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出处】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译注1】
夕阳西下,风光无限美好,只是黄昏将到,美好的景色是不会长的。后来用以说明某些事物虽暂时繁荣兴旺,但不久就要衰败没落下去。
【译注2】
夕阳西下时的风光固然无限美好,只是黄昏业已临近,美景即将消失在夜幕中。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晚唐黯淡前途的无限忧虑,情调哀伤。
【全诗】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①乐游原:地名,在古长安南郊,因地势较高,在那里可以看到长安城全貌。
②向晚:傍晚。
③只是:只可惜。
【全诗赏析1】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甚高,四望宽敞,汉宣帝时曾在此建立乐游苑,唐代是游览胜地。诗的前两句点明登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一日傍晚(“向晚”),诗人情绪不佳,于是驱车前往乐游原,以排遣“不适”。首二句平平叙起,承接自然。“夕阳无限好”充满了赞叹之情,“只是近黄昏”则语意转化,流露出对“无限好”的“夕阳”即将沉入暮霭的惋惜之情和美景不常的'感慨。
诗人以精炼浅显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了人们在面对一些即将消逝的美好事物时所产生的共同感受,因而引人共鸣,广为流传。
【全诗赏析2】
乐游原在长安东南,为唐时登览胜地。诗写意不适时登古原遥望夕阳而触发的感受,警策在后两句其所包蕴的深广意境,“夕阳无限好”是一方面,形容美丽的夕阳佳处无限,引人留恋,亦即“人间重晚晴”的意思;另一方面,形容时已黄昏,夕阳转瞬即逝,令人流连怅惘,徒唤奈何!
这就给读者同时提供了乐与悲、存在与消逝、有限与无限等一系列审美对象,任其测之无端,玩之无极。纪昀谓“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同时包含赞美生命、眷念人生和哀挽迟暮的正常老年心态,管世铭谓“消息甚大,为五绝中所未有。”
【全诗赏析3】
李商隐晚年写的一首五绝:“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的古原即乐游原,在长安城东南,地势高而宽敞,是唐代游览胜地。诗人以平易而精炼的语言,表现了灿烂辉煌的金色斜阳之美,意境壮丽而阔大。
在一般人心目中,黄昏夕阳总是同昏暗惨淡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却热烈赞颂“夕阳无限好”,表现出他对夕阳美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使诗的形象非常新鲜,有独创性。这也是此诗的一个特点。
关于后两句的涵义,历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诗人表现他的迟暮之感; 有人说是诗人表现对时光的珍惜; 也有人猜测诗人以夕阳象征唐王朝,寄寓对国事的忧虑; 还有人认为诗中表现了对黄昏、黑夜的厌恶,对阳光的热爱和对光明的追求。诗人融情人景,创造了一个富有丰富暗示性的象征境界,吸引着读者去想象、体味和探究,这正说明此诗达到了单纯与丰富、定向指意与多种含义的统一。它宛如一颗多面体的水晶石,从不同的层面折射出迷人的、绚丽的光色。
《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 夕阳真是无限的美好,只是已临近黄昏时分。
[出典] 李商隐《乐游原》
注:
1、《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注释】
①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② 不适:不悦, 不快。
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 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3、语译:
今天到了傍晚时,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坐上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这时望见将要落山的太阳,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近黄昏,不多时就要消灭了。
4、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5、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6、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从古至今人们多认为意思是:“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
7、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8、乐游原之名,我们并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绝唱《忆秦娥》深深印在我们的“诗的摄相”宝库中,那就是:“……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玉溪恰恰也说是“乐游原上有西风”。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乐游原,创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称“乐游苑”才是,只因地势轩敞,人们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处长安的`东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览。
9、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罗列,那真是如同陆士衡所说“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于玉溪,又何莫不然。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知此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
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或者,东坡的“闲庭曲槛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荡春!”庶乎有神似之处吧?
10、 以往人们把这两句诗理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比喻人到晚年,亦难长久”,当是不确切的。李商隐一生只活了四十六岁,并没有老态龙钟、风烛残年的经历和苦楚,再者说,诗人原本是“意不适”才“登古原”,不可能是专门为了寻找那种感伤、无奈、和叹息吧。另外,把诗词中的“只是”理解为今天的“但是”、“可是”等转折之类的词语也有失对古典诗词的正确理解。从诗人的政治经历和追求,到他的另一首同题诗:“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纵观一生,诗人李商隐一直是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恰恰应该是诗人积极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若果说无奈,那也是对当时腐败的朝廷的无奈。
11、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许多写景诗中,经常出现象“西风残照”那样的意境,最为人称道的这首五言绝句《乐游原》就是其中之一。乐游原本来是西汉宣帝时的乐游苑,位于长安东南,是唐代的游览胜地。据《长安志》记载,这里地势较高,视野开阔。游人站在最高处俯瞰长安,楼阁参差,树木葱翠,凤城佳气,尽收眼底。遥望巍峨雄伟的昭陵和逶迤西去的咸阳古道,令人油然而生思远怀古之情,唐代许多著名诗人在乐游原上游目敞怀,写出不少名句,如李白的“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杜牧的“玉把一挥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都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不衰。
12、可惜,玉谿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谿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1、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
2、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5、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6、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7、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8、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9、好看落日斜衔处,一片春岚映半环。
10、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独立望秋草,野人耕夕阳。
12、飞瀑正拖千幛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13、店青帘疏雨后,遥村红树夕阳间。
14、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15、鸟声幽谷树,山影夕阳村。
1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7、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8、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
19、莫道碧桃花独艳,淀山湖外夕阳红。
20、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1、衰草残阳三万顷。
22、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
23、流连狂乐恨景短。奈夕阳送晚。
24、荷笠带斜阳,青山独远归
2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6、夕阳黯晴碧,山翠互明灭。
27、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28、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
29、阊闾城碧铺秋草,鸟鹊桥红带夕阳。
30、一溪绿水皆春雨,半岸清山半夕阳。
31、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32、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3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5、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36、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3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8、晚日寒鸦一片愁。
39、荷笠带斜阳,青山独远归。
40、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41、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42、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43、日落西山头,人约黄昏后。
44、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
45、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
46、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47、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48、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4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0、天连秋水碧,霞借夕阳红。
51、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52、剩云残日弄阴晴。晚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