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不总是晴空万里,也不总是困难重重。请你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下面是关于冬天过去春天来的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扣门。
《了凡四训》有写这样一句话: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无论你面对怎样的困境,即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依旧要坚信终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因为,风雨之后,见到的彩虹更绚丽;坎坷之后,见到的通途更宽广。
那些走过的路、吃过的苦,终究会成就更好的你。
我们如此,我们的国家亦是如此。
不管怎么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自遣》
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圣经》里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就够了。”
没有人真正知道明天是什么样子,究竟是阴霾密布还是阳光灿烂?
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之后还有明天。
前进的道路本来就没有太多的一帆风顺,更多的是未知与冒险。
只要生命没有结束,明天又是新的.开始。
春天已到,别让心情停留在冬天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服。一个懂得生活的人,绝不会只沉湎于过去。
记忆是生活的馈赠,让我们记住我们走过的每一段重要的路,但也不应过多怀缅。
那些生活里过不去的坎,那些忘不掉的事,到头来,也不过“俱往矣”。
召唤你的永远是明天的太阳和美好的希望。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
《定风波》
宋·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不能决定人生的起伏,却能决定自己的心态。风雨再大,竹杖芒鞋轻胜马;烦恼失落,亦应当做平常事。
有一句话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所以,当遭遇人生困境时,我们就应该学学苏东坡。
我们笑纳了生活里的美好,也应该承受生命的打击。无论好坏,都是生命里的风景。
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看得开的人眼里,这世间只有一种事,就是“往事”。
生活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那么糟。毕竟生活的滋味就是酸甜苦辣咸。
所以只有看淡世事沧桑,内心才能安然无恙。我们都曾遇到过那些难过的往事,但愿有一天我们都能笑着说出来。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人间至味是清欢,人最好的状态是独处。
悠闲的生活人人向往,但很多人会觉得难以实现。其实生活究竟如何过,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看待。
如果觉得白开水无味,就加点糖吧;觉得洋葱辣眼睛,就炒个蛋吧;觉得群山绵绵,那就停下来欣赏风景。
生活,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用心过好每一天,不辜负每天的好时光,不留下太多遗憾就好!
春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开了笑脸,太阳红红的`光束射过来,像温柔地抚摸的我们的脸。下面是形容天气晴朗的诗词,欢迎阅读!
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白朴《天净沙·春》
3、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4、草木行列,烟消日出。——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5、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6、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李白《阳春歌》
7、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10、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11、正雁水夜清,卧虹平帖。——吴文英《暗香·送魏句滨宰吴县解组分韵得阖字》
12、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3、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姚鼐《登泰山记》
14、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御寇《两小儿辩日》
15、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16、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蔡琰《悲愤诗》
17、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18、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19、深涧饮渴虹,邃河生秋雷。——惟凤《姑射山诗题曾山人壁》
20、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2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22、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杨万里《初秋行圃》
2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柳宗元《小石潭记》
24、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佚名《七月》
25、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26、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
27、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李白《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28、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钱福《明日歌》
29、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0、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陈与义《登岳阳楼》
31、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
32、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佚名《陌上桑》
33、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34、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
35、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袁去华《水调歌头·定王台》
36、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李商隐《日射》
3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8、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39、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4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1、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佚名《行行重行行》
42、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杜甫《江汉》
43、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张蠙《登单于台》
44、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李白《焦山望寥山》
45、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6、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
47、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钱福《明日歌》
48、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49、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寇准《咏华山》
50、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51、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李白《采莲曲》
52、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袁枚《苔》
5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54、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姜彧《浣溪沙·山滴岚光水拍堤》
55、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李白《长相思·其二》
56、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杜甫《秋兴八首》
57、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鱼玄机《赠邻女/寄李亿员外》
58、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59、雷雨窈冥而未半,皦日笼光於绮寮。——左思《三都赋》
60、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江淹《别赋》
61、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郑谷《鹧鸪》
62、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6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4、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张乔《书边事》
