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文学

花边文学

鲁迅著。1936年6月出版,见《鲁迅全集》第五卷。该书收集作者写于1934年的杂文六十一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正加紧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蒋介石提出“新生活运动”,还设立“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妄图扼杀革命文艺和进步言论。鲁迅用各种化名与敌人作顽强的斗争。书中有的文章反映国民党统治下人民的苦难,如《迎神和咬人》、《秦理斋夫人事》等。有的揭露反动派用孔孟之道和宗教迷信麻痹和毒害群众的罪恶,维护其反动统治的手段和本质,如《法会和歌剧》、《运命》、《安贫乐道法》等。针对“新生活运动”挂出“礼义廉耻”的招牌而写的《知了世界》,批判“圣贤和学者”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有理论。因刘半农去世所写的《趋时和复古》,总结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在革命进程中的历史教训,告诫人们只有坚持前进,反对倒退,才是一条生路。另外还有《看书琐记》、《批评家的批评家》等论述文艺欣赏和文艺批评的文章多篇。

热风

热风

鲁迅著。1925年11月出版,见《鲁迅全集》第二卷。该书收集作者自1918年至1924年间的杂文四十篇。大部分作品作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为《新青年》写的时事短评(即“随感录”)。这些随感录,或反对保守,破坏偶像,痛斥国粹,针砭锢弊;或倡导科学,纵论时事,追求进步,争取生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在屠杀者》,直刺封建复古主义者,给国粹派以沉重的打击;《估〈学衡〉》,撕下了“学衡”派“学贯中西”的画皮;《以震其艰深》、《所谓“国学”》、《反对“含泪”的批评家》等,批判了中西合流的复古主义逆流。另外的随感录有对扶乩、静坐、打拳等迷信思想的批判,也有对十月革命“新世纪的曙光”的热情歌颂。本书是作者第一部杂文集,它体现了鲁迅彻底反封建的战斗精神。题名《热风》,因作者感到“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反映了对社会改革的热烈愿望。作品篇幅短小,感情炽热,尖锐泼辣,说理明快。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现代短篇小说集。鲁迅著。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1月初版,列为巴金所编“文学丛刊”之一。现收入《鲁迅全集》第2卷。书前有作者序。内收1922年至1935年小说8篇。作者说:历史小说有“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和“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的两种。而他所写的,除《铸剑》外,都属于后者。1922年所作《补天》,主要描绘女娲以“黄土作人”和“炼石补天”,歌颂了劳动和创造的精神。《铸剑》和《奔月》都是作者经历了所谓孤军奋战刚离开北京时所作,这在作品里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前者歌颂了向暴君清算血债的复仇和韧战的精神,后者抒写了以善射著称的英雄由于亲近者的叛离所引起的愤怒和伤感。为了刨坏种的祖坟,扬民族的正气,作者于1934年至1935年,又写了5篇。《非攻》写墨子反对强大的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理水》则以大禹治水为题材。这两篇都歌颂了历史上的“中国的脊梁”,出现了前期小说未曾出现的光辉的、摆脱了孤寂情绪的正面形象。这体现了作者思想的重大进展,寄托着他对现实中的“中国脊梁”的祟敬。《采薇》、《出关》和《起死》都是批判性的作品。《出关》写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故事,批判他的消极无为思想。《起死》则以庄子路遇髑髅的喜剧形式,彻底批判虚无主义思想。这个集子一方面保持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原则,真实地反映古代人物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大胆地驰骋浪漫主义的想象,在历史题材里注入强烈的爱憎和现实感,大量地吸收现代生活细节,采用“油滑”的笔墨即漫画化手法,以突出作品的现实战斗性。

坟

论文和杂文集。鲁迅著。未名社1927年3月出版。收入1907至1925年的作品二十三篇。这些作品写作时间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是研究鲁迅前期思想和中国革命史的重要文献。其中《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等四篇是用文言所写,是鲁迅参加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论争的记录。《我之节烈观》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和反动性,是“五四”运动时期反封建礼教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灯下漫笔》和《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表现了鲁迅的彻底革命思想和韧性战斗精神。

野草

野草

散文诗集。鲁迅著。北平北新书局1927年出版。除《题辞》外,收《秋夜》、《影的告别》、《雪》、《好的故事》、《过客》等二十三篇散文诗,均作于1924年至1926年间。这些作品真实地表现了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阵线分化以后思想上的矛盾和苦闷,也反映了他不断探寻真理和对敌人坚持韧性战斗的精神,明显地带有作者自我解剖的痕迹。散文诗多采用象征手法,构思巧妙奇特,在短小的篇什里蕴含着哲理和浓烈的感情,语言凝炼精警又绚丽多彩,为我国现代散文诗创作的奠基之作。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散文集。鲁迅著。原名《旧事重提》。北京未名社1928年9月出版。收有1926年在北京和厦门写的散文十篇,曾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鲁迅在编集时作了《小引》和《后记》各一篇。这些作品都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从童年家庭生活和私塾生活的片断写到从家乡到南京、到日本留学和回国教书的种种经历,表现了他追随时代步伐,顽强奋进的革命精神,洋溢着对良师挚友的怀念,对黑暗世界的针砭和北洋军阀走狗文人的抨击。在艺术方法上,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记事为主,又有浓郁的抒情;既有逼真的描写,又有精辟深刻的议论;既有形象,又有哲理;语言朴素自然且富有文采。

呐喊

呐喊

短篇小说集。鲁迅著。北京新潮社1923年8月出版。收1918至1922年间创作的小说十四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风波》、《故乡》、《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生动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广阔的中国社会的图画,成功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等艺术典型,着重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封建势力的凶残、狡猾,控诉了封建礼教、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摧残和毒害人民的罪行,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总结了它的经验教训。书名“呐喊”,表现了作者为革命“呐喊”,以鼓舞“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呐喊》以“表现的深沉和格式的特别”而著称于世,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为中国新文学铺下了基石。

彷徨

彷徨

短篇小说集。鲁迅著。北新书局1926年8月出版。收1924至192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十一篇。包括《祝福》、《在酒楼上》、《肥皂》、《长明灯》、《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离婚》等。这些作品揭示了农村复杂的阶级关系,写出农民深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精神奴役,从而根本上否定和批判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思想。书中还着重对接受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探索,批判他们个人主义的软弱性,同时还讽刺和鞭挞了封建余孽。作者在此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了他在寂寞孤独中坚持战斗、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对中国社会问题和出路问题的思考。《彷徨》在艺术上比《呐喊》更臻圆熟,尤其是擅长用“画眼睛”的白描手法来塑造人物,寥寥几笔,神形毕现,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集外集拾遗补编

集外集拾遗补编

一九八一年版《鲁迅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是继《集外集》(杨霏云编)、《集外集拾遗》(许广平编)以后,比较齐全地选编了自一九三八年五月以来新发现的鲁迅佚文。此编选材精当,体例严谨,它承继了过去编集鲁迅佚文的优良传统,确系此版《全集》中尤具特色的一卷。

集外集拾遗

集外集拾遗

诗文合集。本书鲁迅没有编完即因病中止,后由许广平编定,印入193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内,计有诗文90篇和附录6则。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本书时,在原来基础上扩大重编,共收文章126篇,另外编有两个附录部分:第一部分是1898年至1902年的诗文17篇;第二部分是1919年至1936年间所拟的启事、广告、说明等23则。这些诗文除一部分系从原稿录入外,其余发表在《浙江潮》、《河南》、《小说月报》等报刊上。本书书名是鲁迅自己拟定的,是继《集外集》之后收集到的未载入其它各文集中的作品,故名《集外集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