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大唐盛世的诗句精练80条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写大唐盛世的诗句精练80条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在一所简陋的屋子里,一群稚嫩的孩子正在摇头晃脑地读着,领读的是一位头发已有些花白的“老夫子”,还戴了一副眼镜。

多么熟悉的场景!多么令人追忆的画面!

这首诗让我回到了那逝去已久的童年时代!

好,煽情就煽到这里吧!

这首诗名叫《登

人们一提到“盛唐气象”,首先想到的大

其实诗人王之涣笔下也有盛唐气象。

王之涣,字季凌,也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而且也会舞剑,常击剑悲歌,其剑术据说跟李白有的一拼。

不过可惜的是,王之涣五十五岁就离开了人世,更让人受不了的是,他只有六首绝句传世。在唐朝诗人的作品数量排行榜中,他肯定倒数,比张若虚略好些。不过好在这六首当中还有一首也是千古绝唱,这就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也写出了盛唐的那种气象,即便写的是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是“唐音”的典型代表。

其实确切地说,王之涣称不上是什么大诗人,但人家绝对是一位名诗人。要知道大诗人不仅要作品多,而且写的诗对当时以及后世都要有深远的影响才行,而名诗人就不一样了,他只要在当时很有名气就行了,数量多不多,对后世有没有影响,这并不重要。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则流传很广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足以证明王之涣在当时是一位名诗人。

话说唐玄宗开元年间,也就是著名的“开元盛世”了,人们的小日子过得都比较滋润,有事没事的都喜欢出去郊游,甚至包括平民百姓,就更别说那些喜欢吟风弄月的诗人了。

这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这哥儿仨凑到一起,准备出去逛逛,喝点小酒。

时值冬日,天空还下着小雪,那是某某年的第一场雪。要知道,古时的长安,冬天那可是很冷的,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诗人的兴致。

这哥儿仨来到了路边的一座旗亭,于是便停了下来,准备喝点小酒,再吹吹牛。

正当他们高谈阔论之际,忽然一辆华丽的马车停靠在旗亭的边上,不一会儿便下来了四位妙龄女子。

三位诗人瞪大眼睛看了个仔细,那家伙,个个花枝招展,长得都跟一朵花似的,后面还有几个跟班的。她们都是梨园的女歌手,也就是教坊里的伶官。她们也有着诗人的雅兴,也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跑出来了。

这下可热闹了,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美女,可把诗人给乐坏了,那还吃什么东西,这一个个的都秀色可餐啦!

不知是哪个人提议,让这几位美丽的神仙姐姐,唱几段时下流行的新曲子怎么样?

这时只听老大哥王昌龄低声对高适、王之涣说:“我等都有诗名,但不知谁高谁低,现在机会来了,这几位美女不是要唱歌嘛!而且唱的是时下的曲子,咱们今天就来比试比试,看看她们唱的都是谁的诗,谁的诗多谁就赢了。”

两位老弟都说:“好,谁怕谁啊!”

说话间,音乐响起,其中一位美女站出来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心中窃喜,并竖起了一根拇指,看吧,这就叫实力。因为这是他的诗。

紧接着又一位美女上来了,只听她唱——

开箧泪沾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这下该轮到高适偷着乐了,因为这是他的诗,他也竖起了一根拇指,表示也中了一首。

我们的王之涣就有点紧张了。

紧接着第三位美女又出场了: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又是王昌龄的,只见他乐得跟个招财猫似的,又竖起了一根拇指。

而王之涣这下可就有点郁闷了,心想:“这有没有搞错,俺成名可比他俩早。”可无论怎么样,这下怕是要丢人了,所以他为了挽回面子,故作不屑一顾地摆手道:“切,这都是些没有品位的潦倒女歌手罢了!唱的都是些俗不可耐的东西,长得还不

好,好,依你。

只见那最漂亮的女子走上来,樱唇初动,玉喉高启,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那叫一个高兴,当即就竖起了大拇指,说:“我没有胡说吧。”

