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经典名句的赏析1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出自诗经《大雅·抑》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周南·卷耳》又言:“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是好也。”《诗经大雅抑》。解释成白话则是:他送我的是红桃,我报他的是琼琚,琼琚哪能算报答,是求彼此永相好。这就是“投之以桃,报之琼琚”的成语原产地。脍炙人口的《邶风·静女》则活脱脱写出了一对无暇情人相约城隅的情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简单说就是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
琼琚:精美的玉佩
《诗经》经典名句的赏析2
一、意旨遥深的诗人: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时代状况:玄学。篡权。战乱。黑暗。
竹林七贤:怀县(今属河南省)的山涛、向秀,尉氏(属陈留郡,今属河南省)的阮籍、阮咸,铚(zhì)县(今属安徽省)的嵇康,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的刘伶,还有林沂(yí)(今属山东省)的王戎。在“竹林七贤”中,山涛和王柔虽然很崇奉老庄的道家哲学,但也非常热心于名位利禄,所以,他们二人的生平在“竹林七贤”中比较富贵、显达,而不以文学著称,也没有留下很多好作品。
向秀、刘伶、阮咸虽然留下一些作品,但不算很多,只有向秀的《思旧赋》、刘伶的《酒德颂》等较为著称。
在七贤中,真正倜傥不群,富有个性,而且在文学上有较大成就的自然就是嵇康和阮籍了。这两个人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阮籍的风格是寓意遥深,志气旷逸。前人评他们二人的诗说:“嵇诗清峻,软旨遥深。”意思是说嵇康的诗清新、峻切,阮籍的诗意旨遥远、深微,难以测知。
如果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说,嵇康的诗虽然也写得很好,但是,写得过于直率了,缺乏含蓄,没有蕴藉;阮籍的诗虽有一份哀怨之意,但很有节制,很含蓄。所以阮籍的诗富于蕴藉、沉挚的意趣。因而,在竹林七贤之中,在“正始时代”的作家之中,阮籍的文学成就是第一位的。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瑀“工于诗文、长于书札”,诗、文和书信都写得很好,曾担任过曹操的记室。
历史上记载: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喜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所处的魏晋之交的乱世,不如此不足以远祸全身。阮籍的性格,一方面他的生活非常放浪,秉赋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礼法的拘束。另一方面,他为了能够在衰乱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内心非常有节制。阮籍的诗之所以写的如此寓意遥深,他的为人之所以这样喜怒不形于色,正是因为他有两种相反的情感的缘故。
关于阮籍的为人,历史上记载说,他“内心淳至,以孝称,而疏于礼法”。虽然他外表上行为放浪,而内心却是非常淳厚、非常笃挚的,并且以孝顺著称。有一天,阮籍正和一位朋友下棋。这时,有人把他母亲死了的消息告诉他,他的朋友想要停止下棋,但他却对下棋的朋友说,请终此局。下完这盘棋,他就放声一恸,呕血数斗,而且“哀毁骨立,杖而后起”。
当时人们以吊丧为重,当中书令裴楷来吊祭阮籍母亲之丧时,阮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既不给裴楷答礼,也不哀哭。裴楷仍然尽他的吊丧之礼。当时有人问裴楷,既然阮籍没有给你答礼,你为什么还尽丧之礼呢?裴楷回答说,阮籍那样的人物是在礼法以外的,他可以像他那样行事;我们是一般的寻常人,是在礼法以内的,是应该遵守礼法的。此外,阮籍疏于礼法,他遇俗士则白眼沉默,遇知己就以青眼相对。嵇康的哥哥来见阮籍,他就以白眼相对;嵇康自己来见阮籍,就以青眼相对。
历史上还记载,阮籍“口不臧否人物”。当时有人故意与阮籍谈话,像当年谗毁嵇康的钟会,也非常忌恨阮籍。钟会当时任司隶校尉,他“数以时事问之”,
多次让阮籍对当时正事进行评论,希望从阮籍的口中得到他对当时一些人物的批评作为把柄,然后再给阮籍加上一些罪名,而阮籍绝口不臧否人物,“皆以酣醉获免”。(司马昭替他的儿子司马炎向阮籍求为婚姻,要阮籍把他的女儿嫁给司马昭的儿子,阮籍知道司马昭的用意之后,便常常饮酒,一醉达60天之久,使司马昭没有机会谈及此事。)
历史上还记载,阮籍好读书,爱山水,常任意出游,“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他喜欢读书,也喜欢游山玩水。他常常任意地驾上车出游,但不按着一般人所经过的路径走,而是任意而行,当走到途穷无路可走的时候,就恸哭着转回来。
历史上海记载,阮籍有一次登上了当年刘邦与项羽作战的广武山,当他目睹旧时楚汉相争的作战遗迹时,不禁叹息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是在感叹在一个衰乱的时代,没有一个真正伟大的英雄人物能够拯拔、能够救济正处于水火涂炭之中的人民。他对时代危亡的慨叹和失望的悲哀之情,都在这两句话中深深地表现出来。
阮籍好老庄,然而他曾经屡次出仕,(比如他做过太尉蒋济的掾属,做过尚书郎,步兵校尉),是为什么呢?一方面,他有放浪不羁的一面,对当时的时代非常失望、不满,但另一方面,他又有一种委曲求全的苦心,能够节制自己。所以,他屡次出仕又屡次辞官,正好可以看出他内心矛盾挣扎的痛苦。
在七贤中,阮籍是内心最为矛盾、最为痛苦的一个人。因此,他常常“夜阑酒醒,难去忧畏,逶迤伴食,内惭神明。耿介与求生矛盾,旷达与良知互争,悲凉郁结,莫可告喻。对天咄咄,发为诗文”。老庄哲学的旷达与他良知上所忍受的悲苦互争,内心真是“悲凉郁结”,而这种痛苦又没有一个人可以诉说,所以就把内心的零乱、悲苦用诗文表现出来。
阮籍在政治上有雄心壮志,但他不满司马氏的所作所为,不愿依附司马氏,又怕遭祸而不敢公然反对。他崇尚老庄的自然无为,蔑弃礼法;对司马氏提倡儒家礼教的一套虚伪行径,深为反感。他有才能,有志向,但无法施展,所看见的是恐怖的屠杀和虚伪的礼法。哀伤、苦闷、恐惧、绝望包围了他。他写下了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充分表现了他那孤独苦闷的心情,同时隐隐约约地对时政和上流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讽刺,忧生和愤世构成了他诗作的主题。他的诗语言比较质朴,不假雕饰,但因对许多丑恶现象不敢明言,隐约其辞,因此不少篇章的内容显得深晦难晓。他的诗在展示内心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方面,在深入表现诗人的个性方面,堪与曹植的诗比美。
二、咏怀诗
阮籍咏怀诗共有82首。所谓“咏怀”,就是抒写怀抱的意思,内心之所感动的,内心之所思想的,都可以抒发出来。
阮籍的82首咏怀诗,不是作于一个时候,而是“因物因事,情动于衷而见于吟咏。内多忧时愤激之言,而出于隐喻象征,迂回吞吐,耐人寻味”。
前人的评价:
钟嵘《诗品》:“《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又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指出阮籍的诗,言语字句所写的景物好像就在我们耳目之前一样,而它其中所蕴含的情意,其寄托像八荒一样的遥远,很难搞懂他的主旨是什么。
晋宋之交的诗人颜延年在他的《咏怀诗注》中说:“嗣宗身事乱朝,常恐罹
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清代的陈沆在《阮籍诗笺(jiān)》的开头引用颜延年上面的那些话,接着说:“今案软公登临广武,啸傲苏门。远迹曹爽,洁身懿、师。其诗愤怀禅代,凭吊今古。盖仁人志士之发愤焉,岂直忧生之嗟而已哉。”陈沆说,阮籍的诗并不仅仅是颜延年所说的写人生的忧患艰难而已,而是仁人志士的作品,具有非常深远的含义。
三、夜中不能寐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表面意思是说,作者半夜睡不着,做起来弹琴而已。却蕴含着他内心的忧思烦乱,他那想要求得抒发,想要求得解脱、寄托的努力和挣扎都表现在其中了。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帷:帐幔、帘幕。在这指窗帷。
鉴:照
天上的明月照在这薄薄的窗帷之上。然而,阮籍所写的明月照在窗帷之上,还蕴含着他此时此刻内心的一种触发,内心的一份感动与哀伤。因为月亮这个意向,会引发诗人一份寂寞、惆怅、哀伤的感情。(举头望明月。“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清:凄清
衿:衣服的前衿,正当胸怀的所在。
这里是说这时又有凄清、寒冷的夜风直吹到我的衿怀之内。这种寒冷,不仅仅是身体所感受到的寒冷而已,而且是他内心之中一份寒冷的感受。
“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
鸿:是雁中最大的一种。这种鸟飞得很高,飞得很远。鸿雁是常常成群结伴地飞翔,或者排成“一”字,或者排成“人”字。而有时会有一只失群的孤雁,它孤独地一个人,所以是孤鸿。
这一句表面上写他耳朵听到的孤鸿的号叫,其实是他内心的孤鸿的感觉。他说我听到那孤鸿在悲鸣,在哀号,在什么地方哀号呢?在辽远的旷野之上。
朔:指北方。朔鸟,就是指北方的鸟。然而“朔”还有“寒冷”的意思。冬天的北风就是朔风,朔风就是寒风。在这里,与其把它讲成北方的鸟,不如把它讲作寒鸟,是写在寒冷的冷风之中的寒鸟在悲鸣,在啼叫。在什么地方呢?在北方的树林之中。北方的树林是指寒冷的树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我在这个地方走来走去,将要看见什么,能见到什么呢?明月、清风、孤鸿、朔鸟。但他说,他什么也没看到。
难道“明月、清风、孤鸿、朔鸟”都被阮籍一笔抹杀了吗?不是。阮籍所说的不是这些,这些明月、清风、孤鸿、朔鸟所代表的是绝望,是幻灭,是悲哀,是寒冷,是孤独,他要挣扎着离开它们,然而,除了它们以外,他再也找不到什么了,没有一件事物能够给他带来温暖和安慰。所以,他在徘徊与彷徨之中再也
寻觅不到任何一件事物了。
在魏晋如此危亡、衰乱之世,我能够希求、盼望些什么呢?所以“忧思独伤心”。他只有满怀忧愁、烦乱的一份情思,自己单独地伤心。而且,这一份伤心是无可告喻的。有谁能知道我的伤心,向谁倾诉我的伤心?
他身仕乱朝,常恐遭祸。他不敢把自己对时代的那一种黑暗、危亡的“愤怀禅代”的感觉向人诉说。只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了。
意象与抒情
四、嘉树下成蹊(xī)(其二)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嘉树:是美好的树,凡是一切美好的树,都可以称它是嘉树。
《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有一些美好的树,树的下面就自然会走出路来的,这些树就是东园的桃树和李树。这两句比喻美好繁盛的时代。
秋风吹飞藿(hu?),零落从此始。
飞藿:“藿”是豆叶,即豆类的植物。“飞藿”是指零落的豆叶。——对比木本植物。
沈约解释这两句说:“风吹飞藿之时,盖桃李零落之日:华实既尽,柯叶又凋,无复一毫可悦。”
这两句是说,秋风吹在豆叶上,我们就感到万物零落从此就开始了。比喻凋零、衰败的时代。
前面四句,我讲的只是表面的意思。陈沆的《诗比兴笺》认为这四句诗是有一种比兴寓托的深意,陈沆说那是“司马懿尽录魏王公置于邺。嘉树零落,繁华憔悴,皆宗枝剪除之喻也”,意思是说这四句诗比喻曹魏的宗室之被司马氏所剪除。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繁华:颜色美丽。
