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课题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幽静、恬淡、闲适的心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让我们领略了塞外风光的雄奇壮美和滔滔长江的雄浑壮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写了亡国之君的满腔幽愤和无尽哀愁。
这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篇都有一个共同点: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那什么是意境,如何准确解答诗歌意境鉴赏题呢?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在诗歌意境鉴赏题的回答方面有所突破。
二、什么是意境?(胶片1)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导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好的诗人,常常能够使意境“景中有情,情中含景”。(胶片2)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胶片3)
1. 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营造怎样的意境?
答: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意境:秋夜幽寂清冷。
2. 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教师小结:(1)这首诗有一系列单个的意象,如“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愁,而是通过一系列单个具体的意象,营造了幽寂清冷的意境,表达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表面上这首诗句是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
教师小结:(2)刚才同学们的答题时,有三点值得肯定:一是对诗中所写之景的再现做得很好。二是对感情的把握比较准确。但有一点做得不好,哪一点?接下来我们要共同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准确的概括诗歌的意境。
三、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
毛翰在他《诗美创造学》阐明了一个观点:意象与意境是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他还用一个公式来阐明二者的关系:意境=意象+氛围 (胶片4)
所以我们在思考如何概括意境的特点的时候,可以按以下步骤做:(胶片5)
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一、善解意象。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二、巧析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准确地把握意象的内涵,学会分析意境能有效地提高诗词鉴赏题的得分率。
附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练习题。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意境也称境界,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意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用,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评诗,有“境玄思澹”之语。意境说初见端倪。托名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其后,意境为唐人所重。皎然《诗式》、司空图《诗品》及宋人严羽《沧浪诗话》等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建树,至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集其大成。
什么是意境?
什么是意境?今人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意境的本质
如果说意象入诗,其本质,可以理解为诗人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对生活,对世界进行取样、重组,试图建立一种艺术秩序。那么意境的本质是什么呢?春天的意境,良宵的意境,“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意境,大约就是诗人为心灵自由而营造的精神空间。
但意境本质的这一定义还不完整。这一定义大抵只是属于浪漫主义诗歌的。事实上,意境这一精神空间,并不总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并不总是我们所想创设的。有时,它也会是客观世界所强加给我们的,恰恰是我们所急于逃避的。例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意境,“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的意境,警笛凄厉警犬狂吠的白色恐怖的意境。这往往就是现实主义的意境。诗中营造这种意境,并不表明诗人向往它,而只是慨叹它,无奈它,怨恨它。
追求自由的精神家园,向往理想的精神空间,同时,控诉精神牢笼,逃避人生噩梦,这才是诗歌意境的全部本质。下面我们来欣赏这样一首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相传扬州有二十四座桥,一桥一景,各臻其妙,面者说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亭亭玉立于桥上吹箫,因而得名。诗人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离开扬州之后,仍然魂牵梦绕。这首诗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在扬州为官的友人韩绰:值此秋深月明之际,你在哪座桥上与你的红颜知己们吹箫弹曲呢?这里,将想像中的扬州城的才子佳人欢歌冶游的画面,与传说中的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的动人情景,巧妙地叠印在一起,二十四桥的两种解释皆可通,“玉人”指才子或指佳人也都可解。令人仿佛想见月上中天,晚风习习,吹箫的美人冰清玉洁,依稀听到悦耳的箫声如泣如诉,散布于月光如水的南国秋夜,梦里江山……诗境极为圆融透彻、幻美空灵。
着眼于意境,诗的三种类型
“意境”是一个并列词组。有“境”有“意”。着眼于意境,诗可以分三类:一是主观抒情、直言其意的诗;二是以象寓意的诗,其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相互依存,可谓主客二元结构的诗;三是客观地咏物写景或叙事的诗即无所寄托的纯粹的景物诗或叙事诗。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直抒胸臆,一腔怀才不遇的狂放悲愤之情的尽兴倾诉,满腹报国无门的牢骚不平之气的痛快宣泄,通篇只有黄河之水和镜中白发两个意象,加上曹植当年纵酒使气的一处借景,难以展开诗境,这是一首以“以意胜”的典型之作。下面一篇同样是李白的作品:
忆秦娥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忆秦娥》,由一西京女子于清怨的萧声之中独倚秦楼,见月残柳老而伤春怀旧,进而放眼咸阳古道、汉家陵墓,感受萧瑟秋风、夕阳残照,生出繁华难驻、青春不再、盛极不免其衰的无尽悲慨,其意境恢弘而苍凉,历来为诗家所称道。此种作品,便是“意与境浑”的典型。
诗在客观化道路上越走越远,走过了主观抒情的“意浓境淡”,走过了主客二元的“意与境浑”,便走近了纯客观的“境显意隐”。此时,诗人陶醉于模山范水美景风物之间,忘乎所以,其笔下山水景物只是信笔写来,并不在乎融情寄意,其诗己由表现性作品,一变而成为再现性作品: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刘禹锡《望洞庭》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辽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己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综上,我为大家介绍了有关诗歌意境的有关内容,其实意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概念,这些只是皮毛。大家只有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才能更好的领会诗歌中的意境。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一、诗词鉴赏《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
答案:依次: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 的心情。
答案: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2分)
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春
二、诗词鉴赏《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 __。天净沙是____ __,秋思是散曲的____ __。
