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2分)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江都9月6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3分)
9月6日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 温度:20—28 0C 风力: <3级
(3)【城市印记】瘦西湖是著名的国家AAAA级风景区,每当春回大地,走进瘦西湖大门,满眼都是滴翠的绿柳,处处涌着绵绵的绿浪:修长的堤岸,三步一柳,亭亭如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柔柔的态、长长的丝,飘拂着妩媚,透逸着秀美,散发着真性。
请给此处景点取一个好听的名字(5字以内)。(2分) ▲
(4)【妙联拾趣】走进平山堂,首先看到一座殿宇,里面供着大腹便便、面容慈祥、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两旁的楹柱上有一副妙趣横生的
下联: ▲ , ▲ 。
答案解析:
8语文实践活动。(9分)
(1)(2分)A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
(2)(3分)今天多云转阴有阵雨,温度20—28 0C,风力小于3级,出门的朋友,请带上雨具,雨天路滑,请请注意安全。
(3)【城市印记】长堤春柳、柳堤等,形象、简明即可得分。(2分)
(4)【妙联拾趣】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宽对即可。(2分 )
【基础测评】
1.下列黑体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道狭草木长(zhǎng)
属(shǔ)国过居延
B.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
晨兴理荒秽(huì)
C.徙倚(yǐ)湖山欲暮时
都护在燕(yān)然
D.带月荷(hé)锄归
江入大荒(huāng)流
2.下列黑体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带月荷(扛着)锄归
但(只要)使愿无违
晨兴理荒秽(污秽的垃圾)
B.属国(一种官名)过居延
大漠孤烟(烽烟)直
长河(黄河)落日圆
C.渡(通过)远荆门外
仍怜(可怜)故乡水
云生结海楼(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D.徙倚(徘徊)湖山欲暮时
三年多难更凭危(登楼)
帘旌不动夕阳迟(迟到)
3.下列诗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4.写出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5.诗句默写。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发诗人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抒发诗人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字 ,又名潜,自号 ,浔阳柴桑人, 时期文学家。他的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 诗、咏怀诗和 诗三大类。
(2)王维,字 ,盛唐 派诗人,有“__________________ ”之称。苏轼评价他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
(3)李白,字 ,号
__________________,有“ __________________”之称,唐朝伟大的 诗人。
(4)陈与义,字 ,号简斋,__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座名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文巩固】
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回答问题。
7.“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情景。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是很会种地,但为了不使豆苗荒芜,他一大早就去了地头,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诗人却并不抱怨。
B.五至八句写虽然路窄草木丛生,夕露沾衣,但诗人却并不觉得可惜,“愿”字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哲理。
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下交相辉映,柔和完美。
D.本诗的主题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诗人将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9.从诗歌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诗。从诗歌类别上看,这是一首 诗。从表达方式上看,诗歌首联、尾联为 ,颔联、颈联为 。
10.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诗题、诗句作具体说明。
1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2.请依次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词: 。
1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14.谈谈你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描绘的意境的理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了此行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B.颔、颈二联,一近景,一远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
C.“山随平野尽”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D.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其一)》,回答问题。
16.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意境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地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饱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18.请从修辞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赏析诗歌的颈联。
【能力提升】
(能力目标:①理解诗词内容。②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并能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北宋]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9.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花,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出了黄昏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召唤青春的无限情怀。
20.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主题思想和词人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
乱峰围绕水平铺①。
松排山面②千重翠,
月点波心③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④,
青罗裙带展新蒲⑤。
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⑥是此湖。
[注释]①乱峰:指峰峦众多,高低参差。水平铺:涨满的湖水平静地铺展在群山里面。②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③月点波心:月亮倒映在水中。④碧毯:碧绿的稻田如同地毯。线头:指一棵棵稻子。⑤青罗裙带展新蒲:湖上青绿的香蒲好像展开的一条丝织裙带。⑥勾留:留恋。
21.“此湖”所在地是杭州,据此推断湖名为 。我们学过白居易另一首写此湖的诗,诗名是 ,请默写出这首诗的颈联: ,
22.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本诗中“月点波心一颗珠”的美丽画面。
23.本诗尾联“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新考纲原创诗歌鉴赏题6首(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2、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请回答1、2两题(11分)。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 “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
B.“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E.“雕盘处”,“ 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2.这首诗感情感情丰富,说出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 “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 “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 “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两个?试简述。(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浣溪沙新年夜坐
万树清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B. “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之感。
C. “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种发泄行为。
D. 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E.“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身处极远之地,作者身处外乡,但仍能忍受。
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6分)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史惟圆
清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 “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 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 “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衷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2.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九曲棹歌(其二)
朱熹 宋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①。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注]①一曲溪之北见第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侧有幔亭峰,在峭壁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宴会之前虹桥架空,宴会之后,虹桥飞断。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题为“九曲棹歌”,诗歌首句为“一曲”,故中推知此溪共九处曲折,本诗为第一曲,作者从此处上船。
B.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溪流,“蘸”是浸的意思。不说倒映水中,而说幔亭峰浸水中,正表现山水融合之美。
C. “虹桥一断无消息”作者游览九曲溪,抬头见彩桥,从而引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D. “锁翠烟”写出了诗人眼中见皆是山岩,看不见绿色,因为浓郁的翠绿之色被封锁在群山之中,这是九曲溪之奇特之处。
E.本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典故的手法,如“虹桥”就是用典;而“锁翠烟”则用了拈连的艺术手法。
2.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述。(6分)
**参考答案**
一、1、CD(C.将春水比成葡萄美酒,写出水色可爱,D青山子规啼应是白天游玩时所闻。)2、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6分)
二、1、AD(A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D黑表现边塞风雪狂沙的肆虐的.情景)2、戍守之苦,边塞之景的豪迈,思乡之情。写笛声“凄切”就可见诗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一声“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雕”与“马”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是雄壮的、威武的;“千山”“万里”写出了地域的辽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雪狂沙的肆虐。下片开首两句,不仅再现着边塞的壮阔景致,流露诗人的豪迈之情。结句“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
三、1、CD(C作者是认真品味了的,要不如何能知“字字清妍”呢?所以“没有好好品味”不对。D身逢乱世,如何能专心学艺?诗歌并非责怪艺人,而是借音乐说时事说兴亡之感而已) 2.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
不如往昔(1分),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2分);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1分)。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诗歌当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
四、1.CE(C非愤怒,而是无奈;D可堪,是不能忍受。鲁迅诗云:敢有歌吟动哀。敢,就是不敢之意。同理,可堪,就是不堪之意)2.①断句: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 (2分);②“夜”与“年”叠词,既形象地传达出“哽咽”的味道(夜夜夜、年年年),(2分)又表达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愁苦中和年华已经的悲哀中的意思。 (2分)
五、1.DE(D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处旷野,诗中只是比喻的说法,是一种想象) 2.本词是围绕“愁”(或“忧”)来写的(1分);上阕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见的愁把天空都撑破了,极写愁思之深;(2分)下阕化抽象为具体,忧比喻成春草,由于忧多,只好移却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把无边无际的忧深深地埋下去。(2分)
六、1.CD(虹桥并不是指抬头看见了彩虹,而是由幔亭峰产生了对神话的联想,而全诗也不是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是赞美九曲溪之美景) 2.全诗抒发了作者对一曲溪景物的赞美之情。(2分)既有“锁翠烟”“蘸晴川”的自然景之美,(2分)也有幔亭峰仙人宴请之人文故事之神奇。(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