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扬州游玩得缘于李白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曾经无数次幻想过它的模样:是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还是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是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还是春光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说起扬州的历史,我想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隋炀帝,一个便是李白,隋炀帝算是扬州的大恩人,开凿大运河,带着嫔妃随从们一路乘龙舟沿大运河南下,在挑红柳绿春风荡漾的媚眼间,看尽扬州的琼花,享尽扬州的美食与美女。相传开凿运河的时候,隋炀帝让人在运河两岸遍插杨柳,并赐与“杨”字,后来就衍生成了扬州之称.想要全方位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它的博物馆。我们一行首先来到双博馆,双博馆的建筑独特造型,外观采用荷叶造型,体现了“和谐”的建筑理念。博物馆是保护、收藏、展示文物的事业单位,利用文物向人们传达历史的各类信息,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单位。进入双博馆大门,迎面而来的即是双博馆的馆标——伏
参观完双博馆,我们迈进古城,便是东关街。古朴石街,飞阁垂檐,见证了岁月多少风风雨雨。站在巷口,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街,不宽,却如此绵长深远,似无尽头。两旁鳞次
后来我们又来到何园(HePark),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是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的精彩景观。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把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发挥得淋漓尽致,被誉为立交桥雏形。漫步何园,回廊曲折,复道行空,假山贴墙,鸟栖庭树,丘壑宛然,游鱼惊水等。宛若“鸟飞屏风里,身置仙境中。又来到玉绣楼,玉绣楼是两栋前后并列的住宅楼的统称,因院中种植广玉兰和绣球树而得名。一百多年前,何家的老少主人们,就在这样的一个园居空间里一幕幕演绎他们的人生故事。我和同伴坐在屋里照了一张有纪念意义的相片。园中假山丘壑中的“人造月亮”是一奇观,盈盈池水,盎然成趣。水中月”的景观。白天望去,但见池水映中一轮明月,且随着观者视角变化有阴晴圆缺之异。原为叠石后的墙上一处孔隙,随视角不同被叠石遮掩。石涛匠心独运,与水月镜花间隐喻出“世事无常,随遇而安”的人生况味,我们争先恐后照相,当我坐在那儿时,同伴给我披的纱巾被风吹起,这瞬间的美景被同伴卡
我们又来到高邮镇国寺塔亦称西塔,2014年被列为世界遗产,被人们誉为“南方的大雁塔”。游娱乐设施,使之成为运河新景区。镇国寺塔古朴、端庄、典雅、壮观,吸引了无数南来北往的游客。登塔远
