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大将风度的诗句汇编66条

时间: 2023-12-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中国《诗经》中的战争诗在世界各国的战争诗中独具特色,这些战争诗以其丰富的历史内容与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密切联系。

一、以民族战争为题材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的观点,战争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民族之间的战争、阶级之间的战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通观《诗经》三百篇,我们发现《诗经》中战争诗所描写的主要是关于第一类战争即民族之间的战争。所有周代的重要对外战争在《诗经》中几乎都有表现,而另两类战争却没有直接的反映,也没有形成一篇反映这两类战争的战争诗。

《诗经》中关于民族之间战争的诗歌主要反映周天子和诸侯的对外战争。周王朝自从经过厉王的放逐,王室的统治力量大为削弱;而各地的诸侯随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倾向于各自为政的局势,于是便引起了围绕在中原四周的各部族都向华夏族进攻,造成了长期而剧烈的种族斗争。所谓各部族主要的是指西戎、北狄、南蛮、东夷。西戎是居住在西北的一个部族,它原为周族的西北近邻。北狄是居住在今山西北部的一个部族,它又称玁狁,也就是殷代的鬼方或土方、混夷,战国以后的胡或匈奴。武王革命时,西戎和玁狁随同内徙,武王克商后,他们便成为周族的敌人。周公和成王虽曾用兵把西戎赶回西北,把玁狁赶回晋北一带,但一直没有征服它们。南蛮居住在江汉流域,其中最大的是荆楚。西周时期,荆楚子孙不断扩大土地,造成独霸南方的形势。昭王、穆王都曾加以征伐,均无大的战果。东夷原是殷代贵族残余,由于反对土地的封建收夺,后来转徙盘踞在徐、淮一带,继续反抗周朝的新秩序,仍保持着与周族对抗的局面。

周宣王时,他们乘着中原正当大灾旱和共和政变之际,纷纷向华夏进攻,其间以玁狁的声势来得最为浩大。于是在公元前827、826年,宣王便展开了四面八方的战争,使尹吉甫伐玁狁,使秦仲伐西戎,使方叔征荆蛮,使召虎平淮夷,自己亲征徐戎。各方面的战斗皆很剧烈,终于驱走了西戎和玁狁,赢得了“蛮荆来威”和“徐方来庭”。经过这些战役,周民族一方面巩固了西北的国防,一方面扩充了江汉徐淮的疆域,因此,宣王又赢得了中兴周室的称号。

上述战争都反映在诗篇里。如《大雅》里就有:

《江汉》: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常武》: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渍,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小雅》中有: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出车》: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六月》: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采芑》: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这几首诗把天子的威德、武臣的战功,渲染得有声有色、冠冕堂皇。

周王朝诸侯对外民族的战争在《诗经》中也有所反映。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国针对西部入侵,出兵征伐西戎。这些战争反映在《秦风》中。比如《小戎》: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弁。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駉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

侥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滕。

此诗是一首妇人思念征夫的诗,着力描写了妻子看到的秦师出征时壮观的兵阵阵容和她对征夫在外情景的联想,用华丽的词藻表达了她对征夫的浓烈思念。

再比如《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此诗描写秦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战争热忱,着办渲染的是朴素真挚的战斗情谊和勇武豪迈的英雄气概。

为什么《诗经》中战争诗仅描写民族之间的战争?其原因可能是这些战争诗的原创者(多为史官)和《诗经》的编订者对于诸侯之间的内部战争怀有偏见——认为这类战争对于周天子不体面而不写和不选的结果。后来广泛流行的“春秋无义战”的说法可为佐证。

