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国运衰微的诗句的诗句精练60句

时间: 2023-12-0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唐朝国运衰微的诗句的诗句精练60句

《滟滪堆·巨积水中央》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前言】

《滟滪堆》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元年作过瞿塘峡滟滪堆时所作的五言律诗。首联两句开门见山,将滟滪堆高大之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颈联两句承上而来,进一步突出了滟滪堆的险恶之势;尾联两句以“忆垂堂”为结,不仅写出诗人无尽的忧虑,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

【注释】

⑴滟滪堆 :长江瞿塘峡口的险滩,在四川省奉节县东。

⑵巨积:谓物品成堆。

⑶出水:出自水中。

⑷沉牛:亦作“沈牛”。 谓古代沉牛于水,以祭川泽。

⑸如马:形容滟滪堆之大。 舟航:行船。

⑹倾覆:倒塌;翻倒。

⑺神功:神灵的功力。混茫:亦作“混芒”,指广大无边的.境界。

⑻干戈:指战争。《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⑼垂堂:靠近堂屋檐下。

【翻译】

在瞿塘峡那湍流之中,巍然立着一堆巨石。到了江寒水浅之时,巨石出水很高。把牛沉于水中,以祭山林川泽。即使得到保护,在滟滪堆如马时也绝不可行船。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倾覆危险,于是造物神功设此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把系船的缆绳解开。因靠近堂屋的屋檐之下,堂屋屋檐檐瓦坠落可能会伤到人。

【赏析】

《滟滪堆》出自《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九,此诗描绘了滟滪堆雄浑险恶,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微,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的忧虑与无奈。

首联“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开门见山,突出滟滪堆之大,接着下句表现了滟滪堆之高,其中一个“巨”字和一个“长”字,不但突出了滟滪堆之高之险,而且给人以望而生畏之感。

颔联“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这两句化用了当时的谚语之意。谚曰:“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这一联承上而来,突出了滟滪堆的险恶之势。

颈联“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在诗人看来,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着倾覆的危险,于是就使造物神功设此巨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船。在此,把滟滪险滩化为水候(即水在不同季节变化的情状,并成为警戒行船的标石)。

尾联“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诗人在战乱中,漂泊不定从成都乘船辗转至夔州,一路走来险象环生。故最后一句写道:“行止忆垂堂。”“垂堂”因檐瓦坠落可能伤人以此喻危险的境地。从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以“忆垂堂”为结,不仅写出诗人无尽的忧虑,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动乱的现状。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借物抒情,从诗歌来看,好似在写“滟滪堆”的自然险恶,而实际上诗人抒发了“行止忆垂堂”的忧虑心情。其次,侧面描写,诗人在诗歌中,多次引用典故谚语,从侧面突出了要表现的情感。

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边塞诗,由于学生接触较少,鉴赏起来更是有一定的难度,希望以下这篇文章能对我们鉴赏边塞诗有一定的帮助。

在唐朝,尤其是盛唐时代,由于国势强盛,疆域广阔,交通便利,国内外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往增多;守边和扩边的战争也较频繁,不少边帅能文能武并且喜欢延揽文士;知识分子视野开阔,精神振奋,不少人带着建功立业的愿望,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这些因素,促成了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形成一个边塞诗派。

边塞诗指的是那些以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为表现对象的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就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宋朝的范仲淹、贺铸、陆游、辛弃疾等也有边塞诗传世,但影响远不如盛唐时期。

边塞诗作为诗歌大家族中的一员,除了具有一般诗歌的特点,还有它的独特之处,我们掌握了边塞诗的这些特点之后,鉴赏起边塞诗来就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一些,边塞诗主要是结合雄伟、壮阔的边塞景色的描写,表现边塞将士驰骋沙场、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风格奔放雄伟,豪迈悲壮。诗歌内容主要有:

1、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6、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7、表现将士和人民厌战怨征的情感

列出了边塞诗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把边塞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及鉴赏边塞诗时常用的术语作一个归纳: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安西、楼兰、夜郎;胡、羌、羯、夷、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美学风格: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奔腾、峻伟;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了解了边塞诗的这些知识之后,如何更好的理解、鉴赏这类诗歌呢?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

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境界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岑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有的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③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有的豪放旷达,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以陈陶《陇西行》为例:”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思想内容有显著特征:既以昂扬的爱国热忱,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又毫不讳言战争的另一面,以沉痛的心情表现了战争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惨痛悲剧。诗的前两句写战事的惨烈,将士的奋勇。”誓扫“句从士气以见战争的性质,”五千“句从牺牲之大来表现战争的壮烈和将士义无反顾的奋斗精神。后两句宕开一笔:远方戍人已成为无定河边的尸骨,家乡的妻子却不知,梦见的仍然是音容栩栩的良人,仍然朝思暮想,守着、盼着他回来团聚的这一天,而他却永远也不能重回她的身边。这两句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将悲剧意味表现得浓烈深长。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 “夕阳”是我国古典诗人借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意象,用来表现诗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研究意象对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规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并不是一个外来词,并且英美意象派诗歌恰恰是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而形成的。

