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整理60句

时间: 2023-12-0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整理60句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然后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然后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然后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然后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然后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

《桃花源诗》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桑竹垂馀荫,

春蚕收长丝,秋熟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ǔ)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r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yì)。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狮,焉测尘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但现在《桃花源记》出名程度已远远超过《桃花源诗》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来为人们称道,是我们教材的重点课文之一。下面就将《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比较分析。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源明归隐田园十六年后的作品。年轻时的陶源明也曾有过“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值社会动乱,战祸不息,民不聊生。加之家境早已败落,寒门之士,也只能是 “壮志难酬”了。正因为此,陶渊明才选择了“击壤以自欢”的道路。退居田园,躬耕自资,感受到的是农民的淳朴可亲和田园生活的可乐。而现实生活的政治黑暗又无不激起他思想上的波澜,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于笔墨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于是便有了他的《桃花源诗并记》。

《桃花源诗并记》,都是通过对一个借想的“桃花源”的叙述,赞叹,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它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 “记”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这样一幅图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飞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种和平宁静,安居乐业的生活。“往来种作”突出人人辛勤劳作,“怡然自乐”可以看出“丰衣足食”的愉快,对土地,房屋,鸡犬的描绘则曲婉地表现出社会安定。而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则又表明桃花源民风的淳朴。“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叟纵行歌,班白欢游诣。”同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相命而耕,春收秋割,鸡犬互鸣,童叟欢愉。这样与“记”中所述的民风之纯朴又互为表里,互相补充,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仙境。可以说,“记”和“诗”在主题中心和立意构思角度是一致的。

但比较二者,我们又不难发现二者在体裁上,内容的选择安排上,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又各具特色。

从体裁上看,“记”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记叙渔人发现,探访桃花源的经过。桃花源的发现是在渔人的“忘”路之远近的情况下,“忽逢”而见的.,而且是置于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缤纷的花片中,这样就给人一种神秘变幻之感。桃花源的消失也显得扑朔迷离,有如梦幻。但同时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又自然逼真,亲切可感,因为文中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写的又是渔人的亲闻亲见。这正是散文这一体裁的特性,使得文章具有了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诗”则是侧重叙述桃花源的社会制度和诗人的一种向往之情,它不同于“记”的入微摹神和绘色刻画。诗中表明的社会观,是以道家的“淳”对抗现实的“薄”,由此衬托出黑暗社会激发的一种矛盾。这样,这种超脱的精神所形成的独特的胸怀,又使诗中蕴含了一种超然的意境,因此这种看似平缓的叙述也就带上一种清雅脱俗的意韵。这些正是由“记”和“诗”的不同的体裁所决定的。

从内容的选择上看,其一,“记”是以渔人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全文,这样在内容的选择上,必然局限于一时一地之见闻。而“诗”则是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这样就可以多侧面多角度的辐射壮的铺陈。“记”的内容选择从细微出着眼,可摹状绘神。而“诗”的内容选择则从大处落笔,以拓其面。这样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极好地反映了主题。其二,“记”中受文体的限制,故而选择了富有情节性的太守“寻向”不得的细节来表明心愿--高士刘子冀欲往,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样显得含蓄,意味深长。而“诗”则发挥诗体表情的优势,直接议论:“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来点明桃花源不可及的原因,显得自然真挚。

从具体的写作手法看,由于“记”,“诗”体裁不同,两者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也就迥然不同,实为“异曲”。首先从笔发上看,“记”多用描绘,如 “乃大惊”的神色,“皆叹惋”的情态等,写得细腻生动;而“诗”则多用叙述,议论,显得平缓蕴韵。其次,“记”的语言简洁生动,如“土地平旷”诸句,言不多而尽出桃源风貌。李公焕说,《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造语之极简妙。而“诗”的语言则显得质朴自然,近似口语,全无雕饰做作之痕。再其次,结构上“记”以渔人串文,从美丽宁静的环境,写到男女衣着,劳动和欢愉的精神风貌;从这些人的生活,写到他们的来历,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条理清晰。而“诗”由叙“先贤避乱”自然而巧妙地引出议论,叙议结合,浑然一体。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最后,从个别局部看,“记”中言避世由来,运用插叙的手法,巧妙而不突兀;而“诗”中则运用顺叙的手法娓娓道来,自然而顺畅。

总之,《桃花源诗并记》两者主题构思角度相同,而体裁手法各异。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极好地表明作者的爱憎情感和志趣,愿望。实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对话描写的技法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短短320字,记叙了一个渔人的奇特经历,描绘出一幅美好的世外仙境,其语言之简练,记叙描写之畅达,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品味。其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也是极尽简省之能事,如同中国画的写意笔法,惜墨如金,虽有许多空白,却有一气呵成之感。其对话描写的省略,主要有以下三种技法:

1. 有问而无答

例句1:“问所从来。具答之。”

这是村中人见到渔人后,问他从哪而来。渔人回答了什么,作者予以了省略。为何省略?因为文章的第1、2段已经比较清楚地介绍了渔人发现、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如果将渔人回答的话写出来,就显得重复累赘,故以“具答之”三字一笔带过。

例句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问今是何世”,这是村人对渔人的询问。渔人作何回答?作者没有交代,只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笔带过。但作者却写出了村人听到渔人回答后的心理活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皆叹惋”。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可推断渔人向村里人详细介绍了秦后朝代更替的历史。由“皆叹惋”,可以想象得出渔人所描写的外部世界如何黑暗,与桃花源中的世界反差如何强烈。

2. 有答而无问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自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显然,这也是渔人与村中人问答式对话中的一个截面。村中人介绍他们是何时、为何到这个桃花源来的,显然是在回答渔人提出的疑问。那么渔人向村中人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村里人的回答推断出来:“谁领你们来的?什么时候来的?为何到这里来?都有哪些人一起进来了?”因为渔人的疑问也是每一个读者心中的问题,故此省略。

3. 无问无答

例句:“见太守,说如此”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不顾村中人的嘱咐,径直找太守报告他的发现。渔人和太守之间,应该有一段对话。但作者却将这一段对话省略掉,形成空白。但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这段空白填白起来。例如:渔人禀报太守:“大人,草民今天有一奇特发现,特来向您禀报。”太守问:“有何发现?快快说来。”渔人答:“我今天早晨捕鱼,发现一片桃花林……”如果这样写来,文章就显得累赘多了。作者只以“见太守,说如此”六字,就将太守和渔人之间一问一答的过程交代出来,显示语言裁剪的深厚功力。

《桃花源记》中对话的省略启示我们:叙事作文中,要善于留下适度的空白,这样不但可使文章简洁明快,还为读者留下更多的读解空间。我们在阅读叙事作品的时候,也要善于发现、捕足作者有意留下来的空白,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填补作品中的空白。这样的阅读,会使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更加饱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