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复习小学阶段学过的古诗,并适当进行拓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古诗的意思。熟记一些名句,增加语言积累。
二、活动准备
1.将课本上古诗的题目制成幻灯片(题目和内容点击出现)
2.学生准备好笔和纸。
三、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在这灿烂的文化大花园中,有一个美丽的“古诗园”。今天,我们做个象征性游园活动,到“古诗园”去漫游。先请大家想想:“古诗园”中应该有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诗人,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教师板书活动课的题目:漫游古诗园。)
(二)进入活动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古诗园”,下面让我们一边玩,一边讨论一些问题。请大家拿出笔和纸,看投影,动脑筋,做练习。比比谁做得最好。(每做完一题,就打出答案,学生同桌相互批改,互相打分,每答对一道题得1分。以下括号内的内容为答案。)
1.下列诗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请从“春、夏、秋、冬”中选择恰当的填在括号内。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
2.填上重叠的词。
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_____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离离)
(2)小荷才露_____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尖尖)
(3)梅子黄时_____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日日)
(4)留连戏蝶_____舞,自在娇莺_____啼。(时时、恰恰)
(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_____半江红。(瑟瑟)
3.填上表示方位的词。
(1)故人___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西)
(2)王师___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北)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___风放纸鸢。(东)
(4)遗民泪尽胡尘里,___王师又一年。(南)
4.填上表示数字的词。
(1)不知细叶谁裁出,___月春风似剪刀。(二)
(2)飞流直下___千尺,疑是银河落___天。(三、九)
(3)人间___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天。(四)
(4)春色满园关不住,___枝红杏出墙来。(一)
(5)欲穷___里目,更上___层楼。(千、一)
(6)烽火连___月,家书抵___金。(三、万)
5.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___于二月花。(红)
(2)日照香炉生___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
(3)儿童急走追___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
(4)___云团里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黑)
(5)骝马新跨___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白)
(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___丝绦。(绿)
(7)两个黄鹂鸣___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翠)
(8)春风又___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
(9)江碧鸟逾白,山___花欲燃。(青)
(10)日暮___山远,天寒白屋贫。(苍)
6.填上动物的名称。
(1)遍身罗绮者,不是养___人。(蚕)
(2)意欲捕鸣___,忽然闭口立。(蝉)
(3)牧童骑_____,歌声振林樾。(黄牛)
(4)千山___飞绝,万径人踪灭。(鸟)
(5)月落___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乌)
(6)两岸___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
(7)两个____鸣翠柳,一行____上青天。(黄鹂白鹭)
(8)江上往来人,但爱_____美。(鲈鱼)
7.填上植物的名称。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___出墙来。(杏)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___满皇都。(柳)
(3)停车坐爱___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
(4)___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
(5)小___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
(6)墙角数枝___,凌寒独自开。(梅)
(7)___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
(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_____少一人。(茱萸)
8.填上地名。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_____。(扬州)
(2)_____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
(3)不识_____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
(4)朝辞_____彩云间,千里_____一日还。(白帝、江陵)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___。(杏花村)
9.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说明好上加好,争取更大胜利。(更上一层楼)
(2)说明生命力强,比喻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表达在节假日对亲人无限思念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
(4)常用来教育孩子要珍惜劳动果实。(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形容风景一处比一处好,或比喻先进之上还有先进。(山外青山楼外楼)
(6)说明要采用多种方式选拔优秀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
10.读诗句,猜谜语。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猜一建筑材料(石灰)
(2)一朵芙蓉顶上栽,彩衣不用剪刀裁。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唱千门万户开。
猜一动物(花公鸡)
(三)活动小结
1.各人统计得分情况,比比谁得分最多,对得分多的前10名予以表扬。