《辞海》中把意象解释为:“1.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2.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想融合的心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感物而生之意,包括艺术想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意象”一词第一次出现于王充的《论衡・乱龙》。后来,陆机用过“情貌”一词来表达“意”与“象”的关系;“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第二次明确使用“意象”一词是刘勰,刘勰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神思》中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又在同一篇里揭示了作家文思的发生是“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意”是作家主观之意,“象”是客观事物之象,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对象汇合交融,正是“意”与“象”契合的心理基础,精神居于胸间,耳目接触外物,语言用于表达,要是三者相互默契,那么本物的形象就可以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要是情意运行不畅,那客观物象就不能为我所用。《物色》篇中说“物色尽而情有余,晓会通也”,“意象”的重心是倾向“意”一边,而不在“形似”一侧。“刘勰悟到并揭示了‘意象’的一个新义:‘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象’,不是客观物象的直接移入,而是主观感情将客观物象摄入其中,重新孕育一番,创造出物我融合之新形象。也就是意中之象,不同于传统的,使用于哲学领域表达事理的象征性意象的情感性意象。”②

著名诗人王昌龄所著《诗格》也引进了“意象”一词:“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③“生思”与“取思”都直接联系到“意象”,“意”与“象”尚未契合,诗思便不通畅,此时诗人须将精神放松,潜心观照。

唐代诗人和诗论家直接论及“意象”,并且在理论上有更多阐述的是司空图。司空图在《缜密》中说:“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如:月亮、柳、草、兰、菊、春雨等。每一个不同的意象都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意”和感悟。同一个意象也蕴涵着不同诗人的不同的思绪,即使是同一个意象在同一个诗人的不同的诗词里也表达着诗人不同的感怀。

一、刘长卿诗歌中多用“夕阳”意象的原因

关于“夕阳”这一意象在唐诗中出现的次数很多,但这一“夕阳”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却大为不同。刘长卿是唐代诗人中使用“夕阳”这一意象最多的人。刘长卿共有33首诗歌中带有“夕阳”这一意象。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至德中,为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中为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邑尉。会有为之辩者,贬睦州司马。终隋州刺史。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权德舆尝谓为五言长城。皇甫�亦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集十卷,内诗九卷。

刘长卿活跃在中唐的文坛上,中唐经过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盛唐时的繁华,辉煌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呈现出一种“日落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景色。这对于成长于盛唐,在安史动乱中进入中年的诗人来说,给其留下的只能是繁华盛世的美好记忆以及由动乱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永远抹不去的心头阴影,而且看不到唐王朝中兴的光明前景,有的只能是更多的失望和迷惘。因此,“夕阳”、“落日”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诗人所特有的一种犹如世纪末般的心灵情结,其中刘长卿最具有代表性。

“气骨顿衰”是刘长卿的诗风,这与他的身世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刘长卿少年是在嵩山读书,大约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开始进京应试,后天宝四载,七载再次赴京应试,均未考中。因此在《落地赠杨侍御》诗中说到:“泣连三献王,疮惧再伤弓。”写自己像卞和一样虽怀宝玉却不为人赏识而遭重创已成惊弓之鸟。据李肇《国史补》记载,天宝十三年(754),为应举刘长卿国子监学习,次年登进士第。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南下,流落赤州,扬州一带。至德元载(756),肃宗即位,刘长卿获苏州属县之长洲县尉之职。由于长卿为官正直不阿,遭诬陷入狱,后来遇赦出狱。上元元年贬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县)尉,虽未到任,却漫游江南。约于广德元年至大历初,入朝为殿中侍御史。大历四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仲孺诬奏犯脏,贬睦州司马。十四年迁隋州刺史。建中三年,因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作乱去官,闲居扬州乡村,约卒于贞元6年,他的一生曲折坎坷从而使他的诗作表现出冷暗的基调。

安史之乱不仅使唐王朝由开明盛世走向下坡路,而且也使得文士的精神风貌发生巨大的变化更使得诗歌的创作的感情基调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盛唐气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气骨顿衰”。这主要表现为由盛唐崇尚汉魏风骨转向追慕清丽纤弱之风,由阳刚之美转向阴柔之美,有键朗的气骨转向悠远的韵致,有豪迈的气势转向幽隽的情调,由雄浑凝重的格调转向清空闲雅的意趣。 正是在这样的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下刘长卿偏爱描写“夕阳”、“落日”意象。

