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高兴而哭的诗句汇总60句

时间: 2023-11-24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杜甫高兴而哭的诗句汇总60句

作诗作词是一件高雅的事情,读到好诗好词自是赏心悦目。借名家之诗词,以自己之口,昼诵夜吟,或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抱负,或者抒发自己的春思秋愁,或者感叹自己的人生多艰,或者欣赏自然美景,或者体会人生乐趣。诗词就是这样以韵律和文字的形式美,充实完善我们的精神生活。然而唐诗宋词并不都高雅,金元明清时时会闹笑话;别具手眼的诗词作家偶尔作出来的诗词,也会让人忍俊不禁,更不用说那些附庸风雅的驽马弊车鹊噪鸦呜了。如今,自己将在正史与野史中翻看到的“雅噱”,“表而出之”,以供诸位饭后消食,正所谓“姑且言之,姑且听之,瓜棚豆架雨如丝”。

作诗作词贵在炼字炼词,炼得好,自是传为美谈,假如炼得不恰当,则会成为千古笑柄,千古公案。欧阳修《六一诗话》记载一名士子作的一句诗:“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欧阳修说句子好是好了,可是“谏草”两字用得不恰当:怎么可以用自己奏则的草稿拿给皇帝看呢?幸亏还只是说说而已,否则,皇帝非治你一个“大不敬”之罪!

这是一般读书人会犯的错:不切实际地用词!可是进士出身的士大夫也会犯这种错儿。王祈是北宋的大官儿,据说他写了一首《竹诗》,自己很是得意,就拿去给苏轼看,一面自己摇头晃脑吟诵:“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谁想苏轼却噗嗤一笑,说:“好则极好,只是十条竹竿,一个叶儿也。”

有的人为了对属亲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一名“措大”,拿着自己很是得意的两句诗“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流”,去给一个达官看,以期得到赏识举荐。看了诗句后,达官一脸悲伤,说:“不意君家凶祸,重并如此!”“措大”赶忙解释:“不是这样的!舍弟和家兄都还好,我是为了对属亲切才这样写的!”不知这个“措大”的舍弟和家兄看了他的诗,作何感想!

江西诗派的祖师爷黄庭坚也犯过逻辑错误。王若虚就曾经愤愤地批评黄庭坚的《蓦山溪》里“婷婷袅袅,恰近十三余”一句,说:“夫‘近’则未及,‘余’则已过,无乃相窒息呼?”

当然,也有本来诗句是好的,可是评论家却吹毛求疵妄加点评的例子。杜甫有《古柏诗》,诗中有两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点评说:“无乃太细长呼?”乍一看,柏树周长四十围,而高却两千尺,确实不符合实际,可是沈括忘了(大概也不知道)诗歌里有一种修辞手法叫做“浪漫主义地夸张”!

这还算是存在有争议的'。可是像宋代许彦周评论杜牧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让人哭笑不得了。许彦周说:“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是啊,杜牧这个登徒子,吴国的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就只关心两个美女的下场,真是让诸如许彦周这类“缙绅处士”,“咬牙切齿,奋袖攘袂”!不过,许彦周还是遭到了很多后人的抨击。明代有人说:“为此说者痴人也,到捉了二乔时,江东社稷尚可问哉!”甚至有的人就懒得与许彦周辩论,直接说:“此老专一说梦,不禁齿冷。”

除了《赤壁》,杜牧遭到非难的还有他的《江南春》。这是一段很有名的公案。起因是明代“七子”之一的杨慎在评论《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时说:“如杜牧之《江南春》:‘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映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反驳杨慎的人自然大有人在。清代的何文焕就用揶揄的口气一针见血地抨击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

欧阳修也曾这样错误地点评过张继的《枫桥夜泊》,说“半夜”不是敲钟时候。可是后人已经证实欧阳修是错误的,寒山寺确实半夜敲钟。这给我们一个教训,即多多丰富实际经验,千万不要主观臆断,否则就要闹笑话。

让人发笑的吹毛求疵列子还很多。比如有一首《赠渔父》诗:“眼前不见市朝事,耳畔唯有风水声。”点评者说作者是得了“肝肾风”,肾虚了所以才“耳畔风声”。又有《咏诗者》一首:“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点评者说:“此是人家失却猫儿诗。”程师厚有诗句:“每日更忙须一到,夜深常是点灯来”,有人说它是上厕所的诗,“无乃登溷之诗呼?”杜甫有一句诗:“浊醪谁造汝,一醉散千愁。”袁枚《随园诗话》记载一个腐儒自鸣得意地点评说:“酒是杜康所造,而杜甫不知,安得谓之诗人哉!”真不晓得他是如何读诗的,知不知道有一种修辞手法叫“故设疑问”!