二、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

没有战争血腥场面的描写,而着重于英雄人物的意气风貌以及声威表现,是《诗经》战争诗的又一个突出的美学特征。一般说来,战争诗以描写战争特别是双方交战的战斗场面为重点。在世界著名的史诗中,对于双方的战斗场面无不用浓墨重彩加以具体描绘。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始终把以赫克托耳为主帅的忒洛亚人与以阿伽门为主帅的希腊人之间的大规模的战争作为表现的中心。其战斗场面声势浩大,惊天动地,为这部作品主赢得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印度史诗《玛哈帕腊达》描写班度和俱卢两族争夺王位的斗争,深刻反映了民族内部自相残杀的悲剧,再现了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后数百年间古鲁族和班扎拉族之间的长期的残酷战争。当时印度北部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卷入了这声旷日持久的厮杀风暴,作者选取了其中最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加以精心描绘。此外,日耳曼人《希尔德布兰特之歌》、法国《罗兰之歌》和德国《尼伯龙根之歌》等也是如此,它们对于双方战斗场面绝不回避,而是作为作品的重点加以精雕细刻。我国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反映以岭国王子格萨尔为首的众英雄与邪恶势力之间的斗争,写了很多战斗,其中最重要的霍岭大战,时间长达九年,出场人物众多。描写这场战争竟用了几十万字的篇幅,可以想见它对于战斗场面的描绘是多么具体详尽,其中又包含了多么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可是《诗经》中战争诗根本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而多用笔墨去进行军威声势和气势的渲染,叙写中心和重点完全在其它方面。它写敌人的失败和自己的胜利,但却从不突出残酷的厮杀和呻吟,只有周王朝的军马腾骧,却见不到敌人的干戈;只有凯旋和欢庆,却没有死亡和流血。比如那首著名的《采薇》,这首诗写一位远征战士罢战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诗的前五章都是回忆,首章写岁暮不能归家的缘故;次章写征战中无法给家人音信;第三章写征战劳苦,恐无生还。以上三章着重写怀乡思家,情调较低沉。第四、五章侧重表现紧张的战斗、军队的声威以及取得的战绩。最后一章写归途中的复杂心情,感时伤事,情景交融,历来誉为写景抒情的名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不具体描写战斗场面、多叙士卒“勤苦悲伤之情”的《采薇》自不必说,即使是专用以弘扬宜王武功的《六月》、《采芑》、《江汉》和《常武》也是如此。

《采芑》叙写宣王命大臣方叔伐荆蛮之事,共四章: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乘其四骐,四骐翼翼。路车有爽,簟茀鱼服,钩膺鞗革。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方叔涖止,其车三千,旂旐央央。方叔率止。约軝错衡,八鸾玱玱。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鴥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爰止。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此诗突出写方叔所率队伍车马之威,军容之盛,号令严明,赏罚有信。他雄才大略,指挥若定,曾北伐玁狁扬威,荆蛮因此闻风丧胆,皆来请服。朱熹《诗集传》谓“方叔盖尝与北伐之功者,是以蛮荆闻其名而皆来畏服也。”

其他几首,《六月》赞周宣王臣尹吉甫奉命出征猃狁,师捷庆功;《江汉》是写宣王命召虎领兵平定淮夷,班师回朝后册命召虎,赏赐他土地、圭瓒、秬鬯等;《常武》赞美宣王平定徐国叛乱的战役,突出了军队阵容之整齐、气势之盛大以及宣王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这些诗通过兵马旌旗的描写来宣扬君威国力,轻易战胜敌人,而不作或很少作具体战斗叙写。战争诗不直接描写具体战斗场面,这在世界各国的战争诗中是罕见的。

三、反映崇德尚义、“胜残去杀”的战争思想

《诗经》中的战争诗呈现出以上两个特点并不是偶然的,其创作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我国古代关于战争的特殊思想观念——崇德尚义、“胜残去杀”。“胜残去杀”即消除暴刑、没有死刑。《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朱熹注:“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大雅·江汉》),“不留不处,三事就绪”,“赫赫业业,有严天子”(《大雅·常武》),这种文德教化的宣扬是《诗经》战争诗中的重要成分。战争诗中突出这些,无非是说王者之师不靠暴力杀伐,而是以德服人,不战而胜。除此而外,诗中又多有车马旂服之盛和军行纪律之严的描写。战争诗中不去直接写战争,而以大量篇幅写这些,使之成为篇中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显然在宣扬王师军威,以其威慑力量使敌人不战自屈,是我国古代所向往的“舞干戚而有苗平”的具体化而已。

