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娉字作动词的诗句摘录66条

时间: 2023-12-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然( ) 荻花( )

恬然( ) 湓浦( )

铮铮然( ) 贾人( )

钿头( ) 呕哑( )

嘲哳(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

(2)因为长句( )

(3)弦弦掩抑声声思( )

(4)低眉信手续续弹( )

(5)秋月春风等闲度( )

(6)去来江口守空船( )

(7)梦啼妆泪红阑干( )

(8)如听仙乐耳暂明( )

(9)凄凄不似向前声( )

3.文学常识填空。

(1)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现实主义诗人,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最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种体裁一般在音节、格律方面________,形式上采用________言、________言和________言,富于变化。

4.名句填空。

(1)(2009辽宁高考,10)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尽心中无限事。

(2)《琵琶行并序》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抒发“同病相怜”的感触。

(3)诗中写琵琶女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神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旋律的变化,其中用“______________”描绘曲调的婉转悠扬;用“______________”比喻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用“______________”比喻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于停顿。

(5)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1.mǐn dí tián pén zhēnɡ gǔ diàn ōu yā zhāo zhā

2.(1)第二年 (2)于是创作 (3)悲,伤 (4)随手 (5)随随便便 (6)走了以后 (7)纵横错乱的样子 (8)忽然,一下子 (9)以前

3.(1)乐天 香山居士 唐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长恨歌》 《琵琶行》 (2)比较自由 五 七 杂

4.(1)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4)间关莺语花底滑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冰泉冷涩弦凝绝 (5)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6)别有幽愁暗恨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诗交代了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6.“无管弦”三字在情节的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7.选文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它们分别是哪些句子?

8.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加以分析。

答案:5.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夜晚)、地点(浔阳江头)、人物(主人和客人)、事件(主人送客人)和环境(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6.“无管弦”三字为后面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7.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侧面描写。

8.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者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娴熟。第三阶段(“轻拢慢捻抹复挑……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A.举酒欲饮无管弦

B.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C.商人重利轻别离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答案:D 解析:例句中的“酒”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摆酒;D项中的“歌”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作歌。A项无活用现象;B项中的“夜”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C项中的“重”和“轻”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2.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答案:D 解析:例句与A、B、C三项均为互文,D项为比喻。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老大嫁作商人妇

B.说尽心中无限事

C.铁骑突出刀枪鸣

D.暮去朝来颜色故

答案:B 解析:A项,“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长兄。C项,“突出”,古义:向外冲,出来(两个词);今义:超出一般,鼓出来(一个词)。D项,“颜色”,古义:容貌;今义:色彩。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B 解析:B项,“信”,两者均为副词,随意,随便。A项,“泣”,前者为动词,哭泣;后者为名词,眼泪。C项,“转”,前者为副词,更、越;后者为动词,使滚动。D项,“却”,前者为动词,退回;后者为动词,回头。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感斯人言

B.江州司马青衫湿

C.转徙于江湖间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答案:C 解析:C项为状语后置句;A、B、D三项为被动句。

二、阅读鉴赏

(一)〔2009上海高考,(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6~8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6.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

7.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8.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6.香山居士

7.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分析概括能力。颔联写的不是清晨的兴旺之景,而是早起的意思,所以B项错。

8.“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描写音乐的诗,完成9~12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9.“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____________,借以衬托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写出了弹琴者怎样的特点?

11.用自己的话,分别解释“客心洗流水”和“余响入霜钟”的意思。

12.试分析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表达效果。

9.参考答案:名贵的琴 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可结合题干中提示的相关信息和诗作主旨进行判断。

10.参考答案:弹琴时只是“一挥手”,简单平常,弹奏效果却是“如听万壑松”,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弹琴者的从容自如和技艺卓绝。

解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诗句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所给诗句是一种形象的描写,根据这一形象的描写,再结合作品的主旨,总结弹琴者的特点就较为容易了。

11.参考答案:“客心洗流水”是说诗人听着美妙的琴声,感觉就像有清澈的泉水从心田缓缓流过,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余响入霜钟”是说音乐终止了,但余音袅袅,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久久不绝。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应遵照“句不离篇”的原则紧扣作品内容和意旨,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

12.参考答案:暮色渐起,秋云转暗,琴声已经终止,而听者浑然不觉。作者用景色变化表现时间的推移,形象地突出了音乐的艺术魅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尾联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可抓住这一点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4题。

海 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注,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3.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14.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13.参考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解析:作答第一问,只要围绕“海棠特点”在诗句中提取信息,就能准确作答。第二问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苏诗中“睡去”与“红妆”的拟人手法十分明显。

