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开头的诗句三句汇编56句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以数字开头的诗句三句汇编56句

1. 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胡笳十八拍》

2.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望岳》

3.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从军行》

4.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满江红·怒发冲冠》

5.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6.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寻寻觅觅》

7. 二十里间云不断,岂容一点市麈来。《杂兴》

8.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淮左名都》

9. 二万九千日力,四百八旬甲子,酿此杰魁人。《水调歌头·山岳会元气》

10. 二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水调歌头·折尽武昌柳》

11. 三山老子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鹧鸪天·插脚红尘已是颠》

12. 三楚诗书帅,人物压中州。《水调歌头·三楚诗书帅》

13. 一点英雄气,四顾浩无边。《水调歌头·天地锺奇秀》

14.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胡笳十八拍》

15.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胡笳十八拍》

16. 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胡笳十八拍》

17. 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胡笳十八拍》

18. 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胡笳十八拍》

19. 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胡笳十八拍》

20. 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胡笳十八拍》

21.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

22. 三度花攒五马,一笑毫挥万字,何处不恩波。《水调歌头·玉斧折丹桂》

23. 二年江海路,空负种花心。《临江仙·手种千株桃李树》

24. 一断音尘。泪眼花前只见春。《减字木兰花·春容秀润》

25.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26. 一掬天和金粉腻。莲子心中,自有深深意。《蝶恋花·一掬天和金粉腻》

27. 一觉年华春梦促。往事悠悠,百种寻思足。《蝶恋花·翠苑红芳晴满目》

28.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

29.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0.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

31.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长恨歌》

32.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长恨歌》

33.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长恨歌》

34. 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蝶恋花·一颗樱桃樊素口》

35.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蝶恋花·雨後春容清更丽》

36. 一别姑苏已四年。秋风南浦送归船。《浣溪沙》

37. 二年得趁花前约,潘鬓缘愁恐更华。《鹧鸪天·醉阅东风百种花》

38.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39.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淳熙丙申正日》

40.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41.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咏怀》

42.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

43.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

44. 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蝶恋花·泛泛东风初破五》

45. 一梦江湖费五年。归来风物故依然。《浣溪沙》

46.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三、教学时数:2教时(总第      课时)

四、教学日期:

五、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教时: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入题:

1、勾勒诗歌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2、乐府双璧:《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3、《孔雀东南飞》简介(见课文)

补充:《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二、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  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三、归纳“相”、“自”、偏义复词的用法

(一)“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二)偏义复指

①昼夜勤作息                 ②勤心养公姥            ③我有亲父兄

④逼迫有弟兄                 ⑤其日牛马嘶

(三)“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  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归纳部分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例:                古义                     今义

汝岂得自由

虽与府吏要

可怜体无比

适得府君书

却与小姑别

千万不复全

好自相扶将

何意出此言

举手长劳劳

奄奄黄昏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梯度学练》第一课时练习

2、熟读全诗,并背诵规定的片断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分析诗歌的赋比兴的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刘兰芝是一个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温顺善良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焦母听到后“槌床便大怒”。后来不得不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最后的辞别母亲与“自挂东南枝”的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反抗性格。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爱情毫无同情和认识,独断专行。对儿子,她一会儿恶语威胁,一会儿又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丑恶本质。

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所说话的态度既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又见利忘义,不顾兄妹亲情。其尖酸刻薄,冷醒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的面孔。

二、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

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三、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可参照《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五、细节鉴赏: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

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

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原文】

一去二三里(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注释】

①去: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创作背景

作者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作者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赏析

开头两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

邵康节(1011—1077),名邵雍,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为生。嘉佑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为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佑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程颐、程颢、张载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为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第二十一卷。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