对《诗经》战争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历来学者大都持肯定态度,认为宣王时代,“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汉书·匈奴传》),周朝兴师,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王安石论《采芑》末章云:“此章美其成功,言以宿将董大众,荆人自服,不待战而屈也。”但在《诗经》研究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并论述战争性质问题的是朱熹。朱熹在《集传·小戎》中说:“襄公上承天子之命,率其国人往而征之(指西戎)……盖以义兴师,而虽妇人亦知勇于赴敌而无所怨矣。”认为“以义兴师”会得到国人的积极拥护。朱熹论《常武》末章云:“卒章反复其辟,以归功于天子。言王道甚大,而远方怀之,非独兵威然也。”对于《无衣》,他虽不无微词,但对秦人同仇敌忾、抗敌御辱的精神还是肯定的,他从当时的民族关系、政治形势以及“定都立国之计”出发,肯定秦人是为正义而战。

又姚际恒《诗经通论》论《采芑》云:“一、二章言军容之盛;三章言节制之严;四章归功于大将,而谓其北伐之声灵可以不战而来服也。”

赵良澍《读诗经》论《常武》云:“身归日来,心归日同,以徐戎之叛服无常,非有惠南国,省三农之盛德,何以怀之?其曰“天子之功”,功在王猷,不在王旅也。而诗顾以《常武》名篇者,岂谓对致治以文,拨乱改以武欤?亦欲其战胜于庙堂,如古圣人之神武而不杀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出车》云:“观其二章,先叙出军车旂之盛,旟斾飞扬,仆夫况瘁,已将大将征伐声势赫赫写出……早使敌人丧胆,玁狁慑服。故不烦一镞一矢,但城朔方而边患自除。非“赫赫南仲”上承天子威灵,下同士卒劳苦,何能收功立效之速如是哉?不但此也,方议回军,复事西戎,故以得胜王师加诸一隅亡虏,更不待衄刃而自解矣。此尤见南仲恩威并著,谋国远略有非他将所能及者。”

以上诸家都指出《诗经》中的战争诗写周王朝的胜利,不是靠“兵威”,而是靠“王道”、“盛德”,它强调的是敌人“自服”,“不战而屈”。

崇德尚义、“胜残去杀”的战争思想在历史、神话传说和其他有关论著中也有所表现。对此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诗经》战争诗的思想特点的上述深刻认识:

《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蚩尤最为暴……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尚书·大禹谟》:“帝(舜)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会群后……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尚书·武成》:“武王·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孔融《圣人优劣论》:“尧作天子,九十余年,政化洽于人心,《雅》、《颂》流于众听,是以声德发闻,遂称为首。《易》所谓圣人久于其位而天下化成,百年然后胜残去杀,必后世而后仁者也。”

这些记载所记事实虽不相同,但都贯串着一个共同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修明文教,崇尚德义为治国之本,恭行此道则不劳征伐而万民归服,天下自然臻于至治。所以司马迁对于先“振德”抚民而后诉诸武力消灭蚩尤的轩辕氏仍给以高度的赞扬。至于舞干戚,宣威明德,使敌人不战而屈,如同舜“久喻教而有苗有请服”那样,则更为上策。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理想的政治是崇德尚义,垂裳而治;理想的战争则是“胜残去杀”,战胜于庙堂。黄帝、尧、舜在这两个方面都是理想的典范,所以才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崇敬。

《诗经》战争诗与上面所引述的那些历史传说,尽管有诗与文之别,但在思想观念上却是一脉相承,都以我国古代所特有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为灵魂,所体现的都是崇德尚义的政治理想和“胜残去杀”的军事思想。

所谓战争诗是指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战争诗是世界各国文学史上的共同现象,很多古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战争诗。中国《诗经》中的战争诗在世界各国的战争诗中独具特色,这些战争诗以其丰富的历史内容与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密切联系,表现为三大特征:以民族战争为题材;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反映崇德尚义、“胜残去杀”的战争思想。

