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意思】朱门:红漆大门,借指富贵人家。此联的意思是:富贵人家吃剩的酒肉已经发臭,而外面路 上却有因饥寒而死的尸骨。后用来反映社会中贫富悬殊,从而斥责 富豪的骄奢淫逸与冷漠麻木。
【鉴赏1】诗人满怀义愤,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 的阶级对立。一边是“酒肉臭”一边是“冻死骨”,近在咫尺,荣枯各 异。前人在揭示阶级社会贫富对立方面的语句甚多,但都远逊于杜甫这 两句诗,难怪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鉴赏2】豪富之家奢侈浪费,酒肉都腐烂发臭,也没有人吃,而朱门之 外的路边却到处是冻死饿死的穷人,无人埋葬。不过是朱门之里朱门之 外,一门之隔,确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世界。富者宴饮达旦,醉生梦死;穷者 饥寒交迫,朝不保夕。这两句诗歌以对比手法表现出统治者淫乐的生活 以及黎民百姓饥寒交迫的残酷现实,以巨大的事实反差,传达出诗人内心 对社会、对统治者的愤怒不平。后人常用此句表现世间残酷的贫富差距。
【全诗】点击进入
【题解】
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杜甫初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初,离长安赴奉先县(今陕西省蒲城县)探家,途经骊山,适逢玄宗带着杨贵妃等在华清宫避寒作乐;回家后则见妻儿冻馁、幼子饥卒之惨状,百感交集,乃作是诗。题曰“咏怀”,实乃融咏怀、纪行、纪事于一篇,将长安十年和这次途中的所经、所历、所闻、所见;自己的爱国、忠君、忧民、念家,以及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等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博大浩瀚、沉郁顿挫的鸿篇巨制。勇敢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奢糜腐朽,忠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残酷现实,鞭辟入里,惊心动魄。其时,安禄山叛军已于范阳起兵,只是消息尚未传到长安。诗人凭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已预感到时局险恶,故诗中笼罩着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忧患气氛,正是大乱前夕唐代社会的真实写照。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杜甫的忠君思想是比较严重的,但在这关系到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终于使他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大大突破了他难免迂腐的观念和道德规范,谱写出这一气势磅礴的抨击时政的史诗。此五百字是杜甫长安十年求仕生活的全面总结,标志着诗人旅食京华十年中思想上、艺术上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在他一生诗歌创作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赏析】
此诗写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杜甫由长安回奉先县探家之时。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求得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从九品小官。官定后,回奉先探家。此时安禄山起兵范阳的消息尚未传至京师,但诗人已敏感到大乱将至。杜甫将自己此次探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这首千古不朽的长篇杰作。
这首诗长达五百字,可分三大段:从开首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集中抒写自己辅君济民、窃比稷契的平生志向,壮志未酬的抑郁悲愤。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为第二段,述其旅途见闻,集中写过骊山时的见闻和感想,揭露唐玄宗、杨贵妃及其幸臣们在骊山歌舞宴饮,不恤国事,聚敛百姓,荒淫享乐生活,概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严酷现实,展现了社会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慨叹统治者穷奢极欲而不恤民穷时艰。“北辕就泾渭”以下为第三段,写旅途之艰难与家室之不幸。“官渡又改辙”,“恐触天柱折”,“枝撑声窸窣”,“川广不可越”等语,虽为写景,实则暗示时局之严重,给人“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入门闻号咷”数语,写自家的不测灾祸。末几句写老杜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