以上是针对诗歌本身点评的“笑话”,还有特别针对作者个人的,有的甚至已经达到了人身攻击的地步。和尚惠崇有“河分岗势断,春入烧痕青”两句诗,其实是“犯古”的,意思就是抄袭司空图和刘长卿的诗。于是就有人作诗嘲笑他说:“河分岗势司空图,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兄多犯古,古人诗句犯师兄。”这就好像如今说:“不是你像你爸,是你爸像你!”

模仿、抄袭前人诗句在古代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实是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其实是抄袭李嘉佑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也许是模仿抄袭之风让古代之人特别具有怀疑精神,怀疑精神固然是好,可要是错误地怀疑,张冠李戴,那就有无边受累人了。欧阳修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词,有人就认为是朱淑真“偷汉子”的词儿,是她丧失妇德“幽会汉子”写的。可怜一代冰清玉洁的女词人,就这样遭到后人的玷污,蒙受了千年不白之冤。

就是钱钟书先生也曾“人身攻击”过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钱先生以张耒自己的诗句“六月火云蒸肉山”,“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身先汗如雨”为证据,揶揄张耒是个大胖子,殊觉可笑。不过张耒长得胖或许真有其事。朱熹就曾说张耒写诗“一笔写去,重字重意皆不问”,这样性格大喇喇的人,吃得下,睡得着,所谓心宽体胖,长得胖也正常。只是苏轼没有像调笑顾子敦“磨刀霍霍向顾屠”那样,调笑张耒。

后代的好事者有时不仅玷辱名家,还玷辱前世的无名老百姓。《随园诗话》载一经生,平生专心经学,尤其擅长注解《春秋》《诗经》,他注解《诗经》《佻兮达兮》那首诗时,说是“两男子相悦之诗”。原来那是一首“基友”写的诗啊,看了真让人喷饭!

还有的评论很带有偏见。有的是对作者的偏见。王士祯喜欢杜甫,在评论杜甫和李白熟优熟劣时,他说:“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百首之后,青莲较易厌。”意思就是说,杜甫的诗是越读越有滋味,李白的诗读了百首以后,就让人厌烦了。北宋刘原父曾经说欧阳修:“好个欧九,可惜不读书。”大概欧阳修很在意这句话,后来宋仁宗问及刘原父的才能,欧阳修就报复说:“刘敞(刘原父)文亦未佳,其博雅足重也。”欧阳修称赞刘原父的广博知识,却贬低他的诗文。偏见假如发展到妒忌,那后果就不好了。传说薛道衡就因为做了一句“空梁落燕泥”,遭到隋炀帝的嫉恨,后来找了个理由将薛道衡杀了,杀了之后还恨恨地说:“更能做‘空梁落燕泥’否?”

有的偏见是针对人,有的则是针对一个朝代的诗风。明代的杨慎就记载过一个鄙视宋代诗文的例子。杨慎的好友何文默(何景明)尝说:“宋人书不必收,宋人诗不必观。”有一天,杨慎故意拿了张耒、杜衍、刘才邵、寇准四首咏莲的诗给何文默看,问说:“此何人之诗?”何文默一口回答说:“唐诗也。”杨慎于是笑了说:“此乃吾子之所不观宋人诗也。”以为何文默听了会很难堪,哪知他沉吟良久后却倔强地说:“细看亦不佳。”真可谓死要面子!

