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2、临洞庭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6、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8、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9、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10、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1、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12、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3、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14、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注释⑴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⑵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⑶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⑷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注释
⑴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⑵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⑶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⑷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⑸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99-200
赏析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99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8-389
创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99-200
2、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99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代: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春晓》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注释
春晓:春天的旱晨。
《春晓》译文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春晓》赏析
这首诗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具有丰厚的`内涵,虽然字面上平淡无奇,却长期得到人们的喜爱,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小孩,还是学问高深的学者,都喜欢朗读它、传诵它。诗的前两句写:在春夜里睡觉不知不觉天已亮了,醒来时,处处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作者点出季节是春天,紧扣题“春”。现状是主人公从昨夜的睡梦中醒来,这种醒来是不知不觉地醒来,时间是清晨,呼应题“晓”。下句从听觉人手,到处都是鸟儿的悦耳的叫声,用啼鸟声反衬作者内心对春天的喜爱。后两句写:一夜风吹雨打,不知道花落了多少。“夜”与前面“眠”对应,“风雨声”,是昨夜主人公所听到的,或正是因为风声雨声使主人公难以人眠,以致睡到天亮,“花”再与题“春”呼应。花落是自然界的现象,主人公为其担忧,其原因除了对花喜爱外,也隐透出对春光的珍惜。
本诗通过对春晓刚醒时场景的描绘,表现了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全诗语言明白浅显,意境悠远深厚,结构浑然天成,将作者喜春、惜春的心情表现得回环波折,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