2.教师小结:从刚才漫游“古诗园”的情况来看,大家已掌握了许多古诗。不过,我们还只是漫游了古诗园中的一角。我们要想漫游整个古诗园,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用王之涣爷爷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齐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属山西太原祁县,山西太原古称并州)人,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O1年)。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干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温庭筠少负才名,同其他有成就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于笔砚,除善弦吹之音,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晚唐时期的温庭筠:游戏红尘
温庭筠善于作诗。他的诗以绮艳的风格见长,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但实际上,这二人的人生轨迹不尽相同:李商隐科场得意,努力仕进;温庭筠却长期不得志。不过,温庭筠享有极高的社会声望,尤其还是下层读书人的文化偶像。
古人曾经用“傅粉钟馗”来形容温庭筠的创作。这本来是一个负面的评价,意思是温庭筠的诗文即使有再多华丽的辞藻,也掩盖不了粗豪张扬的本质,就像钟馗即使 擦了粉,从骨子里也还是个抓鬼的粗汉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温庭筠的文字虽然沾染了晚唐的脂粉气,但他的内心仍然像韩愈、孟郊这些中唐时代 的诗人一样,嬉笑怒骂,桀骜不驯。这么一想,擦了粉的钟馗似乎也透出一点孩子气的顽皮。温庭筠那些雕琢精致的文字,与他一生任性使气的行为,都带有一点轻 松的游戏性质。至于这个老顽童一生没有得到什么科场功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温庭筠的祖先是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温彦博。温氏虽然算不上什么百年世家,却也是唐代新兴的名门望族,在初唐的时候颇为显赫。不过,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 子之泽,五世而斩”。老一辈的功业再辉煌,最多到他的五世孙,也不能再跟着他沾光了。从初唐的温彦博传到晚唐的温庭筠,已经7代了。温庭筠只能算是个普通 人家的孩子。当然,他“混迹江湖”的时候,提起自己显赫的祖先,就像孙悟空提起自己500年前大闹天宫的业绩一样,大概还是能赢得人们的惊叹和敬重的。
温庭筠早年的生活无可查考,只是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温氏的家业凋零得厉害。他的父亲可能很早就去世了,有人说,温庭筠是由当时很喜欢奖掖文士的权贵令狐楚抚养成人的。
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第一次参加了科举考试,这一年,他已经38岁了。为什么才华横溢、早就名声在外的他要耗到这个岁数才来考试呢?温庭筠自己没说,我们只能推测。
据唐人记载,有一次,温庭筠的一位名叫姚勖的表亲资助了他一笔钱,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温庭筠把这笔钱都花到秦楼楚馆去了,气得姚勖把他打了一顿,撵了出去。可见年轻时的温庭筠,对科举考试没有太大的兴趣,他追求的是在青楼中偎红倚翠的逍遥生活。
晚唐时选择那种生活方式的读书人不止温庭筠一个,只不过在当时的正统人士看来,这样的读书人是没出息的。当时温庭筠也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姚勖作为表亲敢公然打他,肯定是觉得温庭筠的行为毫无疑问地应该受到谴责,而且料定温庭筠以后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了。
不过,温庭筠在这些娱乐场所也并非没有玩出名堂。我们都知道,温庭筠在文学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填词。那时管词叫“曲子词”,其实就是流行歌曲。在温庭筠以 前,“曲子词”是一种纯粹的民间艺术,歌词都是由作曲的乐工、唱歌的歌女顺便填上的。歌女和乐工没有文化,所以当时的歌词就显得泼辣有余,文采不足。温庭 筠作为一个会写诗作赋的文人,整天“自甘下流”地跟歌女乐工混在一起,唱着那些没有文采的流行歌曲,渐渐觉得不过瘾了,就干脆自己动手写歌词。
温庭筠填的词,文笔蕴藉,形象优美,感情细腻,富于表现力,带有一点高雅忧郁的格调,显然比此前流行的“曲子词”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他的《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一个满怀深情、盼望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被评为“情真意切,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温庭筠是一个浪子,一个“无行”文人,因此他敢于大胆地在词中表现男女情爱,可以想见,他的歌词在娱乐场所中的接受度也是可以保证的。在受到歌女乐工欢 迎,为他带来良好人缘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而在文人的圈子里,温庭筠的文采也会随着歌词的流行,为他赢得较高的'知名度。由此看来,姚勖对这位 叛逆青年的“恨铁不成钢”,实在是没有必要的。
文人的介入,最终使词进入了高雅文学的序列,成为一种富于表现力的文体,产生了无数优秀的作品。文人也在写诗作赋之外,找到了另一种文学方式,得以表达情感。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温庭筠这个叛逆青年打破了读书的“好孩子”与玩乐的“败家子”的界限,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可能。
温庭筠玩着玩着,转眼就35岁了。这一年,文宗皇帝登基,年号开成。唐文宗是晚唐的一个好皇帝,一心要恢复唐太宗的帝王事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自称每 天晚上加班工作,批奏折批到二更天(夜里11点),然后再看书看到三更天(深夜1点),以便提高文化修养,并说如果不这样做就治理不好国家。唐文宗很尊重 文人,对文化事业也很重视。他还亲自出题,选拔人才。这段时间,文人的日子是比较好过的。
新皇帝登基,朋友们看温庭筠年纪也不小了,就开始帮他想出路。写过《悯农》的李绅给他推荐了一个极清闲、极荣耀,又不用参加科举考试的工作:陪太子读书。开成元年(836年),没有功名在身的温庭筠荣幸地成了太子李永的一名幕僚。
唐代的科举制虽然在选官制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重臣的推荐、和权贵的直接接触,也是读书人出人头地的一条“绿色通道”。想当年,李白就没有参加科 举考试,只因文才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就当了翰林院供奉。现在,温庭筠陪太子读书,幸运的话,也是可以获得类似的机会的。温庭筠本人也十分喜欢这份工作,在 他人生的这一段最华贵的日子里,他写下了很多华美的诗歌。
晚唐时期的温庭筠:游戏科场
只可惜,好景不长。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唐文宗,对太子的要求也很严格,所以总是看太子不顺眼。结果,刚到开成三年(838年),文宗就以太子耽于享乐为由, 把太子废了。不久,太子郁郁而终。后来唐文宗对这件事后悔得掉眼泪,不过那都是后话了。眼下的重点是,温庭筠失去了依附的对象,他获取功名的捷径走不成 了。无奈之下,第二年,38岁“高龄”的温庭筠走进了科场。
温庭筠的过人才华使得他在科场中游刃有余。当时科举考试要写赋,写赋要押韵,换一个韵其实就是另起一段。据说,温庭筠只放下笔,双手交叉着思考了8次,就写好了8韵,所以他得了个外号,叫“温八叉”。每次参加科举考试,他都能替周围一圈人当“枪手”,写一帮人的卷子。
可是,被代写的人都当官了,温庭筠自己却屡试不第。他从38岁就在考试,到55岁还在考试。人家做了一辈子官,他考了一辈子试。
按说,温庭筠写起考试的文章来那么轻松,文笔那么好,年轻时又是写词又是陪太子读书,名气也不小,很多考官都很赏识他,没有道理考不中。但是他就是不中。 一种可能是,科举考试是国家选官的考试,温庭筠虽有才华,却是个浪子,考官不愿意让一个写歌词的人去做官,所以就老压着他,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取他当进士。