到扬州旅游,肚子里不装点诗词歌赋是很难受的。旅行中,我喜欢在一座城市走走停停,走是我最喜欢的方式,边走边逛,或穿行于马路之畔、或游走在巷子深处、或找个阴凉地呆上一会儿走走停停间,既可以随处看看当地人的生活世相,又可以用相机捕捉到一瞬间的美、体味一座城市的春去秋来。每次旅行,也都会希望是在一个晴天,亦或者是雨天,带着心情,忘记过往,在一座城里游走,和悠闲打交道。其实时间像是一种鸦片,可以让人忘掉不快,但却也能让人失去很多,比如美好的曾经渐渐失去,就会让人变得麻木、空虚、寂寞和落魄。 值得做的是游走于世,看淡喧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首诗、一座城、三分奈何,几分离愁。晏殊的这句诗,据说也是在扬州时所作。我想把它作为游记的最后。几天里,游走于扬州城。游览风景、体味民风、寻找古迹、聆听故事,也许自己还没能深深融入这座城市,也许自己了解的历史还太过于浅薄,但是我想这便是我的扬州印象,也许我还要再来,也许你我的故事未完待续。
光阴短,梦难圆,多少城市遥望中。
扬州于我,便是烟花暖雨沾湿笑靥,红袖高歌丝竹缭绕的漫漫浮想;更是我诗意的想象里,一位袅娜娉婷,含羞带俏的佳人,妩媚在墙上精美的挂历里,与我隔时空的彼岸。也曾多少次,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里,任由想象蓬勃而出,游扬州一梦生长的枝繁叶茂。泛舟在碧波荡漾的纤纤细水里;漫步在枝叶低垂的杨柳依依下;树下驻足,与嫣然的玉树琼花相视一笑;抑或是,以纱灯笼罩的绿瓦飞檐为背景,定格住美丽的容颜和倩影。漫漫遐想中,老了容颜,旧了流年。
终于,在风起的清晨,梦想和现实一同启程,像是赴一场期许已久的初次约会,心是忐忑的怦然。
随着导游的一路讲解,梦里扬州的前世今生渐有所知。扬州,自古以来就是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之称。是文人墨客争相聚集、流连之地,张若虚、李白、姜燮、郑板桥等名人,被扬州的美景深深吸引,皆在此留下了千古流芳的诗词佳句,而晚唐风流才子杜牧与扬州更是情深深雨蒙蒙,写下了凄婉绝美的诗篇。当年隋炀帝为了观赏玉树琼花,开凿了大运河,直抵扬州,扬州的繁华盛景得以随着琼花的美名一起名扬开来,也因此,才有了乾隆几度下江南必游扬州的传奇佳话。
当车子缓缓行驶在扬州街头,扬州宛如一位撩起神秘轻纱的女子,面容渐渐清晰了起来。静、净,是扬州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街道不宽,路面洁净,琼花垂柳参差有致,摇曳生姿在马路两边,偶见芍药夹杂其间,不喧闹,不争艳,恬淡安然的守着属于自己的宁静和从容。听导游说,为了保护扬州的生态环境,扬州的城市建设是限高的。难怪一路上看不到特别高耸的建筑,没有了现代都市感觉的扬州更添了份深闺秀女般的温润和柔美,令人心生欢喜,情不自禁地走近它,爱上它。
最先抵达参观的,是扬州八怪纪念馆。因为作画时敢于打破传统的绘画规则,性格上孤傲清高,行为中叛逆狂傲,才得以此名。不得不说,扬州八怪的传奇和才情给这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涂上浓重的一笔。陈列的多半是“扬州八怪”所用的物品,凝神泛黄的墨迹,犹能感受到他们当年愤懑权贵却又无奈屈服的心性。
心之所往,是对瘦西湖的念念不忘。一行人匆忙结束扬州八怪纪念馆的走马观花,蒙蒙雨雾中,古朴、典雅的“瘦西湖”大门映入眼帘。傍青翠欲滴的竹林,随长堤依依春柳,过小桥绕前川,不消须臾,风姿卓越的瘦西湖展现在眼前。