三人均大笑不止。

这“哈哈”的笑声引来了四位美女的不解,于是便走来说:“三位帅哥,你们在笑什么呢?笑得这么开心。”

这三个人便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众位美女大吃一惊,说:“小女子们真是有眼不识神仙,不想三位诗人都在此呢!”于是接下来,他们就同这几位美貌的女子一起吃饭喝酒说笑了,来了个不醉不归。

这就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了,见载于唐人

最后我们来看看王之涣的生平经历。

由于史料缺少的关系,后世的人们对王之涣的身世所知甚少,而从大体上来说,他的生平也比较简单,只知道他祖籍山西太原,在那时候叫晋阳,后来他的五世祖王隆之当了后魏的绛州刺史,所以举家又迁到了绛州,还在今天的山西境内。《唐才子传》上说王之涣是蓟门人,这纯属误解。

王之涣的家世虽然没法跟杜牧家比,但也算可以了,从他曾祖到他父亲,都做过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虽然是小官,但好歹也算一地主。

才子的青年经历一般都这样描述:什么自幼聪颖好学啦,什么二十岁不到就能精研文章了。王之涣不用说,也是这样了。

不过可惜的是,王之涣未能走上科举这条路,也没法跟人家小杜比。所以他也就只能当一些不入流的小官了,比如说,冀州衡水县的主簿;还有就是在家待了十五年之后,又当上了文安郡文安县的县尉。

不过他在任期间,据说干得还是很不错的,以处事公平著称,所以颇受当地老百姓的称道。

再后来,他就染病了,不久之后便去世了,终年五十五岁,葬于洛阳。

可以说,王之涣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不得志的,作为盛唐时期的一位诗人,所流传下来的作品也不多,且只有六首诗,但他的诗却体现出了盛唐时的那种气象,为灿若银河的唐诗国度注入了几颗明珠。

树节,人们都喜欢在这个时节种植花草树木。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有着深厚的情感,不仅喜爱植树种花,而且还留下了许多植树诗文。

尤其是唐朝,植树绿化蔚成风气,不少诗人积极倡导和参加植树活动,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李白写诗回忆所种桃树

749年春,漂游在南京的李白漫步郊外。此时,一望无际的桑田里,茂密的桑树葱葱绿绿,睡眠一冬的蚕儿也开始吐丝了。望着清新如画的江南春色,李白触景生情,思乡、思亲之情油然而生,他挥毫写下了《寄东鲁二稚子》一诗:“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全诗由江南春耕时节写起,继而对自己三年前在家中楼旁栽下的桃树展开描写,由树及人,抒发对儿女的一片想念之情,怀乡土之心、思儿女之情跃然纸上,凄楚动人。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李白以其四溢的才华和敏捷的诗情得到唐玄宗的青睐。唐玄宗招李白供奉翰林,陪侍皇帝左右,写诗文娱乐,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后来,狂傲不羁的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开始纵酒以求昏昏然,玄宗招其上朝,他竟置之不理。他曾醉酒起草诏书,令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这些人都是唐玄宗的宠臣爱妃,经常在皇帝面前谗言诽谤李白,玄宗逐渐疏远他。

李白因在朝中受权贵排挤,怀着抑郁不平的心情离开长安,开始了生平第二次的漫游。当时,李白携妻子许氏、女儿平阳投奔在济宁为官的亲戚,并居住下来。据《太平广记》载:“李白自幼好酒,于兖州习业,平居多饮。又于任城县构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客至少有醒时。邑人皆以白重名,望其里而加敬焉。”其中提到的 “酒楼”即现在的济宁太白楼。李白居济宁期间,他偕同夫人、女儿在太白楼旁亲手栽植桃树。后来,儿子伯禽出生,夫人许氏因病去世。后又娶刘氏女为妻,生子颇黎。没过多久,李白开始到江南漫游。