一、以民族战争为题材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的观点,战争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民族之间的战争、阶级之间的战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通观《诗经》三百篇,我们发现《诗经》中战争诗所描写的主要是关于第一类战争即民族之间的战争。所有周代的重要对外战争在《诗经》中几乎都有表现,而另两类战争却没有直接的反映,也没有形成一篇反映这两类战争的战争诗。

《诗经》中关于民族之间战争的诗歌主要反映周天子和诸侯的对外战争。周王朝自从经过厉王的放逐,王室的统治力量大为削弱;而各地的诸侯随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倾向于各自为政的局势,于是便引起了围绕在中原四周的各部族都向华夏族进攻,造成了长期而剧烈的种族斗争。所谓各部族主要的是指西戎、北狄、南蛮、东夷。西戎是居住在西北的一个部族,它原为周族的西北近邻。北狄是居住在今山西北部的一个部族,它又称

周宣王时,他们乘着中原正当大灾旱和共和政变之际,纷纷向华夏进攻,其间以

上述战争都反映在诗篇里。如《大雅》里就有:

《江汉》:

江汉汤汤,武夫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常武》:

王奋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小雅》中有: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出车》: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赫赫南仲,

《六月》:

戎车既安,如

《采芑》: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啴,啴啴

这几首诗把天子的威德、武臣的战功,渲染得有声有色、冠冕堂皇。

周王朝诸侯对外民族的战争在《诗经》中也有所反映。秦

小戎

四牡孔

此诗是一首妇人思念征夫的诗,着力描写了妻子看到的秦师出征时壮观的兵阵阵容和她对征夫在外情景的联想,用华丽的词藻表达了她对征夫的浓烈思念。

再比如《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此诗描写秦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战争热忱,着办渲染的是朴素真挚的战斗情谊和勇武豪迈的英雄气

为什么《诗经》中战争诗仅描写民族之间的战争?其原因可能是这些战争诗的原创者(多为史官)和《诗经》的编订者对于诸侯之间的内部战争怀有偏见——认为这类战争对于周天子不体面而不写和不选的结果。后来广泛流行的“春秋无义战”的说法可为

二、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

没有战争血腥场面的描写,而着重于英雄人物的意气风貌以及声威表现,是《诗经》战争诗的又一个突出的美学特征。一般说来,战争诗以描写战争特别是双方交战的战斗场面为重点。在世界著名的史诗中,对于双方的战斗场面无不用浓墨重彩加以具体描绘。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始终把以赫克托耳为主帅的忒洛亚人与以阿伽门为主帅的希腊人之间的大规模的战争作为表现的中心。其战斗场面声势浩大,惊天动地,为这部作品主赢得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印度史诗《玛哈帕腊达》描写班度和俱卢两族争夺王位的斗争,深刻反映了民族内部自相残杀的悲剧,再现了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后数百年间古鲁族和班扎拉族之间的长期的残酷战争。当时印度北部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卷入了这声旷日持久的厮杀风暴,作者选取了其中最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加以精心描绘。此外,日耳曼人《希尔德布兰特之歌》、法国《罗兰之歌》和德国《尼伯龙根之歌》等也是如此,它们对于双方战斗场面绝不回避,而是作为作品的重点加以精雕细刻。我国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反映以岭国王子格萨尔为首的众英雄与邪恶势力之间的斗争,写了很多战斗,其中最重要的霍岭大战,时间长达九年,出场人物众多。描写这场战争竟用了几十万字的篇幅,可以想见它对于战斗场面的描绘是多么具体详尽,其中又包含了多么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可是《诗经》中战争诗根本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而多用笔墨去进行军威声势和气势的渲染,叙写中心和重点完全在其它方面。它写敌人的失败和自己的胜利,但却从不突出残酷的厮杀和呻吟,只有周王朝的军马腾

不具体描写战斗场面、多叙士卒“勤苦悲伤之情”的《采薇》自不必说,即使是专用以弘扬宜王武功的《六月》、《采芑》、《江汉》和《常武》也是如此。

《采芑》叙写宣王命大臣方叔伐荆蛮之事,共四章: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方叔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啴,啴啴