荆:一种落叶的灌木,它的茎是丛生的,大概有四五尺高,枝干很坚劲,古人常有人以荆木做手杖用。
堂:是一所房屋之中最中央的、最美好的、最高大的建筑。
杞:枸杞。
这两句是说,人世之间本来就是如此,一些盛衰兴亡的转变都是如此:一切繁华的事物都会有一个憔悴的结果和下场。而厅堂之上就会长满荆、杞。生——死;聚——散。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舍:舍弃
之:代词,指零落、憔悴而长满荆杞的地方。
西山:用典。是伯夷、叔齐当年隐居的地方。伯夷、叔齐是商纣时代孤竹国国君墨胎初的两个儿子。周武王灭了商纣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说伯夷、叔齐临死之前作了一首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微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xū)嗟徂(cú)兮,命之衰矣!”
趾:山脚。
这两句是说,这样一个危亡、衰乱的时代,我要赶着我的马,鞭策着我的马,离开这个地方,到很远很远的西山去。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阮籍在魏晋之交的危乱之时,他有那种委曲求全地保全的悲哀和痛苦。有的时候,之之所以肯于委曲求全,还不只是因为自己的缘故,说自己果然就贪生畏死而就委曲求全了,有时不是的,而是为了对自己的亲属、家人的一份保护爱护之意,因为有的时候会因为自己而连累整个家族。
阮籍说,我有时想到我一身的安危都不能够自保,何况说我还要恋念、还要保护我的妻子儿女,我如何能够保全他们呢?像这样的危亡之世,有一天说不定就会有杀身之祸。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凝霜:凝结的寒霜。
被:遮盖
岁暮:一年最后的日子
已:毕,完
这两句说,那寒冷的严霜整个地把郊原四野的野草都覆盖的时候,有什么生物还能保全下去呢?一年就要过去了,那我只好说一切都完结了,什么希望都没有了。这里表现得非常绝望,同时,也表现了他在这个危亡、衰乱之时,那一份要苟且、委曲求全地求生的矛盾和悲哀。
其六 一日复一夕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每个人都是在白天黑夜的循环中度过的。在一天又一天的岁月累计中“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逐渐衰老,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因为阮籍“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所以他的人生体验是时时刻刻焦躁不安的。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诗经》经典名句的赏析3
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 苦闷与旷达 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的风格
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 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命运与建安时大不相同。拥曹的何晏、夏侯玄 人被杀。嵇康拒绝与司马氏合作,亦惨遭杀害。阮籍本有济世志,但不满于司马氏的统治, 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最后郁郁以终。山涛本来与阮籍、嵇康等人为友。同在“竹 林七贤”之列,后来投靠司马氏。正始十年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权利后的十 年间,全国进入恐怖状态。(只到高平陵政变十六年后,司马氏才最后取而代之,夺了曹 家的帝位。)
这一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了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 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嵇康诗 亦“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八)。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 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 特的艺术风貌,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注云:“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 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 了重大影响。
阮籍的《咏怀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或者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如: “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朝为咸池晖,濛汜受其荣。” (其十八)“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其三十二)或 者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如:“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 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记。” (其三)“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其十二) “清露为凝霜,华草成蒿莱。”(其五十)
“不见日夕华,翩翩飞路旁。”(其五十三)或者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如
孤鸟、寒鸟、孤鸿、离兽等意象经常出现在诗中,特别是春生秋死的蟋蟀、蟪蛄,成为诗 人反复歌咏的对象(如其十四、其二十四、其七十一)。或者直接慨叹人生的各种深创巨 痛,如少年之忽成丑老(如其四、其五、其六十五),功名富贵之难保(如其十三、其五 十三、其五十九),以女色事人之不可靠(如其二十、其二十七、其三十)。由于从自然 到人事都充满苦难,阮籍心中的苦闷难以排遣。《咏怀诗》其一说: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此末尾两句可视为全部《咏怀诗》。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 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卷三)又如其十七: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 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这首诗写独坐无人,出门无人,登高无人,所见仅为孤鸟、离兽,栖惶无主之情溢于 纸上。在这种局面之中,诗人进而感到壮志、理想都成了泡影。
《咏怀诗》其十九以佳人喻理想,写诗人心虽悦之而无由交接,表现了理想不能实现 的痛苦。其八十命意亦相似,只是又多了一层生命短促之悲。其七十九写凤凰的悲剧,凤 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 “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简直是阮籍的自况。《咏怀诗》中迁逝之悲、祸福无常之感触目皆是,正体现了他忧愤深广 的情怀。阮籍诗中悲哀、凄怆、涕下、咨嗟、辛酸、蹉跎、忧伤、愤懑、怨尤、悲悼等词语 十分常见,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
面对污浊的社会与短暂的人生,阮籍无法找到真正的出路,只好故作旷达,在生活中, 他做出许多惊世骇俗的事情;在诗歌中,他也为自己设计了精神的出路,这就是游仙和隐居。 阮籍的《咏怀诗》有不少篇章写游仙和隐居,有些则是仙隐结合。他在诗中常常赞美巢由、 夷齐、邵平、四皓等隐士,而讽刺苏秦、李斯等人因贪利禄而导致杀身之祸。
阮籍赞美神仙隐逸,只是排遣苦闷的一种方式,他其实是颇有济世之志的。《晋书》本 传说他:“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 为常。”所以他在写愤懑与出世之情的同时,也表现出对时局的关注和自己的怀抱。如《咏 怀诗》其三十一,批评曹魏政权荒淫腐朽,指出其必定灭亡的命运: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 曲未终,秦兵已复来。夹林非吾有,朱官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有的诗则揭露礼法之士的虚伪,如其六十七: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常上 置玄酒,室中盛稻粱。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委曲周旋仪, 姿态愁我肠。
有的诗则抒发自己的壮志,如其三十九: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 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 气节故有常。
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钟嵘《诗品》),这主要是由其时代与身世决定的。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 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世极为谨慎,“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晋书·阮籍传》)。 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 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李善《文选注》分析这种情况说:“嗣宗身仕乱朝, 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 测。”但就诗歌精神而言,阮籍的《咏怀诗》与建安风骨仍是一脉相承的,如严羽《沧浪诗 话·诗评》说:“黄初以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内骨。”
试论阮籍的《咏怀诗》
阮籍(嗣宗)是魏晋交替时期的著名作家,尤以其82首《咏怀诗》享盛名于中国诗坛。
然而,也正是这些《咏怀诗》在中国的文艺批评史上引起了颇多的争论。
从刘勰的《文心雕龙》提出“阮旨遥深”以后,后代论者便沿着这个思路而推波助澜。 《诗品序》称其“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李善的《文选注》有“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之说;张溥则谓之“咏怀诸篇,文稳指远”(《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愈往后, 论家便更把阮诗内容渲染为神秘莫测,进而连其表现形式也被说得神乎其神了。刘熙载甚 至说:“阮嗣宗咏怀,其旨固为渊远,其属辞之妙,去来无端,不可踪迹。后来如射洪 《感遇》,太白《古风》犹瞻望弗及矣”(《艺概·诗概》)。黄节和肖涤非二先生也认 为:“后之学步邯郸者,既未得其仿佛,而浅见寡闻之士,又以眩于故实,艰于检讨,亦 复望而生畏。于是咏怀之作,乃成千古绝响矣”。(《读诗三札记·读阮嗣宗诗札记》) 说阮诗遥深、隐晦是对的,但将之视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响”,则与事 实不符。
