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离骚中的香草美人
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的意象美人、香草了。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很多时候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符合当时的情境。大多数人是这样认为的,而王逸说:“女以喻臣。”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我认为美女就是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内外美统一的女子。屈原想寻求一个与自己一样既有美好之心灵又有动人之仪表的女子,来陪伴自己,安慰自己。然而找来找去,总不能如愿。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像草一般朴素,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在诗人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诗人爱香草几乎到了成癖的程度,他把它们佩戴在身上。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张德纯说:“兰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这充分说明了香草的喻义。
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高尚追求。屈原之所以是美的,首先是其心灵的伟大,然后我们才倍觉其美,他的追求、爱好无不打上美的烙印。
自从屈原在《离骚》中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后,贬官士人追随者日众。贬官人士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贬官士人在政治上的孤危地位,使得他们在文学中或托儿女之情以写君臣之事,或以花草自喻,表达自己内心的忧虑。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借蝉自喻,用比兴手法寄托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辛弃疾在《摸鱼儿》中用历史上的美人陈皇后遭嫉妒,比喻自己被排斥及政治上的失意。
香草美人与后世文学
香草美人系统,是对《诗经》中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但是因为融汇了屈原的身世悲剧和人格魅力而赢得了一代代文人骚客们的认同,朝代更替,时代变迁,香草美人这一原型意象却没有在社会变迁的洪流中削弱。像屈原这样壮志难酬,孤苦无依的文人士子,借用“香草美人”宣泄着自己的情感。香草美人成为一条延绵不绝的文学传统,后虽经过汉儒文化的改造和接纳,已经基本失去了它的庐山真面目,但是这些由深邃的原始文化所凝聚成的原始意象,是一种隐藏在文化和人心深处的情感力量,不时地从诗人的心中喷涌而出。
后世文人对香草美人传统的继承,很明显地分成了香草与美人两类:一是以男女喻君臣,这因与广大失意文人的情怀相切合,所以影响最广。《离骚》中的美人,无论是自比还是作为被追求的对象,都没有明晰的形象,而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是一种象征。在曹植的手中,这种传统有了创新,曹植突破了仅仅把美人视为一种文化符号或象征的局限,将其变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使其神采面貌与精神世界同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代表作品如《洛神赋》、《美女篇》。在《洛神赋》中,作者与洛神之间的人神殊途,暗示了自我与理想之间的隔断,哀怨悲伤,“常系心于君王”的洛神有着极为鲜明的形象。
“后来杜甫的《佳人》、孟郊的《烈女操》、张籍的《节妇吟》、陈师道的《妾薄命》,以及一切寄托于妇人女子以抒写作者情意的诗篇都是屈原这种作风的继承。”(游国恩《楚辞女性中心说》)。辛弃疾对于国家的爱和忧,与屈原有着相似的情感体验,他的诗词中渲染气氛的境界建构和语句的表达也受到楚辞的影响。如:
自古娥眉嫉者多,须防按剑向隋和。
此身更似沧浪水,听取当年孺子歌。
以众女嫉妒象征群小中伤,这是一首完全脱胎于《离骚》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遥琢谓余以善淫”的诗。
另一类是以禽兽花草比谄佞贤良,后世学者虽各有其所选择的具体的意象,但是都遵循着“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谄佞”的基本模板。辛弃疾有诗“有美玉于斯,雕琢那可废,芝兰生当户,虽芳亦芨刈。……”以芝兰象征顽石,将自身寄予顽石,实际就是在象征自身。
不仅是在诗词领域中,在小说中,香草美人也有发扬,尤其是在蒲松龄的笔下,鬼狐世界的跨时空阴阳地界的爱恋,显然受了楚辞的影响,《聊斋》中的花妖,激活勃发了香草这一原型意象。《竹青》、《香玉》、《荷花三娘子》等等,都显示了蒲松龄对于“香草美人”的情有独钟和独到发挥。
《楚辞》中的"香草美人"的说法大约是来自《楚辞》原文中的,如《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一般来说,"香草美人"主要是指《楚辞》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主要在于它具有政治抒情的意味。正如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所言:"《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所论当否,姑置不论。但由此可知"香草美人"在作为《楚辞》中一种表现手法的意义上,大抵是要象征诗人的政治理想与高尚人格。这种意义上的"香草美人",最典型的主要存在于《离骚》《九章》以及《远游》等几篇中。
