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的诗句唐伯虎合集66句

时间: 2023-11-23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桃花的诗句唐伯虎合集66句

桃花,明媚而娇艳,妖娆而妩媚。倾国倾城的姿容,在风中轻歌曼舞,树干苍劲有力,枝条柔得媚到了骨子里,像是丝丝媚眼,眼波流转,举手投足间是媚惑,可却纯净得耀眼。以下是桃花的爱情诗句,欢迎阅读。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说起和桃花有关的爱情诗,大概最著名的即是这首《题都城南庄》了。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感慨世事无常,却都没有“人面桃花”这四个字来得刻骨铭心。

诗中的少女是没有名字的,甚至,不曾与诗的作者崔护说过话。可是,后世的好事之人,却给这28个字,按上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

少女有个充满了春天气息的名字——杜宜春。

游春的崔护因口渴讨水喝而与宜春邂逅,彼此钟情,相约来年。却不料,第二年春天崔护再次造访,却与外出的少女错过,将这首诗留在门扉之上,怅然而归。回到家中的杜宜春见到题诗,一病而亡。数日后,崔护再次造访,在杜宜春灵前大哭,感动亡灵,起死回生,结为连理。

故事有点狗血,却也反映了人们善良的愿望。

但,如果重逢了,就真的是美好吗?

总是想起了另外一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张爱玲的小说《爱》。如果硬说两者有什么关联,那就是,小说里,也有一片桃花——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青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爱》

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回首已是三生。或许,这,才是“人面桃花”真正的结局。

春日里懵懂的情愫,清冷而惆怅……

沈九娘

《桃花庵歌》

明·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关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人们更多的是知道他与秋香的轶事。但是,历史上的唐伯虎远没有人们想象中活得那么潇洒。当然,他也没有点过秋香,甚至秋香姑娘,也是不存在的。

真实的.历史中,慰藉唐伯虎心灵的红颜知己,是一个名叫沈九娘的女子。

1499年,唐伯虎赴京赶考,但此次却科场致祸落魄而归,其妻何氏非但没有半句好言安慰,最后还与唐伯虎离异,嫁给一位公务员作了续弦夫人。

沈九娘原是明朝弘治年间苏州的名妓,她给了唐伯虎安慰和鼓励,使他潜心书画,终有大成。1505年在祝枝山的安排下,由即将离任的苏州知府王鏊主持了唐伯虎与沈九娘的婚礼。

唐伯虎娶沈九娘后移居桃花庵。唐伯虎晚年和沈九娘住在这里时,用卖画得来的钱建了些亭阁,栽种了一片桃树。

《唐伯虎全集》中的《唐伯虎轶事》就有这样的记载:

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徵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潮浃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

这,大概就是“黛玉葬花”的原型了。

李香君

《桃花扇》

清·孔尚任

李树桃花艳秦淮,香风青楼满面来。

君臣不及一商女,朝宗公子扇撕开。

说起“桃花美女”,大抵也离不开“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

李香君,又名李香,号“香扇坠”,原姓吴,江苏苏州人。她与董小宛、陈圆圆、柳如是等被称为“秦淮八艳”。因家道败落,飘泊异乡在李香君八岁的时候,随养母李贞丽改吴姓为李。是南京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她歌喉圆润,但不轻易与人歌唱;丝竹琵琶、音律诗词亦无一不通,特别擅长弹唱《琵琶记》。

在“秦淮八艳”中,李香君原本算不上是最有名的,名气大不如接下来我们要说到的柳如是。可是,1699年孔尚任的《桃花扇》问世后,“血溅桃花扇”却成就了这个弱女子的铮铮铁骨。

柳如是

《西湖八绝句·其一》

明·柳如是

垂杨小院绣帘东,莺阁残枝未思逢。

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一直觉得,秦淮八艳中,柳如是是最色彩明艳的一位。她和钱谦益的故事,也是最令人唏嘘的。

因为一句“水太凉”,钱谦益成为了小丑般的贰臣。但当年文坛领袖明媒正娶烟花女子,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的。

柳如是的情史相当丰富,在钱谦益之前,与江南名士多有接触,她好着男装,生活也颇为不羁。

总觉得,柳如是和钱谦益的悲剧,都不能怨怼个人,只是当一个时代失去了生机,所有饱满的人生,都难免褪色。

桃花夫人

《题桃花夫人庙》

唐·杜牧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桃花夫人,就是息夫人。春秋时期著名的美女之一,出生于陈国宛丘,陈庄公之女,因嫁给息国国君,故亦称息妫。