另一种可能是,温庭筠虽然来参加科举考试了,但这位昔日的歌词写手从骨子里对当官并不热心,觉得自己偌大年纪,与其做个小官,还因为写过歌词受人歧视,倒不如在科场里替举子们答答题,调戏一下科举制度,让年轻举子们崇拜一下,来得好玩,说不定还能有点收入。
温庭筠自己一口咬定是前一种解释,并说老有小人在皇帝面前进他的谗言,但其实后一种解释恐怕也不能完全排除。这段时间,温庭筠一直住在长安郊区的别墅里,写下了很多风轻云淡的田园诗,看起来经济压力不大,心情也还算舒畅。
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一次来参加考试了。主考官沈询知道他当“枪手”的名声,特意让他单独到考官的座位前面来答卷。这一天,温庭筠不知是身体不 适,还是对考官有意见,考试还没结束,留下一篇千余字的文章就走了。然而就是这么被严密监视而又提前交卷的一天,据说温庭筠又在考场上“口授”了8个人。 这在当时的科场上,大概也是一个传奇了,被唐人津津乐道地写进笔记。
因为这次“壮举”,温庭筠也付出了代价,第二年就被贬到随县(今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去做了一个县尉。不过,要说是“贬”,多少也有点勉强,因为在此之前温 庭筠也不是官,虽然年纪大名声大,却不过是一个还没有功名的举子,本来也没有什么可“贬”的。按唐代的制度,正正经经考上了进士的人,最初做的官也不过就 是个县尉。温庭筠不是进士而做了新科进士做的官,还被视为贬谪,古人称这个例子为“无官而贬”,也算是一件奇事了。这或许是因为温庭筠在考场上折腾了17 年,当了无数次“枪手”,考官们对他头疼无比,想把他彻底逐出考场,又碍于他才名太大,不能给予过分处罚。于是干脆给他个小官做做,想来温庭筠就算中了进 士,结果也不过如此了,所以他应该知足,不会再来搅扰科场了。
从后来的情况看,这个策略确实是有效的,温庭筠的“枪手”生涯果然就此结束了。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式与技巧
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答。有时还要根据赋分确定答题详略。答题时一般遵循先观点后分析的套路,结构上采取总分式、并列式(分点作答)。下面就常见的六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做详细解说。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意境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设问方式】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背景知识】
1.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意象是寓“意”之“象”,是诗歌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包括景和物。
2.意境——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常见意境特点术语:繁华热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等。
【答题模式】
形象画面分析:特征+形象画面定位
意象意境解说:意境描摹+特点概括(或效果简析)。即先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境描摹出来,再概括情境特点(如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等),或者对意境的作用效果加以简单解说。
【真题印证】
例1(20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夔[宋]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江南水乡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这道题属形象画面分析类题型。第一问,形象画面定位为“江南水乡画面”,特征是“清幽恬静”,简单整合即可得到答案。第二问根据题干要求作答即可。
例2 (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宋]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问题: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解析:这道题要求直接就“月”这一意象进行赏析,属意象意境解说类。答案对涉及“月”这一意象的三个诗句,先描摹解说,后说明作用效果。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主旨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设问方式】
情感——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要求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要求解析情感主旨。
【背景知识】
对古典诗歌常见的5种情感类型应该熟知: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宦海沉浮或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
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
主旨:诗歌具体内容+情感特征或诗歌主题
【真题印证】
例1 (20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唐]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问题: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鉴赏点为“情感”,答题思路为总分式,分述抓住诗句内容和情感特征。
例2(2008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宋]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问题: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鉴赏点为“主旨”,答题思路先总后分,分述时注意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围绕观点解说。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类题型特别要注意审题。首先揣摩命题意图,区分鉴赏要求。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思路结构。题干要求从什么角度鉴赏,这一点首先必须了然于心。一般说来,修辞手法着眼于诗歌小处(某个词句)设题,表现手法着眼诗歌大处(上下联甚至全诗)设题,思路结构着眼于整体设题。答题时术语必须准确,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解说内容,分析情感或表达效果。
【设问方式】
手法类: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直接就某一诗句提出具体的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要求作分析。变体——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
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背景知识】
要准确答题,必须掌握以下常见术语: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表达方式指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等,主要指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其中描写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答题模式】