二、刘长卿诗歌中 “夕阳”意象的分类

纵观刘长卿诗作,其“夕阳”意象的象征、隐喻意义大致有这样的四种类型和艺术表现。

首先,“夕阳”与“朝阳”相对,夕阳象征着青春已逝、壮志难酬、时光不待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明年花发随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与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着相似的感怀时光易逝、岁月无情的的惆怅。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到唐代发展到顶峰,唐诗被王国维称为“一代之文学”④而盛唐是顶峰的顶峰,是中国诗歌的典范。开元天宝的诗坛上群星璀璨,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一大批光照千古的诗人同时出现。他们的诗歌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构成了盛唐最耀眼的色彩。这与盛唐的国力强盛、地域辽阔、君主开明、百姓安乐的太平盛世有着很大的关系。

盛唐诗歌大多是抒发诗人自己的宏大志向,或是闲情逸致,或是山水风光或是边塞诗人风景等,而到中唐的“大历十才子”时他们的诗歌则充满了那个时代“衰微”的气息。刘长卿的诗作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这种国运的衰微构成诗人潜意识的“夕阳”情节,故而在诗歌中反复出现“夕阳”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衰顿国事的忧虑,对不能中兴唐室的无奈,构成其诗歌的萧条、荒凉、冷落、凄清的意境,表现出一种冷寂、忧愁、惆怅和惘然的低沉情调。寄托诗人这样情怀的诗作有十首:

尔来多不见,此去又何之。华发同今日,流芳似旧时,洲长春色遍,汉广夕阳迟。岁岁王孙草,空怜无处期 。(《赠别卢司直之闵中》)

花县弹琴瑕,僬风载酒时。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出没凫成浪,蒙笼竹亚枝。云峰逐人意,来去解相随。(《陪王明府泛舟》)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不知今远近,到处犹相对。(《秋云岭》)

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白鹭》)

夕阳山向背,春草水东西。度鱼诸峰出,看花几路迷。何芳问秦汉,更入武陵溪。(《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侄宴余干后溪》)

回首古原上,未能辞旧乡。西风收暮雨,隐隐分芒砀。贤友此为邑,令名满徐方。音容想在眼,暂若升琴堂。疲马顾春草,行人看夕阳。自非传持尺素,谁为论中肠。(《出丰县界寄韩明府》)

朝气和楚云,夕阳映江树。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 。秋风今已至,日夜雁难度。(《晚次湖口有怀》)

夕阳留古木,水鸟拂寒浪。月下扣舷声,烟中采菱唱。回首唯白云,孤舟复谁访。(《奉使新安,自桐庐县经严陵钓台,宿七里滩下,寄使院诸公》)

扪萝披翳荟,路转夕阳邃。虎啸崖谷寒,猿鸣桂松暮。裴回北楼上,江海穷一顾。日应千里帆,鸦归万家树。(《题武丘寺》)

春草连天随北望,夕阳浮水共东流。江田漠漠全关地,野草苍苍故蒋州。” (《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⑤

意象的分析对研究一首诗歌,研究一位诗人,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学与夕阳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常常渲染黄昏的落寞意趣。太阳的升沉把生命划分为生与死、阳与阴两个世界,黄昏就成为生命颓唐的象征,表现了迫近死亡的忧惧。

落日还有苍茫的历史意味。个人的往事,世事的变幻,古今的沧桑,夕阳成了历史残留物和见证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其次,刘长卿诗作中的“夕阳” 、“落日”意象象征着离别之清,寄托了诗人对家乡、对友人的思念。刘长卿的此类诗作与李白的《送友人》“清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样都表达了身在异乡之游子对家乡与故人的思念及对自身的浪迹天涯、四处漂泊的惆怅。

唐朝孟郊的《游子吟》通过对母子分别时母亲为儿子缝衣这一级平常的细节回忆,深味到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慈母对游子的笃爱之情。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亲切而纯真的感情,吟出了这首伟大母爱的颂歌。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感情上的强烈的共鸣。而刘长卿的表达送别之情的诗作中通过带有“夕阳”这一意象表达对亲人、友人的思念及家人、亲人的思念。夕阳西下的时候正是鸟儿回巢,劳作的人们回家团坐到一起的时候而身在异乡的游子却在夕阳西下的他乡如浮云一般飘来飘去,几多思愁,几多无奈。

刘长卿的诗作寄托这种情思的诗有十五首: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

宰臣思得度,鸥鸟恋为群。远客回飞锡,空山卧白云。夕阳孤艇去,秋水两溪分。归共临川史,同翻贝叶文。(《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

寂寥东郭外,白首一先生。解印孤琴在,移家五柳成。夕阳临水钓,春雨向田耕。终日空林下,何人识此情。(《过前安宜张明府郊居》)

南过三湘去,巴人此路偏。谪居秋瘴里,归处夕阳边。直道天何在,求客镜亦怜。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赴巴南书请寄故人》)

