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房的自创诗歌一
我有一个家
里面有一个小小的书房
书房里盛满知识
像鲜花盛开的海洋
从莎士比亚
到柏拉图
从古埃及
到美洲大陆
每时每刻我都可以尽情地翱翔
可以静静的看着窗外
那里有云层、夕阳
美丽的晚霞
映照着我的脸庞
我窃喜
未来的方向如此充满希望
更惊喜的是
你始终在我身旁
我们总是一起
静静的呆在家里的书房
有同一个梦想
肩并肩的走向远方
关于书房的自创诗歌二
我有一个书房
我有一个书房,
房里有一堵墙,
墙里是宝玉和林妹妹缠绵,
墙外是白云对清风的眷恋。
我有一个书房,
墙上有一扇窗,
窗里有棋云书海,
窗外是菊蕊荷香。
我有一个书房,
窗边有一个人儿,
心里是丫头满满的思念,
嘴角是相思淡淡的弧线。
我有一个书房,
沐浴晨露,依傍夕阳。
【季羡林《我的书斋》内容简介】
我们要的是真正的谦虚,做学问更是如此。如果一个学者,不管是年轻的,还是中年的、老年的,觉得自己的学问已经够大了,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了,他就不会再有进步。《我的书斋》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我经常处在这种心理矛盾中。别人对我的赞誉,我非常感激;但是,我并没有被这些赞誉冲昏了头脑,我头脑是清楚的。
我一生勤奋不辍,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但一遇到一个必须深入或更深入钻研的问题,就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有时候不得不临时抱佛脚。
人们都承认,自知之明极难;有时候,我却觉得,自己的“自知之明”过了头,不是虚心,而是心虚了。因此,我从来没有觉得自满过。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一九一一年八月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农民家庭。他六岁离开父母,往济南依靠叔父为生,在那里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一九三。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一九三四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一九三五年被录取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是年秋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一九四一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自一九五四年起,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等职。 季羡林先生学术研究领域广泛,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敦煌学等。此外,季羡林先生还写有大量散文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
【季羡林《我的书斋》精彩书摘】
我的书斋
最近身体不太好;内外夹攻,头绪纷
我确实有个书斋,我十分喜爱我的书斋。这个书斋是相当大的,大小房间,加上过厅、厨房,还有封了顶的阳台,大大小小,共有八个单元;册数从来没有统计过,总有几万册吧。在北大教授中,“藏书状元”我恐怕是当之无愧的;而且在梵文和西文书籍中,有一些堪称海内孤本。我从来不以藏书家自命,然而坐拥如此大的书城,心里能不沾沾自喜吗?
我的藏书都像是我的朋友,而且是密友。我虽然对它们并不是每一本都认识,它们中的每一本却都认识我。我每一走进我的书斋,书籍们立即活跃起来,我仿佛能听到它们向我问好的声音,我仿佛能看到它们向我招手的情景。倘若有人问我,书籍的嘴在什么地方?而手又在什么地方呢?我只能说:“你的根器太浅,努力修持吧。有朝一日,你会明白的。”
我兀坐在书城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
我的书友每一本都蕴涵着无量的智慧。我只读过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智慧我是能深深体会到的。没有读过的那一些,好像也不甘落后,它们不知道是施展一种什么神秘的力量,把自己的智慧放了出来,像波浪似涌向我来。可惜我还没有修炼到能有“天眼通”和“天耳通”的水平,我还无法接受这些智慧之流。如果能接受的话,我将成为世界上古往今来最聪明的人。我自己也去努力修持吧。
我的书友有时候也让我窘态毕露。我并不是一个不爱清洁和秩序的人;但是,因为事情头绪太多,脑袋里考虑的学术问题和写作问题也不少,而且每天都收到大量的寄来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以及信件,转瞬之间就
我盼望有这样一个书斋。
1993年6月22日
藏书与读书
有一个平凡的真理,直到
什么叫书?我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下定义。我们姑且从孔老夫子谈起吧。他老人家读《周易》,至于韦编三绝,可见用力之勤。当时还没有纸,文章是用漆写在竹简上面的,竹简用皮条
后来发明了纸。这一来写书方便多了;但是还没有发明印刷术,藏书和读书都要用手抄,这当然也不容易。如果一个人抄的话,一辈子也抄不了多少书。可是这丝毫也阻挡不住藏书和读书者的热情。我们古籍中不知有多少藏书和读书的故事,也可以叫做佳话。我们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古籍中寄托的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历千年而不衰,我们不能不感谢这些爱藏书和读书的先民。