2.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 __、____ __、___ 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 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____ 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 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
4.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游子”,“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6.对《天净沙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 秋思》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
2.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3.孤独、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春
4.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5. A 6.B
三、诗词鉴赏《天净沙 秋思》
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 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诗为了烘托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 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
B、 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3.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4.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C )
A、“下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恬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请语”,作品因此更感人。
D、这首小令仅28个字,生动地表下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5.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C)
A. 这首元曲虽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B.“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写出作者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烘托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境。
C.此曲作者是马致远,字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D.此曲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6. 下列错误的一项是(C)
A.全曲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喻为“秋思之祖”。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游子眼中所见,“古道西风瘦马”则是游子自身写照。
C.此曲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以及天涯游子的愁楚悲凉。
D. “夕阳西下”一句动静结合,互相映衬,同时也点明了时间。
7. 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B )
A此曲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副深秋的景色图
B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C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D最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的心情,断肠是全文主旨
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 “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表现了旅人的辛劳。
C. 前三句勾勒出“秋”色,末二句点出了“旅”思。
D. 这首散曲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
9. 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C )
A. 本文前四句写景,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B. 本文使用众多意象来表达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C. 本文采用悲春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D. 本文只用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旅人凄苦的心境。
10.选出正确的一项 ( B )
A. 本文以景托情,寓景于情,刻画出游子凄苦、悲凉的心境。
B. 末句“断肠人在天涯”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成为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C. 本文运用极其华丽、复杂的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D. 全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使作品更加动人。
11.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景象,是那么的幽美恬静,使得天涯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2.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C)
A此曲写出了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B秋思是曲牌名,天净沙是题目
C此曲共描绘了九种景物,刻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
D此曲被誉为“春思之祖”
13. 选项错误的是(D)
A.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
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B. 全诗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C. 此曲以九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D. 秋郊夕照图抒发了游子回归故乡的喜悦之情 (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4. 选出正确的一项 ( D )
A.“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B.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等。
C.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D.全曲前两句写眼中所见,第三句是对游子自身境况的描述,最后两句直抒游子的心理感受。
一、导入课题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幽静、恬淡、闲适的心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让我们领略了塞外风光的雄奇壮美和滔滔长江的雄浑壮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写了亡国之君的满腔幽愤和无尽哀愁。
这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篇都有一个共同点: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那什么是意境,如何准确解答诗歌意境鉴赏题呢?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在诗歌意境鉴赏题的回答方面有所突破。
二、什么是意境?(胶片1)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导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好的诗人,常常能够使意境“景中有情,情中含景”。(胶片2)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胶片3)
1. 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营造怎样的意境?