汉诸一孤雁,夕阳千万山。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在洞庭间。(《秋桫江亭有作》)

双扉碧峰际,摇向夕阳开。飞锡方独住,孤云何事来。寒潭映白月。秋鱼上青苔。(《游休禅师双峰寺》)

门临秋水淹,帆带夕阳飞。傲俗宜纱帽,干时倚不一不衣。独将湖上月,相逐去还归。(《南胡送徐二十七西上》)

独有西归心,摇悬夕阳外。故人丰章奏,此去论利害。阳雁南渡江,征骖去相背。(《送史判官奏事之灵武,兼寄巴西亲故》) 溪路漫冈转,夕阳归鸟斜。万艘江县郭,一树海人家。(《奉送从兄罢官之淮南。》)

洞庭何处雁南飞,江炎苍苍客去稀。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清溪口送人归岳州》)

雨色新添漳水绿,夕阳远照苏门高。亦知到处逢下榻,莫滞秋风西上期。(《送贾三北游》)

再次,刘长卿诗作中的“夕阳”意象的寓意上升到对人生的变化无常、国家的兴衰成败、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的高度。表达出诗人的无奈及无限的感怀。当然,刘长卿没有达到苏轼的高度,也没有苏轼的旷达与胸襟。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写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而刘长卿诗作中则颓废色彩较浓。 这样的诗作有五首:

风景清明后,云山俾倪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清明后登城眺望》)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夕阳帆杳杳,旧里树苍苍。惆怅山下,琼枝不可忘。(《送里端公赴东都》)

野径春草中,郊扉夕阳后。逢君从此后,背楚方东走。(《孙权故城下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

西向看夕阳,瞳瞳映桑柘。二贤诚逸足,千里陪征驾。(《灞东晚晴,简同行薛弃、朱训》)

最后,刘长卿的带有“夕阳”意象的诗作也有几首是描写景色的,其中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闲适之情与乐观的人生态度。中国古代的文人在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再加上社会的黑暗,很难有所作为。他们中许多人厌倦了世俗的喧嚣,就回归山林,与树木为伴,与禽兽为友, 让大自然的情趣来陶冶他们的精神生活,表现隐逸的独得之乐。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正是厌倦了官场的生活,从而归隐山林,寻觅隐逸生活的安逸恬静。其《饮酒》正深刻的反映了他的这种情怀。诗人在东篱下满手把菊,自得其乐之际,偶尔一抬头,“山气日夕佳。”把充溢于诗人心中的宁静恬淡推向及至,诗人的主观感受与无意中见到的客观景物和谐的结合起来,自身也成了夕阳的一部分,闲适心境与与夕阳中的自然美景融为一体。脱离尘世的芜杂,自得一份超然。这里的夕阳不再是没落的象征,而被作者赋予了新的意蕴,人与自然达到了形神相契,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言近旨远,潇洒飘逸。“夕阳”就成为作家情感的寄托,“夕阳无限好”正是深刻的体现。隐逸之情在形式上也许有些不同,但在情感上却有本质的相同;追求一份超脱,享受无穷逸趣。宋代诗人林逋的诗中写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其寒烟”的诗句。夕阳之中别无它物,惟有袅袅寒烟萦绕半空。色彩平淡无奇。一轮夕阳映照着超然的作者,环境幽深清寂,与这位幽人断绝尘世,潇洒物外的恬淡心境正相吻合,隐逸之乐别有情趣。

刘长卿这样的诗作闲适自然,散发着超脱尘世的气息,体现出诗人不幕俗流,回归山林,独得宁静悠远的隐逸淡然之情。表达这种长卿情思的诗作有三首:

驿路收残酒,渔家带夕阳。何须愁旅泊,使者有辉光。(《送康判官往使新安》)

水对登龙净,山当建准寒。夕阳湖草动,秋色渚田宽,渤海人无事,荆州客独安。谢公何足此,来往石门难。(《题独孤使君湖上林亭》)

元气连洞庭,夕阳落波上,故人烟水隔,复此遥相望。江信久寂寥,楚云独惆怅。爱君清口,弄月时棹唱。白首无子孙,一生自疏旷。(《自番阳还,到中寄褚徽君》)

由于所处环境和自己的身世的影响刘长卿带有“夕阳”意象的诗作多为表达时光易逝,青春易老,壮志难酬,思乡念人的离愁之苦和命运变化无常,而“夕阳”意象除表达这些情感之外,也表达了雄壮的气魄等积极的人生观。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定风波》)

综上所述,将“夕阳”意象分为四类,同一意象寄托着不同诗人不同的情怀,同时同一个意象也表达着同一诗人的不同情感。“意象”,象同而意不同,同一个象经过诗人的意的浸透又折射出多种不同的情感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