难以平静的感情的激流里,急剧地起伏跳荡,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雄伟气势,扣人心弦。这首诗语言高华,但又自然明畅,音节高亢,但又抑扬宛转。在短短的篇幅里,用了许多色彩浓重的字眼,化成了一个个鲜明突出的形象,如“金樽”、“玉盘”、“冰川”、“雪山”“碧溪”、“红日”、“云帆”“沧海”,把诗人的感情映衬得更加炽热而强烈。悲歌慷慨,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这正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和感人力量。

5、《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宫女怨情的诗。在封建社会里,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该有多少无辜的少女,长年被幽闭在深宫之中,度着那凄凉的岁月,遭受那难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残啊。李白在这首诗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们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诗的开头两句,写这位宫女久久伫立阶前,以致夜露浸湿了她的罗袜,冰凉冰凉的,这才把她惊醒。一个“侵”字,把宫女凝思忘情的痴呆形象,生动地烘托了出来。在这寂静的深夜里,这位宫女在凝思什么?一个孤独的少女,她该凝思什么,又能凝思什么啊。无限忧伤、抑郁和苦闷的心情,通过这十个字所描绘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当她意识到夜露侵肌,转身返回室内的时候,室内也同样是冰凉冰凉的。“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放下帘子,是为了挡住寒气的侵袭,可是透过疏帘,那明晃晃的秋月又正照射着,又该增添多少愁绪啊。她在那里呆呆地望着和她相伴的孤月,通宵不眠。这里没有正面着一怨字,而是通过形象本身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宫女的深深怨情,正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6、《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任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是李白于天宝初年入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李白到长安后,受到玄宗非常的礼遇。玄宗曾亲自“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把李白置于翰林院,赐以天马驹,宫中宴会,玄宗巡游,都让李白陪侍左右,真是直上青云。李白对唐玄宗的礼遇,以及当时的生活也是感到满意的,所以写了一些思想内容贫乏,歌咏宫廷生活的诗篇。这三首《清平调辞》,就是玄宗和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李白奉命而作。第一首是赞颂杨贵妃的美丽。起句连用两个比喻,一比杨贵妃的服饰,一比她的容貌姣美。通过两个贴切的比喻就把杨贵妃的形象勾画出来。次句进一步用牡丹花带露颜色更鲜艳,来形容杨贵的艳丽和光彩照人。第三句笔锋一转赞颂象杨贵妃那样的丽质和姿容,只能在神仙所居的“玉山”见到。结句更一层说明杨贵妃有如“瑶台”仙女,只应在皎洁的月光下于“瑶台”中相遇。全诗以妥贴的比喻,奇妙的想象竭力描绘、歌颂杨贵妃之美。第二首写杨贵妃因貌美而得宠。首句以带露香艳的牡丹花来比杨贵妃,但又含有牡丹花承露,也好象杨贵妃受玄宗宠幸一样。次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会的梦境,来衬托杨贵妃被玄宗宠爱之深。巫山神女和楚王只是梦中欢会,而现实中的杨贵妃则是“三千宠爱在一身”。最后两句又用赵飞燕受宠于汉成帝和杨贵妃相比,赞美杨贵妃远胜赵飞燕。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颂扬了杨贵妃,又突出了她备受恩宠。第三首正面写玄宗对杨贵妃的无比宠爱。首句写玄宗和杨贵妃共赏牡丹,但诗人突出玄宗对名花和有“倾国”之美的杨贵妃的欢爱,同时还包含着只有“名花”才能和杨贵妃相配,只有“倾国”之色的杨贵妃才配得到玄宗宠幸之意。次句明确点出唐玄宗面对“名花”和“倾国”佳丽的欢悦惬意。第三句具体叙写只有名花与美人,能消除唐玄宗的春愁春恨。结句写赏牡丹的地点和唐玄宗倚着阑干欣赏的神态。这三首诗反复歌咏杨贵妃的美丽和唐玄宗的宫廷生活,虽写得雍容华贵,但实际上表现了李白这一时期作为宫廷侍臣的庸俗方面。