李白写下《寄东鲁二稚子》一诗时,在南京居住已近三年,畅游在诗情画意的吴地春色里,李白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想到自己浪迹江湖,住无定居的经历,便怀念起老家的田园。不知此时的田园,是谁在耕种。春耕的事已来不及料理,而自己的归期尚茫然无定。李白想起自己临行前亲手栽下的桃树,猜想如今应长得与酒楼一样高了,此情此景,李白更是想起了娇女平阳在树下玩耍嬉戏时的情景,或许此时女儿手折花朵倚在桃树下盼他回家,而他却一别三年没有回来。想到此,李白不由得思绪万千,肝肠寸断。他撕片素帛写下远别思亲的情怀,寄给远在济宁的家人。

杜甫植树和农夫打成一片

760年春天,在成都城西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著名诗人杜甫望着一座新落成的草堂,欣喜不已。尽管不是高楼大厦、琼楼玉宇,但是对于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杜甫来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他抚今追昔,回望自己的坎坷之路,唏嘘不已。

有“诗圣”之称的杜甫一生仕途不顺,758年6月,因受房琯案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

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以后,仍然时时忧虑动荡的局势,但他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愤然写下《夏日叹》:“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这年立秋后,杜甫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759年冬天,杜甫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760年春,在好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建成了这座草堂,杜甫终于有了固定居所。

想到此,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狂夫》一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此时正值春季,杜甫自己动手植树,他四处寻找树苗花草。杜甫在《诣徐卿觅果栽》一诗中描述找寻苗木的情景,“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求得苗木以后,杜甫在草堂前种花植树,饮酒赋诗,酒酣耳热后,竟与当地的庄稼汉、老农夫扳脖子、搂腰,在一起打闹,“相狎荡,无拘检”。

树木栽植好后,杜甫精心管理,细心呵护,修剪、施肥、浇灌,俨然就是一位经验丰富、辛勤劳作的园丁。他在《恶树》一诗中写下自己管理树木的感受:“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

白居易动员忠州百姓一起植树

819年春,一艘大船在长江边的忠州城停泊靠岸,从船上走下来一位中年人,此人就是新任忠州刺史、时年46岁的大诗人白居易。

此时,一辆五马朱轮的专车等候在岸上,按唐朝规定,刺史可乘用此档的专车。然而,忠州连一条能行马车的平路都没有,尽是崎岖陡峭的石磴路,白居易只能徒步而行。

夜晚,在忠州官衙的白居易彻夜难眠,他想到了繁华的京城,曾任左拾遗的白居易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甚至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元和十三年(818年)改为忠州刺史。

819年,白居易被派到忠州,白天行路难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他的眼前,此情此景,他的心情糟糕极了,当晚写下了《初到忠州赠李六》的诗:“好在天涯李使君,江头相见日黄昏。吏人生梗都如鹿,市井疏芜只抵村。一只兰船当驿路,百层石磴上州门。更无平地堪行处,虚受朱轮五马恩。”

抱怨归抱怨,但是作为一方“父母官”的白居易仍然是尽职尽责的。他漫步忠州城时,见四周的山冈满目荒芜,目透十里,发出了“巴俗不爱花,竞春人不来”的感慨。他苦口婆心,动员民众植树栽花,并亲自到城郊和百姓一起栽树种花。他在《东坡种花》一诗中写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购花者,不限桃李梅。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

为了培育管理树苗,他每日带领童仆,除草、中耕、施肥、培土、浇灌。树木成林后,白居易看到自己亲手栽植的树长大成林,种下的花卉争相盛开,喜上眉梢,漫步其间,写了很多寄情于树木、花草的闲适诗,如“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

白居易在调离忠州回京城时,对忠州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感情,依依不舍。即使到了京城为官,仍念念不忘在忠州的植树种花的岁月,他曾在诗中说:“每看阙下丹青树,不忘天边锦绣林。西掖垣中今日眼,南宾楼上去年心。花含春意无分别,物感人情有浅深。最忆东坡红烂漫,耶桃山杏水林檎。”

补白

唐代诗词里的春天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人才辈出,大唐文人纵情抒发春天,因而留下了大量描写春天景致和情感的诗篇,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唐太宗李世民用诗抒发自己的壮阔梦想:“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这首题为《还陕述怀》的诗篇,是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大唐王朝一统天下之后而写。李世民缔造的大唐盛世起航,唐诗的春天也开始了。