刘勰说“阮旨遥深”是在与“何宴之徒,率多浮浅”(《文心雕龙·明诗》)相对比
的情况下提出来的。钟嵘曾经说过:“其源出于《小雅》,无雕虫之功”(《诗品上》)。 这就把《咏怀诗》放进中国诗歌发展的大结构系统之中,进行纵与横的比较研究。后人步 他们的后,只执其一端,恐怕是有违他们的初衷。
其实,阮籍的《咏怀诗》是循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发展逻辑而生长、发展的,它既 继承了前代诗歌创作的精华,也是后辈学习的圭臬之一。在中国诗的发展史上,起着一种 承先启后的作用。阮诗的“遥深”,是那个时代文学与哲学思潮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他在 诗歌中实践魏晋玄学“得意忘言”之文学观的体现。从这个思路出发,阮诗也许会不那么 “难以情测”了。
“言不尽意”这个哲学命题,早在周朝就有了雏形。《周易·系辞》中就有,“子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可见乎”的说法;《庄子·外物》曰:“荃
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意而忘言”。魏晋时期,玄学 兴起,崇尚以无为本,哲学家们展开了言、意之辩。集大成者当为王弼。他说:“然则忘 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言,而象可 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周易略例·明象》)。“象”即物象。王弼在言和
意之间加进了一个物象,这不仅表明思辩哲学有了新发展,即认识到表象的存在,认识到
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是由表及里的;而且还表明“言不尽意”的哲学观已找到了向以形象 思维为主的文学渗透的关节点,由是,“得意忘言”的文学观的呼之欲出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得象忘言”和“得意忘言”在魏晋时代俨成时风。王弼在《论语释疑》和《老子注》 等著作中一扫汉代经学的繁琐考证,多用假言释意,追求思辩的哲学境界,而不拘泥于表面 的文字。如他在解释孔子“予欲无言”这句话时说:“欲明本,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 也。”真是地地道道的得意而忘言。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说:“口不尽味,乐不极音,揆终始之宜,度贤愚之中,为之 检则”。这里讲的是得意而忘音。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云:“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之趋失矣。 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晤对之神通也。”这实际 上道出了魏晋画坛在创作思想上的主线条:“画尽意在”,即王弼说的“重画以尽情,而画 可忘也。”
在这样一种推崇“得意忘言”的时风中,生机勃勃的文学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四面八方 涌来的新思想的信息,必然会在对新思想最敏感的诗坛产生强烈的反应。阮籍率先表了态: “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阮籍集·清思赋》)这充分表
明了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将追求什么,又会摒弃什么。后来刘勰将之升华为“情在词外日 隐状溢目前日秀”,提出了“隐秀”说,阮籍实为其开先河者也。
阮籍的《咏怀诗》就是他实践“得意忘言”思想的杰作。肖涤非先生说:“嗣宗诗之特 点:(一)用典变化。(二)命意委曲。(三)情感多哀乐同时而发”。(《阮步兵咏怀诗 注》)可惜肖先生将三者孤立起来,使人不得要津,倘若用“得意忘言”的创作思想来贯穿 之,就会顿时柳暗花明。因为诗中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故而是“得意忘言”最为行 之有效的手段。《咏怀诗》用典极多,往往一个典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如“高鸟翔山 岗,燕雀栖下林”(《咏怀诗》四十七)这句诗就含有两个故事。一是《吴越春秋》中范蠡 劝文种:“高鸟已散,良弓将藏”,要他见好就收;一是《史记·陈涉世家》所录陈胜那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千古绝叹。两个典故一经诠释,言外之意顿时跃然纸上,读者只 要忘掉文字的表面含意,顺着诗句的内涵去思索,就可以品味出作者既有不安苟且,欲济世 经国的雄心,又害怕成为被烹的“走狗”那种曲曲宛宛的真情。
阮籍的《咏怀诗》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因此,用典时往往信手拈来,掐头去尾,甚是 随便。因而读阮诗,不能仅在字面上考究,而是要在释典上多下功夫,才能窥见作者的内心
《诗经》经典名句的赏析4
莫笑阮籍太猖狂,一字一句咏怀伤。
人生百年几多悲,且看阮籍笔下挥。
凄寂深夜不能寐,弹琴无人知佳音。
金石之交旦夕绝,山盟海誓换离悲。
才华凋落仕不保,封妻荫子梦化汤。
青春易逝人易老,富贵美好不能长。
黄金百镒终有尽,万事蹉跎空余恨。
不满布衣可终身,不惧患害逐浮云。
日月更迭四时尽,亲朋好友别离多。
一心宏图游四海,迷途游子不识归。
生活在魏晋之际的阮籍,政治的动乱锻炼了他对世俗人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意识。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句句凄凉悲怆,读来让人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悲惨凄凉,甚至会对人生产生悲观的认识。
第一首:凄寂深夜不能寐,弹琴无人知佳音,知己难逢,佳音难觅,人生孤苦。第二首:金石之交旦夕绝,山盟海誓换离悲,如金石一般坚固的情谊也会瞬间断绝,回想之前的山盟海誓只能是徒增伤悲。第三首:才华凋落仕不保,封妻荫子梦化汤,当个人的利用价值失去的时候,士人的仕途就不复存在,甚至是自身难保。第四首:青春易逝人易老,富贵美好不能长,时光易逝,青春不再, 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失去。第五首:黄金百镒终有尽,万事蹉跎空余恨,再多的财富也会挥霍尽,恣意浪费青春只能一事无成。第六首:不知布衣可终身,无惧患害逐浮云,无尽的欲望迫使人们追逐无限的身外之物,却不知最终会惹祸上身。第七首:日月更迭四时尽,亲朋好友别离多,聚少离多,长亭送别的离情别怨让人伤悲。第八首:一心宏图游四海,迷途游子不识归,年轻气盛时四处闯荡,迷途难返时方感凄凉??咏怀诗八十二首,每首诗都表现出阮籍对人生悲剧的认识,时光易逝、生命短促、生离死别、知己难逢、才华易逝、仕途坎坷、迷途难返等等各种人生孤苦愤懑之事充满阮籍的字字句句之中。咏怀诗八十二首将阮籍的人生观完全表现出来,他看透世俗红尘,人间百态,但他本人并非是消极的生存,他坦然面对生死与名利。“穷达自有常,得失又何求”,“贵贱在天命,穷达自有时”等等。这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在一个动乱年代获得一片心灵净土的乐观的思维方式。而诗中多次写到登高望远,也表现出他对遥远的向往与希冀。人们常说阮籍嗜酒,穷途而哭,然“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逐酣饮为常”,饮酒并不是他的真正人生,他饮酒的目的只是为了避祸而已,这对于生活在魏晋时期的人来说无可厚非。
诗人以诗言志,阮籍借咏怀诗抒发自己对世俗人生的不满,也许阮籍的人生观在现在看来有些悲观,但处于魏晋玄世的他能用哲学的思维来洞察人生已是
十分可贵,是文学史的一大进步。
《诗经》经典名句的赏析5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诗经》经典名句的赏析6
1、赏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回来,一口乡音未改两鬓已是疏落苍白。“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2、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前句写你问我什么时候会回去,我却没有准确的时间可以告诉你,“期”字两次出现,友人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日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这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归的愁苦跃然纸上。次句写出了极富形象性的原因:因为巴山下了大雨,这雨几夜没停,所以江河湖泊池塘都水满为患了!也就是说,洪水泛滥,阻断交通,让人有家不得归呀!让想念我的你失望了!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4、赏析“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此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地点是扬子江边的渡口,时间是春天,正是杨柳依依的季节。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在写景中,深寓着别情离绪,故有“杨花愁杀渡江人”。“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这里只写“渡江人”,然而彼此羁旅漂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端。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5、赏析“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此联即景生情,扬子江头,已是愁绪万千,离亭宴上,更是难舍难分,欲言又止。“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心境,实在是信手拈来,妙手天成。
6、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前句写关中地区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城阙”即城墙和宫殿,这里指当时的都城长安。“辅”即护卫,“三秦”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点出送别之地。次句写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巴蜀的五大渡口。“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上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等五大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送行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这一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其壮阔精整。