此诗突出写方叔所率队伍车马之威,军容之盛,号令严明,赏罚有信。他雄才大略,指挥若定,曾北伐

其他几首,《六月》赞周宣王臣尹吉甫奉命出征

三、反映崇德尚义、“胜残去杀”的战争思想

《诗经》中的战争诗呈现出以上两个特点并不是偶然的,其创作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我国古代关于战争的特殊思想观念——崇德尚义、“胜残去杀”。“胜残去杀”即消除暴刑、没有死刑。《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朱熹注:“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大雅·江汉》),“不留不处,三事就绪”,“赫赫业业,有严天子”(《大雅·常武》),这种文德教化的宣扬是《诗经》战争诗中的重要成分。战争诗中突出这些,无非是说王者之师不靠暴力杀伐,而是以德服人,不战而胜。除此而外,诗中又多有车马

对《诗经》战争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历来学者大都持肯定态度,认为宣王时代,“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汉书·匈奴传》),周朝兴师,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王安石论《采芑》末章云:“此章美其成功,言以宿将董大众,荆人自服,不待战而屈也。”但在《诗经》研究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并论述战争性质问题的是朱熹。朱熹在《集传·小戎》中说:“

又姚际恒《诗经通论》论《采芑》云:“一、二章言军容之盛;三章言节制之严;四章归功于大将,而谓其北伐之声灵可以不战而来服也。”

赵良

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出车》云:“观其二章,先叙出军车

以上诸家都指出《诗经》中的战争诗写周王朝的胜利,不是靠“兵威”,而是靠“王道”、“盛德”,它强调的是敌人“自服”,“不战而屈”。

崇德尚义、“胜残去杀”的战争思想在历史、神话传说和其他有关论著中也有所表现。对此进行分

《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蚩尤最为暴……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

《尚书·大

《尚书·武成》:“武王·大

孔融《圣人优劣论》:“尧作天子,九十余年,政化洽于人心,《雅》、《颂》流于众听,是以声德发闻,遂称为首。《易》所谓圣人久于其位而天下化成,百年然后胜残去杀,必后世而后仁者也。”

这些记载所记事实虽不相同,但都贯串着一个共同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修明文教,崇尚德义为治国之本,恭行此道则不劳征伐而万民归服,天下自然

《诗经》战争诗与上面所引述的那些历史传说,尽管有诗与文之别,但在思想观念上却是一脉相承,都以我国古代所特有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为灵魂,所体现的都是崇德尚义的政治理想和“胜残去杀”的军事思想。

大家知道有哪些文章的好的段落,与大家分享一下!

七年级抄写好段落(一)

1、闭了双目,阳光下喧腾的青草芳香就包围了我们的嗅觉。是怎么样温馨而又好闻的一种清香啊,没有各色花香的浓烈,没有名牌香水的清雅,就是稻子成熟时的那种香味,是牛羊奶里的那个香气,是大自然的原香,是大地的味道,是自家母亲怀抱的味道。是啊,小草,你原就是牛马羊们的主要食物,通过它们,你变身为洁白的乳汁,鲜美的肉食,温暖的毛皮,奔腾的力量,托起了一个个民族和国家。

2、成功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走向胜利;智慧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勤奋思索;快乐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用心体验。

3、好事不必做准备,来了就来了,最多是个喜出望外。享用谁还不会;可对坏事总无思想准备,一旦突如其来,就会措手不及,天塌地陷。因而,还属两句老话:“向最坏出准备,向最好处争取。在补加一幅名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柔韧的小草,你究竟是什么呢?是我们无数卑微弱小的生命吧?我们是平凡的草民,却也可以描绘春天,为大地梳妆,弱小的生命联合起来,还可以改变环境,创造世界。