顾名思义,瘦西湖以瘦有别于诸湖,盈盈一湖幽曲窈窕,河道清瘦狭长,清婉秀丽的风姿灵动秀美。清朝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名字由此而来,也就很少有人记得它叫做保杨湖的原名。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歌里一遍遍深情吟唱的不正是眼前这纤细迷离的瘦西湖吗?仿若女子腰间飘拂的玉带,一泓曲水如梦似幻,婀娜曲曼地延向远方。倘若杭州西湖是位丰腴的贤淑女子,那么修长的瘦西湖更像是婀娜清秀的俏女郎,别有风韵立春秋。“念泗桥上明月稠,水到扬州相思瘦”舟行水上,回环有致,虽不见波光潋滟晴方好,却也移步换景美景不断,俨然一幅幅缓缓铺展开来的水墨画卷。那一池的湖水,在烟雨蒙蒙的笼罩中,在习习微风地轻抚下,漾起浅浅的涟漪。静泊的画舫雕栏玉砌,有着古色古香的精美。婉谢了船娘相邀的美意,与友相伴左右,最爱湖边行不足,轻快的脚步亦趋亦停。兴之所至,画舫前,石凳上,曲桥边,用镜头定格优美的`景致和曼妙的身姿。
说来惭愧,有很长一段时间,没弄明白二十四桥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可这丝毫不妨碍我对它的殷殷向往。当看到那承载着凄美传说的二十四桥横卧在眼前时,按耐不住心头的喜悦,迫不及待地奔过去。奈何二十四桥近在咫尺,却被告知不能步上桥头,一湖碧水冷冷地隔我在水一方,心底是幽幽的怅然。想那千年以前,风流才子杜牧离开了失意的官场,带着酒气和才气,在二十四桥明月夜的见证下,把梦锁进青楼女子的妆匣里,从此山迢迢水隐隐,以诗寄情,浸在扬州的爱与哀愁里,或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情意绵绵,或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怅然若失,亦或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幡然醒悟。回想年少的我,初读杜牧这句经典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时,汩汩流淌的想象里是诗意随性的误读:明月夜,桥身处,一位古典仕女朱唇微启,纤指轻挪,如怨如诉的箫声随风飘流,随波飘荡,诉与谁人听?知她怜她懂她爱她的那人在何方?爱着,却不能随心靠近,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如此吧。旧时明月照,胜景依旧在,不是当年人。匆匆过客的我此行怕是无缘见到明月夜下的二十四桥的胜景了,不是没有遗憾的。
人在旅途,有遗憾或许才是真实的人生。离开时,心有挂念憾惜,方见得此地的魅力,一如我魂牵梦绕的扬州城。烟雨蒙蒙下扬州,未见琼花绽奇葩;匆匆行程紧,错过古运河……等我,待到来年烟花三月,邀约清风明月做伴,重下扬州。烟雨蒙蒙中赤脚走在青石板上,拍遍朱楼的栏杆,到个园的桂花香径去熏香,踏上冷月无声的二十四桥听取无边的箫声,乘一叶小舟,雨伞折起,一任霏霏细雨洗尽满身的浮华……
人生最美是遇见,错过的人错失的景,多年以后,是贴在泛黄记忆里一处缺了角的美丽。
宋朝:周密
后土之花,天下无二本。方其初开,帅臣以金瓶飞骑,进之天上,间亦分致贵邸。余客辇下,有以一枝已下共缺十八行。
朱钿宝玦,天上飞琼,比人间春别。江南江北曾未见,漫拟梨云梅雪。淮山春晚,问谁识、芳心高洁?消几番、花落花开,老了玉关豪杰!
金壶翦送琼枝,看一骑红尘,香度瑶阙。韶华正好,应自喜、初乱长安蜂蝶。杜郎老矣,想旧事、花须能说。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
《瑶花慢·朱钿宝玦》译文
像红色的金花饰、珍贵的玉玦佩,是天上仙女飞来,化作此琼花,她比人间的春色,自是不同。这花在江南和江北都未曾见过,请别胡乱地将她比喻似白云的梨花或者像雪片的梅花。淮水旁的都梁山,春已迟暮,试问有谁能识得她芳心的高洁呢?经过了几番花开花落,守卫在边疆上的英雄将士们,也都已渐渐衰老了!
