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喜鹊桥成催凤驾,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
2、赤霜袍烂飘香雾。喜色成春煦。
3、喜凌波、素袜逢迎,领略当歌深意。
4、象服华年两鬓青。喜逢生日是嘉平。
5、惊晓日,喜春迟。
6、一笑对西风,喜人与、花容俱好。
7、喜秋晴。淡云萦缕,天高群雁南征。
8、喜冰澌初泮,微和渐入、东郊时节。
9、喜鹊填河仙浪浅。云軿早在星桥畔。
10、想玉人、归何处。喜鹊几回薄无据。
11、喜入秋波娇欲溜。脉脉青山两眉秀。
12、喜兰亭修禊,郊坰忺出。
13、帘卷香凝人笑喜,应是瀛洲仙谪。
14、喜慕英雄士,赐金缯。
15、粉泪怨离居。喜子垂窗报捷书。
16、江亭夜语。喜见京华新样舞。
17、迎日喜葵倾。倾葵喜日迎。
18、把作寒梅看,喜风来偏惹。
19、喜欢为地醉为乡,饮客不来但自酌。
20、犀麈流连。喜见清蟾似旧圆。
21、喜清时、衔杯乐圣,未饶绿野堂边。
22、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
23、转蕙风光柳弄柔。喜气与春游。
24、尽欢陪舜乐,喜赞尧仁。
25、红旌绛旆迎星传。喜气欢声远。
26、喜入繁红,坐来开尽不须吹。
27、喜气欢容,光生玉斝,香霏金兽。
28、喜揽澄清辔,能同载酒船。
29、龙孙受戏碧波涛,喜动清风发。
30、故人相过,喜雪舞祥霙。
31、喜气拥朱门,光动绮罗香陌。
32、帖报泥金,喜信归来俱捷。
33、清夜灯前花报喜。心随社燕凉风起。
34、喜西园放钥。对燕寝香润,棠阴寒薄。
35、喜连宵、四郊春雨。
36、惹鬓蛛丝新有喜,窥窗月彩旧相从。
37、灯火熙熙来稚老。喜逢灯夕都齐到。
38、喜得东风收卷尽,依就追还。
39、荫纹禽、喜欢相逐。
40、绣衣牵彩衣,喜庆相重叠。
41、喜气已津津。平反一笑春。
《春夜喜雨》,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古诗书法一
春夜喜雨古诗书法二
译文和注释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
1、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0、重:读作zhòng(重在這里的意思是:沉重。所以读作第四声。)
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鉴赏
杜甫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诗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当时,诗人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经过长期颠沛流离和饱经忧患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对成都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少吟咏它们的诗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這就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水槛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春乃发生”。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這两句诗,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杜甫作诗常常如此。這里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接着,第三、四两句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因为好雨下在夜里,故诗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雨细而不能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它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当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這恰如仇兆鳌所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卷十)
第五、六两句是进一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野径”指田野间的小路,是指地上;“云”是指天空。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浓云密布,群星潜藏,月色无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正说明雨意正浓。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并且显得格外明亮。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诗人在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這种景象。而在這种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诗人自己惊喜的感情。
最后两句是写雨后晓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霁,整个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头来。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至此,诗人对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于是“花重锦官城”的诗句冲口进发而出,真是“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说:“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這首诗题虽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显然,诗人這种感情的产生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有其现实基础。据史书记载,在他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带就有严重灾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纪》)。因此,杜甫一听到雨声,就感到无限喜悦,這喜悦恰好反映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
1.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0.重:读作zhò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重。所以读作第四声。)
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鉴赏
杜甫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诗篇之一,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所传诵;当时,诗人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经过长期颠沛流离和饱经忧患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对成都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少吟咏它们的诗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首先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为什么是“好雨”呢?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这就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水槛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春乃发生”。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这两句诗,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杜甫作诗常常如此。这里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接着,第三、四两句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因为好雨下在夜里,故诗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雨细而不能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它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当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这恰如仇兆鳌所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卷十)
然后第五、六两句是进一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野径”指田野间的小路,是指地上;“云”是指天空。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浓云密布,群星潜藏,月色无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正说明雨意正浓。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并且显得格外明亮。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诗人自己惊喜的感情。
最后两句是写雨后晓景神来之笔。明明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霁,整个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头来。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至此,诗人对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于是“花重锦官城”的诗句冲口进发而出,真是“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说:“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这首诗题虽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显然,诗人这种感情的产生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有其现实基础。据史书记载,在他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带就有严重灾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纪》)。因此,杜甫一听到雨声,就感到无限喜悦,这喜悦恰好反映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