此诗题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叙述自己发京师,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的行程,不过寥寥数十字,而“咏怀”才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全诗以咏怀为中心,抒写自己对身事、国事、家事的无限感慨之情。吴赡泰评此诗曰:“长诗须有大主脑,无主脑则绪乱如麻。此诗身与国与家,为一篇之主脑。布衣终老,不能遂稷契之志,其为身之主脑也;廊庙无任事之人,致使君臣荒宴,其为国之主脑也;前由身事入国事,转入家事,后即由家事,勘进一层,缴到国事。绪分而联,体散而整,其由主脑之明故也。”此言极是。这首诗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上自挥霍无度的皇帝,下至无以为生的百姓;大到邦国存亡,小到家室悲欢。叙事、描写、议论互相穿插,若无主线贯穿,确有绪乱如麻之虞。此诗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之情为贯穿全诗的主线,三大段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第一段主要写身事,由以身许国、窃比稷契的理想,写到壮志难酬的悲愤抑郁和矢志不改的坚定决心;第二段主要写国事,揭示社会上尖锐的阶级对立,揭露皇帝和朝臣们的荒淫无度;第三段主要写家事,由自己家的丧子之悲,推及平人、失业徒、远戍卒,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三段各有侧重,而又有机交织。无论叙事、咏怀,均以志存稷契、心忧天下为中心。浦起龙说: “是为集中开头大文章,老杜平生大本领,须用一片大魄力去读,断不宜如朱、仇诸本,琐琐分裂。通篇只是三大段,首明赉志去国之情,中慨君臣耽乐之失,末述到家哀苦之感。而起手用 ‘许身’、‘比稷契’二句总领,如金之声也;结尾用 ‘忧端终南’ 二句总收,如玉之振也。其 ‘稷契’ 之心,‘忧端’之切,在于国奢民困。而民惟邦本,尤其深危而极虑者。故首言去国也,则曰 ‘穷年忧黎元’;中慨耽乐也,则曰 ‘本自寒女出’;末述到家也,则曰 ‘默思失业徒’。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则其所谓比 ‘稷契’ 者,固非虚语; 而结 ‘忧端’ 者,终无已时矣。”(《读杜心解》)此论可以说是对“有大主脑”的精辟阐释。此诗选材典型,内容丰富,篇幅宏大,头绪纷繁,但由于主脑明确,统摄全篇,故其虽断续开合,百转千回,却终能首尾呼应,一气流注,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展现无遗,将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使全诗呈现出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此诗为杜集中之洋洋大观者,其主脑明晰的特点向为人们称道。这一特色在其稍后所写《北征》诗中同样十分突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同样以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将身事、国事、家事交织在一起,写出了浓郁时代气息的“诗史”。施补华评此二诗时说:“后人无此才气,无此学问,无此境遇,无此襟抱,断断不能作。”(《岘佣说诗》)此说颇有道理,但这也是极而言之。后人虽不能全似老杜,但也多有得其笔法者,如晚唐李商隐的名作《行次西郊一百韵》,通过对京城西郊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的描写,高度概括了社会动荡、百姓苦难的现实。虽不及老杜之《咏怀》、《北征》,然其主脑清晰、气格苍劲,也不失为一篇 ‘有大主脑’的佳作。
杜甫的一生经历坎坷,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不幸,体现出了浓厚的悲剧美学精神。
杜甫诗歌以忧国、忧民、忧己的现实主义诗篇居多,他的诗歌真实的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不幸,抒写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蕴。这种悲剧精神成就了诗人浓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本文从杜甫的悲剧性人生入手,探讨杜诗中浓郁的悲剧精神。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他的人生与悲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就决定了他的悲剧性命运,并体现在他的诗歌中。杜甫诗歌以忧国、忧民、忧己的现实主义诗篇居多,他的诗歌真实的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不幸,抒写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蕴。这种悲剧精神成就了诗人浓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叶燮在《原诗》中曾说:“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念朋友……”。渗透于杜甫诗中的悲剧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艰难苦恨和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杜甫将自己一生的愁苦融入到诗歌中,渗透着浓浓的悲剧情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蕴含着强烈的悲剧精神。杜甫的悲剧性人生是当时社会的产物,我们要探讨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必须了解杜甫的悲剧性人生。本文从杜甫的悲剧性人生入手,探讨杜诗中悲剧精神的体现。
一、杜甫的悲剧性人生
人生的悲剧总是与特定的时代、抒情主体的经历纠结在一起。杜甫是一个悲剧人物,他青年时有着积极地入世愿望,致力于追求功名,安史之乱后客居秦州、同谷,辗转飘零的经历、坎坷的命运、政治的失意使他承受太多的痛苦,形成了他的悲剧性人生。但造成诗人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政治理想与命运的冲突。一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人生信条,他们常面临入世、出世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们经历出世、入世,或者反复的入世、归隐等,他们在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用出世的方式寻求心灵的慰藉。但杜甫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生都没有在出世、入世之间寻得平衡,并贫困交加一生,所以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性色彩。