7、《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因为韵法与思想程序有参差,这首诗不宜按韵法来分段。现在我们按思想程序把它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开头四韵十句,这是全诗的引言。第二段从“湖月照我影”到“失向来之烟霞”共五韵二十八句。这是全诗的主体,描写整个梦境,直到梦醒。以下是第三段,二韵七句,叙述梦游之后的感想,总结了这个梦,作为向东鲁朋友告别的话。李白在好几首诗中,向往于蓬莱仙界,希望炼成金丹,吞服之后,飘然成仙,跨鹤骑鹿,远离人世,遨游于神仙洞府。但在这首诗中,一开头就否定了瀛洲仙岛的存在。他说:航海客人谈到瀛洲仙岛,都说是在渺茫的烟波之中,实在是难以找得到的地方。可是,越人谈起天姥山,尽管它是隐现于云霓明灭之中,却是有可能看见的。这四句是全诗的引言,说明作此诗的最初动机。“瀛洲”只是用来作为陪衬,但却无意中说出了作者对炼丹修仙的真正认识。“信难求”这个“信”字用得十分坚决,根本否定了海外仙山的存在,也从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然则,李白的一切游仙诗,可知都不是出于他的本心。连同其他一切歌咏酒和女人的诗,都是他的浪漫主义的外衣。杜甫怀念李白的诗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已把李白当时的情况告诉我们了。他是“佯狂”,假装疯疯癫癫。他这种伪装行为,在杜甫看来,是很可哀怜的。因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下面更明白说出“世人皆欲杀”,这也不是一般的夸张写法。可以想见,当时一定有许多人憎恶或妒忌李白,或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而杜甫呢,他是李白的朋友,他对李白的行为即使不很赞同,但对李白的天才却是佩服的,所以他说“吾意独怜才”。第三韵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说天姥山的高峻。它高过五岳,掩蔽赤城。赤城是天台山的别名。天台山已经很高了,对着天姥山,却好像向东南倾倒的样子。四万八千丈,当然是艺术夸张,珠穆朗玛峰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因为听了越人的宣传,我就想去看看。谁知当夜就在梦中飞渡镜湖(在今绍兴),再东南行,到达了天姥山。“吴越”在此句中,用的是复词偏义,主要是“梦越”,为了凑成一句七言诗,加了一个“吴”字。

第二段,全诗的主体,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遇。文辞光怪离奇,显然是继承了楚辞的艺术传统。作者告诉我们:他飞过镜湖,到了剡溪(今嵊县),看到了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游宿过的地方。湖泊里有渌波荡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他也仿效谢灵运,脚下趿着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高山①,迷。从此一路过去,到了天姥山。走在半峰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听到天鸡的啼声。经过了许多崎岖曲折的山路之后,正在迷途之间,天色忽已暝暮。这时听到的是像熊咆龙吟的瀑布之声,看到的是雨云和烟水。这种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别说旅客为之惊心动魄,就是林木和峰峦,也要觉得战栗。这时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迹,崖壁上的石门开了。其中别有一个天地,别有一群人物。他看到许多霓裳风马的“云之君”和鸾凤驾车、虎豹奏乐的“仙之人”,不觉吓了一跳,蓦然醒来,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刚才所见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

“云之君”是神,“仙之人”是仙人,合起来就是神仙。李白爱好修道求仙,为什么遇到这许多神仙,非但并不高兴,反而惊慌起来呢?这一惊慌,使他的游兴大受打击,在惊醒之后,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甚至长叹起来。于是接下去产生了第三段。

就全篇诗意来看,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体,因为作者把主题思想放在这一段里。但是在这第三段的七句中,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概念。一个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快乐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另一个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个不为权贵所屈的诗人,从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脱逃出来以后的誓言,它反映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一种反抗精神。这两种思想显然是不同路,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们写在一起。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是作者的主题呢?当然,从来没有一个读者只看见作者这一个思想而无视于另一个思想。但在二者的轻重之间,或说因果之间,看法稍有不同,就可能从这首诗得到不同的体会。作《唐诗解》的唐汝询是偏重于前一种思想的。他说: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席间岂复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我今别君而去,未知何时可还。且放白鹿于山间,归而乘之以遍访名山,安能屈身权贵,使不得豁我之襟怀乎?这样讲法,就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消极的世界观而不屑阿附权贵,因为这也是一种虚幻的事情。诗中所谓“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二句所表现的梦境空虚。

8、《引驾行》

红尘紫陌,斜阳暮草,长安道,是离人。

断魂处,迢迢匹马西征。

新晴。

韶光明媚,轻烟淡薄和气暖,望花村。

路隐映,摇鞭时过长亭。

愁生。

伤凤城仙子,别来千里重行行。

又记得、临歧泪眼,湿莲脸盈盈。

消凝。花朝月夕,最苦冷落银屏。

想媚容、耿耿无眠,屈指已算回程。

相萦。空万般思忆,争如归去睹倾城。

向绣帏、深处并枕,说如此牵情。

赏析:

这首《引驾行》是柳永创长调慢词的一个范例。

全词共一百二十五字,以平叙为主,层次多变化,注重从不同角度展现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对后世创作长调慢词者有很大的启发。

上片极尽铺叙之能事,先以一组排句对旅途中的客观物景,大肆进行铺写涂抹。这组排句均以一个三字句托上两个四字对句,着意加以渲染。“红尘紫陌,斜阳暮草”,描绘当时的长安道说的是场所。

“韶光明媚,轻烟淡薄”,描绘当时的天气氛围。接着,人物登场,“迢迢匹马西征”、“摇鞭时过长亭”,谓主人公正旅行,“离人”、“匹马”,“断魂”、“迢迢”,都带感情色彩,让人觉得主人公的这次旅行,并不那么愉快,再与此时此地的大好时光相对照,则更加烘托出这次旅行,是多么令人难堪,使人生愁。于是,抒情主人公很自然地兴起对于“凤城仙子”的思忆。“别来千里重行行”说的是漫长的旅行途中,有万千情事可以思忆,但令人难忘的还是即将踏上征途的那一时刻,俩人执手相看,那脸上水盈盈的双眼,永远印脑际。头一组排句与以下的思忆,布局巧妙,写的是现的景况,铺叙中穿插回忆,已将主人公旅途中的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转换角度,述说对方的相思苦情,并且进一步设想将来相见的情景。“花朝回夕,最苦冷落银屏。”几句说的是主人公设想,离别之后,每逢花朝月夕,她必定分外感到冷落,夜夜无眠,说不定她已经算好了我回归的日程。对方的相思苦情,这是想象中的事,但写得十分逼真,虚实难辨。这时候,仿佛她就自己的眼前。接着,主人公转而想到,这千万般的思忆,不管是我想念她,还是她想念我,全都是空的,怎比得上及早返回,与她相见,那才是实的。“争”,同“怎”。那时候,“向绣帏、深处并枕,说如此牵情。”我将向她从头细细述说,离别之后,我是如何如何地思念着她。幻想中,作者既描绘了她的相思苦情,又写出彼此述说相思的情景,深切而生动。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忆起“凤城仙子”,实景实情实写;下片描写对方的相思,虚者实写。上下片合起来,说的就是“相思”二字。全词铺叙、言情,有时间的推移,也有场景的变换,所抒之情饱满生动。

9、《新上头》

学梳松鬓试新裙,

消息佳期在此春。

为爱好多心转惑,

遍将宜称问傍人。

赏析:

古代女子年十五始用簪束发,表示成年,叫“上头”。韩偓这首诗,以鲜明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和细致生动的心理刻划,写得颇有情趣和富于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诗写一位快满十五岁的姑娘在学梳“松鬓”(松松地贴在两鬓的头发,一作“蝉鬓”),试穿新裙,因为就在这个春季,她很快就要举行“上头”礼了,她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动人。然而,由于过分爱好,反复打扮,她反而不知怎样才算漂亮了,于是四处去问傍人,究竟该怎样才好。——诗歌很短小,但却一波三折,诗情婉转,读来生动有味。

诗人用富有特征性的举止,来生动地刻画这位姑娘的形象。先是像电影一样地推出一个特写镜头:一位年青的姑娘正在对镜梳妆打扮,反反复复,不厌其烦。这位姑娘为什么要这样装扮自己呢?原来是为了迎接一生中重要的“上头”佳期的到来。这两句是因果倒装,逆笔推挽,不仅使诗句显得跌宕多姿,更重要的是突现了这位姑娘认真装扮自己的动作,同时,第二句又暗用春天来衬托年青姑娘的朝气蓬勃,使这个形象充满生机,写出了活泼可爱的精神状态。三句“为爱好多心转惑”,是全诗的关键,这一转折,不仅是绝句“起承转合”的需要,同时也根据主人公心理的逻辑变化。这位姑娘开始一意爱好,然而求之过急、过深,难免“转惑”,不知怎样才好了。对于一个只有十五岁的还是少不更事、缺乏主意的姑娘来说,这种变化十分自然。作者通过细腻的刻划,不仅进一步写活了这位女子,同时也指出了一种普遍的心态,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而最后一句“遍将宜称问傍人”,又是这种疑惑心理的延伸。唐代诗人朱庆馀有一首《闺意献张水部》的绝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位新婚女子,就与这位才刚要“上头”的姑娘显然不一样了,心中虽然也有点“惑”,但她决不去“遍将宜称问傍人”,而只是“低声问夫婿”,不同年龄、不同情境的人,即使遇到类似情况,也各有不同的心理。两诗对照,可见其中道理,而更饶风趣。

10、《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赏析:

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榦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翰苑。”当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苏轼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1、夏之花

女人树

我将我的身体留着

这充满盛情的身体啊

哪一刻逢着你?