拓展阅读:《离骚》语言艺术特色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其一: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以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主;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主;用采摘和披挂江离和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美好政治理想;用婚期中途变卦比喻君主失信。
其二、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其三、全诗以四句为一节,多用“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如: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陂之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无题》诗作为“李商隐独创的抒情体诗”,兼容其咏物诗和咏史诗的一些特点,构思缜密,寄慨遥深,是李商隐诗歌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作。《无题》诗的解读,历来仁者见仁,这或许和李商隐工于比兴,深于寄托有密切关系。尤其是李商隐对“香草美人”意象的引入,笔者认为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使《无题》诗的含义更加含蓄委婉、朦胧隐晦,且从艺术表现角度而论,“香草美人”意象使比兴、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融为一体,极大地增加了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表现力。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首是作为《无题四首》组诗中的第二首,意境绝妙,香草美人意象对于诗歌的艺术表现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这首诗的意象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自然意象(风、雨、雷、芙蓉塘、花、灰)、人物意象(贾氏、韩寿、宓妃、魏王)、生活意象(金蟾、锁、香、玉虎、丝、井、帘、枕)。这些意象有的是指意明确的,如自然意象中的风、雨、雷、花、灰,李商隐或是用作起兴、或是象征艰难、挫折和不顺,或是象征理想的破灭。关于生活意象那一类也是明晰的。“金蟾啮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金蟾,《海録碎事》:“金蟾,锁饰也”。鏁,香炉的鼻钮。叶葱奇注疏中言,“鏁,锁的异体字,此指熏炉。金蟾啮鏁描绘的是一个金蟾形的有鼻钮的香炉,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玉虎牵丝汲井回”一句中的玉虎指辘轳(见《海録碎事》),丝就是汲水用的绳索。
诗中还有芙蓉塘、花、贾氏、宓妃、韩寿、魏王、帘、枕等意象。韩寿、帘、魏王、枕都是诗人在提及贾氏和宓妃两位女子时引出来的意象。研究者大多认为魏王(曹植)这一形象对李商隐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从诗歌创作方面,李商隐的诗歌受到了曹植诗歌的影响;另一方面曹植是李商隐自喻的形象。以诗的对仗性而言,此诗中的韩掾(韩寿)也是诗人自喻。两位女子之如此痴情是因为歆羡两位男士的才华。诗人以韩寿和曹植自喻,那贾氏和宓妃自然就是作者渴望得到的、能赏识自己才华的人的'化身,可以说李商隐是通过写男女之情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宓妃在李商隐诗中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物形象。当然宓妃这一形象并非李商隐独创,这在屈原《离骚》后半部分“求宓妃之所在”亦可找到。宓妃其实就是女神的化身,历代文人追求女神的心理传统一直延续。如果以屈骚来解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宓妃形象,宓妃喻贤臣,就是李商隐追求的可以赏识自己的人的化身。香草美人意象的作用就次显现。
芙蓉,也作荷花解。叶葱奇将“芙蓉塘外有轻雷”中的“轻雷”声延伸至隐隐地马车声,即君王车声。此解或有合理之处,若真如叶葱奇注疏标准的时间来算,此诗是李商隐重回秘书省所作。那么秘书省一直是李商隐十分向往的地方,是他认为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因此用芙蓉塘来比喻人才济济的秘书省似乎也可以理解。而轻雷声象征君车之声,似乎也有对得到君主赏识的期盼。但我们从诗中找不到用“芙蓉塘”来喻秘书省的佐证,不能定论。
至于花的形象,此诗一反常态。我们并没有看到为人所熟知的残花形象,相反作者表达的是百花争发的状态。但是当我们细读的时候发现,作者并没有受这种百花争发状态的感染,相反更加的失落和忧伤。“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哀莫大于心死”,作者是害怕这春心受到压抑、这相思没有结果,因此才有此感慨。