7、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典故一(“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
典故二(“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棋还没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前句用向秀的典故,表示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其中隐含有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后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两句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正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旧:老朋友。
8、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别人纷纷志得意满,奔赴前程。诗意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诗人用这样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伤。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便乘势而下,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
9、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在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县。前句兼写时令。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悲哀和同情。后句直书原因,“五溪”,即雄溪、蒲溪、酉溪、沅溪和辰溪,均在湖南境内。两句虽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见。
10、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风一直送到夜郎西。此联意境犹为深远。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倾诉,无人理解,只好将这种愁思托之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到;三是说,只有依靠它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通过诗人的丰富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娈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它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被贬的朋友。
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是此诗的一大特点。
11、赏析“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辽阔的江南春天大地上,黄莺欢快地歌唱,绿树丛丛,映衬着盛开的红花,无论是傍水的村庄,还是依山的城郭,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描写的江南春景,所见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这媚人的春色,铺洒在江南的千里大地上,更显出它的深邃,它的广阔,它的无边无际。
12、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夜风送来阵阵稻花的清香,远近一片蛙声,仿佛在预告丰收在望。扑面而来的稻花香,使词人联想到丰收的景象,他竟有些掩饰不住心头的喜悦——常人耳朵里喧嚷的蛙鸣,在他听来,俨然是蛙儿们在“说丰年”。这里,词人把自己的感受转移到蛙身上,构思奇妙,话语清新,将作者的欢快之情和自然之景交织,融为一体,真是词人的匠心独运。
13、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不害怕飘浮的云把眼遮住,当然是因为我身处最高处。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面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历史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是带有自警、自策的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14、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有多大?从齐到鲁都可望见。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作者怎样突出其山势的呢?他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致在齐、鲁两佃都可以望见泰山。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这既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
15、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顶,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这两句诗,是写出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6、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力,这句诗句有着明显的旬征意义。这两句,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世枭雄的广大胸襟。
17、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在大海的怀抱中,巨大的日、月、星辰只是它的宠儿而已。这四句浅显明白,但意境阔大,气势豪迈。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界万物,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所以沈德潜说:“有吞吐宇宙气象”。此评确当,洵非过誉。
18、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此两句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景色。“青山”“绿水”互文见义。
19、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此联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景中虽有缺憾,却能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20、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此句写被蒙蒙春雨滋润着的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看似平淡的诗句,向人们透露了春悄悄来了的消息,小草就是春的使者。
2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此句引用典故,写出了官军全体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豪情。既表明了作者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立场,又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最强音。
22、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个名词列出深秋的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把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烘托得淋漓尽致。(此诗表现手法:寄情于物,被称为“秋思之祖”)
23、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一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一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24、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银河相隔,情意相通。脉脉的眼神传达着千丝万缕的情意,此时胜过千言万语。“语”作动词,意为谈话。此句看上去好像有叙事意味,但仍然是紧扣织女的形象和现实的景物来描写的,仔细玩味,又确实写景,织女的离愁却在这里被轻轻点染出来,可谓情景相生。
25、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
《诗经》经典名句的赏析7
0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语出《诗经·周南 ·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此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
0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 卫风 ·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0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语出《诗经· 王风 ·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东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后一句尤为发人深省,其中既有对周幽王无道的谴责,也有对犬戎入侵的不满。
0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 小雅 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这几句诗反映了守边战士在返回故乡的途中所表现的凄凉之感,诗中的“杨柳”和“雨雪”已经完全人格化了,它们和作者一道担负着人生的重压,成了人生聚散离合的直接参与者,此中语言的清新圆润,很容易使人想起魏晋以后诗歌的风调。
0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语出《诗经 郑风 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这个时候,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因此,当意中人到来时,不由得欣喜若狂.诗句风格直率,无忸怩之态,十分快人心意。
0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语出《诗经 秦风 蒹葭》。
译:芦荻青青,白露成霜,在这寂寞的秋日,亲爱的人儿却在水的那一边.