也有好的偏见。《北梦琐言》记载,唐代岳阳李远李员外因为喜欢诗人曹唐的《游仙诗》,而喜欢上曹唐这个人,以为他肯定是仙风鹤骨。没想等到见面时,曹唐却是一个“仪质充伟”,很胖大的人,于是李远就自我解嘲说:“昔者未睹标仪,将谓尔乘鸾鹤。此际拜见,安知壮水牛亦恐不胜其载!”清瘦得可以乘鸾鹤,和肥大得以至于壮水牛都搭载不了,那是怎样的落差呀!

李远因诗喜欢作者,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可是有的人因为名字而喜欢上一个人,真是让人无语。北宋的书法家、画家兼诗词作家米芾,有洁癖的毛病,号“水淫先生”,当他未来的女婿段拂来相亲时,米芾一见到段拂字去尘,就高兴地说:“既拂矣,又去尘,真吾婿也。”马上将女儿许配给段拂。

读过吴敬梓《儒林外史》的人,想必都对景江兰“每日在店里,手里拿着一个刷子刷头巾,口里还哼的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酸腐气感到好笑,历史上这种酸腐的读书人确实也不少。贾岛可谓是酸腐的代表。《唐才子传》记载他在长安大道上一边骑驴一边吟哦诗句“落叶满长安”,思考下一句对属,忽然想到“秋风吹渭水”为对,一高兴唐突了大京兆刘栖楚,被抓到监牢里,蹲了一宿。还有一次,唐宣宗微行到贾岛的住所法乾寺,听到钟楼上有吟诗声,便登上钟楼,在案子上取下诗卷看,贾岛不知道是皇帝,一把将诗卷夺过去,“因作色攘臂,睨而夺取之”,说:“你们膏粱子弟,怎么懂得诗歌!”活脱脱一个张撇古!

《随园诗话》里有一个汪孝廉,有一天拿着自己的诗作给袁枚看,袁枚左看右看,实在看不出他的诗歌的佳处,汪孝廉就有些生气地说:“某诗须传五百年后,方有人知。”袁枚听了很好笑,就说:“人人不解,五日难传,何由传到五百年耶?”

《池北偶谈》里也记载一个类似的笑话。说的是宣城一个叫丘华林的老儒,拿着他过去咏梅花的诗一百多首给当时的大诗人梅禹金看,梅禹金只是为他点句读而已。后来某一天,一个叫林初文的闽南人拿一首绝句给梅禹金看:“不待东风不待潮,渡江十里九亭桡;不知今夜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梅禹金觉得好,为之“击节,逐句加圈”。那个老儒丘华林看了就不高兴了,说:“林诗二十八字得了二十八圈,我的诗作一百多首,最少也应该得二十八圈吧?”

写诗填词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难就难在炼词造句上,正因为难,所以古人为了炼字造句,以至于“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头发不假节,家事不及营,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宋代的陈无己为了炼出好字好句,每次诗兴来了,就“拥被卧床,呻吟累日,乃能成章”,所以黄庭坚讥笑他说“闭门觅句陈无己”。贾岛炼字更是艰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正是因为难,所以才难免惹出笑话。现在也还有人在写古诗词,在诗句里掉书袋装高古,惹出的笑话更是俯仰皆是,只是很少有人发现指出;一味地只是互相夸赞,说好听是好像《西游记》里的“木仙庵三藏谈诗”,说不好听叫“小儿相夸”。我总觉得,现代人还是说现代语,作现代文好,当然也不是反对作诗词,只是不要做张撇古,老古董,否则好像《池北偶谈》里北宋仁宗朝那个武官就不好了。宋仁宗问那个被派去查访河北水灾的武官,问他河北灾况如何?武官文绉绉地报告说:“坏山襄陵。”宋仁宗又问百姓如何?武官回答说:“如丧考妣。”只把宋仁宗听得一头雾水,后来下诏阁门:“今后武臣上殿奏事,并须直说,不得过为文饰。”

【诗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

【意思】待到第二天清晨去看那红 艳湿润的地方,只见沉甸甸的花朵开满了锦官城。红湿处:指树头的花被雨水 浇得红润一片。花重:花因含有雨水而 显得饱满沉重。锦官城:即今四川省成 都市。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雨后花朵 润泽饱满或繁花似锦的景色。[例]雨 中的繁花很有些“晓看红湿处,花重锦 官城”的意味。它们黄的像锦、白的像 雪、红的像霞……晶莹透亮的雨珠聚集 在花瓣上;绿叶中,使鲜花更显得娇媚。 (刘巨伟《阳朔雨游》)