5、没有运动,生活等于昏睡;没有思考,生活等于盲从;没有节制,生活等于毁灭;没有快乐,生活等于凝固。

6、那份新鲜感好奇心早被一日日重复的沉辉和暮霭雕刻得平淡无奇。曾经想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过得灿烂而辉煌,即使面对偶尔的失意,也总想张扬出一番与众不同。但是当双重打击骤然降临时,我一向相当自负的世界几乎彻底坍塌,等从重重叠叠的失败中爬起,在回首的瞬间,才知道光阴已经在我无知的岁月中溜走了好久,才知道风花雪月的诱惑在我的年龄中早已消失,才觉得走过的路很短又很长。

7、你可以忘掉失败,但不能忘掉教训;你可以忘掉昨天,但不能忘记历史;你可以忘掉苦难,但不能忘却艰辛;你可以忘掉伤疤,但不能忘却耻辱。

8、年轻时忍受不了清风白水的简单,总想与人竞争什么,总想在某个光圈里成为聚光点。所以就像上了发条的玩具马,太过疲劳地奔忙,晨昏,日夜,忙得很疲倦,很乏力,很讨厌,似乎有许多事情来不及做,非赶着点不可。……然而,当满载着自信的小舟在生活中被起伏的暗流搁浅在迷蒙的荒滩上时,当一次次的努力被生活的更选退成遗憾时,却又开始痛呼上帝不公,命运不平。

9、人生的旅途中,前面还有无数个日子需要别无选择地去面对。风雨也好,艳阳也好,只要在曲曲折折的行程中,静守着一份平淡,挥洒着一腔执着,不妄自尊大,不自欺欺人,不蜚短流长,不急功近利,不孜孜于荣华富贵,不耿耿于功名利禄。”得失俱忘看天上云卷云舒,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谢。”,管他丰碑小草,高山低谷,只要用心地挥洒,真诚地惜爱。那么,我们内心的丰赡适意,会一点一滴地丰满着你的昨天今天还有明天。

10、人生中最大的乐趣是奉献;思维中最美的花朵是智慧之花;前进中最快的脚步是继续;朋友中最好的记忆是笑声!

11、人生中最艰难的是选择;工作中最困难的是创新;生活中最痛苦的是自扰;做人中最苦恼的是委屈。

12、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渡过的细纱,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忧愁和误用伤,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13、柔和的阳光斜挂在苍松翠柏不凋的枝叶上,显得那么安静肃穆,绿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脚步是那么轻起轻落,大家的心中却是那么的激动与思绪波涌。

14、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人们在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

15、时间好比一位妙手成春的良医,它能帮助我们医治流血的心灵。时间犹如一个万能的慰藉者,它能开导我们忘记人生的伤痛。时间有如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他能引导求学者构筑知识的大厦。时间好比一位点屏成蝇的画家,他会帮助勤奋者描绘辉煌的明天。

16、所谓平淡是真,背景必须的是无数的斑斓锦缎。如此,风吹烟云散尽,才能让人看到万里苍穹。这是阅历的力量,这是底蕴的力量,这是紫陌红尘的力量。只有经过这些力量清洗之后,才能达到一个境界。即使唐三藏,也得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

17、倘若希望在金色的秋天收获果实,那么在寒意侵人的早春,就该卷起裤腿,去不懈地拓荒、播种、耕耘,直到收获的那一天。

1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光苍茫处,仿佛见一代雄主成吉思汗,扬鞭策马统领万千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小草,造就了前无古人的马背英豪。

19、未来的东西就是这样:当你墨守成规时,它永远与你的昨天一样;当你积极进取时,就会化作灿烂无比的春光。

20、我最喜欢雪青马,总觉得它有大将风度。身披白色的匹毛,背部点点青斑,上肢修长舒展,十分潇洒,活像从徐悲鸿的画上偷跑下来的。每每我走近它槽前时,它便停止咀嚼,抬起头来一动不动地看着我。我发现它眼睛很大,还是双眼皮,眼睛是湿润的,流露出那种预知命运的眼神。