传说因为出生在桃花盛开的季节,又面若桃花,美艳无比,人称——桃花夫人。

可惜,自古红颜多薄命,桃花夫人也不能幸免 。

出嫁之时,她借道蔡国,却被姐夫蔡侯纠缠戏弄。息侯闻知后与楚国设计报仇。楚文王借机俘获蔡侯,又知息夫人美貌,亲征息国欲霸息夫人。危难时刻,息夫人甘以一己之身换息国百姓免遭涂炭,以惊人胆嫁入楚国,成了楚夫人。

楚文王熊赀倍加宠爱,在楚国别都穰邑建造一座紫金山,并凿修建桃花洞。

在楚国三年,桃花夫人始终不说一句话,她的心是凄凉孤寂的,她爱的男人为她早已家亡国破,不知魂归何处;身边的这个男人无疑是爱她的,视她为珍宝,可她却没办法接受这一切。她的沉默,是无声的抗议。

可,这又能改变什么呢?也不过是,枉与他人做笑谈。

明唐伯虎《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白居易《大理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杜甫《绝句漫兴》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立徐步立芳洲。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吴融《桃花》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刘敞《桃花》

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

只恐东风能作恶,乱红如雨坠窗纱。

袁枚《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韩愈《题百叶桃花》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

应知吏侍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绝句》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杨凭《千叶桃花》

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软驻年华。

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周朴《桃花》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陆游《泛舟观桃花》

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

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

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

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

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

元稹《桃花》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齐己《桃花》

风暖仙源里,春和水国中。

流莺应见落,舞蝶未知空。

苏轼《桃花》

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

张旭《桃花》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庵歌》原文: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桃花庵歌》注释:

1、桃花庵:唐寅在桃花坞建屋,名为桃花庵。拓本诗幅有“弘治乙丑三月”。

2、桃花坞(wù):位于苏州金阊门外。北宋时章粢父子在此建成别墅,后渐废为蔬圃。唐寅于此筑室,故名桃花庵。

3、又摘桃花换酒钱:拓本诗幅作“又折花枝当酒钱”。

4、只来:拓本诗幅等作“只在”。

5、还来:拓本诗幅作“还须”。

6、半醒半醉:拓本诗幅作“花前花后”。

7、花落花开:拓本诗幅作“酒醉酒醒”。

8、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拓本诗幅作“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车马,此处代指高官权贵。

9、贫贱:拓本诗幅等作“贫者”。

10、贫者:拓本诗幅作“贫贱”。

11、花酒:《六如居士全集·卷一》作“贫贱”。

12、别人:拓本诗幅作“世人”。风骚:拓本诗幅等作“风颠”。

13、他人:拓本诗幅作“世人”。

14、不见:拓本诗幅作“记淂”。五陵:原指汉朝的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座皇陵,皇陵周围还环绕着富家豪族和外戚陵墓,后用来指豪门贵族。

15、锄做田:《六如居士全集·卷一》作“锄作田”。

《桃花庵歌》翻译:

桃花坞里有座桃花庵,桃花庵里有个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着很多桃树,他摘下桃花去换酒钱。

酒醒的时候静坐在花间,酒醉的时候在花下睡觉。

半醒半醉之间一天又一天,花开花落之间一年又一年。

(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间,不愿意在(达官显贵们的)车马前鞠躬行礼、阿谀奉承。

车水马龙是贵族们的志趣,酒杯花枝才是像我这种贫穷者的缘分和爱好啊。

如果将我的贫贱和别人的贫穷来比较,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如果将我的贫贱和达官显贵的车马相比较,他们的到了纵意驰骋,我却得到了闲情乐趣。

别的人笑话我很疯癫,我却笑别的人看不穿世事。

君不见那些豪杰之士虽然也曾一时的辉煌,如今却墓冢不存,只能被当作耕种的田地。

《桃花庵歌》赏析:

《桃花庵歌》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诗人唐寅(字伯虎)的经典诗作。《桃花庵歌》是唐寅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乃是自况、自谴兼以警世之作。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起首四行,有如一个长长的“推”的镜头,由远及近,将一个画里神仙陡然呈现在读者面前。

短短四行,重复用了六个“桃花”,循环复沓,前后钩连,浓墨重彩,迅速堆积出一个花的世界,使人一下子落入其所设定的情境之中。

不紧不慢的语调和语速,又加重了读者的亲切感和好奇心:这桃花仙人究竟过得是怎样的神仙生活?接下来的四行便展开一幅“醉卧花间”的美图:“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看这桃花仙人何等逍遥,何等快活,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醉酒赏花。

这里,花与酒,已不完全是诗人藉以谴怀的外物,简直是诗人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也成了独立的生命个体,花、酒与人,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以上几句,可谓作者自况,意象生动、鲜明而有深义。

