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志趣节操的诗句合计50条

时间: 2023-12-0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书写志趣节操的诗句合计50条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

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5、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9、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0、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4、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15、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1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7、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18、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19、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0、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2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2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25、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

26、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李隆基《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2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28、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29、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0、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

31、关山万里作雄行。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32、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王维《老将行》

33、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34、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曹植《怨歌行》

35、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36、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37、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屈原《国殇》

3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9、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40、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少年行》

41、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42、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司空曙《金陵怀古》

43、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戚继光《马上作》

44、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45、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洪秀全《吟剑》

46、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47、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48、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詹玉《醉蓬莱归故山》

49、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0、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陋室铭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技能目标:掌握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

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赏析能力,但对于名篇名文仍需在基础知识上好好落实,进而做到融会贯通。

教学准备

学生:背诵课文

一、复习检测:(同层展示) 见导学案

二、教师补充学习建议

三、自主学习:

(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二)、自主学习

1、重点字词解释

①有仙则名(著名、出名)

②惟吾德馨(品德高尚)

③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④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⑤可以调素琴(弹)

⑥无丝竹之乱耳(使------扰乱 )

⑦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劳累 )

2、重点句子翻译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一词多义名:

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并自为其名( ) 不能名其一处也( )

之:何陋之有( ) 无丝竹之乱耳( )

4、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理解性默写

①《陋室铭 》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陋室铭 》中写居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陋室铭 》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陋室铭 》中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⑤《陋室铭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烦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⑥文章通过环境、交往、情趣三方面情景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情操和安贫乐道情趣。⑦《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6、重点字词解释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

③、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

⑤陶后鲜有闻(少 )

⑥宜乎众矣(当然 )

7、重点句子翻译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

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一词多义

①远:香远益清(远播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远处 )亲贤臣,远小人(疏远 )

②鲜:陶后鲜有闻( 少 ) 芳草鲜美(鲜艳 )

③益:香远益清(更加 )自以为大有所益(好处 ) 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

④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9、词类活用不蔓不枝 :名词作动词,译为:生枝蔓;长枝节

10、文言句式判断句式:莲,花之君子者也。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11、理解性默写

①《爱莲说》中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

②《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比喻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的句子是 :

比喻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只可在远处恭敬的观赏,不可近前玩弄的句子是:

③陶渊明爱菊花的原因 ,世人爱牡丹的原因 ,我爱莲的原因是 。

④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

四、合作探究、同社交流、异社帮扶:

五、教师释疑、点拨升华:

六、收获展示、当堂检测:

七、布置作业、分层量化:

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陋 室 铭

自然环境——清 幽

交往人物——不 俗 安贫乐道 , 不慕荣利

生活情趣——高 雅

爱莲说

菊:品格高洁超凡脱俗

莲花:质朴正直志洁行廉

牡丹: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反思与重建

课前检测:

1、本文主旨句(点题句):

2、全文点睛句:

3、以古代名贤自比的语句是:

4、描写陋室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课堂检测: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布置作业:

选做:(1)背诵,默写。

必做:(2)印发的练习。

陋室铭教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铭”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 “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学案2

一、自主学习

1、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蕃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鲜有闻2、 加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 2、香远益清 3、亭亭净植4、陶后鲜有闻 5、濯清涟而不妖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宜乎众矣 8、晋陶渊明独爱菊 9、出淤泥而不染

二、合作探究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 。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

三、达标检测翻译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 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 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 作业

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 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 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选做题1、 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

2、仿写句子。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

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

《陋室铭》重点词句翻译

陋室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说说笑笑、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没有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不加装饰的古琴,看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没有(嘈杂的)音乐使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8.孔子云:何陋之有? .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阅读理解: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2.写陋室环境清雅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写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表现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的句子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写诸葛庐,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以古人自况,暗示“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作者认为陋室不陋原因的句子是(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惟吾德馨

【拓展知识】

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经典诗句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