1.政治理想的渐次幻灭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理想。成年后他把修身、齐家、治国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原则,形成“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事情的发展远非杜甫所料,他两次参加科举都没有考中,此后一直寻找入仕的机会,到处求人援引,但都没有结果,直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一个小官,可是上任没多久,就爆发了安史之乱。此后他的人生命运悲凉、仕途坎坷。儒家倡导的.是积极入世,追求理想的人生和完善的人格,但现实社会的残酷造成大量有志之士的仕途坎坷,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冲突。面对不公的命运、悲惨的人生,如果以耿直的人格面对现实,必会与现实政治相悖,这就使得一些正直之士的仕途不可避免的带有悲剧色彩,建功立业的理想大都会成为泡影,最后在诗文中抒发感慨来自我安慰。
2.遇合无期的悲惨命运
杜甫为人正直、他的际遇与大多数古代知识分子相契合。他有着远大的志向,早期的作品就充满着自信,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理想,有着强烈的自信,充满着乐观精神。他理想的终极目标是辅佐君王、安邦定国,伴随着对盛世的憧憬,他踏上了入仕的道路。但这条道路是坎坷不平的,科场失意导致他报国无门,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杜甫长期处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他越是追求理想,越是感到现实的巨大压力,由此产生的失意、悲怨、伤感等情感都通过诗歌表现出来,使之具有了悲剧精神。因此诗人觉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在求仕中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体会到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盛世憧憬的消失与理想的破灭,使诗人产生强烈的困惑,也使他的人生带有了悲剧色彩。杜甫一生致力于追求理想,但时运不济,这实在是一出悲剧。生活的艰辛、仕途的坎坷,都没有磨灭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使得杜诗的悲剧精神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杜甫也曾向皇帝表明自己的才能、胆识,指出当时大臣的尸位素餐,希望得到明君的任用。但皇帝的召试并非是真爱人才,而是为了粉饰天平,再加上奸臣当道,召试也就不了了之。杜甫多方奔走,到处找人援引,直到四十多岁才谋得了一个县尉的小职。安史之乱中,杜甫冒着生命危险才进入仕途。他一生不懈的追求功名,在逆境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逆境中执着追求的性格特征。安史之乱后,他把对盛世的憧憬转变为对现实的抨击,忧心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这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悲凉的基调,蕴含着悲剧精神,如《壮游》中的“上感九庙焚,下忧万民疮。”
二、杜诗中的悲剧精神
1.时事诗与怀古诗的悲剧意蕴
时事诗表现出对现实的关注,展示了作家忧国忧民的情怀,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杜甫一生充满着悲剧色彩,他以自我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创作了“三吏”、“三别”等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悲歌。杜甫深切关怀着满目苍凉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通过抒写时事表达自己的见解,蕴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剧色彩。如“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兵车行》)诗中生死离别的场景,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气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咏怀五百字》)则揭示了当时巨大贫富差距,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生活,表达了对国家与百姓命运的关注。“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杜甫不仅在时事诗中追求悲壮美,在晚年创作的诗篇中也张扬深沉的忧患意识,如“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同元使君春陵行》),“抱病排金门,衰容汽为敏”(《赠郑十八贲》),“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在这些诗句中表达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对现实的愤恨,他将对政治的忧患和生命的悲哀都渗透在诗篇中,其忧国忧民的意识超越了社会功利,使其诗歌蕴含着强烈的悲剧精神,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杜甫的怀古诗也有着浓郁的悲剧精神。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抒情言志,如他的《咏怀古迹五首》,通过历史环境的描写来隐喻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杜甫一生命运坎坷,常借助历史寄寓对现实及自身遭遇的感怀,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一生常自比稷与契,但远古的稷与契只在想象中,他只能用历史上的英雄反观自身,抒发功业无成的感慨。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诗人用诸葛亮来表现自己的生不逢时,抒发现实的感受,从而使诗歌具有了深沉的悲剧意蕴。