烹一顿爱情的盛宴

我的双胸

它的海底世界如此神秘

而循环往复

亲爱的

你先伸来热情的双手

揉碎这猎猎的火焰

然后以美丽的肢体覆盖我浅浅的死亡

来不及要那至亲至爱的吻

沉重而庄严而乖而聋而哑而不存在

燃烧了多日的火山

此时是最轻的白棉

2、早晨醒来(四)

女人树

那是上帝给的礼赞方式

躺下,高歌,欢笑,哭泣,以及死亡

亲爱的亚当啊

如果在地狱

我是最诚服你的美丽女鬼

如果在天堂

我是你最能擎于掌心的女神

如果在另外世界

我是最严重勾引你的女妖

而昨夜在人世

你这神秘伟大的人儿

我是你乖巧的妻

王子的后

官人的小妾

撒旦的

不祸国殃民的商王的妲己

明皇的艳丽贵妃

3、2007年6月6日

女人树

一个女子与一个男子

剥削掉一个女子的爱情

那女子平凡

那女子低俗

可是那男子

他朝三暮四

一个女子与一个男子

把他们所以为的幸福建立在一个女子的眼泪之上

眼泪成瀑

暴雨成瀑

4、尾声

女人树

那最后一杯茶

最后的漂浮的花朵与沉静的水

你究竟饮了多少遍?

我手制的爱情

它的生命

有竟时

你也有竟时

在你意识到那是我给你的最后饮品时

你没有了饮用的兴致

我是女人

女人希望你贪恋她最后的赏赐

你是男人

男人在看不到未来时坚决不要尾声

5、佳酿

女人树

我愿意是你的千年佳酿

双眸蓄满爱你的光芒

看你半眼

光芒飞泻海洋

相聚的日子

我将我自己双手擎给你

你饮啊

一饮而尽或轻慢细啜

佳酿瀑布飞挂或春花慢放

佳酿只剩体腔

再别的日子我幸福地再酿

双眸盈盈等待再聚的时光

6、早晨醒来(五)

女人树

那是盛唐

那是盛唐

那男子是盛唐的王

那女子是唐王的妃

你死我亡

我们的祖国富丽堂皇

仙女的霓裳啊

覆盖我和唐王

致命灭亡

7、一场游戏一场梦

女人树

开始了下一场

结束这一场

我的任务是

毁灭这一场

我的方式是

让所有人讨厌我

仇恨我

鄙视我

我毁灭所有人

自己讨厌我

我重新

做个我

当被游戏再次击中

不是我

8、注定忧伤

女人树

夕阳照耀我的忧伤

蓝天在背后无限宽广

有人说退一步海阔

我却迎着夕阳走进了暗夜

也许我可以拥有月光

可是当他倾城的时候

我更加忧伤

9、怒放

女人树

一大早我心中就充满了柔情

那佳期真的如梦

我等待心爱的人儿

心花勃勃怒放

如此怒放

10、六月紫玫

女人树

那是在别家小院

我看见紫色的姿色

如此傲人的美

竟然也只是等待的命运

爱你的人远行

爱你的人在异乡深爱别的女人

你若去追寻

你立即去追寻

可是你将不再是六月紫玫

11、六月流火

女人树

这六月时光

谁的心不幸被焚

谁的心

谁在背叛疼痛与尊严

企望爱情永生

这六月流火啊

谁狠心地点燃它

燃烧我的日日夜夜

秒秒分分

手执火炬的人悲伤着脸

我一边被他焚为灰烬

一边可怜他的假装伤悲

这六月流火啊

披着羊皮的杀手

是我心爱的爱人

12、2007年6月14日下午

女人树

我驾着马车

抵达我的爱人

一路马蹄得得

一路万人歌吟

一路我是皇后

一路他是明灯

13、关于爱情

女人树

我常常哑口无言

六月如此安静

虽然太阳很烈

有人在烈烈的阳光里繁花落尽

那安静的是男子?