诗人以秋景作为发端,可谓道尽了人生的忧患.因为秋天是生命走向死亡的季节,天人相对,不能不激起满怀的悲绪,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悲凉感,而这几句诗可谓其滥觞。
07、如切如磋①,如琢如磨②。 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译: ①[切、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学问上的商讨研究。 ②[琢、磨]本义指制玉器时精细加工,比喻对德行或文章修饰使其精美。
08.投①我以木桃②,报③之以琼瑶④。 出自《诗经·卫风·木瓜》。
①[投]这里指赠送。 ②[木桃]就是桃子。 ③[报]回赠。 ④[琼瑶]美玉。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09.风雨如晦①,鸡鸣不已②。出自《诗经·郑风·风雨》。
①[如晦]昏暗得好像夜晚。 ②[已]止。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0.呦呦①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小雅·鹿呜》。
①[呦呦(yōuyōu) ]鹿呜声。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1.兄弟阋①于墙,外御其侮。 出自《诗经·小雅·棠棣》。
译: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御。①[阋(xì)]争吵。
12.高山①仰止,景行②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辖)》。
①[高山]比喻道德崇高。 ②[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1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呜》。
译: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14.战战兢兢,如临①深渊,如履②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
①[临]来到。 ②[履]踩,走。
15.出自幽谷①,迁于乔木。出自《诗经.小雅·伐木》。
①[幽谷]深谷。
16.靡①不有初,鲜②克③有终。 出自《诗经·大雅·荡》。
①[靡]没有谁。 ②[鲜(xiǎn)]少。 ③[克]能。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原句大意是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17、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1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20、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21、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诗经》经典名句的赏析8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夜月》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鹤鹊楼》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诗经》经典名句的赏析9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骆宾王《鹅》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替临安邸》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一、意旨遥深的诗人: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时代状况:玄学。篡权。战乱。黑暗。
竹林七贤:怀县(今属河南省)的山涛、向秀,尉氏(属陈留郡,今属河南省)的阮籍、阮咸,铚(zhì)县(今属安徽省)的嵇康,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的刘伶,还有林沂(yí)(今属山东省)的王戎。在“竹林七贤”中,山涛和王柔虽然很崇奉老庄的道家哲学,但也非常热心于名位利禄,所以,他们二人的生平在“竹林七贤”中比较富贵、显达,而不以文学著称,也没有留下很多好作品。
向秀、刘伶、阮咸虽然留下一些作品,但不算很多,只有向秀的《思旧赋》、刘伶的《酒德颂》等较为著称。
在七贤中,真正倜傥不群,富有个性,而且在文学上有较大成就的自然就是嵇康和阮籍了。这两个人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阮籍的风格是寓意遥深,志气旷逸。前人评他们二人的诗说:“嵇诗清峻,软旨遥深。”意思是说嵇康的诗清新、峻切,阮籍的诗意旨遥远、深微,难以测知。
如果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说,嵇康的诗虽然也写得很好,但是,写得过于直率了,缺乏含蓄,没有蕴藉;阮籍的诗虽有一份哀怨之意,但很有节制,很含蓄。所以阮籍的诗富于蕴藉、沉挚的意趣。因而,在竹林七贤之中,在“正始时代”的作家之中,阮籍的文学成就是第一位的。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瑀“工于诗文、长于书札”,诗、文和书信都写得很好,曾担任过曹操的记室。
历史上记载: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喜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所处的魏晋之交的乱世,不如此不足以远祸全身。阮籍的性格,一方面他的生活非常放浪,秉赋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礼法的拘束。另一方面,他为了能够在衰乱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内心非常有节制。阮籍的诗之所以写的如此寓意遥深,他的为人之所以这样喜怒不形于色,正是因为他有两种相反的情感的缘故。
关于阮籍的为人,历史上记载说,他“内心淳至,以孝称,而疏于礼法”。虽然他外表上行为放浪,而内心却是非常淳厚、非常笃挚的,并且以孝顺著称。有一天,阮籍正和一位朋友下棋。这时,有人把他母亲死了的消息告诉他,他的朋友想要停止下棋,但他却对下棋的朋友说,请终此局。下完这盘棋,他就放声一恸,呕血数斗,而且“哀毁骨立,杖而后起”。
当时人们以吊丧为重,当中书令裴楷来吊祭阮籍母亲之丧时,阮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既不给裴楷答礼,也不哀哭。裴楷仍然尽他的吊丧之礼。当时有人问裴楷,既然阮籍没有给你答礼,你为什么还尽丧之礼呢?裴楷回答说,阮籍那样的人物是在礼法以外的,他可以像他那样行事;我们是一般的寻常人,是在礼法以内的,是应该遵守礼法的。此外,阮籍疏于礼法,他遇俗士则白眼沉默,遇知己就以青眼相对。嵇康的哥哥来见阮籍,他就以白眼相对;嵇康自己来见阮籍,就以青眼相对。
历史上还记载,阮籍“口不臧否人物”。当时有人故意与阮籍谈话,像当年谗毁嵇康的钟会,也非常忌恨阮籍。钟会当时任司隶校尉,他“数以时事问之”,
多次让阮籍对当时正事进行评论,希望从阮籍的口中得到他对当时一些人物的批评作为把柄,然后再给阮籍加上一些罪名,而阮籍绝口不臧否人物,“皆以酣醉获免”。(司马昭替他的儿子司马炎向阮籍求为婚姻,要阮籍把他的女儿嫁给司马昭的儿子,阮籍知道司马昭的用意之后,便常常饮酒,一醉达60天之久,使司马昭没有机会谈及此事。)
历史上还记载,阮籍好读书,爱山水,常任意出游,“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他喜欢读书,也喜欢游山玩水。他常常任意地驾上车出游,但不按着一般人所经过的路径走,而是任意而行,当走到途穷无路可走的时候,就恸哭着转回来。