二、用以比喻成绩 斐然,硕果累累。[例]若就刊物所发表 的作品而言,也还说不上如火如荼或绚 烂多彩,还远远达不到“晓看红湿处,花 重锦官城”的境界。(吴岩《荒芜园》)

【全诗】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①知:知道,这里是适应的意思。②当:这里是到的意思。③乃:就。④潜:悄悄的。⑤野径:郊野上的小路。俱:全、都的意思。⑥火:灯火。⑦红湿处:红艳艳的被润湿的地方,指雨后的花丛。

【鉴赏1】

这首小诗,玲珑剔透,写雨切春、切夜、切喜,读之神清气爽, 若要借助诗中一字来表达感受,则曰“好”!

“好雨知时节”,雨乃“好”雨。或许有人会说,用这么平常的一个字 眼,也太平淡了,太缺乏诗味了! 实则不然! “好”字淡得有如婴儿的啼 哭,是一种返朴归真的原始味道。每个人牙牙学语之时,会说的第一个形 容词也许就是“好”呢!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烟波浩渺的大海时,脱口而出 的也许就是“好多水啊”;当一座 耸入云霄的大山横亘目前时,我 们会感叹“好一座大山啊”! “好”字是情感抒发最本真状态 的表述,用在这里,虽平淡而诗 味醇浓,“好”!

“好雨”“好”在哪里呢? 首 先就“好”在它的“知时节”,在它 的“当春乃发生”。这样的雨,不 是伴随着雷声的怒吼、闪电的威 慑而骤然出现,以它的滂沱和气 势显示它的“凶暴”;也不是伴着 冷风,在雨雪之间不停转化,让 人心生冰寒凄冷之感。而是在 春日时节,伴随着清爽的风儿不 知不觉地来到,细细地滋润着 万物。

这就是“好雨”的第二个“好”处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 人们正甜甜地酣眠时,春雨悄悄地来到了田间地头,轻轻抚摸草儿、花儿、 苗儿,她柔柔的手掌所到之处,已是一片盎然的春意。这不,明日朝阳初 升时刻,你就会看得出变化了! 这番“好雨”在无声地滋润万物后,不向人 们问候,也不向人们道别,和静夜挥一挥手,和她的“杰作”说声再见,就轻 盈地迈动了她的脚步,退回到她的天地中去了。

此时,我们的诗人是不眠的,整个世界,似乎只有他有幸目睹了春日 好雨的倩影。但诗人没有惊扰她,只是透过她的玉手,观察到了大地的细 微变化:野外的小路融入到了夜色的黑暗中,江面上唯见渔船的灯火。

不眠的诗人有几分兴奋了,他开始想象明朝的春色:“晓看红湿处,花 重锦官城。”花儿绽放了,花瓣上还带着几滴水珠,但水珠却阻隔不了清香 的散发,这不,诗人已闻到了那股诱人的`味道呢! 一朵朵、一株株、一片 片,汇成了花的海洋……树儿、草儿、苗儿呢? 当然更是各展风姿了。