14.参考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此题是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古诗的鉴赏。要比较苏诗与白诗所抒发感情的不同,首先要找到他们的抒情对象的.不同,前者是尚为“红妆”的海棠,即盛开着的海棠,后者是“衰红”的牡丹,即即将凋零的牡丹。在这两种不同状貌的“红”前,二人的感情虽然同为爱花,但后者肯定比前者更多了一些伤感。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秦中吟买花注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篱笆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注:全诗通过京城豪门争相购买、赏玩牡丹花风气的描写,深刻揭露出当时社会极端不平等的残酷现实,主题十分鲜明,发人深省。

15.请以“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为例,分析第一部分(前十四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16.请以最后六句为例,分析表现手法及意义。

15.参考答案:第一部分运用了铺陈和渲染的手法,“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是高价买花和精心移花两个细节,作者似乎在有意渲染这种表面上的祥和气象,给人留下了非太平盛世不能如此的感慨。

解析:第一部分作者极力描写了京城豪门争相购买、赏玩牡丹花的风气,运用了铺陈和渲染的手法。铺陈是辞赋的基本创作方法,也就是详细地叙述。恰到好处地运用铺陈,能够淋漓尽致地描绘事物,酣畅尽兴地抒发丰富的情感。渲染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就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

16.参考答案:最后六句,用白描手法,只写一“田舍翁”看人买花时的慨叹,粗略勾勒,以少胜多,诗歌以“田舍翁”冷静的目光,看到了一幅乐生忘死、穷奢极欲的市井奢靡图,深刻地揭露出当时社会极端不平等的现实。

解析:写作时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了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这就是白描的手法。最后六句就采用了这种手法。

三、语言表达

17.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下面这首诗的前两句已经被描绘成一幅画,请依据后两句诗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一幅可感的画面。要求:①想象合理,②描绘要有诗意,③不超过50字。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画面一: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苍苍。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地吟唱。

画面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独自一人出门走向村外的田野,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重点,辨明情境;其次是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本题的重点就是景色描写,特定的情境是一个人夜晚散步所看到的景象。这是在想象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时应尽量运用修辞手法。

18.“欢乐中国行”节目组来到了“江州”,假如其中有一个节目是琵琶曲演奏,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报幕词。

参考答案: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一曲琵琶,演绎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唱。如今的浔阳江依旧江水悠悠,秋风瑟瑟,月光皎白,荻花飘飞,那么,下面一首琵琶曲能否让您相隔千年触摸到诗人白居易的幽凄情怀呢?

解析:此类题目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对白居易诗歌的熟练掌握程度。答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各种修辞的适当运用,一方面要注意内容上与《琵琶行并序》靠近。

类文欣赏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赏析:全诗可分为两大段。

前十句为第一大段,描写颖师弹奏出的优美琴声。

开始的时候,琴声显得轻柔细碎,音调缠绵婉转,好像一对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似的。可是正当人们听得出神的时候,音调陡然一变,琴声变得激昂高亢,好像勇士们慷慨赴敌,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了战场,这又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中去。一会儿,声音又转成了舒缓、悠扬,好像那白云悠然于碧空,也像那柳絮随风癫狂、飘荡,使人也为之神游四方。正当人们悠游四方的时候,琴声变成了百鸟喧闹,猛然间似乎有一只高贵的凤凰引颈长鸣,鸣声谐和、清亮。继而,琴声又变高了,而且越弹越高,如同一个登山的健儿,在悬崖峭壁上一层一层地往陡险的高峰攀登,在接近最高峰顶的时候,再上一分一寸都不可能了。正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忽然,又音调低伏,好像那个在高峰上艰难攀登的健儿,一失手,直落下万丈深渊。

这一大段,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描写了颖师弹奏出的琴声变幻莫测,把琴声的阴阳刚柔、高低起伏、腾挪转折,充分地以形象化的语言摹拟出来,使人完全沉醉在丰富优美的琴声中。

后八句为第二大段,这一大段既说明了诗人感受之深,同时也衬托出了颖师弹奏的高明。

轻松练笔

下面是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请比较这首诗和《琵琶行并序》有什么异同。

夜闻歌者注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注:这首诗是白居易元和十年秋谪赴浔阳途中夜宿鄂州(今湖北武昌)时所作。

写作提示: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作对比。比较思想内容时可结合注释,注意二者的联系,两诗均为被贬后所作;比较表现手法不必面面俱到,可以从篇幅、语言等方面入手,抓住重点,简单阐述即可。

答案示例:这两首诗都作于诗人贬官之后,描写的对象都是境遇孤独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对她们都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这两首诗都用秋江月夜的环境描写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夜闻歌者》的体裁是五言古诗,篇幅短小,描写没有《琵琶行并序》那样细致生动,歌者的形象也不如琵琶女那样完整丰满,基本采用白描手法。而《琵琶行并序》的体裁是歌行体七言古诗,表现手法富于变化,有正面描述,也有侧面描述,叙述、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因而语言表现力很强。不过,《夜闻歌者》以如此短小的篇幅,用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妇形象,诗的结尾也非常含蓄,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所以也不失为一首好诗。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然()荻花()