历史上海记载,阮籍有一次登上了当年刘邦与项羽作战的广武山,当他目睹旧时楚汉相争的作战遗迹时,不禁叹息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是在感叹在一个衰乱的时代,没有一个真正伟大的英雄人物能够拯拔、能够救济正处于水火涂炭之中的人民。他对时代危亡的慨叹和失望的悲哀之情,都在这两句话中深深地表现出来。
阮籍好老庄,然而他曾经屡次出仕,(比如他做过太尉蒋济的掾属,做过尚书郎,步兵校尉),是为什么呢?一方面,他有放浪不羁的一面,对当时的时代非常失望、不满,但另一方面,他又有一种委曲求全的苦心,能够节制自己。所以,他屡次出仕又屡次辞官,正好可以看出他内心矛盾挣扎的痛苦。
在七贤中,阮籍是内心最为矛盾、最为痛苦的一个人。因此,他常常“夜阑酒醒,难去忧畏,逶迤伴食,内惭神明。耿介与求生矛盾,旷达与良知互争,悲凉郁结,莫可告喻。对天咄咄,发为诗文”。老庄哲学的旷达与他良知上所忍受的悲苦互争,内心真是“悲凉郁结”,而这种痛苦又没有一个人可以诉说,所以就把内心的零乱、悲苦用诗文表现出来。
阮籍在政治上有雄心壮志,但他不满司马氏的所作所为,不愿依附司马氏,又怕遭祸而不敢公然反对。他崇尚老庄的自然无为,蔑弃礼法;对司马氏提倡儒家礼教的一套虚伪行径,深为反感。他有才能,有志向,但无法施展,所看见的是恐怖的屠杀和虚伪的礼法。哀伤、苦闷、恐惧、绝望包围了他。他写下了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充分表现了他那孤独苦闷的心情,同时隐隐约约地对时政和上流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讽刺,忧生和愤世构成了他诗作的主题。他的`诗语言比较质朴,不假雕饰,但因对许多丑恶现象不敢明言,隐约其辞,因此不少篇章的内容显得深晦难晓。他的诗在展示内心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方面,在深入表现诗人的个性方面,堪与曹植的诗比美。
二、咏怀诗
阮籍咏怀诗共有82首。所谓“咏怀”,就是抒写怀抱的意思,内心之所感动的,内心之所思想的,都可以抒发出来。
阮籍的82首咏怀诗,不是作于一个时候,而是“因物因事,情动于衷而见于吟咏。内多忧时愤激之言,而出于隐喻象征,迂回吞吐,耐人寻味”。
前人的评价:
钟嵘《诗品》:“《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又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指出阮籍的诗,言语字句所写的景物好像就在我们耳目之前一样,而它其中所蕴含的情意,其寄托像八荒一样的遥远,很难搞懂他的主旨是什么。
晋宋之交的诗人颜延年在他的《咏怀诗注》中说:“嗣宗身事乱朝,常恐罹
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清代的陈沆在《阮籍诗笺(jiān)》的开头引用颜延年上面的那些话,接着说:“今案软公登临广武,啸傲苏门。远迹曹爽,洁身懿、师。其诗愤怀禅代,凭吊今古。盖仁人志士之发愤焉,岂直忧生之嗟而已哉。”陈沆说,阮籍的诗并不仅仅是颜延年所说的写人生的忧患艰难而已,而是仁人志士的作品,具有非常深远的含义。
三、夜中不能寐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表面意思是说,作者半夜睡不着,做起来弹琴而已。却蕴含着他内心的忧思烦乱,他那想要求得抒发,想要求得解脱、寄托的努力和挣扎都表现在其中了。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帷:帐幔、帘幕。在这指窗帷。
鉴:照
天上的明月照在这薄薄的窗帷之上。然而,阮籍所写的明月照在窗帷之上,还蕴含着他此时此刻内心的一种触发,内心的一份感动与哀伤。因为月亮这个意向,会引发诗人一份寂寞、惆怅、哀伤的感情。(举头望明月。“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清:凄清
衿:衣服的前衿,正当胸怀的所在。
这里是说这时又有凄清、寒冷的夜风直吹到我的衿怀之内。这种寒冷,不仅仅是身体所感受到的寒冷而已,而且是他内心之中一份寒冷的感受。
“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
鸿:是雁中最大的一种。这种鸟飞得很高,飞得很远。鸿雁是常常成群结伴地飞翔,或者排成“一”字,或者排成“人”字。而有时会有一只失群的孤雁,它孤独地一个人,所以是孤鸿。
这一句表面上写他耳朵听到的孤鸿的号叫,其实是他内心的孤鸿的感觉。他说我听到那孤鸿在悲鸣,在哀号,在什么地方哀号呢?在辽远的旷野之上。
朔:指北方。朔鸟,就是指北方的鸟。然而“朔”还有“寒冷”的意思。冬天的北风就是朔风,朔风就是寒风。在这里,与其把它讲成北方的鸟,不如把它讲作寒鸟,是写在寒冷的冷风之中的寒鸟在悲鸣,在啼叫。在什么地方呢?在北方的树林之中。北方的树林是指寒冷的树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我在这个地方走来走去,将要看见什么,能见到什么呢?明月、清风、孤鸿、朔鸟。但他说,他什么也没看到。
难道“明月、清风、孤鸿、朔鸟”都被阮籍一笔抹杀了吗?不是。阮籍所说的不是这些,这些明月、清风、孤鸿、朔鸟所代表的是绝望,是幻灭,是悲哀,是寒冷,是孤独,他要挣扎着离开它们,然而,除了它们以外,他再也找不到什么了,没有一件事物能够给他带来温暖和安慰。所以,他在徘徊与彷徨之中再也
寻觅不到任何一件事物了。
在魏晋如此危亡、衰乱之世,我能够希求、盼望些什么呢?所以“忧思独伤心”。他只有满怀忧愁、烦乱的一份情思,自己单独地伤心。而且,这一份伤心是无可告喻的。有谁能知道我的伤心,向谁倾诉我的伤心?
他身仕乱朝,常恐遭祸。他不敢把自己对时代的那一种黑暗、危亡的“愤怀禅代”的感觉向人诉说。只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了。
意象与抒情
四、嘉树下成蹊(xī)(其二)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嘉树:是美好的树,凡是一切美好的树,都可以称它是嘉树。
《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有一些美好的树,树的下面就自然会走出路来的,这些树就是东园的桃树和李树。这两句比喻美好繁盛的时代。
秋风吹飞藿(hu?),零落从此始。
飞藿:“藿”是豆叶,即豆类的植物。“飞藿”是指零落的豆叶。——对比木本植物。
沈约解释这两句说:“风吹飞藿之时,盖桃李零落之日:华实既尽,柯叶又凋,无复一毫可悦。”
这两句是说,秋风吹在豆叶上,我们就感到万物零落从此就开始了。比喻凋零、衰败的时代。
前面四句,我讲的只是表面的意思。陈沆的《诗比兴笺》认为这四句诗是有一种比兴寓托的深意,陈沆说那是“司马懿尽录魏王公置于邺。嘉树零落,繁华憔悴,皆宗枝剪除之喻也”,意思是说这四句诗比喻曹魏的宗室之被司马氏所剪除。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繁华:颜色美丽。
荆:一种落叶的灌木,它的茎是丛生的,大概有四五尺高,枝干很坚劲,古人常有人以荆木做手杖用。
堂:是一所房屋之中最中央的、最美好的、最高大的建筑。
杞:枸杞。
这两句是说,人世之间本来就是如此,一些盛衰兴亡的转变都是如此:一切繁华的事物都会有一个憔悴的结果和下场。而厅堂之上就会长满荆、杞。生——死;聚——散。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舍:舍弃
之:代词,指零落、憔悴而长满荆杞的地方。
西山:用典。是伯夷、叔齐当年隐居的地方。伯夷、叔齐是商纣时代孤竹国国君墨胎初的两个儿子。周武王灭了商纣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说伯夷、叔齐临死之前作了一首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微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xū)嗟徂(cú)兮,命之衰矣!”