2.写景诗生命意识的悲剧体现
我国古代诗人多用诗表达生命主题,杜甫也继承了这一诗歌传统,使他的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悲剧体验,这可以从他的写景诗来看。杜甫在景物描写中常寄托生命体验,凸显人的生命价值与现实人生的冲突。儒家的生命价值观在杜甫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其诗中的生命意识是通过对痛苦的超越体现出来的。杜甫在诗中有退隐想法,但他未真正行动起来,而是致力于追求现实人生价值。我们读杜甫的诗,很容易感受到悲伤情绪。诗人从生活的艰辛中感叹自己的衰老,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在感叹命运的同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杜甫写景诗中表达生命意识的另外一种形式是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寄寓身世感怀。如“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除架》)“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诗人追忆盛时的京华往事,感慨生平遭遇,抒发暮年时的凄凉之情,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另外还有《江汉》、《旅夜抒怀》、《登高》等诗,尤其是《登高》诗,情景交融,既概括了诗人的坎坷经历,又表达出常年漂泊的内心情感,流露出内心的痛楚,将诗人的漂泊、悲情、怀乡、垂暮、哀饼等充分体现出来,既有身世的悲凉,又有家国之恨。正是由于杜甫与命运的抗争,使他的诗歌具有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才成就了感人泪下的悲剧美感。
总之,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他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把爱国之悲、忧民之愁的情感融入到一首首诗歌中,使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绵绵不尽、挥之不去的悲剧精神,成就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
杜甫《梦李白》二首赏析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赏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寒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赏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赏析:
这是杜甫听说李折流放到夜郎后积思成梦的诗篇。杜甫诗中有十余首为表现李杜深交之作:“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是彼此觉深情厚谊的写照;“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是对李白真才实学的咏赞;“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是对李坎坷一生的不平呐喊。
第一首,着重写对李白安危的无比关切与深深的怀念。
第二首,哀叹李白坎坷一生的不幸,极为深沉地体现诗人诚挚炽热的友情。
【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意思】红漆大门里富贵人家吃不 完的酒肉都已腐臭,而路旁却有许多冻 死、饿死的尸骨。朱门:古代富贵人家 住宅的大门漆成红色。
【鉴赏】 原诗中的朱门: 朱红大门,指地主豪门贵族之家。荣枯: 树木的繁荣和枯槁,比喻富贵与贫贱。咫尺: 比喻距离很近,咫,古周制八寸。惆怅:失意,哀伤。原诗意思是: 豪门贵族家里酒肉多到吃不完,发臭了,而路上却暴露着冻饿致死的白骨。咫尺之间,荣华富贵和贫贱穷困的差别多么悬殊,使我痛苦得不忍心再说下去了。这首诗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况。“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两句诗,后世用来形容社会的贫富悬殊,同时对此种现象加以讽刺。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贫富悬殊的 社会现象。[例]结果,一方面是地主阶 级花天酒地;另一方面是千千万万农民 饥饿、贫困、死亡。我国唐代大诗人杜 甫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 正是封建社会两个阶级、两种生活的鲜 明写照。(邹德安、刘尊利《人生意义的 探索》)