后来我们又发明了印刷术。有了纸,又能印刷,书籍流传方便多了。从这时起,古籍中关于藏书和读书的佳话,更多了起来。宋版、元版、明版的书籍被视为珍品。历代都有一些藏书家,什么绛云楼、天一阁、铁琴铜剑楼、海源阁等等,说也说不完。有的已经消失,有的至今仍在,为我们新社会的建设服务。我们不能不感激这些藏书的祖先。
至于专门读书的人,历代记载更多。也还有一些关于读书的佳话,什么
这样藏书和读书的风气,其他国家不能说一点没有;但是据浅见所及,实在是远远不能同我国相比。因此我才悟出了“中国是世界上最爱藏书和读书的国家”这一条简明而意义深远的真理。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有极大一部分是通过书籍传流下来的。到了今天,我们全体炎黄子孙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每个人都回避不掉的。我们必须认真继承这个世界上比较突出的优秀传统,要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上无愧于先民,下造福于子孙万代。
一九九一年七月五日
我和北大图书馆
我对北大图书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潜伏在我的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过。最近图书馆的领导同志要我写一篇讲图书馆的文章,我连考虑都没有,立即一口答应。但我立刻感到有点吃惊。我现在事情还是非常多的,抽点时间,并非易事。为什么竟立即答应下来了呢?如果不是心中早就蕴藏着这样一种感情的话,能出现这种情况吗?
山有根,水有源,我这种感情的根源由来已久了。
一九四六年,我从欧洲回国。出国将近十一年,在落叶满长安(长安街也)的深秋季节,又回到了北平。在北大工作,内心感情的波动是难以形容的:既兴奋,又寂寞;既愉快,又惆怅。然而我立刻就到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这就是北大图书馆。当时我单身住在红楼,我的办公室(东语系办公室)是在灰楼。图书馆就介乎其中。承当时图书馆的领导特别垂青,在图书馆里给了我一间研究室,在楼下左侧。窗外是到灰楼去的必由之路,经常有人走过,不能说是很清静。但是在图书馆这一面,却是清静异常。我的研究室左右,也都是教授研究室,当然室各有主,但是颇少见人来,所以走廊里静如古寺,真是念书写作的好地方。我能在奔波数万里、扰攘十几年,有时梦想得到一张一尺见方的书桌而渺不可得的情况下,居然有了一间窗明几净的研究室,简直如坐天堂,如享天福了。当时我真想咬一下自己的手,看一看自己是否是做梦。
研究室的真正要害还不在窗明几净——当然,这也是必要的——而在有没有足够的书。在这一点上,我也得到了意外的满足。图书馆的领导允许我从书库里提一部分必要的书,放在我的研究室里,供随时查用。我当时是东语系的主任,虽然系非常小,没有多少学生,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仍然有一些会要开,一些公要办,所以也并不太闲。可是我一有机会,就遁入我的研究室去,“躲进小楼成一统”,这地方是我的天下。我一进屋,就能进入角色,潜心默读,坐拥书城,其乐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也。我回国以后,由于资料缺乏,在国外时的研究工作,无法进行,只能有多大碗,吃多少饭,找一些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又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题目,来进行研究。北大图书馆藏书甲全国大学,我需要的资料基本上能找得到,因此还能够写出一些东西来。如果换一个地方,我必如车辙中的
书屋走进生活书香温馨你我主题征文【篇一】
在闻到书香的那一刻,人生才算是真正的开始。
我很幸运,天生就比别人起步要早,半岁会说话,一岁会走路,三岁多就能识字。因此,我能比别人更早地去品味书香。一丝、一缕、一抹……书香不断地沁入我的心房,让我的心灵得到世间最纯洁的洗礼。
书香多情。我并不像古人那样痴迷于灯下闲读、红袖添香的乐趣之中,我只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翻开书本,让那一丝恒久弥新的书香,飘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感到淡泊透彻。当外面酷暑难耐时,我依旧在为唐玄宗给杨贵妃千里送荔枝的行为感叹不已;当外面风和日丽时,我却沉迷于“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伤感之中;当周围雪花纷飞时,我又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生机……
书香伴我成长。刚闻到书香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在身边,他们爱抚着我,时而摸摸我的小脸蛋儿,时而敲敲我的小脑壳。在阳光下,爸爸妈妈的笑脸显得格外灿烂。记得当年,庭院里的枇杷花也都散发着浓郁的书香。
八岁那年,家里发生了变故,爸爸因脑溢血不幸去世。幼小的我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依然我行我素。偶尔犯了错误,也会把这当做理由来辩解。后来,我又迷上了游戏,整日坐在电脑前拼命地打键盘。很后悔当初那段时光,书香在我的生命中陨落了。
如今,我又重拾书香,在细心品味书香的那一刻,我醒悟了。我知道,一个浴火重生的我,在迈着坚定的步伐走来,我将微笑着,去拥抱未来!