恬然() 湓浦()

铮铮然() 贾人()

钿头() 呕哑()

嘲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2)因为长句()

(3)弦弦掩抑声声思()

(4)低眉信手续续弹()

(5)秋月春风等闲度()

(6)去来江口守空船()

(7)梦啼妆泪红阑干()

(8)如听仙乐耳暂明()

(9)凄凄不似向前声()

3.文学常识填空。

(1)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现实主义诗人,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最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种体裁一般在音节、格律方面________,形式上采用________言、________言和________言,富于变化。

4.名句填空。

(1)(2009辽宁高考,10)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尽心中无限事。

(2)《琵琶行并序》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抒发“同病相怜”的感触。

(3)诗中写琵琶女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神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旋律的变化,其中用“______________”描绘曲调的婉转悠扬;用“______________”比喻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用“______________”比喻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于停顿。

(5)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1.mǐndítiánpénzhēnɡgǔdiànōu yāzhāo zhā

2.(1)第二年(2)于是创作(3)悲,伤(4)随手(5)随随便便(6)走了以后(7)纵横错乱的样子(8)忽然,一下子(9)以前

3.(1)乐天香山居士唐新乐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长恨歌》《琵琶行》(2)比较自由五七杂

4.(1)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4)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冰泉冷涩弦凝绝(5)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6)别有幽愁暗恨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③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诗交代了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6.“无管弦”三字在情节的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7.选文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它们分别是哪些句子?

8.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加以分析。

答案:5.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夜晚)、地点(浔阳江头)、人物(主人和客人)、事件(主人送客人)和环境(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6.“无管弦”三字为后面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7.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侧面描写。

8.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者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娴熟。第三阶段(“轻拢慢捻抹复挑……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A.举酒欲饮无管弦

B.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C.商人重利轻别离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答案:D解析:例句中的“酒”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摆酒;D项中的“歌”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作歌。A项无活用现象;B项中的“夜”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C项中的“重”和“轻”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2.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答案:D解析:例句与A、B、C三项均为互文,D项为比喻。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老大嫁作商人妇

B.说尽心中无限事

C.铁骑突出刀枪鸣

D.暮去朝来颜色故

答案:B解析:A项,“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长兄。C项,“突出”,古义:向外冲,出来(两个词);今义:超出一般,鼓出来(一个词)。D项,“颜色”,古义:容貌;今义:色彩。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B解析:B项,“信”,两者均为副词,随意,随便。A项,“泣”,前者为动词,哭泣;后者为名词,眼泪。C项,“转”,前者为副词,更、越;后者为动词,使滚动。D项,“却”,前者为动词,退回;后者为动词,回头。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感斯人言

B.江州司马青衫湿

C.转徙于江湖间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答案:C解析:C项为状语后置句;A、B、D三项为被动句。

二、阅读鉴赏

(一)〔2009上海高考,(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6~8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6.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

7.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8.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6.香山居士

7.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分析概括能力。颔联写的不是清晨的兴旺之景,而是早起的意思,所以B项错。

8.“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描写音乐的诗,完成9~12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9.“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____________,借以衬托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写出了弹琴者怎样的特点?

11.用自己的话,分别解释“客心洗流水”和“余响入霜钟”的意思。

12.试分析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表达效果。

9.参考答案:名贵的琴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可结合题干中提示的相关信息和诗作主旨进行判断。

10.参考答案:弹琴时只是“一挥手”,简单平常,弹奏效果却是“如听万壑松”,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弹琴者的从容自如和技艺卓绝。

解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诗句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所给诗句是一种形象的描写,根据这一形象的描写,再结合作品的主旨,总结弹琴者的特点就较为容易了。

11.参考答案:“客心洗流水”是说诗人听着美妙的琴声,感觉就像有清澈的泉水从心田缓缓流过,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余响入霜钟”是说音乐终止了,但余音袅袅,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久久不绝。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应遵照“句不离篇”的原则紧扣作品内容和意旨,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

12.参考答案:暮色渐起,秋云转暗,琴声已经终止,而听者浑然不觉。作者用景色变化表现时间的推移,形象地突出了音乐的艺术魅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尾联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可抓住这一点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4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注,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3.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14.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13.参考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解析:作答第一问,只要围绕“海棠特点”在诗句中提取信息,就能准确作答。第二问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苏诗中“睡去”与“红妆”的拟人手法十分明显。

14.参考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此题是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古诗的鉴赏。要比较苏诗与白诗所抒发感情的不同,首先要找到他们的抒情对象的不同,前者是尚为“红妆”的海棠,即盛开着的海棠,后者是“衰红”的牡丹,即即将凋零的牡丹。在这两种不同状貌的“红”前,二人的感情虽然同为爱花,但后者肯定比前者更多了一些伤感。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秦中吟•买花注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篱笆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注:全诗通过京城豪门争相购买、赏玩牡丹花风气的描写,深刻揭露出当时社会极端不平等的残酷现实,主题十分鲜明,发人深省。