65、日往菲薇,月来扶疏。——左思《三都赋》
66、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
67、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程颢《秋日》
68、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
69、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袁枚《苔》
70、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白居易《长恨歌》
71、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张乔《书边事》
7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郦道元《三峡》
73、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袁去华《水调歌头·定王台》
74、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75、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76、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77、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7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79、断虹霁雨,净秋晴朗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80、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李华《吊古战场文》
天净沙·春
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译文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子里静悄悄。院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 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赏析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体现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全曲句句不离春天的特征。“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作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作者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这样的画面很美:明媚的春光里,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近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绝句二首
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赏析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唐代: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译文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应该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比天空还青,游人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悲痛到极点。
赏析
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的第二首,对第一首的回应。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说的是碧绿的春水,比天空还要明净,躺在游船画舫之中,和着雨声入睡,又是何等之美,何等之空灵。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过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孙宣布与文君断绝关系,司马相如就令文君当垆,自己穿着短裤,在大街上洗涤酒器。所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炉就是酒垆,炉边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绿窗人”。主人公何尝不思念这位面如皎月、肤色赛霜雪的妻子?但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古人云富贵而不还乡,就像衣锦而夜行,而一事无成的人,回到家乡,心情却只有更加抑郁哀凉。这两句没有任何艺术技巧可言,纯粹靠人生阅历和情感动人,成为千古名句。清末大词人王鹏运提出,写词要符合“重、大、拙”三字诀,这两句就是“拙”的审美境界。
丰乐亭游春·其三
宋代: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译文
红花满树,青山隐隐,日已偏西。广漠的郊野,草色青绿,看不见边际。
游春的人们,兴趣正浓,哪管春天将去。丰乐亭前,人来人往,落花遍地。
鉴赏
丰乐亭在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谷泉上。此亭为欧阳修任知州时所建。他写了一篇《丰乐亭记》,记叙了亭附近的自然风光和建亭的经过,由苏轼书后刻石。美景,美文,美书,三美兼具,从此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但这组诗则撷取四时景色中最典型的春景先加描绘。第一首写惜春之意,第二首写醉春之态,第三首写恋春之情。
第一首头两句说: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鸟儿在山上林间愉快地歌唱。阳光下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树枝,不少落花随风飞舞。“交加”,意为树木枝叶繁茂,种植紧密,所以枝叶交叉重叠,形成一片绿阴。“荡漾”两字写出春风在青山幽谷、林间草坪飘扬的神理,也写出游人在撩人春景中的愉快心境。明媚春光,令人心醉。诗人呢,野鸟啁啾,杂花乱飞,他一概不闻不见,他也进入了醉乡。次日酒醒,春无踪迹,原来已悄然归去了。第四句“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短暂,带有浓厚的惋惜之意。
第二首前两句说:天上是淡云旭日,晴空万里;地上则是春草茂盛,蓬勃生长,碰到了游人的衣襟;而飞舞着的杨花、柳絮洒落在游人的春衣上,“拂了一身还满”。一个“惹”字写出了春草欣欣向荣之势,春草主动来“惹”人,又表现了春意的撩人;配上一个“拂”字,更传神地描绘了春色的依依。此句与白居易的名篇《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相比,功力悉敌,简直把春景写活了!
第三四句写游人兴之所至,来到丰乐亭,在亭西碰上了欧阳太守。太守在于什么呢?他双鬓和衣襟上插满了花卉,坐在竹轿上大醉而归。篮舆,是竹轿。他不乘一本正经的官轿,而坐悠悠晃动、吱嘎作响的竹轿,显示出洒脱不羁的性格。因为坐的是敞篷的竹轿,嵌而人们得以一睹这位太守倜傥的丰采。
第三首写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有的本子“老”字作“尽”,两字义近,但“老”字比“尽”字更能传神。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欧阳修是写惜春之情的高手,他在一首《蝶恋花》词中有句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真是令人肠断;而此诗“来往亭前踏落花”的多情游客,也令读者惆怅不已。
综观三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三诗的结句都是情致缠绵,余音袅袅。欧阳修深于情,他的古文也是以阴柔胜,具一唱三叹之致。如果结合他的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来欣赏这组诗,更能相映成趣。
长安春望
唐代: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 一作:春来)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译文
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
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
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
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鉴赏
此诗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金圣叹批后两联(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便是无数亲故也,‘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认为五六句不是纯粹写景,而与七八句的抒情密切关联,分析得相当精辟、透彻。
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诗体现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劳劳亭
唐代: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译文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赏析
此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应当说,在古代诗歌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在从折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这两句相比,就显得巧而不奇。李白的这两句诗是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与李白的这首诗异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之一: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
对照之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但两诗的出发点相同,而结论却完全相反: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先说送别之人不忍折损杨柳的枝叶,再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这说明,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