【鉴赏2】

这首诗当写于上元元年(760)杜甫居住浣花溪时,那里临江, 又与成都城相近。杜甫对时雨、久雨、不雨、干旱等都很关心,因为 这些都关系国计民生。

首联中以一个“好”字点题,说明春雨之可喜,又有“知时节”一 语予以强调,言其及时。这里用了拟人手法,雨也赋有灵性,益见 可爱,还是在写“喜”,高兴和赞美之意溢于言表,颇有俗谚“春雨贵 如油”之意。春天多细雨,巴蜀雨又多夜间落,所以睡者只听到风 声,因此次联的“随风潜入夜”一句依然在点题,说明是在“春夜”。 下句中的一个“润”字,因雨细,故谓润,庄稼因雨而得以滋润,所以 又是“好雨”,因而这个“润”字写出了整个诗题。两句写尽了春雨 的特点,故成名句,流传于世。所以邵懿辰云:“十字咏夜雨入神。” 诗人给夜雨设计了一个美的环境,三联二句写出了雨夜江边之美。 所以仇注云:“云黑火明,雨中夜景。”从诗人对这一夜景欣赏的情 态看,更见春雨之可喜,而且其中的云黑火明,又点出了诗题中的 “夜”字。待到早晨一看,满目生机,这由结尾一联的“花重锦官城” 一句来体现,这场夜雨益发令人喜爱,把对夜雨的喜悦以及春雨的 意义和价值全部集中到“花”上来表现了。陆游也有类似的描写, 他的《临安春雨初霁》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岂不 也有此意?总之,这首诗描写春夜之雨贯穿了一个喜字,写得色泽 鲜丽。全诗也有理趣,像在说明自然德泽于民,而不居功,但这是 从形象和情趣中表现的,故不落言筌。

杜甫的故事1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杜甫的故事2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家人历经磨难,终于逃难到四川。他的好朋友们为他在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八月份的一天,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草堂上的茅草被风刮得四处乱飞,有的高高地挂在树梢上,有的落进了泥塘里。杜甫急得手足无措,跌跌撞撞冲出屋子。

在林子边,有几个孩子笑嘻嘻地抱着茅草,跑进了林子。有个男孩很调皮,对杜甫说:“杜老头,我家的茅草也刮走了,怎么说茅草是你的呢?”杜甫累得气喘吁吁,却又哭笑不得,只好悻悻离去。

过了一会,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开始还好,屋里漏的雨不算大,勉强用盆子,罐子还可以接住,后来却越下越大,屋子里床被打湿了,被子也被打湿了,一家人蜷缩在一起,难以入睡。

在这个难眠的雨夜里,杜甫百感交集。自从安史之乱开始,杜甫报国无门,只好四处颠沛流离,从来没睡过一宿安稳觉。杜甫望着漏雨的房顶,不禁浮想联翩,如果能有一座风吹不动,雨打不坏的大厦,让天下穷苦的读书人住进去,多好啊,他们将来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百姓就不会遭这么多罪了。

杜甫想着,想着天亮了,他望着那轮喷薄而出的朝阳,自言自语道:“如果我的愿望实现了,就我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千古以来,谁能像杜甫这样想呢,他真是当之无愧的诗圣啊!

杜甫的故事3

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子者揽延人才一种手段。总体来看,科举考试还算比较公平,改变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体制,让更多的社会低层才俊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当然,历史上也有几次科举考试十分荒唐,我们姑且称为零纪录的考试,至今仍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零录取率的考试。公元746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初到长安求官,当时唐玄宗正沉湎盛世的繁华和温柔的富贵梦里,已经懒得亲自处理政事,把“外朝”交给李林甫,“内朝”交给高力士。第二年,即公元747年,杜甫等一大批当时杰出的才子参加玄宗为选拔人才而设的“制举”考试。

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是李林甫,他是当朝宰相,但却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对于朝中百官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者官位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的除去,像张九龄、严挺之、贺知章、李邕、李适之、房绾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受到了李林甫的迫害甚至暗杀。他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害怕朝外的贤士得以接触皇帝的机会,上书揭露他的本来面目,痛陈他的奸恶。

所以这个“口有蜜,腹有剑”的宰相便千方百计的阻塞言路。结果参加“制举”考试的人,没有一个被录取,也就是说那次考试结果的录取率为零。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对考试结果,他自己还向玄宗上表祝贺:天下贤士都在为国报效而没有遗漏,这是多么的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啊!