准确术语+诗句内容+情感效果
【真题印证】
例1(20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宋]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问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解析:文中问怎样写景,应该从写景(描写)的角度和结构思路方面回答,联系描写的相关术语(动静、声色)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例2(2007年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宋]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从全诗整体来说,术语是“情景交融”,在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时还涉及一些术语,如“衬托”“渲染”,也要准确。诗句内容解说和情感效果分析也是重要得分点。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答。有时还要根据赋分确定答题详略。答题时一般遵循先观点后分析的套路,结构上采取总分式、并列式(分点作答)。下面就常见的六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做详细解说。
四、语言炼字类
语言炼字类题型主要考查三方面的内容: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情味、效果等),对语言特色或风格的把握(格调、境界等)。
【设问方式】
炼字类:这句(联或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分辨优劣。
语言特色类:诗歌语言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语言特色,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背景知识】
1.诗眼: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诗眼就是解说其在拓展诗歌意境、传达诗人情感方面起到的作用。
2.炼字: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贴、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3.语言风格常用术语: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白晓畅、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平时在诗歌鉴赏中可结合具体诗歌多多积累。
【答题模式】
炼字类:表明观点+解释含义或还原景象+情感效果
答题时把关键字词放在句中,结合全诗意境情感分析。表明观点即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含义包括解释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还原景象要求展开联想和想像,结合诗歌整体表述诗句所描摹的景象。
语言特色类:准确风格术语+分析解说(含情感效果)
【真题印证】
例1(2008全国卷I)(诗歌材料见上文《江间作四首(其三)》)
问题: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解析:解释含义和情感效果是得分点,此题中观点和还原景象融为一体。
例2(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吴激[金]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 燕子
赵善庆[元]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问题: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4分)
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析:对语言风格的准确把握是答题的前提,同时要视赋分或鉴赏对象决定是否作具体分析。此题的该问赋分4分,对象是三首诗,简略解说即可。
五、多角度综合类
这类题型涉及意象意境、情感主旨以及表达技巧,一般从多个角度综合设问,答题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信息,理清有几个问题,分清每个问题的类型,明确答问角度,依据提问的顺序分别作答。答案力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设问方式】
一般综合两到三个方面设问。如: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对这种题目的命题意图要心中有数,它实际上问了三个方面: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景与情的关系怎样?(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等表达技巧)
【答题模式】
参考以上四个方面的答题模式,问什么答什么,简单分析,略有侧重。
【真题印证】
例1(2009年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问题: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析:第一问考查表达技巧;第二问考查情感,是侧重点;第三问实际上考查写作意图或诗歌主旨。
例2(20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严羽[宋]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问题: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意境、情感、表现手法三个方面的问题,答案整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六、开放题型类
这种题型相比其他主观题而言,更能达到检测和选拔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代表着诗歌鉴赏题的发展方向。解答关键看观点是否合理,分析是否有理有据。
(一)评价题型
【设题方式】
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并阐明理由。
【答题模式】
明确观点+有理有据的分析
【真题印证】
例(2009年全国卷Ⅰ)(诗歌材料见上文《次石湖书扇韵》)
问题: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解答这类题型,要充分调动积累,从整体上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答题时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二)续写型题
【设题方式】
列出对其中一首诗(联或句)诗的解说,然后要求补写对相关诗(联或句)的解说。
【答题模式】
此类题型和语言表达运用题型中的仿写题型有些类似,要求模仿已经给出的解说内容和形式补写,做到鉴赏角度前后一致,表述形式基本相同。
【真题印证】
例(20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宋]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元]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问题:《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解析:题目对起句的解说包括语言特色、诗面含义和效果作用三方面,补充按照这三点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