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篇小说集。老舍著。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8年9月初版。为作者自选集。收《序》1篇,1935—1943年写作的中篇小说5篇:《月牙儿》(初载1935年《国闻周报》第12卷第12至14期);《新时代的旧悲剧》(初载1935年《文学》第5卷第4号);《我这一辈子》(初载1937年《文学》第9卷第1期);《且说屋里》(初载1936年《十年》,开明书店创业十周年纪念集);《不成问题的问题》(最初连载于1943年1月8、13、14、20日重庆《大公报》)。
古小说总集名。鲁迅辑录。古小说散佚很多,辑者从古代类书及其他著作中广为搜录,上起周代的《青史子》,下迄隋代侯白的《旌异记》,共辑36种。隋唐以前散佚小说的主要部分都已入录。体例严谨,收罗宏富,辑文完善,考订精审,是研究古小说的重要资料。
鲁迅著。同文书店1934年3月出版。收入1932年至1933年写作的杂文51篇。本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紧承《二心集》并有所发展,或直砭时弊,或借古讽今,或谈书论文,带有更鲜明的政论色彩。不少文章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寇的“不抵抗”政策(如《“非所计也”》、《论“赴难”与“逃难”》、《学生和玉佛》等),并揭露反动当局屠杀革命志士、围剿左翼文化阵营的暴行(如《为了忘却的纪念》等)。而《论“第三种人》、《小品文的危机》等文,则对所谓“中间派”的文艺思想及各种错误创作倾向作了及时的批判。《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批评了左翼文艺队伍中某些人的恶劣文风,《谣言世家》、《捣鬼心传》等揭露了政客文痞辈的阴险伎俩。《由中国女子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一文,构思奇异,立意不凡,巧妙地批判了当局鼓吹的中庸之道。还有一些文章论及萧伯纳的讽刺、金圣叹的昏庸及现实生活中妇女解放、儿童教育等问题,也颇有卓识远见。文集中也收入了一些为友人所作的书序题记,皆要言不烦、立论精深。《〈自选集〉自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给文学社信》等文,回顾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和艺术主张,总结了可贵的经验与规律。集名亦为回击无聊文人的诬蔑攻击而题。
鲁迅著。上海合众书店1932年10月出版。收入1930年至1931年间写作的杂文37篇,另有译文1篇及附记。文集主要揭露、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国民党反动派媚外卖国的罪行,同时愤怒声讨了反革命的文化“围剿”,批判了反动文艺派别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重要篇章有《“友邦惊诧”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躯的血》、《“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等。文集的另一重要内容,是作者为推进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而作的演讲、通信与文章。《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上海文艺之一瞥》等,深刻总结了1928年以来左翼文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发展革命文学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答北斗杂志社问》、《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等,对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规律性的意见。作者取集名为“二心”,表示与反动派势不两立。文风泼辣犀利、深刻有力。作者曾肯定:“我的文章,也许是《二心集》中比较锋利。”(1935.4.23.致萧军、萧红信)
鲁迅著。上海北新书店1932年9月出版。除《序言》外,收1927年至1929年所作杂文34篇以及《鲁迅译著书目》。作品记录了作者在革命转入低潮年代里的愤激心情和对反动势力坚持英勇斗争的不屈精神,以及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情况。其中有对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清醒的分析,有对文艺与社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间关系的比较全面的论述。在批评某些“革命”作家不敢正视现实、缺乏思想革命的认识时,提出了作家的世界观对于创作的重要性这一关键问题,并对文学的阶级性,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以及文艺的特征等作了精当的论述。著名作品有《铲共大观》、《文艺与革命》、《文学的阶级性》等。而《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等文,则针对当时创造社、太阳社一些人物对自己的错误批评予以嘲讽驳斥;《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柔石作〈二月〉小引》等序文,表现了作者对文学青年的热情关切及指导帮助,亦对其作品的思想与艺术作了精辟的分析评论。本集题名针对革命文学论争时成仿吾的错误批评而取,留下了文学史上一页之痕迹。