【应用】富人家酒肉多得吃不了而发臭, 路边却有因冻饿而死亡的穷人。 语出唐·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 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 述。” 反映封建社会里贫富相差悬 殊。◇每次我走到路上,可以看到 马路边老有死尸,用垃圾车拉死 尸。北京人还起个名,美其名曰: “倒卧”。这时就想到杜甫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李 燕杰《塑造美的心灵》) 最近,国 际上三家颇具权威的机构和刊物 就穷与富问题发布信息。而读到 这些信息,你难免会想起中国诗 人杜甫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 有冻死骨。” ( 《穷与富的世界话 题》,《文汇报》 1998年12月6日) 四千多年前,父系氏族社会 (相 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之后,贫富 差距就出现了。后来,“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差距悬殊 急剧拉大的真实写照。(舒展 《论 贫穷》,《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4 月1日)
【赏读1】
全诗500字,可分三部分。由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在这一段里,诗人先总述自己的志向,他虽然是一个布衣,却怀有像稷与契一样辅佐国王、成就业绩的远大志向。纵然年事已大,无所成就,但只要一息尚存,就矢志不改。这是饱经沧桑的杜甫一生的基本性格。接着诗人叙述了自己持此志向的原因和目的:一是牵挂百姓疾苦,立志为民造福;二是适逢明君,不应归隐;三是因为自己固有的忠君用世的本性。作者从这三个方面说明,自己愚拙之心的无私。这一段最后部分写作者的现实遭遇,十年来,生计无着,沉沦久埋,志向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从“岁暮百草寒”到“惆怅难再述”为第二段。在这一段,诗人先写登程,交待了归家的季节、时间,描写了岁暮时节极度的苦寒。然后交替使用描写和议论方法,写诗人在骊山道上的所思所想。诗人描绘了统治集团压榨人民、奢侈享乐、醉生梦死的生活,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对立,指出人民忍受苦难的社会根源,对国家的命运充满忧虑。
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为第三段。在这一段里诗人先叙写行程,渲染了一种冷寂不祥的气氛,然后写自己的家难。但他认识到苦难最深重的还不是自己,而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表现的.不仅是个人的遭遇,而是整个社会的严重问题,加强了作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可说是字字血,句句泪,感人极深。
这首诗以咏怀为本体,以纪行为线索,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意识为主旨,诗作篇幅宏大,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叙述、抒情、议论交互运用,感情深沉,格调悲壮,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赏读2】
现实主义创作的长篇,表现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历史长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人触目惊心;优秀的长篇叙事诗。
这首诗最高的价值在于它写在几乎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同时。这时候,唐朝统治者还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享乐之中,对即将来临的灾难毫无戒备之心,完全没有意识到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已经气势汹汹地杀将过来了。一个月之后,也就是随着这首诗的问世,叛军攻破了东都洛阳,强盛的唐王朝从巅峰上跌落,并从此走向衰亡。诗人并不知叛军的情况,但已经看到了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一边是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一边是艰难困苦的人民。反差极大的贫富不均,尖锐的阶级对立。连自己的家“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也难免孩子饿死,其他穷人的生存状态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社会,怎么不造成大的动乱?其先见之明体现了诗人的敏感,更表明了他关心政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
诗人以真实的见闻经历写下的这首诗,描写了从京城出发一直到奉先县自己家里的全过程,侧重写了在骊山、华清池等地看到、听到、想到的皇帝和高级贵族们的享乐情状,联系政治和社会状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史料。
标题为“咏怀”,诗中也有不少篇幅写了诗人的志向和理想,从开头到“放歌破愁绝”一大段内容都是。还有结尾部分关心人民疾苦的诗句,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由己及人的热切情怀,忧时伤世的深刻认识,希望众生皆饱暖的朴素愿望。诗人的伟大之处在本篇之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因此诗歌的思想价值也是极高的。
诗歌以空间为序,层次清楚地叙述了空间转换的见闻。同时,由于诗人带着强烈的感情在叙述见闻,因此诗中夹有大量的议论,而且很多议论都因警人而成名句,如“朱门酒肉臭”以下四句。可以说本篇的最突出的叙事特色就是夹叙夹议。
尽管是纪实叙述之作,但诗中的描写也因诗人高超的写作才能而增色。由于是岁暮,天气寒冷,“岁暮”以下的句子描写真让人感到严寒刺骨。还有过渡口那一段,光是河水中铺天盖地而来的冰块就让人生畏。诗人用恰当的夸张修辞表达,其效果就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