连尧舜明君都不能如此的明察秋毫吧!而更加可悲的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李隆基竟然默认了这样的考试结果。参加那次考试被受到愚弄的还有著名诗人高适和元结。在人类考试的历史上,零录取率的记录恐怕至今也没有谁能够打破的了。

零岁考生录取的记录(不满一岁的考生)。一代奸臣秦桧先后把持朝政十九年之久,他自立门户,收揽奸佞,排除异己,陷害忠良,架空宋高宗赵构,独掌朝纲,“由是中外大权尽归于桧,非桧亲党及昏庸谀佞者,则不得仕宦,忠正之士,多避山林间。”不但如此,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的一次科举考试中,秦桧还为其年龄不到一岁(只有九个月)的孙子秦埙谋夺状元

他利用手中权力,任命其亲信御史中承魏师逊、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汤思退、右正言郑仲熊、吏部郎中权太常少卿沈虚中、监察御史董德元、张士襄等人为考试官。这些考官对秦桧的意图心领神会,他们想借此机会来讨好秦桧,从而可以取得高官厚绿。于是,他们就窜同作弊,准备录取秦埙为状元。

后经人揭发,状元没有当成,但也高中榜眼(第二名),这对于那些穷数十年时间皓首穷经的举子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讽刺,更有甚者,在这次科举考试中,由于秦桧的营私舞弊,其侄子秦焞、秦焴、姻亲沈兴杰、朋党周夤等人,都得到了进士的头衔,无怪乎“天下为之切齿”。

零活着回家考生的考试。张献忠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崇祯十七年(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起义军号称六十万大军进入成都,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后称帝,以成都为西京,8月16日登基王位,成为大顺第一任皇帝。

这年秋,眼看着清朝军事节节胜利,自己的.大顺政权摇摇欲坠,为了不给新正权留下人才,张献忠发诏举办“特科”,征集四川各地举人、贡士、监生、民间才俊、医卜僧道、隐士应试,有不愿意参加考试的,就被“军法严催上路,不至者杀,比坐邻里教官”。到了成都后,他以方便管理为名,将所有考生集中在成都青羊宫,一个不留,全部坑杀,自谓“无为后人有也”,制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杜甫的故事4

壬戌年到来的那个正月初一的清晨,对于瑶湾村来说是格外的喜庆,各种迎新辞旧的炮仗飞向落雪的天空绽放出比平时分外绚丽的颜色,炮仗的争相齐鸣将整个瑶湾村喜庆欢腾的序幕渐渐拉开。

在瑶湾村靠后山的一户人家的大门“吱—”一声被打开,一个十五岁左右俊朗的小伙子从门里跳出来。

他穿一身青色的新外套,脑袋上梳着漂亮端正的发髻。两只乌黑的眼睛在瞅着自家门口贴着那幅对联。

他一面看着对联,一面大声的朗读出来:“上联是:大地春风温我宅,下联是:座上嘉宾对酒歌,横批是:满院生辉。”

他很得意的看着对联心理想,有气氛衬托才能体现出更好的意境。

他又跳过去看看别家的春联,看了几家他跑了回来摇着脑袋自言自语的说:“还是我家的好,这可是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摆弄出来的,等会让爹看看,说不定还会夸奖我的。”

他美滋滋的想着,一奔一跳的进了院门。

刚进院门,一声清脆的驴叫,吓了他一跳。

“笨驴灰灰,大清早你叫什么叫。”他边笑着说边走向驴圈。

那只灰色的驴子见到他格外的欢喜,摇头晃尾的向他撒欢。

“噢!原来你还没有吃早餐呀!难怪你叫的那么欢。”说着他将铡好的草料放进食槽里,驴子看见有草吃了,便埋下头狼吞虎咽起来。

“慢点!灰灰,我还有新年礼物给你呢!”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色的绒绣球把它扎在驴子的头上。

“呵呵!灰灰你漂亮多了!”他看着驴子的样子笑着说。

驴子还是低着头,打了个响鼻好象是回应他的戏谑。

“子美,你干什么呢?”杜甫年少时候的故事

他回过头一看是父亲,忙回答道:“爹,我喂驴呢!”

“大过年的,你不吃饺子,喂驴干什么?”

“饺子,好,我马上来”他有给驴子抓了几把草料放了进去,顺便摸摸驴子的头说:“灰灰,先吃点草吧!等会给你带点饺子让你尝尝。”说完跑进屋里。

屋里,父亲座在八仙桌前,母亲正端来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他看见饺子,便高兴的叫起来“娘,我先来一个!”

“啪!”母亲打落他伸向盘子的手,说:“你忘了什么了吗?”

“噢!对了先给爹吃。”

“还有呢?”