21、喜欢看盛夏里的草长莺飞,小草在炽热的阳光爱抚下,将生命里所有的美丽一起释放,无边无际的绿色原野,把各色怒放的花朵衬托得鲜艳欲滴,蓝天在视野里也变低了,似乎弯了腰屈尊来与小草亲近。这个时间里的小草是最硕大最柔软的新床,诱惑着我们把自己的身躯无比舒坦地交给她们,没有了焦虑,没有了烦恼,在青草的簇拥下,做一个最轻松的美梦。

22、向父母索取愈少愈好,向社会索取愈少愈好;向书中索取愈多愈好,向智慧索取愈多愈好。

23、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24、一切皆可以变,唯有我们的理想不能变;一切都可以长,唯有我们的傲气不可以长;一切都可以老,唯有我们年轻的心不能老;一切都可以退,唯有我们前进的脚步不能退。

25、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溶在爱人的酒杯中,苦涩里也终能品出甘润;有时候,感情是一把双刃的剑,握在敌人的手里,纵轻轻挥下也觉伤痕累累。 朋友,铁血的男儿也有情,沙场的将士也有泪。感情支配着心灵,左右着灵魂。可是,小心啊,切勿让其变幻了你评判的目光。

26、雨,出其不意的到来。让所有的行人措手不及。雨滴噼里啪啦的打在窗户的玻璃上,然后又迅速的散开。犹如一个生命,在来不及惋惜的时候就离开。那些还呆在房子外面的人,全都撑起了伞。红的,蓝的,浅紫色的,还有透明的。一个个的在雨里来回的走动。水汽迅速的升腾起来,远景开始变得模糊起来。桌子上的咖啡却给人一种安详感。

27、在我们相聚的日子里,有着最珍惜的情谊,在我们年轻的岁月中,有着最真挚的相知,这分缘值得我们珍惜。山还可以阻隔彼此,却阻隔不了我的思念,距离可以拉开你我,却拉不开真挚的情谊,时间可以淡忘过去,却忘不了永远的朋友。

28、这时野地里最热闹的,莫过于那些伶俐矫健的小麻雀了。叽叽喳喳,在稀稀密密的枝头商量心事,成百成千只会突然从树上飘然而下,纷纷扬扬如无数片落叶。在杂草间蹦跳乱啄一阵,见得人来,又忽啦啦一齐飞去,向着太阳的方向,把双翅染得淡红,而浅语细声,仍隐隐在耳边回旋。

29、重重叠叠的高山,看不见一个村庄,看不见一块稻田,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个靠着一个,沉睡着不知几千万年了,从来有惊醒它们的梦,从来没有人敢深入它们的心脏,就是那最爱冒险的猎人,也只到它们的脚下,追逐那些从山上跑下来的山羊、野猪和飞鸟,从不攀登它的峰顶。

30、仔细品味这个世上的人和事,你就会发现,那些突然得到大回报的人,那些有上突然掉下馅饼的人,当初一定是不计成本,甘愿奉献的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馅饼掉在你的头上,你一定曾经做过,付出过,给予过!而且真诚到忘了成本。

31、最好的和最宝贵的书,读了以后,会把你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这样的书会在我们心里唤起新的,崇高的意识,强烈的渴望,纯洁的感情。这样的书会推着我们向前,还会带动我们周围的人;这样的书会从沉睡中把我们唤醒,使我们摆脱困惑的泥潭,引我们走上开拓生活之路的人生。

七年级抄写好段落(二)

1、微笑的面对生活,不仅需要坚持,需要奋斗;亦需要借鉴陶渊明、苏东坡这样的大家的处世之道。倘若你要做生活的主人,那便尽情地去笑吧,因为那些没有微笑的人,早已成为了生活的奴隶。无论你是否相信微笑的魅力,但作为初中生如我,却早已明确自己的处世之道。

2、诗人艾青曾这样描写礁石的形象:“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个浪都扑在礁石的脚下,被打成碎片,它的身上、脸上到处都是伤痕,但它依然挺立在那儿,含着微笑,面对海洋。”希望我们是诗人艾青笔下的礁石。人生的道路坎坎坷坷,曲曲折折,但只要具备了礁石的勇气和精神,就一定能够成功。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不是说过吗?“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作为健全人,我们难道不更应该拥有这种意志和毅力吗?