15.请以“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为例,分析第一部分(前十四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16.请以最后六句为例,分析表现手法及意义。

15.参考答案:第一部分运用了铺陈和渲染的手法,“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是高价买花和精心移花两个细节,作者似乎在有意渲染这种表面上的祥和气象,给人留下了非太平盛世不能如此的感慨。

解析:第一部分作者极力描写了京城豪门争相购买、赏玩牡丹花的风气,运用了铺陈和渲染的手法。铺陈是辞赋的基本创作方法,也就是详细地叙述。恰到好处地运用铺陈,能够淋漓尽致地描绘事物,酣畅尽兴地抒发丰富的情感。渲染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就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

16.参考答案:最后六句,用白描手法,只写一“田舍翁”看人买花时的慨叹,粗略勾勒,以少胜多,诗歌以“田舍翁”冷静的目光,看到了一幅乐生忘死、穷奢极欲的市井奢靡图,深刻地揭露出当时社会极端不平等的现实。

解析:写作时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了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这就是白描的手法。最后六句就采用了这种手法。

三、语言表达

17.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下面这首诗的前两句已经被描绘成一幅画,请依据后两句诗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一幅可感的画面。要求:①想象合理,②描绘要有诗意,③不超过50字。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画面一: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苍苍。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地吟唱。

画面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独自一人出门走向村外的`田野,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重点,辨明情境;其次是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本题的重点就是景色描写,特定的情境是一个人夜晚散步所看到的景象。这是在想象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时应尽量运用修辞手法。

18.“欢乐中国行”节目组来到了“江州”,假如其中有一个节目是琵琶曲演奏,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报幕词。

参考答案: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一曲琵琶,演绎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唱。如今的浔阳江依旧江水悠悠,秋风瑟瑟,月光皎白,荻花飘飞,那么,下面一首琵琶曲能否让您相隔千年触摸到诗人白居易的幽凄情怀呢?

解析:此类题目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对白居易诗歌的熟练掌握程度。答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各种修辞的适当运用,一方面要注意内容上与《琵琶行并序》靠近。

类文欣赏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赏析:全诗可分为两大段。

前十句为第一大段,描写颖师弹奏出的优美琴声。

开始的时候,琴声显得轻柔细碎,音调缠绵婉转,好像一对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似的。可是正当人们听得出神的时候,音调陡然一变,琴声变得激昂高亢,好像勇士们慷慨赴敌,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了战场,这又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中去。一会儿,声音又转成了舒缓、悠扬,好像那白云悠然于碧空,也像那柳絮随风癫狂、飘荡,使人也为之神游四方。正当人们悠游四方的时候,琴声变成了百鸟喧闹,猛然间似乎有一只高贵的凤凰引颈长鸣,鸣声谐和、清亮。继而,琴声又变高了,而且越弹越高,如同一个登山的健儿,在悬崖峭壁上一层一层地往陡险的高峰攀登,在接近最高峰顶的时候,再上一分一寸都不可能了。正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忽然,又音调低伏,好像那个在高峰上艰难攀登的健儿,一失手,直落下万丈深渊。

这一大段,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描写了颖师弹奏出的琴声变幻莫测,把琴声的阴阳刚柔、高低起伏、腾挪转折,充分地以形象化的语言摹拟出来,使人完全沉醉在丰富优美的琴声中。

后八句为第二大段,这一大段既说明了诗人感受之深,同时也衬托出了颖师弹奏的高明。

轻松练笔

下面是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请比较这首诗和《琵琶行并序》有什么异同。

夜闻歌者注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注:这首诗是白居易元和十年秋谪赴浔阳途中夜宿鄂州(今湖北武昌)时所作。

写作提示: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作对比。比较思想内容时可结合注释,注意二者的联系,两诗均为被贬后所作;比较表现手法不必面面俱到,可以从篇幅、语言等方面入手,抓住重点,简单阐述即可。

答案示例:这两首诗都作于诗人贬官之后,描写的对象都是境遇孤独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对她们都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这两首诗都用秋江月夜的环境描写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夜闻歌者》的体裁是五言古诗,篇幅短小,描写没有《琵琶行并序》那样细致生动,歌者的形象也不如琵琶女那样完整丰满,基本采用白描手法。而《琵琶行并序》的体裁是歌行体七言古诗,表现手法富于变化,有正面描述,也有侧面描述,叙述、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因而语言表现力很强。不过,《夜闻歌者》以如此短小的篇幅,用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妇形象,诗的结尾也非常含蓄,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所以也不失为一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