答: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意境:秋夜幽寂清冷。
2. 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教师小结:(1)这首诗有一系列单个的意象,如“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愁,而是通过一系列单个具体的意象,营造了幽寂清冷的意境,表达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表面上这首诗句是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
教师小结:(2)刚才同学们的答题时,有三点值得肯定:一是对诗中所写之景的再现做得很好。二是对感情的把握比较准确。但有一点做得不好,哪一点?接下来我们要共同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准确的概括诗歌的意境。
三、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
毛翰在他《诗美创造学》阐明了一个观点:意象与意境是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他还用一个公式来阐明二者的关系:意境=意象+氛围 (胶片4)
所以我们在思考如何概括意境的特点的时候,可以按以下步骤做:(胶片5)
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一、善解意象。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二、巧析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准确地把握意象的内涵,学会分析意境能有效地提高诗词鉴赏题的得分率。
附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练习题。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意境也称境界,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意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用,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评诗,有“境玄思澹”之语。意境说初见端倪。托名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其后,意境为唐人所重。皎然《诗式》、司空图《诗品》及宋人严羽《沧浪诗话》等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建树,至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集其大成。
什么是意境?
什么是意境?今人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意境的本质
如果说意象入诗,其本质,可以理解为诗人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对生活,对世界进行取样、重组,试图建立一种艺术秩序。那么意境的本质是什么呢?春天的意境,良宵的意境,“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意境,大约就是诗人为心灵自由而营造的精神空间。
但意境本质的这一定义还不完整。这一定义大抵只是属于浪漫主义诗歌的。事实上,意境这一精神空间,并不总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并不总是我们所想创设的。有时,它也会是客观世界所强加给我们的,恰恰是我们所急于逃避的。例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意境,“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的意境,警笛凄厉警犬狂吠的白色恐怖的意境。这往往就是现实主义的意境。诗中营造这种意境,并不表明诗人向往它,而只是慨叹它,无奈它,怨恨它。
追求自由的精神家园,向往理想的精神空间,同时,控诉精神牢笼,逃避人生噩梦,这才是诗歌意境的全部本质。下面我们来欣赏这样一首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相传扬州有二十四座桥,一桥一景,各臻其妙,面者说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亭亭玉立于桥上吹箫,因而得名。诗人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离开扬州之后,仍然魂牵梦绕。这首诗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在扬州为官的友人韩绰:值此秋深月明之际,你在哪座桥上与你的红颜知己们吹箫弹曲呢?这里,将想像中的扬州城的才子佳人欢歌冶游的画面,与传说中的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的动人情景,巧妙地叠印在一起,二十四桥的两种解释皆可通,“玉人”指才子或指佳人也都可解。令人仿佛想见月上中天,晚风习习,吹箫的美人冰清玉洁,依稀听到悦耳的箫声如泣如诉,散布于月光如水的南国秋夜,梦里江山……诗境极为圆融透彻、幻美空灵。
着眼于意境,诗的三种类型
“意境”是一个并列词组。有“境”有“意”。着眼于意境,诗可以分三类:一是主观抒情、直言其意的诗;二是以象寓意的诗,其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相互依存,可谓主客二元结构的诗;三是客观地咏物写景或叙事的诗即无所寄托的纯粹的景物诗或叙事诗。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直抒胸臆,一腔怀才不遇的狂放悲愤之情的尽兴倾诉,满腹报国无门的牢骚不平之气的痛快宣泄,通篇只有黄河之水和镜中白发两个意象,加上曹植当年纵酒使气的一处借景,难以展开诗境,这是一首以“以意胜”的典型之作。下面一篇同样是李白的作品:
忆秦娥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忆秦娥》,由一西京女子于清怨的萧声之中独倚秦楼,见月残柳老而伤春怀旧,进而放眼咸阳古道、汉家陵墓,感受萧瑟秋风、夕阳残照,生出繁华难驻、青春不再、盛极不免其衰的无尽悲慨,其意境恢弘而苍凉,历来为诗家所称道。此种作品,便是“意与境浑”的典型。
诗在客观化道路上越走越远,走过了主观抒情的“意浓境淡”,走过了主客二元的“意与境浑”,便走近了纯客观的“境显意隐”。此时,诗人陶醉于模山范水美景风物之间,忘乎所以,其笔下山水景物只是信笔写来,并不在乎融情寄意,其诗己由表现性作品,一变而成为再现性作品: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刘禹锡《望洞庭》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辽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己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综上,我为大家介绍了有关诗歌意境的有关内容,其实意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概念,这些只是皮毛。大家只有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才能更好的领会诗歌中的意境。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