那落尽繁花的是女子?

爱情是一个人伤害另一个人的锐利武器

14、等待明天

女人树

我这样子哀婉着面容

是在等待明天?

本来应该是幸福地等待

可是心儿突然低落和沉思:

明天是我应该要的么?

明天是你应该给的么?

爱情发生了变故后

人久久不安

15、今天是我昨天等待的

女人树

今天是我昨天等待的

可是你来到今天后

我没有给你爱情

我不再是诗人

不再是你温柔多情的爱人

你捂着通红的脸反问我:你不是作家吗?

我一字一顿回答:

作家也是人,女作家也是女人

作家比常人更讨厌背叛爱情的男人

作家打人时

可以不只用文雅的书面文字

16、生气之后

女人树

我突然可怜起你来

轻轻亲吻你脊背

可是我又突然轻声表达:

你这样子

我没有勇气继续

我又盯了盯你的他和你的脸

它们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一个爱着我

一个怨恨着我

17、这一次之后

女人树

这一次之后

我没有诗歌

天穹却来弥补

你走后,它晚霞绚丽

第二天

它暴雨倾盆

我的脸

在晚霞里艳丽

我的心

在暴雨里

思念难忍

18、我打开一扇窗

女人树

我打开一扇窗

无非要看看邻居楼顶的葡萄园

有鸟飞过

有白色小花在盆景旁开放

我收回眸光看我自己

胭脂红睡裙诱人

胭脂红脸儿迷人

我走到镜子前

这是星期天啊

我通过一面镜子迷醉镜外的我自己

19、端午心情

女人树

昔日端午跃江人,

今日端午断肠人。

跃江以身荐美政,

断肠独因儿女情。

奠罢屈原赞屈原,

为国为民为江山。

怜完自己叹自己,

何以耽得儿女情。

20、端午打油

女人树

端午时节雨纷纷,

屈子忠魂泣鬼神。

我以心血荐爱情,

伤怀男儿不忠贞。

21、天放晴

女人树

首先是雨住

其次是爱人打来电话

叮嘱我少思念

多写文章

天空就这样有了太阳

小鸟在阳光里欢乐歌唱

马路上有汽车奔驰的声音

我记起名句:

人,应该赶快生活

22、每一次

女人树

每一次都忍不住去赴了男人邀请的酒宴

每一次都大醉酩酊

每一次都在酒席上谈笑风生

每一次都在酒宴接近尾声时对色迷迷的男人透露一生的秘密:

呵呵,就你们敢约我

那是因为你们不知道情况

我什么情况呢

交往着一个非常厉害非常在乎我的男朋友

他若知道了我同你们一起吃饭

一定不会饶你们

男人们再醉都聪明

也都记得耍威风:

呵呵,谁敢找我们麻烦?

这样的人还没有出生

但是他们的眼神和表情变了

又正二八经地说:

喝酒嘛,有什么

朋友交往嘛,有什么

难道我们还会有什么其他目的

觉得人合适,在一起热闹热闹

交流交流

于是我放心地再喝上它几大杯

完全忘记了应该保养皮肤和减肥

回家的路上我一个人疯疯癫癫自言自语

重复酒席上男人们的言语与表情

笑得前仰后合夜空颤栗

一进家门便不省人事倒头而睡

第二天早晨醒来辗转反侧无尽后悔:

哎哎,我又出卖了我整夜时光

我的清誉

我的秘密

我又以0元的价格出卖了我的令男人欢欣的笑容

比出卖肉体更可鄙

23、叹六月

女人树

牵挂空付,

年华东流。

有道是,

去任去也,

何要苦苦挽留。

去者暗自,

风流潇洒,

怎留他得住。

空落得,

憔悴损,

花随水流。

24、2007年6月25日

女人树

一个人坐在空旷的大厅

为爱情伤透脑筋

歌词从窗户刮进来:

爱我的人为我付出一切

我却正为我爱的人满心伤悲

伤痕累累

她大悟:爱情就这么回事吧

爱与被爱

往往错轨

她站起身

踱到那刮进歌词的窗口

习习微风正吹拂朗朗绿树

金色阳光明媚崭新

她想起最初

最初的时候

爱人给了她分外美好的心情

她的心稍稍平静了一些

最终却还是伤感了:

现在,此刻

另外一个女人

正拥有她的当初

25、大约是

女人树

这个六月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我现在把它公之与众

拯救天下的爱情

我明白了什么呢

大约是

男人有着一个妻子

一个自己爱的女人

一个爱自己的女人

大约是

女人也应该这样

拥有三个不同身份的男人

大约是

这样了

社会才真正和平

26、和平年代

女人树

不是没有战争

一个男人

引发两个女人间的战争

胜负这样被决定

那个胜利的女人

宣布退出

笑等另外两个女人的战争

那个失败的女人

继续得到那个男人

她也要成为一个胜利者

27、最后的时间

女人树

他似乎迫不及待要离开

她立刻停止了说话

她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不再说话

28、最后六分钟

女人树

她说:

过六分钟了你再走

他站起的身子复又坐下

他轻声而焦急地叹气

她说:

还有三分钟

他默然

她宣布:

六点三十六了

他走的时候

她以手撑着悲伤的额头

谈判桌,撑着她的双手

《己亥杂诗》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2分)

诗歌鉴赏

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2分)

相关阅读练习一

1、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复杂心情: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

2、请你谈谈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表面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3、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2分)

答: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4、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诗人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答出比喻修辞方法给1分,答出表达的思想感情给1分,答出总体评价给1分,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

2、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离愁 。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志愿(或志向)。

3、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种心情?请你概括。

答案: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对即可)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左右)

答案:示例:人总有一死,这是自生常理,但要能死得其所,便死得重于泰山,死得有价值能光耀史册,舍生取义,或为民族利益,为祖国、为人民、为正义、为真理而献身。

举例:谭嗣同、岳飞等。(意对即可)

5.落红在这里比喻自己(1分)

6.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2分)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7、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3分)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8、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案: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或: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9、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花有情,死而不已,尚能化泥而护花【试题未完》》》相关阅读试题翻译及赏析后一页查看】

阅读练习三:

(1)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 。

(2)落红不是无情物中,诗人以落红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3)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诗人从花开花落的生死更替中悟出生命的真谛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诗中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

(6)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7)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练习四:

1、①直抒诗人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 ②诗中表达诗人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落红在这里比喻诗人以落红自比

3、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写出了诗人离京时及忧伤又愉快的复杂感情。

4、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5、全诗共四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悦,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三种心境。

6、诗的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为国效力的决心。现在常被用来赞颂牺牲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7、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我虽打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正如那飘落的花朵,融入春泥后,更能护育新花。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后来泛指那些甘为事业培育人才的志士。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即《已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

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尤其是其后两句,以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诗歌首先写道: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浩荡即广阔深远的样子,或者形容水势浩荡之意。白日斜即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吟鞭即马鞭。词人在鞭前加一个吟字,是因为诗人在途中,一边策马行进,一边吟诗。东指指出城门向东。天涯原意是天边,此指遥远的地方。这两句的大意是说,离开京城南归,满怀离愁而对西下的夕阳,吟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诗人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上句浩荡离愁白日斜中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不但表明了自己心中的不平,或许是滚滚滔滔,也强化愁之无尽,真有身离朝廷心在国(朝廷)的情怀。我们知道,诗人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但为国家的命运忧愁的心确实没有改变。在艺术上,诗人以浩荡(表水势浩大)来形容离愁,可以说,就是以水喻愁,这在古代诗词中是常见的手法之一。如,南唐李煜的《虞美人》中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以水喻情,突出了愁之绵延不断。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现了情感的深厚。下句吟鞭东指即天涯。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词人说,自己的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词人在此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但表现离别之愁,而且突出愁之深远。这里的天涯让我们想到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句子。在此曲中,马致远用晚景衬托离愁,而龚自珍这里就是直接写离京之愁。但不同的是龚自珍在诗歌中也蕴含着豪迈的气概。这样,为后面抒发情感,表现心志作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两句则笔锋一转,诗人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落红即落花。借代修辞手法的运用,以颜色代指本体。这里是诗人自况。更即更好新的意思。表层意思是说,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我们知人论世,这里显然是有寓意的。龚自珍因被迫辞官回乡,故自比为落花,不但形象,而且也很恰当。后一花字,突出的是一个新字,也就是比喻新人,或者诗人的理想。诗人的离别之情在此就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来日的护花,就表明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还要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由此,我们不能不感受到诗人虽年老辞官,而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我们不能为诗人那高尚的人格的和高远的理想,以及为国为民的壮志情怀而感动,而敬佩。

在艺术上,首先,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而生动的抒发了诗人内在的情感。其次,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好地借物抒情,表现诗人的情怀。再次,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更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也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