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第一、二两句写出了“苔”怎样的特点?(2分)
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生命力旺盛(有活力等)从容自信。(2分)(意思对即可)
2.运用比喻、拟人,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着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3分)
诗意: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长,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点也不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依然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赏析:
这是一首人生
作者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仓山叟、随园老人等。乾隆四年(1739)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后外放于江苏溧阳、江宁等地任县令。乾隆十三年(1748)辞官,结束仕宦生涯,隐居随园。他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青苔》诗歌1
依旧很久都没有欣赏过美丽
依旧很久都没有享受过快乐
当衣着朴实的姑娘
当独自依傍在湖边的桥栏
思量着的依旧只是那接近枯朽的木桥
以及那木桥上覆盖着的一层又一层的青苔
风轻轻 烟蒙蒙
姑娘忽然记起某个未曾见面的朋友
记起他所告诉的关于家乡的传说
水粼粼 雾飘飘
姑娘欣慰看到的是卷舒的白云
以及那白云同样依傍着的蓝天
亲爱的姑娘
你依暖了桥边的青苔
青苔却凉透了你的双脚
亲爱的姑娘
你的目光抚平了水里的芦苇
芦苇却扰乱了你心里的`宁静
等姑娘你离去
等你的笔下不再流转着伤感
等到那座木桥彻底破烂
青苔依旧存在
似是青铜锁般的根深蒂固
《青苔》诗歌2
总是在无人的角落
独自地生长
长出一片绿意和生机
纵使从来无人问津
你依然充满笑意
虽然你的成长中从来没有阳光
更没有欢声和笑语
但是,
你依然青春、依然翠绿
牡丹娇艳地站在花园,让万千人欣赏
乔木伟岸地矗立在森林,任人瞻仰
你却只能葡伏在地上
永世不会开花,更不可能高大
你生长的背景从来都是阴暗和沉寂
但是,在无人问津的角落
你依然繁茂地生长
充满生机地葡伏在地上
笑意盈盈地
长成地毯的模样和形状
为大地披上绿色的霓裳
你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你知道
欢乐是一生
悲哀也是一生
是因为,你知道
无论上天给予你什么
你都应该欢笑着歌唱
这样你才有力量
这样你的生命才会绽放
咏牡丹
宋代·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之精神。
D.“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
E.两诗都写到了牡丹,但表达目的不同,王诗突出其硕大,袁诗侧重写它开放的美。
2.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E(答对一项 2 分,两项 5 分。)(C 项,袁诗中的“白日不到处”指的是阳光照不 到的地方,并非晚上。 E 项,王诗的目的`并非突出牡丹的硕大,而是突出其“不成一事”。)
2《咏牡丹》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 分)本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 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鄙视。(2 分) 《苔》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 分)它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 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2 分)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