这琼玉花枝被剪下来,插在金壶中送走,你看传送者骑上一匹快马,扬起滚滚红尘,让这异香直达瑶台宫阙。春光正大好,花儿也该自感欣喜,能够初次结识京城这许多像蜜蜂、蝴蝶似的爱花的权贵们。我这个杜牧是已经老了,回想起历史上的种种事情,这琼花便是见证,她应该是能够讲出许多来的吧!我回忆少年时在扬州的那段生活,简直就像一场梦一样,那时候,二十四桥都被沉浸在一片宁静的明月光影之中。
《瑶花慢·朱钿宝玦》注释
瑶花慢:一名《瑶华》。双调,一百零二字,仄韵格。
后土:扬州后土祠。
天上:皇宫、皇帝。
朱钿(diàn):嵌金花的`首饰。宝玦(jué):珍贵的佩玉。
飞琼:许飞琼,仙女,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
淮山:指盱眙军的都梁山,在南宋北界之淮水旁。
玉关:玉门关。
金壶:酒壶之美称。
瑶阙(què):传说中的仙宫。
韶华:指美好的时光。
杜郎:指杜牧,作者自比。
“记少年”二句: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又《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瑶花慢·朱钿宝玦》赏析/鉴赏
这首词约作于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南宋开庆元年(1259),宋军败于蒙古,贾似道暗中与蒙古屈膝议和,答应割地纳款。度宗皇帝日日沉湎于酒色之中,对前方战事不闻不问,贾似道将告急边书匿而不报,日日升歌纵酒。《瑶花慢》词就是针对的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这是一首以咏物来讽喻政治的词作。
扬州琼花天下无双,为花中极品。起首三句赞美琼花的特异资质。“朱钿宝玦”,朱红色的钿饰和莹洁的玉玦.这是美人的妆饰,连下句都是属于“天上飞琼”的。许飞琼是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美艳绝伦。以飞琼比拟琼花,除了因“琼”字相同而引起联想之外,还有天上仙葩的意思,因此,她自是有别于人间春色,而作为飞琼佩饰的“朱钿宝玦”,也是暗切琼花花蕊花瓣的形状色泽了。“江南”二句说此花名贵,还从人事上渲染。说此花罕见,故世人亦不能辨识,只识随意把她想象似繁密的梨花和疏淡的梅花那样。
这两句也颇有深意。“江南江北曾未见”,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扬州后土祠的名种琼花,“天下无二本”外人本难得见;二是琼花初开,当地长官便即剪下来,“以金瓶飞骑进之天上(皇宫)”、“分致贵邸”,故即使是在她的产地扬州(江北)和传送地临安(江南),一般人也难得一见。这样,琼花与世人隔绝,她的“芳心高洁”无人得知,而她的心与淮山之春相联。道出“芳心”二字词人于此不能无寄托,这也是词人的心。淮山,指盱眙军的都梁山,在南宋北界的淮水旁。琼花生长的江淮地区,胡尘弥漫,兵戈挠攘,丝毫没有春天的气息。琼花开放、凋零,年复一年,而边塞将士疲弊不堪,不能出兵北上,壮志难酬,琼花也为之浩叹。
接下来“金壶翦送琼枝”,即言小序中所记载的地方长官每逢琼花盛开即以飞骑传送到临安皇宫中,供皇帝妃嫔们观赏。“一骑红尘”,化用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将度宗飞骑传琼花与唐明皇飞骑传荔枝作比。作者借古讽今,规劝统治者不要再沉湎声色,否则将招致覆亡之祸。“韶华正好”二句承上意,谓琼花正值盛正,被进贡到临安,能够为都城的观赏者们所赏识,也算是件幸事。全篇结构谨密,盘旋而下,至此忽出一闲笔颇有意味。
所谓“旧事”,当包括古往今来诸多酣玩误国的历史教训,尤其指隋炀帝为了观赏扬州琼花,开凿运河,千里南巡,游宴无度,最终身死国亡,宗庙丘墟。当年徜徉于扬州发兴亡之慨叹的诗人杜牧久已作古,无数治乱兴衰的往事,琼花都历历在目,一切仿佛是昨事。而现在又有人在重演悲剧!作者痛心疾首,竟至无话可说。最后三句,“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只是说了这么一句:琼花的故乡扬州,当年曾经十分繁华。“一梦扬州”本于杜牧诗《遣怀》“二十四桥明月”化于杜牧诗《寄扬州韩绰判官》,淡淡一笔,却发人深醒,令人扼腕。
《瑶花慢·朱钿宝玦》作者简介
周密 (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蘋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落籍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一说其祖后自吴兴迁杭州,周密出生于杭州。宋宝祐(1253—1258)间任义乌令(今属浙江)。宋亡,入元不仕。
周密擅长诗词,作品典雅浓丽、格律严谨,亦有时感之作。能诗,擅书画。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时人称为“二窗”。与邓牧、谢翱等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