“嘿嘿!我记得呢!”他说完后,洗净手,来到父亲面前,跪下磕头,一口气磕了10个,又到母亲前磕了10个,站起身来摸摸微红的额头说:“祝父亲母亲新年大吉大利,还有…”

母亲看着他可爱的样子,心疼的说:“好了,好了”

父亲也带着满意的笑容拿出一个红包说:“子美,来压岁钱!”

“谢谢,爹”杜甫欢喜的拿过去,又瞅瞅母亲,问:“娘,你的呢?”

“小机灵,你的头可值钱了。”说完笑着递给他一个红包。

“来,一块吃饺子吧!”父亲招呼着。

杜甫欢喜的跳上凳子,开始狼吞虎咽起来。

吃完饺子后,父亲对杜甫说:“子美,你现在去后山云寺给你师父拜年吧!”

杜甫一听师父,便来劲了。他使劲的点头说:“好的,好的马上去”

母亲给他一个装食物的篮子和一个包裹后,交代着“上山后规矩点,一定要给你师父拜年,顺便邀请他来家做客,记住没?”

“记住了,我走了。”说完一溜烟的出门了。杜甫年少时候的故事

杜甫来到驴圈,解开驴子的缰绳,拉着驴子走出家门。

他笑呵呵的摸着驴子的头,说:“灰灰,吃饱了吗?吃饱了就开工了,你是我的坐骑,新的一年你要载着我大展鸿图呀!”

说完他翻身骑上驴背,驴子慢悠悠的走向后山。

杜甫看着驴子走的很慢,心里又着快点见到师父,不由的开始埋怨驴子走的慢,他开始数落驴子。

“灰灰,人家都说你是天底下跑的最快的驴子,怎么今天你好象乌龟一样的走着。”

驴子不理他,依旧走的很慢。

杜甫见激将法不管用,便笑着说:“噢!原来你在生气我没给你吃饺子呀!来早就准备好了。”

杜甫从篮子里掏出几个饺子喂到驴子的嘴里。

驴子好不客气的嚼起来,吃完后走的比以前快了点。

杜甫骑在驴背就郁闷着,心想这家伙还不满足,于是又喂驴子几个饺子,驴子吃完后又快了点,杜甫又喂它,驴子又快了点。连续几次,杜甫打开篮子一看,母亲给师父的两盘饺子只剩一盘了。心想不行,灰灰再吃就没有师父吃的了。

他大声的驴子说:“灰灰,不能给你吃饺子,否则没有饺子师父会骂我的。”

驴子沮丧的低着头慢慢的走着。

杜甫比以前更郁闷,怎么办呢?他咬着指头想,对了,给灰灰酒喝,灰灰喝了酒就会跑的快,可是灰灰喝了给师父的酒师父怎么办?有办法了,先去给师父买点好吃的和好酒。至于钱呢,父亲母亲给我的红包可以了,说着他拿出红包一看,哎!还是母亲给的多,母亲给了3两银子,父亲才2两,不过给师父买东西够了,师父虽然是个出家人,但是酒肉他都喜欢,就给他买多点肉多点酒,至于花去的钱,等会从他身上再赚回来。杜甫乐滋滋的想好

以后,骑着驴子来到村子的小酒店买好东西,继续向后山走着。

杜甫拿出一瓶酒让驴子闻一闻,驴子闻到酒香立刻欢叫起来,杜甫就给驴子灌了一壶酒。驴子开始兴奋起来速度也明显的快了。

杜甫看着驴子快多了,心里格外的欢喜,他边给驴子灌酒,边唱着“笨驴灰灰跑的慢,子美哥哥拿酒给他灌,笨驴灰灰一喝酒,子美哥哥速度快一倍……”

很快就到了云寺,云寺今天一扫往日的邋遢,寺门前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杜甫着自己大年三十晚上的成绩微微笑起来。

“吱——”推开寺门,里面静悄悄地。杜甫喊“师父,子美给你拜年来了!”,但是没有回应。杜甫心想是不是师父再生气。他悄悄的溜进师父的卧室,只见师父躺在床上,唉声叹气的。杜甫正纳闷呢!师父又重重的叹了一声。杜甫暗咐原来是师父嫌我拜年完了。