愿你也能在某个时刻,翻开书本,细细地品味着那一缕陪伴你成长的书香。
书屋走进生活书香温馨你我主题征文【篇二】
与一本好书相遇,于是我看见了一瞬间的永恒。
难忘,与书香相伴的每一秒每一分,有过会心的微笑,有过感伤的泪水。就让我聆听书籍带来的快乐,嗅出那一缕缕沁人心脾的清香。
懵懂年代,总喜欢趴在妈妈的膝间,听她读《飞鸟集》。短小的诗句充斥在淡淡的方言之中,我的心中总充满了莫名的小快乐。还记得其中这样的一句:“上帝的右手是慈爱的,但他的左手却是严厉的。那时候的我不懂得其中的含义,只记得妈妈抚摸着我的额头喂我喝药;卷起书本,怒叱我,让我抓紧时间背书……
上小学后,我渐渐地接触了名著,品位更多的精神食粮。读《红楼梦》我
多少仁人志士,哪个不是博览群书?哪个不是才华横溢?一代才子纪晓岚,一代伟人为我们做出了酷爱读书的榜样。我们热爱读书,因为书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们热爱读书,因为书让我们了解到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我们热爱读书,因为书使我们的童年飘逸书香......
回首读书的日子,充实、多彩、快乐。一路走来,书香一直伴随我左右,我愿和书籍相伴,与书香相随。
让书香飘逸生活!
书屋走进生活书香温馨你我主题征文【篇三】
与一本好书相遇,于是我看见了一瞬间的永恒。
难忘,与书香相伴的每一秒每一分,有过会心的微笑,有过感伤的泪水。就让我聆听书籍带来的快乐,嗅出那一缕缕沁人心脾的清香。
懵懂年代,总喜欢趴在妈妈的膝间,听她读《飞鸟集》。短小的诗句充斥在淡淡的方言之中,我的心中总充满了莫名的'小快乐。还记得其中这样的一句:“上帝的右手是慈爱的,但他的左手却是严厉的。那时候的我不懂得其中的含义,只记得妈妈抚摸着我的额头喂我喝药;卷起书本,怒叱我,让我抓紧时间背书……
上小学后,我渐渐地接触了名著,品位更多的精神食粮。读《红楼梦》我体会到了林黛玉“红绡香断”的凄惨,读《水浒传》我感受到了梁山一百零八将的豪迈,读《西游记》我佩服孙悟空的忠诚,读《三国演义》我懂得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多少仁人志士,哪个不是博览群书?哪个不是才华横溢?一代才子纪晓岚,一代伟人为我们做出了酷爱读书的榜样。我们热爱读书,因为书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们热爱读书,因为书让我们了解到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我们热爱读书,因为书使我们的童年飘逸书香......
回首读书的日子,充实、多彩、快乐。一路走来,书香一直伴随我左右,我愿和书籍相伴,与书香相随。
让书香飘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