趾:山脚。
这两句是说,这样一个危亡、衰乱的时代,我要赶着我的马,鞭策着我的马,离开这个地方,到很远很远的西山去。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阮籍在魏晋之交的危乱之时,他有那种委曲求全地保全的悲哀和痛苦。有的时候,之之所以肯于委曲求全,还不只是因为自己的缘故,说自己果然就贪生畏死而就委曲求全了,有时不是的,而是为了对自己的亲属、家人的一份保护爱护之意,因为有的时候会因为自己而连累整个家族。
阮籍说,我有时想到我一身的安危都不能够自保,何况说我还要恋念、还要保护我的妻子儿女,我如何能够保全他们呢?像这样的危亡之世,有一天说不定就会有杀身之祸。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凝霜:凝结的寒霜。
被:遮盖
岁暮:一年最后的日子
已:毕,完
这两句说,那寒冷的严霜整个地把郊原四野的野草都覆盖的时候,有什么生物还能保全下去呢?一年就要过去了,那我只好说一切都完结了,什么希望都没有了。这里表现得非常绝望,同时,也表现了他在这个危亡、衰乱之时,那一份要苟且、委曲求全地求生的矛盾和悲哀。
其六 一日复一夕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每个人都是在白天黑夜的循环中度过的。在一天又一天的岁月累计中“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逐渐衰老,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因为阮籍“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所以他的人生体验是时时刻刻焦躁不安的。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 苦闷与旷达 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的风格
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 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命运与建安时大不相同。拥曹的何晏、夏侯玄 人被杀。嵇康拒绝与司马氏合作,亦惨遭杀害。阮籍本有济世志,但不满于司马氏的统治, 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最后郁郁以终。山涛本来与阮籍、嵇康等人为友。同在“竹 林七贤”之列,后来投靠司马氏。正始十年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权利后的十 年间,全国进入恐怖状态。(只到高平陵政变十六年后,司马氏才最后取而代之,夺了曹 家的帝位。)
这一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了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 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嵇康诗 亦“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八)。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 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 特的艺术风貌,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注云:“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 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 了重大影响。
阮籍的《咏怀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或者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如: “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朝为咸池晖,濛汜受其荣。” (其十八)“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其三十二)或 者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如:“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 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记。” (其三)“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其十二) “清露为凝霜,华草成蒿莱。”(其五十)
“不见日夕华,翩翩飞路旁。”(其五十三)或者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如
孤鸟、寒鸟、孤鸿、离兽等意象经常出现在诗中,特别是春生秋死的蟋蟀、蟪蛄,成为诗 人反复歌咏的对象(如其十四、其二十四、其七十一)。或者直接慨叹人生的各种深创巨 痛,如少年之忽成丑老(如其四、其五、其六十五),功名富贵之难保(如其十三、其五 十三、其五十九),以女色事人之不可靠(如其二十、其二十七、其三十)。由于从自然 到人事都充满苦难,阮籍心中的苦闷难以排遣。《咏怀诗》其一说: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此末尾两句可视为全部《咏怀诗》。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 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卷三)又如其十七: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 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这首诗写独坐无人,出门无人,登高无人,所见仅为孤鸟、离兽,栖惶无主之情溢于 纸上。在这种局面之中,诗人进而感到壮志、理想都成了泡影。
《咏怀诗》其十九以佳人喻理想,写诗人心虽悦之而无由交接,表现了理想不能实现 的痛苦。其八十命意亦相似,只是又多了一层生命短促之悲。其七十九写凤凰的悲剧,凤 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 “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简直是阮籍的自况。《咏怀诗》中迁逝之悲、祸福无常之感触目皆是,正体现了他忧愤深广 的情怀。阮籍诗中悲哀、凄怆、涕下、咨嗟、辛酸、蹉跎、忧伤、愤懑、怨尤、悲悼等词语 十分常见,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
面对污浊的社会与短暂的人生,阮籍无法找到真正的出路,只好故作旷达,在生活中, 他做出许多惊世骇俗的事情;在诗歌中,他也为自己设计了精神的出路,这就是游仙和隐居。 阮籍的《咏怀诗》有不少篇章写游仙和隐居,有些则是仙隐结合。他在诗中常常赞美巢由、 夷齐、邵平、四皓等隐士,而讽刺苏秦、李斯等人因贪利禄而导致杀身之祸。
阮籍赞美神仙隐逸,只是排遣苦闷的一种方式,他其实是颇有济世之志的。《晋书》本 传说他:“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 为常。”所以他在写愤懑与出世之情的同时,也表现出对时局的关注和自己的怀抱。如《咏 怀诗》其三十一,批评曹魏政权荒淫腐朽,指出其必定灭亡的命运: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 曲未终,秦兵已复来。夹林非吾有,朱官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有的诗则揭露礼法之士的虚伪,如其六十七: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常上 置玄酒,室中盛稻粱。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委曲周旋仪, 姿态愁我肠。
有的诗则抒发自己的壮志,如其三十九: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 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 气节故有常。
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钟嵘《诗品》),这主要是由其时代与身世决定的。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 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世极为谨慎,“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晋书·阮籍传》)。 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 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李善《文选注》分析这种情况说:“嗣宗身仕乱朝, 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 测。”但就诗歌精神而言,阮籍的《咏怀诗》与建安风骨仍是一脉相承的,如严羽《沧浪诗 话·诗评》说:“黄初以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内骨。”
试论阮籍的《咏怀诗》
阮籍(嗣宗)是魏晋交替时期的著名作家,尤以其82首《咏怀诗》享盛名于中国诗坛。
然而,也正是这些《咏怀诗》在中国的文艺批评史上引起了颇多的争论。
从刘勰的《文心雕龙》提出“阮旨遥深”以后,后代论者便沿着这个思路而推波助澜。 《诗品序》称其“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李善的《文选注》有“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之说;张溥则谓之“咏怀诸篇,文稳指远”(《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愈往后, 论家便更把阮诗内容渲染为神秘莫测,进而连其表现形式也被说得神乎其神了。刘熙载甚 至说:“阮嗣宗咏怀,其旨固为渊远,其属辞之妙,去来无端,不可踪迹。后来如射洪 《感遇》,太白《古风》犹瞻望弗及矣”(《艺概·诗概》)。黄节和肖涤非二先生也认 为:“后之学步邯郸者,既未得其仿佛,而浅见寡闻之士,又以眩于故实,艰于检讨,亦 复望而生畏。于是咏怀之作,乃成千古绝响矣”。(《读诗三札记·读阮嗣宗诗札记》) 说阮诗遥深、隐晦是对的,但将之视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响”,则与事 实不符。
刘勰说“阮旨遥深”是在与“何宴之徒,率多浮浅”(《文心雕龙·明诗》)相对比
的情况下提出来的。钟嵘曾经说过:“其源出于《小雅》,无雕虫之功”(《诗品上》)。 这就把《咏怀诗》放进中国诗歌发展的大结构系统之中,进行纵与横的比较研究。后人步 他们的后,只执其一端,恐怕是有违他们的初衷。
其实,阮籍的《咏怀诗》是循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发展逻辑而生长、发展的,它既 继承了前代诗歌创作的精华,也是后辈学习的圭臬之一。在中国诗的发展史上,起着一种 承先启后的作用。阮诗的“遥深”,是那个时代文学与哲学思潮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他在 诗歌中实践魏晋玄学“得意忘言”之文学观的体现。从这个思路出发,阮诗也许会不那么 “难以情测”了。
“言不尽意”这个哲学命题,早在周朝就有了雏形。《周易·系辞》中就有,“子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可见乎”的说法;《庄子·外物》曰:“荃
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意而忘言”。魏晋时期,玄学 兴起,崇尚以无为本,哲学家们展开了言、意之辩。集大成者当为王弼。他说:“然则忘 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言,而象可 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周易略例·明象》)。“象”即物象。王弼在言和