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便是自古人们都称论的。不读书,诸葛亮哪得晓天文知地理?不读书,毛主席怎么能掌握机理统领大局?不读书,杜甫可会写出脍炙人口、激荡人心的诗句?读书,不是唯一长才干的途径,却是最重要的。读便长才,才可判事,事于有益。可以说,读书足以长才。

4、当你独处幽居之时,手中捧书而读则感心情大好,豁达明朗。这便是读书的第一点益处:怡情。读李清照,婉约之意便从诗句中盎然于胸;读辛弃疾,豪迈奔放犹如壮阔波澜击打心岸;读司马迁,源远流长好似眉山韵水渲染记忆;读鲁迅,妙言智语恰是世间百态荡气回肠。读则有感,感则有悟,悟则有益。所以说,读书足以怡情。

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每当读起曹操的这句诗时,不禁慨叹人生的短暂。那么,这短暂的人生中,什么又是最重要的呢?也许,只有“德”,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因为,他是我们的'为人之本。

6、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玫瑰,总会开放。失败了,别再徘徊,别再流泪。相信自己一定能摆脱痛苦,战胜失败,用青春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因为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7、或许我们周围环境不那么优美宁静,但是试想在沙漠里,两个求生的人在一杯仅存的半杯水下的一番话。其一说:“只有半杯水了,死定了。”其二说:“真幸运,居然还有半杯水。”我们应该明白,适应环境,不抱怨,从自身着手来改变,若本着一颗积极的心,那你的世界会不美?

8、春天,为万物都带来了色彩,我不只欣赏她的色彩,还学会欣赏她的生机勃勃;夏天,为人们带来了欢快的暑假,我更欣赏它让人们品尝到了甘甜的瓜果;秋天,为人们带来了凉爽的风,我更欣赏他带来了红叶纷飞的美景;冬天,为人们带来了美丽的雪花,我学会欣赏她这种银装素裹的美。

9、生活中因为有了沟通,才出现了冰释前嫌、和睦相处、门庭若市……等四字词语,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生活中不能没有了沟通,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了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10、金钱,只能满足你一时的需要,而那种真挚的爱,你将一辈子都得不到。相比之下,聪明的人啊,可不可以听听自己内心最真的想法,而不被你的虚伪所蒙蔽了那双眼。

11、沟通是理解的桥梁。赵国的大将廉颇妒忌被赵王器重的蔺相如,扬言要使他难堪,而蔺相如却处处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众人不解,蔺相如的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化成了一座桥梁道出了他的用意,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高尚的人格,瞬间消除了对蔺相如的偏见,到蔺相如家门前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倘若没有了沟通的桥梁,蔺相如与廉颇心灵的隔阂怎能被冲破呢?

12、锻炼自己钢铁般的意志,挑战“不可能”打垮“做不到”,越是艰难险阻,越是勇往直前。以自己勇敢的精神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不退缩。克服恐惧,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做到全力以赴,就可以再奋斗中成长,在风险中获得意外的收获。

13、欣赏,不是每个人必会的,却是每个人都会的。欣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也可以从不同的事物来欣赏。每个人都会从欣赏的角度分辨善恶美丑,但不是所有事物都只能看表面,还要学会欣赏事物的内心。

14、世界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缺点,可就是这样不完美的世界才会令人发出从心底的赞美,才会诞生出一群不完美的我们,所以人各有不同,所以才会缤纷多彩。

15、在生活很平凡的一件小事中往往可以知道这个人的道德素质,比如:有的人看见地上的废纸就会毫不犹豫的捡起来,并扔进垃圾桶中,而有些人看见地上有垃圾,不仅不会主动捡起来,甚至还会在垃圾上踩来踩去,这如果是纸一类还比较好清理,但是如果是果皮,苹果这一类的不仅难清理,而且扫过之后还要去拿拖把拖一下地上流下的水才行。很是不方便,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在小事中也可以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