关于这首诗主题,历来观点不一。主要集中在爱情说和寄托说。支持爱情说,以钱钟书为代表。钱钟书先生用以诗证诗的方法,证实此诗的颔联确实是写爱情,而且写的是幽居女子不幸的爱情遭遇,流露了相思无望的痛苦与不平。寄托说以冯浩和张采田为主。冯浩认为此诗为令狐绹而写,他说:“首二句纪来时也;三句取瓣香之义;四句中汲引之情;五句重在“掾”字,谓己之常为幕官;六句重在“才”字,谓幸以才华,尚未相绝;结则叹终无实惠也”,张采田也是支持此说。刘学锴先生评此诗则说是有寄托,但寄托不明显,处于似有似无之间。
就本诗而言,笔者认为诗的起句是采用了“兴”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氛围。“兴”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可以用来发端的。“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若单就意象分析看,作者为大家展现的是一幅春雨荷塘图。芙蓉塘是芙蓉花积聚、开放的地方,芙蓉是美好的植物,象征着纯洁高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但我们要注意,荷花一般为夏天开放,而细雨和轻雷又似乎为春日常有景象。当然,不必非得荷花开了才有意境,笔者倒是认为正是这含苞待放的芙蓉花和尾联“花争发”呼应。花如此,人心似乎也蠢蠢欲动。颔联和颈联“金蟾啮鏁焼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几句诗将比兴、象征、用典等诗歌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了,可以说尤其是通过贾氏和宓妃两个美人形象体现。从这里,研究者对诗歌就开始出现不同理解了。笔者认为鏁、绳、帘、枕四个意象于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联系的作用,是一个通道。锁开了才能烧香入,绳拉上来才能打到井下的水,帘子掀开才能看到韩寿的才貌,枕头留赠才能传达爱慕之情。这四句诗从诗文本身来看,都实现了。可“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一句可以体会到作者并没有实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并且是极度悲观情绪。结尾继续用兴,使“文己尽而意有余”。诗人的相思到底是指意何处?作者又缘何体现出这样的悲观情绪?这就要回到现实中了,将作者的人生经历融入诗歌分析。在笔者看来,此诗不是写爱情的,而是用香草美人形象寄托个人生活之悲、理想难以实现之苦。要运用男女之情,是因为爱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且男女之间的真爱又是可遇不可求的,诚如作者追求赏识自己的人一样,遥遥无期。
“香草美人”意象在这首《无题》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比兴、象征、用典的艺术手法集结在一起,而且使诗歌的内涵有了多义性,增添了诗歌的朦胧美。自楚辞问世以来,“香草美人”始终是被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而得到继承和发展。众多诗人和评论家也在这方面不断作出尝试,马茂元进一步发展了“香草美人”在男女主题诗歌中的作用,说是“男女爱恋象征理想的追求”。但每个诗人心中的“香草美人”是不同的,正所谓“节序同,景物同,而时有盛衰,境有苦乐,人心故字不同。以不同接所同,斯同亦不同,而诗文之用无穷焉。”(乔亿《剑溪说诗》)个人生存境遇的变化,社会的变迁,都会使人的情感和思想发生巨大的变化。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承继楚辞的基础上,对“香草美人”进行了改造,形成了自己笔下的“香草美人”,从而使其诗有屈、宋之遗响,得子美之深而变出。
(第一首)
早起从容俯案读,思为赋古看《离骚》。
悲伤草木凌迟暮,喟叹孤臣走野蒿。
不怨芳菲香乱僻,愁惆老冉步兰皋。
心行路漫修千古,粹澈中情遗世骄。
(第二首)
离骚不读不牢骚,读罢离骚恨不消。
曲直难分传后世,忠奸易辨在前朝。
南冠错戴谁知罪,西陆鸣平柳折腰。
古往今来观万变,唯从名士叹萧条。
(第三首)
捧读离骚怨慨兴,行吟问卷气难平。
怜君傲骨心如海,恨楚昏庸不识英。
枉撰诗词通绝顶,空传曲赋达天庭。
众人俱醉你独醒,举世皆浊尔唯清。
(第四首)
红尘历乱丹衷守,赋笔纵横胸臆滔。
文约辞微彰大义,行廉志洁重风操。
崇兰辅楚安天下,萧艾通秦陷僻牢。
孤傲清魂归水宇,人间榴月祭离骚。
(第五首)
潇湘云起汨罗湄,独吊灵均天地悲。
九畹幽兰空遗恨,离骚丽赋亦留痴。
忠魂不逐污流去,冤骨还随明月思。
浩气长存盈广宇,美人香草绝高师。
(第六首)
一曲离骚千古唱,江边泪洒寄忠良。
青丝彩线轻缠绕,五色蛟龙猛鼓昂。
门上家家插艾草,闺楼户户挂馨香。
英名不朽国人颂,辞赋悲歌垂世芳。
(第七首)
夜读离骚过五更,萧萧疏雨打窗声。
秋兰纫佩幽香影,春草零残辟芷情。
莫道沧浪清浊水,怎知屈子折琼缨。
依稀江上龙舟劲,俱唤诗人返楚荆。
(第八首)
青梅细雨润苍苔,薜荔凌霄绕架开。
脉脉春花红欲尽,阴阴夏木碧重徊。
滋兰九畹迎风举,树蕙三畦待月裁。
香草美人求可遇,冰轮桂魄望难来。
(第九首)
离骚一曲壮山河,千古忧思叹逝波。
逐臣憔悴吟三泽,美婢凄凉唱九歌。
目断湘水忠魄杳,心怀楚園涙痕多。
几缕寒烟巫山雨,三樽冷酒祭汩罗!
(第十首)
折枝春草祭骚人,谛读篇章惊凤麟。
振笔搴锋直空臆,幽兰结佩自为身。
江离丹节衣冠谪,心断沧浪汨水嗔。
烟雨中宸埃杳杳,剩看赡藻转鸿钧。
(第十一首)
江水竞舟蒲裹黍,门悬艾叶煮雄黄。
临屏虑句吟忠义,对月高歌叹暖凉。
爱国体民为己任,纤毫利剑赋华章。
名传千古齐声赞,一曲离骚感上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