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以后,各地的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没有多久,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陈胜派兵遣将分头去接应各地起义,他们节节胜利,占领了大批地方。但是因为战线长,号令不统一,有的地方被六国旧贵族占了去。起义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
陈胜派出周文率领的起义军向西进攻,很快攻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逼近秦朝都城咸阳。秦二世惊慌失措,赶快派大将章邯(音hán)把在骊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隶放了出来,编成一支军队,向起义军反扑。原来的六国贵族各自占据自己的地盘,谁也不去支援起义军。周文的起义军孤军作战,终于失败。吴广在荥阳被部下杀死。起义后的`第六个月,陈胜在撤退的路上被叛徒杀害了。
陈胜、吴广虽然死了,可是由他们点燃起来的反抗秦朝的那把火正在到处燃烧。在南方的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声势更大。
在会稽郡起兵的是项梁和他的侄儿项羽。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楚国被奏国大将王翦攻灭的时候,项燕兵败自杀。项梁老想恢复楚国。他的侄儿项羽身材魁梧,又挺聪明,项梁亲自教他念书识字。可是项羽才学了几天,就不愿学下去。项梁又教他学剑,项羽学了一阵子,也扔下了。
项梁很生气,可项羽满不在乎地说:“念书识字有什么用处?学会了,不过记记自己的名字;剑学好了,也只能跟几个人对杀,没什么了不起。要学,就要学打大仗的本领。”
项梁听他的口气不小,就把祖传的兵书拿出来,给他学。项羽一听就懂,可是略略懂得个大意,又不肯深入钻下去了。项梁本是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因为跟人结了冤仇,避到会稽郡吴中来。吴中的年青人见他能文能武,都很佩服他,把他当老大哥看待。项梁也教他们学兵法,练本领。
这回儿,他们听到陈胜起义,觉得是个好机会,就杀了会稽郡守,占领了会稽郡。不到几天,拉起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因为这支队伍里大都是当地的青年,所以称为“子弟兵”。
项梁、项羽带着八千子弟兵渡过江,很快打下了广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接着又渡过淮河,继续进军。一路上又有各地方的起义队伍来投奔项梁,和他们联合起来。
第二年,有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由刘邦带领,来投靠项梁。
刘邦本来是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在秦朝统治下,做过一名亭长(秦朝十里是一亭,亭长是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
有一次,上司要他押送一批民伕到骊山去做苦工。他们一天天赶路,每天总有几个民伕开小差逃走,刘邦要管也管不住。但是这样下去,到了骊山也不好交差。
有一天,他和民伕们一起坐在地上休息。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去做苦工,不是累死也是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乡。我现在把你们放了,你们自己去找活路吧!”
民伕们感激得直流眼泪,说:“那您怎么办呢?”
刘邦说:“反正我也不能回去,逃到哪儿是哪儿。”
当时,就有十几个民伕情愿跟着他一起找活路。刘邦同十几个民伕逃到芒砀山躲了起来。过了几天,聚集了一百多人。
沛县县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知道刘邦是个好汉,很同情他,暗暗地跟他们来往。
赶到陈胜打下了陈县,萧何和沛县城里的百姓杀了县官,派人到芒砀山把刘邦接了回来,请他当沛县的首领。大家称他沛公。
刘邦在沛县起兵以后,又招集了两三千人,攻占了自己的家乡丰乡。
接着他带了一部分队伍攻打别的县城,不料留在丰乡的部下叛变。刘邦得到这个消息,要回去攻打丰乡,可是自己的兵力不足,只好往别处去借兵。
他到了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正好张良也带着一百多人想投奔起义军。两人遇在一起,很谈得来。他们一商量,觉得附近的起义队伍中,只有项梁声势最大,决定去投奔项梁。
项梁见刘邦也是一个人才,就拨给他人马,帮助他收回丰乡。从此,刘邦、张良都成了项梁的部下。
陈胜、吴广等主要起义领袖死了以后,由于各地起义的领导权都落在旧六国贵族手里,彼此争夺地盘,闹得四分五裂。秦国的大将章邯、李由,想趁机会把起义军一个个击破。
在这个紧要关头,项梁在薛城召开了会议,决心把起义军整顿一下。为了扩大号召,项梁听了谋士范增的意见,把流落在民间的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找了来,立为楚王。因为楚国人对当年楚怀王受骗死在秦国,一直为他抱不平。为了提高号召力,大家把他的孙子仍称作楚怀王。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古诗注释】
①刘邦平英布[英布,?—公元前196年,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
②威:威力;威武。加:凌驾。
③“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④“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⑤安得:怎样得到。
【大风歌古诗译文】
大风刮起来了,
云随着风
我威武平天下,荣归故乡。
怎样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
【大风歌写作背景】
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在前195年,他出兵东征,平定淮南王
大风歌印章
顺治十七年,富阳典史孙某解饷北上,穿过高邮时,见湖中夜间有光,命人在水中搜索,得玉玺一枚。玉玺方四寸六分,盘龙双钮,辨其
康熙四年十月初八,
【大风歌赏
刘邦得以战胜项羽,是依靠许多支军队的协同作战。这些军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但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项羽失败后,如果这些军队联合起来反对他,他是无法应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军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然后再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陆续消灭。在此过程中,不免遇到顽强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
假如说项羽的《
姑且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
说白了,刘邦是一个恶棍式的物,而项羽则是一位十足的大英雄!
刘邦在槔城战败后不顾二千宫女和老父之安危独自逃跑。乃不仁不义之举矣。刘邦在二次战败槔城时也是只身只顾逃命,而对于守城将士之生命则全然不顾啊。刘邦在和项羽达成了楚河汉界之后在项羽将其老父和妻子归还与他之时又派兵追杀,此乃出尔反尔的小人动作矣!
刘邦就象一只无懒的猎狗般紧紧地咬着要和项羽作战,实际上又打不赢,在他和项羽作战的几年中就从来没有打赢过项羽,所做的,也只是一些计谋罢啦。
刘邦是在时时处处地算计着项羽,而项羽则对于刘邦的为人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认清楚此人之阴险和狡猾矣。就是到了最后,还是将其父和妻子归还于他,认为他会说话算话,会两相里相安无事哩。而项羽则是大大地真性情和真英雄也。先是项羽他武功盖世,从来就是战无不胜!
先不说他将秦军打的大败,就是在以后的历次战斗从来都是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而之所以最后败给了小人刘邦,则完全是刘邦这只猎狗采取了猎狗战术,先将四下点占领之,形成了猎狗的包围战术,而让项羽成四面受敌之态势,于是乎,英雄项羽空有一身武艺和大队的人马,
在既无外援又无粮草的情况下,被刘邦这只紧跟其后的猎狗逼得无法而败北者也。由此看来,一个人若想成事,不旦应该自身过硬,更重要的,还应该甘当小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此,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哩。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一个人只要有了这种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因而,在每当遇到了问题和不顺利之时就能够多多听取有识之士的意见,并能够从中吸取到有用的营养,则你就必定是常胜和最后的胜利者也。这一点对于一个人来讲是成就大事的先决条件和内在的因素啊。如若不是这样,则一个处处自命不凡和自以为是的人,则必将在人生的旅途中败下阵来,则事业也就谈不上顺利,而这个人既使有着天大的抱负和理想,则必定是不会成功也。
一个人,既要有着远大之理想,同时又有着良好的素质,则大事可成矣!当然,在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怎样去分析和利用各种的信息,则也是要动一番脑子才成;但我想,只要你甘当小学生,又在你干事情时用心来思考,则你的心中很自然地就会知道真理的所在了。如此,大事可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