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韵译: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赏
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这是一个独特而鲜明的`女性形象。
诗一开头,便引出这位幽居空谷的绝代佳人,接着以“自云”领起,由佳人诉说自己的身世遭遇。她说自己出身于高门府第,但生不逢时,赶上了社会动乱;兄弟虽官居高位,但惨死于乱军之中,连尸骨也无法收葬。在这人情世态随着权势转移而冷暖炎凉的社会里,命运对于不幸者格外冷酷。由于娘家人亡势去,轻薄的夫婿无情地抛弃了她,在她的痛哭声中与新人寻欢作乐去了。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灾难纷至沓来,统统降临到这个弱女子头上。女主人公的长篇独白,边叙述,边议论,倾诉个人的不幸,慨叹世情的冷酷,言辞之中充溢着悲愤不平。尤其是“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的比喻,“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对照,使人想见她声泪俱下的痛苦神情。
但是,女主人公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吞下生活的苦果,独向深山而与草木为邻了。诗的最后六句,着力描写深谷幽居的凄凉景况。茅屋需补,翠袖称薄,卖珠饰以度日,采柏子而为食,见得佳人生活的清贫困窘;首不加饰,发不插花,天寒日暮之际,倚修竹而临风,表现她形容憔悴和内心的寂寞、哀怨。无论从物质从精神来说,佳人的境遇都是苦不堪言的。幸而尚有一个勤快的侍婢,出则变卖旧物,归则补屋采食,与主人相依为命,否则,那将是何等孤苦难耐啊!
诗人在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孤苦生活的同时,也借助“比兴”赞美了她高洁自持的品格。固然,“牵萝补茅屋”──那简陋而清幽的环境,“摘花不插花”── 那爱美而不为容的情趣,已经展示出佳人纯洁朴素的心灵;但“采柏动盈掬”和“日暮倚修竹”的描写,却更将佳人形象与“竹”“柏”这些崇高品质的象征联系起来,从而暗示读者:你看这位时乘命
命运是悲惨的,情操是高洁的,这是佳人形象的两个侧面。诗人刻画人物的这两个侧面,在行文上采用了不同的人称。叙述佳人命运,是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赞美佳人品格,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率直酣畅,所以感人肺腑,触发读者的共鸣;含蓄蕴藉,所以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两者互相配合,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既充满悲剧色彩又富于崇高感。
关于这首诗的作意,清人黄生认为:“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季,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早些时候,诗人不得已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驱使,挈妇将雏,
【诗句】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出处】唐·杜甫《佳人》。
【意思】世态人情厌恶衰落的人,世 间万事的变化就像随风而转的`烛焰。 恶(wù):厌恶。衰歇:衰败没落。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世态炎凉,世 事无常。
[例]而今你下台了,不该享受 的待遇勿需再强求,他人不再来供奉 “香火”或不再来瞻仰更无需计较。你 总不能自搞“终身制”要求别人对你“从 一而终”吧! 接着,我引用了杜甫的两 句诗:“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龙 炘成《笑谈“人走茶凉”》)
【全诗】
《佳人》
.[唐].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简
“佳人”并非写实,只是一种寄托,可能是诗人自己的身影。虽时世艰难,多遭不幸,仍不愿入染浊流。
【注解】:
1、合昏:即夜合花。
2、修竹:长竹,与诗中“翠袖”相映。
【韵译】: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评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
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
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
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
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
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这是一个独特而鲜明的女性形象。
诗一开头,便引出这位幽居空谷的绝代佳人,接着以“自云”领起,由佳人诉说自己的身世遭遇。她说自己出身于高门府第,但生不逢时,赶上了社会动乱;兄弟虽官居高位,但惨死于乱军之中,连尸骨也无法收葬。在这人情世态随着权势转移而冷暖炎凉的社会里,命运对于不幸者格外冷酷。由于娘家人亡势去,轻薄的夫婿无情地抛弃了她,在她的痛哭声中与新人寻欢作乐去了。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灾难纷至沓来,统统降临到这个弱女子头上。女主人公的长篇独白,边叙述,边议论,倾诉个人的不幸,慨叹世情的.冷酷,言辞之中充溢着悲愤不平。尤其是“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的比喻,“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对照,使人想见她声泪俱下的痛苦神情。
但是,女主人公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吞下生活的苦果,独向深山而与草木为邻了。诗的最后六句,着力描写深谷幽居的凄凉景况。茅屋需补,翠袖称薄,卖珠饰以度日,采柏子而为食,见得佳人生活的清贫困窘;首不加饰,发不插花,天寒日暮之际,倚修竹而临风,表现她形容憔悴和内心的寂寞、哀怨。无论从物质从精神来说,佳人的境遇都是苦不堪言的。幸而尚有一个勤快的侍婢,出则变卖旧物,归则补屋采食,与主人相依为命,否则,那将是何等孤苦难耐啊!
诗人在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孤苦生活的同时,也借助“比兴”赞美了她高洁自持的品格。固然,“牵萝补茅屋”──那简陋而清幽的环境,“摘花不插花”──那爱美而不为容的情趣,已经展示出佳人纯洁朴素的心灵;但“采柏动盈掬”和“日暮倚修竹”的描写,却更将佳人形象与“竹”、“柏”这些崇高品质的象征联系起来,从而暗示读者:你看这位时乘命
命运是悲惨的,情操是高洁的,这是佳人形象的两个侧面。诗人刻画人物的这两个侧面,在行文上采用了不同的人称。叙述佳人命运,是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赞美佳人品格,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率直酣畅,所以感人肺腑,触发读者的共鸣;含蓄蕴藉,所以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两者互相配合,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既充满悲剧色彩又富于崇高感。
关于这首诗的作意,清人黄生认为:“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季,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早些时候,诗人不得已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驱使,挈妇将雏,
【鹤注】此当是乾元二年在秦州作。司马相如《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此为陈王后见废而作,诗题正取之。
绝代有佳人①,幽居在空谷②。自云良家子③,零落依草木④。关中昔丧乱⑤,兄弟遭杀
(首言佳人遭乱,致零落失依。自云二字,并贯下段官高,应良家子。)
①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唐人避太宗讳,故改世为代。黄石公《素书》:“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②《论衡》:“幽居静处,恬
世情恶衰歇①,万事随转烛②。夫婿轻薄儿③,新人美如玉④。合昏尚知时⑤,鸳鸯不独宿⑥。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⑦。
(次言兄弟既丧,因见弃于夫。上四慨世伤心,下四托物兴感。新人叠言,即《卫风》“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宴尔新婚,不我屑以”之意。)①《缠子》:董无心曰:“无心,
在山泉水清①,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②,牵萝补茅屋③。摘花不插发④,采柏动盈掬⑤。天寒翠袖薄⑥,日暮倚修竹⑦。
(末言妇虽见弃,终能贞节自操。上四,应幽居在空谷。下四,应零落依草末。此段赋中有比。山泉,比守洁不污。采柏,比贞心不改。补茅屋,室之陋也。不插发,容之悴也。翠袖倚竹,寂寞无聊也。此章三段,各八句。)
①《诗》:“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此谓守贞清而改节浊也。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皆未当。②《汉书·游侠传》:陈孟公过寡妇家留宿,为侍婢扶卧。《东方朔传》:董偃与母,以卖珠为市。③牵萝补屋,甚言居不庇身,犹《楚辞》“制麦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或疑萝不能蔽风雨,太泥。一说藤萝
杨亿诗:“独自凭阑干,衣襟生暮寒”,本杜天寒早袖句,而低昂自见,彼何以不服杜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