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科举有关的诗句合集86条

时间: 2023-12-0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与科举有关的诗句合集86条

科举其实是作诗的好题材。考试本身当然比较枯燥,没有什么诗意,但科举给命运带来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则使人心潮涌动,情绪满怀,不禁挥毫赋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登科者洋溢的喜悦。科举是出好诗的,可惜现代的文学史家很少从这个角度着眼。清代徐松的《登科记考》最后一卷辑录了不少吟咏科举的唐诗,细读中能体会当时科举的具体情形,堪作诗史。“诗”作为“史”的好处是不仅能纪事,还能保存当事人生动鲜活的情感。古人的情感也应该看作是一种珍贵的史料,一种真切的史证。

科举确实有戏剧性甚至传奇性,充满奇迹,使人生骤然间根本改变,宛如童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语颇传其神。方干的诗写道:“半日功夫举世名。”“半日”与“举世”的对比使这种戏剧性非常强烈。薛逢诗曰:“正怜日暖云飘路,何处宴风满衣。”失意的徘徊迷茫与得志的精神抖擞就在瞬间切换。这些诗句渲染功名、饮宴之类的虚荣浮华当然不太好,但所折射出的人生变迁的强度却真实可感。这种变迁充满刺激,甚至可以说很激动人心,给社会生活注入了相当的活力。或许这正是科举制度长具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唐语林》记载唐宣宗“爱羡进士”,见朝臣就问是不是科举出身,听见说是就高兴,会追问当时考的什么诗,考官是谁,并“尝于禁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连皇帝都“爱羡进士”,自己想当进士,说明科举实在是人生的一种高峰体验。

科举不是简单的人生变迁,它还是一种社会流动。草根阶层能通过科举上升为政治精英,后来殿试常用的咨语“多士来自田间”并非虚言。岑参有送人擢第后回乡拜亲的诗:“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江村人事少,时作捕鱼郎。”这个擢第者大约就是个农家子。钱起也有送人及第还家的诗:“借问还家何处好,玉人含笑下机迎。”这说的也是耕织之家。刘驾《送人及第东归》中有句:“归程不淹留,指期到田园。香醪四邻熟,霜橘千株繁。肯忆长安夜,论诗风雪寒。”荒村与都城、务农与论诗、乡邻与宫殿可以相通达,科举制度带来的政治局面是惊人的。这种社会流动不仅使朝廷能在辽阔的视野下真正选出贤才,能使底层社会的知识与体验进入高层政治,同时也使大多数人都觉得有出路、有希望,心情平顺,不会有被抛弃感。这应当说是很有现代性的政治因素了。有史家论及“盛唐气象”时曾归因于其时“人的解放”;“人的解放”在当时当然只能是相对而言,但科举制确实可以看做是对人的一种解放。

唐代科举重寒门有时甚至有点矫枉过正,有“科第之选、宜与寒士”的理论,这使作为世家子弟的'杜牧大为不平,他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严辞质问:“科第之设,圣祖神宗所以选贤才也,岂计子弟与寒士也?”这也说明科举在唐代是大有益于寒门仕进的。科举同时也促使世家子弟埋头向学,因为考试的竞争激烈而又严酷。刘禹锡的一首送考诗写道:“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生长绮纨内,辛勤笔砚间。”他的另一首诗也赞美备考的世家子弟:“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似乎可以不夸张地说,科举考试创造出了一个各阶层都不能自外的“学习型社会”。

还是刘禹锡一首送人“赴制举”的诗说得到位:“古来才杰士,所嗟遭时难。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科举制解决了古来才杰之士不得伸张的政治难题,使社会生活为之一新。唐代科考应该说是比较公平的,大家好像也都服气。岑参贺人考中的古诗写道:“君不见三峰直上五千仞,见君文章亦如此。如君兄弟天下稀,雄辞健笔皆若飞。”读来觉得这是由衷之言。即使落第者也并不埋怨社会,并不迁怒于朝廷,虽然内心难免惆怅、悲伤。温庭筠的七律诗句“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写的就是这种心态。崔涂的《喜友人及第》对自己的落第更显得达观,只是责备自己才学不够,丝毫不怨天尤人:“只应才自薄,岂是命难通。”总的来看科考失败者的心理是平衡的,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常有的被压抑的悲愤。此时的国家即使万方多难也仍然元气充沛。“骑火高低影,街鼓参差声。可怜早朝者,相看意气生”:这是白居易的《早送举人入试》,让我们看到其时的政治与人生都是生机勃勃的。

科举其实是作诗的好题材。考试本身当然比较枯燥,没有什么诗意,但科举给命运带来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则使人心潮涌动,情绪满怀,不禁挥毫赋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登科者洋溢的喜悦。科举是出好诗的,可惜现代的文学史家很少从这个角度着眼。清代徐松的《登科记考》最后一卷辑录了不少吟咏科举的唐诗,细读中能体会当时科举的具体情形,堪作诗史。诗作为史的好处是不仅能纪事,还能保存当事人生动鲜活的情感。古人的情感也应该看作是一种珍贵的史料,一种真切的史证。

科举确实有戏剧性甚至传奇性,充满奇迹,使人生骤然间根本改变,宛如童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语颇传其神。方干的诗写道:半日功夫举世名。半日与举世的对比使这种戏剧性非常强烈。薛逢诗曰:正怜日暖云飘路,何处宴风满衣。失意的徘徊迷茫与得志的精神抖擞就在瞬间切换。这些诗句渲染功名、饮宴之类的虚荣浮华当然不太好,但所折射出的人生变迁的强度却真实可感。这种变迁充满刺激,甚至可以说很激动人心,给社会生活注入了相当的活力。或许这正是科举制度长具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唐语林》记载唐宣宗爱羡进士,见朝臣就问是不是科举出身,听见说是就高兴,会追问当时考的什么诗,考官是谁,并尝于禁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连皇帝都爱羡进士,自己想当进士,说明科举实在是人生的一种高峰体验。