那个曾经幻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学子唐寅不见了,那个烟花柳巷醉生梦死的风流才子不见了,痛也痛过,乐也乐过,在经历了几年放浪生活之后,唐寅终于还是选择逃离闹市,为自己选定这一处世外桃源,和继娶沈氏,开始了相对平静的隐居生活。

虽仕进无门,毕竟身有所托,又值壮年,美景逸思,一咏成诗。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此一句承上启下,道出了诗人的志趣所在:与其为了荣华富贵奔波劳碌屈己下人,何如在花酒间快活逍遥:“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车尘马足”只是富贵者的趣味,而花和酒注定与贫者结缘。

如果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这两种人两种生活自然有着天壤之别,但换个角度去理解,那些富贵者须得时刻绷紧神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过活,而所谓贫者,却能多几分闲情,多几分逸趣,反而活得更加自然、真实,更加轻松和快乐。以上六行全用对比描写,感情在激烈的碰撞中展开,每一句中,因用韵的关系,前紧后舒,充分表现出诗人傲世不俗的个性,和居处生活的的超脱与释然。

注:“车尘马足显者势,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综合全文意境,显者与隐士的`对比,较富者与贫者的对比更贴合,作此诗时,唐寅已经经历过了出仕不利,已经绝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进取之意,是隐居在此。

然而此中真义并非人人悟得,君不见“别人笑我忒疯癫”?而“我”,却不以为然:“我笑他人看不穿。”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昔日叱咤风云富贵至极的君王将相,如今又如何呢?不但身已没,势已落,连花和酒这些在他们生前不屑一顾的东西都无法奢望了,甚至连坟茔都不保。如果他们在天有知,也只能无奈地看着农夫在自己葬身的土地上耕作了。“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一句收束,戛然而止,余味绵绵。

通观全诗,层次清晰,语言浅近,回旋委婉,近乎民谣式的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的自言自语,却蕴涵的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认同感,不愧是唐寅诗中之最上乘者。这也正合了韩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的著名论断。

这首诗中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见诸文学作品,当于《诗经·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达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而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了。古代,桃还有驱鬼辟邪的意思,而“桃”与“逃”谐音,因有避世之意。在唐寅的诗中,“桃花”这一意象频频出现。试举几例: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把酒对月歌》)

桑出罗兮柘出绫,绫罗妆束出娉婷。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桑图》)

野店桃花万树低,春光多在画桥西。幽人自得寻芳兴,马背诗成路欲迷。(《题画四首其一》)

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桃花坞》)

不难看出,例中桃花意象都是用来表达闲居和隐逸生活的。

“酒”,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士人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悲壮慷慨情怀,更与世事苍凉、傲岸不羁、独行特立结缘。晋有陶渊明、嵇康,唐有“饮中八仙”,宋有东坡“把酒问青天”,而到了明代,又有了唐寅醉酒花下眠。

唐寅在世时声名已著,除在绘画史上拥有突出地位外,在诗词上亦有独创的成就。其诗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警拔清新,在当时独树一帜,并以其独特超凡的个性和艺术气质,从一个侧面,给那个自由、开放近乎荒唐、混沌的时代做出典型、生动的诠释。

唐寅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却年少失意,看破官场后唾弃仕途,最终采取了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相同的生活方式:消极避世。这首诗就是体现这种思想的典型。状若疯癫的高傲,看破红尘的轻狂,看似洒脱不羁,却又隐隐透出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意味,其深埋心底的怀才无处遇、抱负不可舒性情也可略见一斑。

《桃花庵歌》技巧鉴赏:

诗中的每一句几乎都是对偶句,整首诗对仗极为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感染力及情感冲击力极强;前三句还用了顶针手法,在诗歌开头清晰描写环境的同时,手法语境上颇耐人玩味,引人入胜的同时顺其自然的带出了后面的部分。诗中也未用艳丽词藻,就像唐寅清高的为人。

《桃花庵歌》创作背景:

周道振、张月尊编撰《唐伯虎年表》云:“弘治十八年乙丑,三月,桃花坞小圃桃花盛开,作《桃花庵歌》。”即此诗写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这一年,上距唐寅科场遭诬仅六年。唐寅曾中过解元,后来受到科场舞弊案牵连,功名被革,在长期的生活磨炼中,看穿了功名富贵的虚幻,认为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换取的功名富贵不能长久,遂绝意仕进,卖画度日,过着以花为朋、以酒为友的闲适生活。诗人作此诗即为表达其乐于归隐、淡泊功名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著有《六如居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