鲁迅著。收入《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卷。本书收集了鲁迅为自己翻译的和与别人合译的各书的序跋,连同单篇译文在报刊上发表时所写的“译者附记”等,共115篇。还有3篇序已被鲁迅编入它集,本书未再收入。这些序跋过去见于单行本,没有单独结集。鲁迅从青年时代即开始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直至1936年抱病译出的《死魂灵》第二部,一生中翻译了大量外国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约计300万字,单行本即近30本。鲁迅译介外国文学是为了“移植性情,改造社会”。(《〈域外小说集〉序》)是要借外国的进步文学唤醒民众的觉悟,改造国民性,振兴中华民族。为此,他在译介时写了介绍作者和作品的文字。鲁迅译介过的外国作家共有21个国家的166人。其中最多的是俄国—苏联,大约占翻译量的一半,其次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序跋既是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必要材料,也是研究现代文学的史料。对于研究鲁迅如何借鉴外国文学,吸收世界文化,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现代杂文集。鲁迅著。收入《鲁迅全集》第5卷。1933年10月,上海青光书局初版。收鲁迅1933年1~5月所作杂文《崇实》、《从讽刺到幽默》、《王化》等43篇。从1933年1月起,鲁迅因郁达夫的关系为《申报》副刊《自由谈》撰写杂文,鲁迅杂文的特点就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所谓“自由”不过是一句骗人的鬼话。不久,就不能在上面发表了,《自由谈》变成了“不自由谈”。因此,鲁迅便把这本杂文集定名为《伪自由书》,结集出版时,增加了《前记》和《后记》。集中的《王道诗话》等9篇杂文,大部分是瞿秋白在鲁迅家中避难时,两人相互交谈意见之后,由瞿秋白执笔,用鲁迅的名义发表的。作者在辑集此书时,还把一部分论敌攻击自己的文章,加上按语附入书中以便人们对照阅读,把握较为确切的结论。本书初版时,封面题字是《伪自由书——名“不三不四集”》。1936年11月上海联华书局发行的普及本初版,封面题词则为《不三不四集》,上方又有红色阴文拉丁化拼音的“伪自由书”4个字。
鲁迅著。收入《鲁迅全集》第10卷。本书收入1912—1935年间鲁迅为自己辑录或校勘的19种古籍而写的27篇序跋,过去未曾单独结集。鲁迅整理古籍始自辛亥革命之前辑录的古小说佚文集《古小说钩沉》,此后又辑录了史料集《小说旧闻钞》,编选了《唐宋传奇集》,这些成为他对中国小说史研究的一部分。其次是对乡邦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绍兴属古会稽郡,鲁迅早年即辑录古代逸书《会稽郡故书杂集》以及其他越人著作,以后又整理了魏晋时代的著作,最重要的是《稽康集》校正本。整理工作大都完成于“五四”之前。这些序跋记录了鲁迅整理和研治古籍的历程。
杂文集。鲁迅作。1928年上海北新书局初版。鲁迅定居上海后出版的第一本杂文集。除《题辞》外,收1927年鲁迅在广州和上海两地所作《黄花节的杂感》等杂文29篇,附录1926年写的《大衍发微》一篇。集聚了作者对“中国现在是一个进向大时代的时代”(《〈尘影〉题辞》)的思考。《黄花节的杂感》在大革命高潮中告诫人们“其实是革命尚未成功的”;四一二事变后写的《可恶罪》、《小杂感》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暴戾;《答有恒先生》具体说明了这一事件给作者的强烈震动,并导致原来的“思路因此轰毁”;《题辞》强烈反映了中国面临悲剧时作者的深广悲愤。这些文章反映了鲁迅思想的变化。对文坛现状有感而发的诸文章,既有明确阐述革命文学与时代和作家关系的,如《革命时代的文学》、《革命文学》,也有指向现代评论派、新月派新旧论敌的论战篇什,如《“公理”之所在》、《文学与出汗》。知世论人论文的名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在对魏晋文学精辟分析之时,也有借古讽今的寓意。《当陶元庆的绘画展览时》表达了对突破桎梏拘禁,迎来“觉醒,挣扎,反叛,要出而参与世界的事业”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