大气磅礴的李白,烟花三月,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在热闹非凡的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陆龟蒙说:“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生逢“开元盛世”,国力强盛,人民安乐,李白也好,陆龟蒙也罢,他们在离别之时,虽然怅惘,却不悲伤。在春天的.气息中,他们更多的是梦想和期待。

盛世的繁华,需要诗歌来装点和陪衬,而诗人眼里的春天,正是这盛世的再现,大诗人白居易的《春游》一诗画龙点睛:“上马临出门,出门复逡巡。回头问妻子,应怪春游频。诚知春游频,其奈老大身。朱颜去复去,白发新更新。请君屈十指,为我数交亲。大限言百岁,几人及七旬?我今六十五,走若下坡轮。假使得七十,只有五度春。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此时的白居易年近古来稀却还热衷于春游。可见不论诗人年龄多大,在姹紫嫣红的春天里也按捺不住出游的狂热。

而大唐的少女也来送上她的春之歌。女诗人薛涛信笔拈来:“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草复哀鸣。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簪垂朝镜,春风知不知。”薛涛的这首《春望词》,抒写春日情思,如痴如醉。

这正是大唐盛世的呐喊。在经济繁荣、交通畅达、疆域辽阔的时代,大唐文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们才有了在春季里亲近自然、深入观察、远足而广泛的经历。

唐朝春天的气息也在诗歌中扑面而来。那时的风是这样的:牟融说“正是太平行乐处,春风花下且停骖”;贺知章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商隐说“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那时的雨是这样:孟浩然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维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那时的花是这样的:白居易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杨巨源说“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他们犹如百转歌喉的百灵鸟,在春天日渐蓬勃的气息里,将一腔真情倾注在诗行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引导语:《送严士元》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整首诗弥漫着一层难以言说的冷漠寂寥的情思。

《别严士元》

作者:刘长卿【唐代】

春风倚棹(zhào)阖闾( hé lǘ)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刘长卿,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其诗“清淡悠远”,是大历诗风的代表诗人。

大历年间是盛唐向中唐的过度,“秦砖汉瓦,盛世唐朝”的气象一去不返,杜甫用嘶哑的歌喉,从长安到成都,从成都到江南,一路唱来,把盛唐雄风早已唱的`破败不堪。安史之乱就像一股突起的凛冽寒风,霎时就把人们刮进了万木凋零的萧瑟秋季,在士人心里投下了浓云密布的巨大阴影。

刘长卿一生命运多舛,应试逾十年方第,又两遭贬谪,平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逆境中度过。他的诗歌情调冷落寂寞,又添有惆怅衰飒的心绪,格外凄清悲凉。他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里写到“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其中既有实景,也是深情,除了对百姓困苦的感叹,还深深的透出作者自己的孤独。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整首诗弥漫着一层难以言说的冷漠寂寥的情思,而实质上促使诗人形成这种诗风的,正是因为唐王朝的衰落,是战乱毁掉了这一代士人青年时期意气风发的生活,带来希望幻灭的黯淡现实。

长时间的悒郁寡欢,使长卿总有一种凄凉的心绪充斥胸臆,散发于诗中。他的《听弹琴》,由音乐及人,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了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而这孤独感,在送别之时,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浑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在《饯别王十一南游》中,全篇无一“离”字,只写风光,然末尾一“愁白苹”,却见满腔离情跃然纸上。“青山空向人”,一个空字,不仅仿佛见着友人渐行渐远,也似乎“我”的心,随之而空,悲凉凄切至深。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在《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中,长卿与裴郎中同贬吉州,一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包含了多少对这时态,对这命运的无奈,可谓凄楚之极,然而这愁苦尤显不够,连我们两个同病相怜的人,而今都还要分开,此后青山万里,只剩我这一叶孤舟,真是孤独的不能再孤独。

而在这孤独背后,是伴随着刘长卿清淡悠远的叹息,一逝不返的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