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琅琊有关的诗句整理70句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与琅琊有关的诗句整理70句

【第一首】

石门有雪无行迹,松壑凝烟满众香。

馀食施庭寒鸟下,破衣挂树老僧亡。

——《同越琅琊山》 唐 韦应物

【第二首】

《怀琅琊琛、标二释子》

白云埋大壑,阴崖滴夜泉。

应居西石窒,月照山苍然”琛

—— 唐 韦应物

【第三首】

飞光洗积雪,南山露崔嵬。

长淮水未绿,深坞花已开。

远闻山中泉,隐若冰谷摧。

初谁爱苍翠,排空结楼台。

——宋朝 梅尧臣 《游琅琊山》:

【第四首】

寻常画屏多画山,何意此山还作屏。

峭排直上几千尺,下有石路莓苔青。

——宋朝 梅尧臣

【第五首】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但爱亭下水,来从乱石间,

声如自空落,泻向雨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

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

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唯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

《琅玡溪》作者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前言】

《琅玡溪》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知滁州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注释】

⑴琅玡溪:在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玡山。

⑵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⑶古槎:原意为古旧的木筏。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⑷溪源:溪水的源头。

⑸但见:只看见。

【翻译】

寂寥的空旷深山中,山顶的积雪融化,渐渐汇成小溪, 不断上涨。游客们有的在溪水中悠闲的泛舟,有的在一旁漫步于横跨着溪水的简易木桥到达彼岸。 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在哪里),离这是远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

【鉴赏】

这首《琅玡溪》诗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的语文试题中。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公元1045年(北宋庆历五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玡山上的佳丽景点,非常欣赏并有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玡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玡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琅玡山最早在唐代被开发,即“凿石引泉,酬其流以为溪。”这条溪被命名为“琅玡溪”,可谓是“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几万斯年”(唐独孤及《琅玡溪述》)。琅玡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玡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玡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