科举不是简单的人生变迁,它还是一种社会流动。草根阶层能通过科举上升为政治精英,后来殿试常用的咨语多士来自田间并非虚言。岑参有送人擢第后回乡拜亲的诗: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江村人事少,时作捕鱼郎。这个擢第者大约就是个农家子。钱起也有送人及第还家的诗:借问还家何处好,玉人含笑下机迎。这说的也是耕织之家。刘驾《送人及第东归》中有句:归程不淹留,指期到田园。香醪四邻熟,霜橘千株繁。肯忆长安夜,论诗风雪寒。荒村与都城、务农与论诗、乡邻与宫殿可以相通达,科举制度带来的政治局面是惊人的。这种社会流动不仅使朝廷能在辽阔的视野下真正选出贤才,能使底层社会的知识与体验进入高层政治,同时也使大多数人都觉得有出路、有希望,心情平顺,不会有被抛弃感。这应当说是很有现代性的政治因素了。有史家论及盛唐气象时曾归因于其时人的解放;人的解放在当时当然只能是相对而言,但科举制确实可以看做是对人的一种解放。

唐代科举重寒门有时甚至有点矫枉过正,有科第之选、宜与寒士的理论,这使作为世家子弟的杜牧大为不平,他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严辞质问:科第之设,圣祖神宗所以选贤才也,岂计子弟与寒士也?这也说明科举在唐代是大有益于寒门仕进的。科举同时也促使世家子弟埋头向学,因为考试的竞争激烈而又严酷。刘禹锡的一首送考诗写道: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生长绮纨内,辛勤笔砚间。他的另一首诗也赞美备考的世家子弟: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似乎可以不夸张地说,科举考试创造出了一个各阶层都不能自外的学习型社会。

还是刘禹锡一首送人赴制举的诗说得到位:古来才杰士,所嗟遭时难。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科举制解决了古来才杰之士不得伸张的政治难题,使社会生活为之一新。唐代科考应该说是比较公平的.,大家好像也都服气。岑参贺人考中的古诗写道:君不见三峰直上五千仞,见君文章亦如此。如君兄弟天下稀,雄辞健笔皆若飞。读来觉得这是由衷之言。即使落第者也并不埋怨社会,并不迁怒于朝廷,虽然内心难免惆怅、悲伤。温庭筠的七律诗句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写的就是这种心态。崔涂的《喜友人及第》对自己的落第更显得达观,只是责备自己才学不够,丝毫不怨天尤人:只应才自薄,岂是命难通。总的来看科考失败者的心理是平衡的,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常有的被压抑的悲愤。此时的国家即使万方多难也仍然元气充沛。骑火高低影,街鼓参差声。可怜早朝者,相看意气生:这是白居易的《早送举人入试》,让我们看到其时的政治与人生都是生机勃勃的。

李书磊:学者,任教于中央党校。从事文化史、文化理论及城市研究,有专著与个人文集九种。

(第一首)

十年辛苦不一般,范老先生知苦甜。

誓往庙堂寻旧梦,赊来四部当长衫。

龙门飞渡鱼作戏,富贵拼来士避寒。

今岁又逢及甲日,子胥八万过昭关!

(第二首)

一窗寒暑几年灯?自古前程凭笔耕。

夜唱雄鸡人未寐,名登皇榜梦无成。

徒哀词赋诗文浅,孰料金银鬼魅通。

奚啻江南科考案,鱼鳖虾蟹闹龙庭。

(第三首)

豫岭梅开淡淡香,三门浪阔水苍茫。

虹桥半跨青峰侧,鸥鹭低廻野渡旁。

瑟瑟秋霜凋落叶,凄凄乱绪惹哀伤。

诸君此去七千里,望断白山泪染裳。

(第四首)

喜跃龙门众仰钦,杂陈五味绞童心。

幼知礼义明宗法,长训诗书习朗吟。

久困闱场神瑟瑟,题名金榜泪淫淫。

选才御用凭朱笔,科考奇闻足世箴。

(第五首)

铁豹飞穿大散关,战场烟雾泻胸前。

千军孤荡淹羊道,万马苍茫漫岭巅。

雪化情仇摧堡垒,霜蚀岁月扩喉咽。

风流人物今何在?野壑锤敲问乱岩。

(第六首)

古奥冰封未记年,碑文残迹释萦牵。

聚贤研讨驱迷雾,运笔思谋译史篇。

实觅奇珍迎紫气,虚埋沃土见青天。

屏前喜閲翻新卷,塞外留痕世代传。

(第七首)

羸马蹒跚奔北疆,驼群气喘水空囊。

欣逢大漠窈窕女,彩袖红妆赠面汤。

(第八首)

沙铺锦毯掩村庄,风卷红裙舞酷裳。

翩翩彩袖楼兰女,烫酒沏茶侍身旁。

(第九首)

教育急需死水排,西学东渐惹关怀。

甲辰科考成绝唱,更有人才滚滚来!

(第十首)

秣马鏖兵已数年,至今未得斩楼兰。

胡天大漠霜风紧,猎猎龙旗扫玉关。

(第十一首)

才送悟空腾霱去,复迎实践驾鸿还。

蟾宫玉兔方圆梦,天眼苍穹欲觅源。

墨子星光传隐态,潜龙海斗探深渊。

创新骁将争先导,六万精兵竞率先!

(第十二首)

浩荡霜风扫雪山,巍巍莽岳镇边关。

昆仑直上三千里,驼队蹇行步履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