意之间加进了一个物象,这不仅表明思辩哲学有了新发展,即认识到表象的存在,认识到
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是由表及里的;而且还表明“言不尽意”的哲学观已找到了向以形象 思维为主的文学渗透的关节点,由是,“得意忘言”的文学观的呼之欲出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得象忘言”和“得意忘言”在魏晋时代俨成时风。王弼在《论语释疑》和《老子注》 等著作中一扫汉代经学的繁琐考证,多用假言释意,追求思辩的哲学境界,而不拘泥于表面 的文字。如他在解释孔子“予欲无言”这句话时说:“欲明本,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 也。”真是地地道道的得意而忘言。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说:“口不尽味,乐不极音,揆终始之宜,度贤愚之中,为之 检则”。这里讲的是得意而忘音。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云:“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之趋失矣。 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晤对之神通也。”这实际 上道出了魏晋画坛在创作思想上的主线条:“画尽意在”,即王弼说的“重画以尽情,而画 可忘也。”
在这样一种推崇“得意忘言”的时风中,生机勃勃的文学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四面八方 涌来的新思想的信息,必然会在对新思想最敏感的诗坛产生强烈的反应。阮籍率先表了态: “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阮籍集·清思赋》)这充分表
明了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将追求什么,又会摒弃什么。后来刘勰将之升华为“情在词外日 隐状溢目前日秀”,提出了“隐秀”说,阮籍实为其开先河者也。
阮籍的《咏怀诗》就是他实践“得意忘言”思想的杰作。肖涤非先生说:“嗣宗诗之特 点:(一)用典变化。(二)命意委曲。(三)情感多哀乐同时而发”。(《阮步兵咏怀诗 注》)可惜肖先生将三者孤立起来,使人不得要津,倘若用“得意忘言”的创作思想来贯穿 之,就会顿时柳暗花明。因为诗中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故而是“得意忘言”最为行 之有效的手段。《咏怀诗》用典极多,往往一个典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如“高鸟翔山 岗,燕雀栖下林”(《咏怀诗》四十七)这句诗就含有两个故事。一是《吴越春秋》中范蠡 劝文种:“高鸟已散,良弓将藏”,要他见好就收;一是《史记·陈涉世家》所录陈胜那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千古绝叹。两个典故一经诠释,言外之意顿时跃然纸上,读者只 要忘掉文字的表面含意,顺着诗句的内涵去思索,就可以品味出作者既有不安苟且,欲济世 经国的雄心,又害怕成为被烹的“走狗”那种曲曲宛宛的真情。
阮籍的《咏怀诗》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因此,用典时往往信手拈来,掐头去尾,甚是 随便。因而读阮诗,不能仅在字面上考究,而是要在释典上多下功夫,才能窥见作者的内心
莫笑阮籍太猖狂,一字一句咏怀伤。
人生百年几多悲,且看阮籍笔下挥。
凄寂深夜不能寐,弹琴无人知佳音。
金石之交旦夕绝,山盟海誓换离悲。
才华凋落仕不保,封妻荫子梦化汤。
青春易逝人易老,富贵美好不能长。
黄金百镒终有尽,万事蹉跎空余恨。
不满布衣可终身,不惧患害逐浮云。
日月更迭四时尽,亲朋好友别离多。
一心宏图游四海,迷途游子不识归。
生活在魏晋之际的阮籍,政治的动乱锻炼了他对世俗人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意识。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句句凄凉悲怆,读来让人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悲惨凄凉,甚至会对人生产生悲观的认识。
第一首:凄寂深夜不能寐,弹琴无人知佳音,知己难逢,佳音难觅,人生孤苦。第二首:金石之交旦夕绝,山盟海誓换离悲,如金石一般坚固的情谊也会瞬间断绝,回想之前的山盟海誓只能是徒增伤悲。第三首:才华凋落仕不保,封妻荫子梦化汤,当个人的利用价值失去的时候,士人的仕途就不复存在,甚至是自身难保。第四首:青春易逝人易老,富贵美好不能长,时光易逝,青春不再, 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失去。第五首:黄金百镒终有尽,万事蹉跎空余恨,再多的财富也会挥霍尽,恣意浪费青春只能一事无成。第六首:不知布衣可终身,无惧患害逐浮云,无尽的欲望迫使人们追逐无限的身外之物,却不知最终会惹祸上身。第七首:日月更迭四时尽,亲朋好友别离多,聚少离多,长亭送别的离情别怨让人伤悲。第八首:一心宏图游四海,迷途游子不识归,年轻气盛时四处闯荡,迷途难返时方感凄凉??咏怀诗八十二首,每首诗都表现出阮籍对人生悲剧的认识,时光易逝、生命短促、生离死别、知己难逢、才华易逝、仕途坎坷、迷途难返等等各种人生孤苦愤懑之事充满阮籍的字字句句之中。咏怀诗八十二首将阮籍的人生观完全表现出来,他看透世俗红尘,人间百态,但他本人并非是消极的生存,他坦然面对生死与名利。“穷达自有常,得失又何求”,“贵贱在天命,穷达自有时”等等。这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在一个动乱年代获得一片心灵净土的乐观的思维方式。而诗中多次写到登高望远,也表现出他对遥远的向往与希冀。人们常说阮籍嗜酒,穷途而哭,然“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逐酣饮为常”,饮酒并不是他的真正人生,他饮酒的目的只是为了避祸而已,这对于生活在魏晋时期的人来说无可厚非。
诗人以诗言志,阮籍借咏怀诗抒发自己对世俗人生的不满,也许阮籍的人生观在现在看来有些悲观,但处于魏晋玄世的他能用哲学的思维来洞察人生已是
十分可贵,是文学史的一大进步。
1、《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州桥》【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示儿》【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出塞曲》【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满江红》【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精选收集的爱国名言诗句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革命诗抄·陈辉诗》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6、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7、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8、报国寸心坚似铁。——宋·陆游《大雪歌》
9、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南朝·江晖《雨雪曲》
10、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11、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聂鲁达
1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13、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15、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1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17、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1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
19、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0、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2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宋·陆游
2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宋·陆游
24、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25、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26、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秋瑾《柬某君》
27、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28、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令狐楚《少年行》
29、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清·龚自珍《漫感》
30、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
31、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3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3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3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3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36、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诗》
3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38、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宋·李清照
39、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0、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1、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三国·曹植《杂诗六首》
42、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4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44、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
45、国既不国,家何能存?——《革命诗抄·杨靖宇诗》
46、爱国不分先与后,徘徊终久误前程。——朱蕴山《赠台湾旧友》
47、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陶行知《不投降歌》
48、临患不忘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49、国耻未雪,何由成名?——唐·李白《独漉篇》
50、苟利国家生死似,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