杜甫眼睛一转,从篮子里拿出一瓶酒,打开酒盖,偷偷的向师父的鼻子凑去,果然师父的鼻子动起来,也不再叹气。一骨碌翻起身来,杜甫“腾”一下跪着接连磕了三个响头,嘴里叫着:“子美给师父拜年了~”。

“哈哈,你小子果然聪明,不枉我对你的教诲,还记得老和尚我好这口子,好了,起来吧!你的心意老和尚心领了。”师父边喝酒边拉起杜甫。

“不错!好酒!子美呀。这是不是村头酒馆里的酒?”师父问

“是的,师父,您老觉得怎么样?”杜甫开心的回答。

“觉得怎么样?告诉你这酒喝一辈子也是爽!哈哈~”师父说完开始牛饮起来。

杜甫将篮子揭开,对师父说:“师父,您瞧着!”

“哇!好徒弟,你就心疼老和尚我呀!老和尚的肚子正饿的咕咕叫呢!”师父兴奋的叫着。

“师父还有饺子呢!”

“哈哈~,老和尚本为出家人,看来还是免不了世俗之事,好你我师徒好好过个这个年初一”

“子美,遵命!”

杜甫年幼只是少许的陪师父喝了点酒,而师父却豪气的连干三碗,眼前这个老和尚,就是有着一种不同凡响的地方吸引着杜甫,杜甫打心眼里尊敬他,不只是他博学多才,还有他那一手惊世骇俗箭法。

“子美呀!你父母可好?”

“回师父,父母都好,劳您老挂念着。”

“您父母是个好人,这些东西一定是你父母让你送给老和尚的,对不对?”

“师父说的是,父母教导我一定要尊敬师父您老。”

“呵呵~,好人呢!”师父不再说话。

杜甫听师父说完,不仅想起自己幼儿时身体不太好,经常闹病,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长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个‘黄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没个时闲。他家的院子里种有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简直就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子美,想什么呢?”师父的话将杜甫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来来,子美,老和尚给你将故事。”

“好呀!师父,我最爱听您的故事了!”杜甫拍手大叫着。

师父呷了一口酒,故事娓娓开来:“故事是春秋时鲁君对一妇人的赞称。据《列女传》载,齐军来攻鲁国,逼近郊外,见一妇人抱子携侄而行。妇人见形势危急,子侄不能两全,便舍弃儿子,抱起侄子逃难。齐军问其故,答曰:‘弃子而行义。‘齐军感慨道:‘鲁郊妇人犹能持节,何况朝廷!‘遂罢兵。”

杜甫听完后心潮澎湃,对那个鲁妇的义行开始崇敬起来。

“师父,这个故事好感人,鲁妇的义行使徒儿倍感崇敬。”

“孺子可教呀!要记着以后你做事要以‘义’为先,才能体现你的本色。也不枉老和尚的教导。”

“是,师父!徒儿一定牢记。”

“好了师父,给你一件礼物,权当过年的礼物。”

“不了,师父,您不是将‘灰灰’送给我了吗?我很知足了。”

“此礼物是你以后做大事,用着到的,你一定要珍惜。喏,这是老和尚一绝学‘连环追命十八箭’的秘籍,你以后要好好的练习,才能对你有利。”

“徒儿谢师父传授绝技!”杜甫跪拜道。

“好了,你下山去和你父母过年,记得要好好待他们,一年后来我这我要考考你”

“师父,还是让我陪你吧!”

“去吧……”

“师父~”

师父背过身,向杜甫示意离去,杜甫带着一点遗憾下山了。

杜甫骑着灰灰,回到家里,突然听到轻声的抽泣声。杜甫轻轻走到门口,从门缝里一看,父母对这一个灵位轻轻的抽泣,母亲带着幽怨的声音说:“相公,都是我不好,当年为救子美,而失去了我们的商儿。”

“唉!我理解你的心情,当初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你答应了你姐姐,要好好照顾子美,而现在子美又这么聪明懂事,你我也应该感到欣慰,我又怎么能怪你呢!”

“商儿”“为救子美”…这些犹如一个霹雷打在杜甫的头上。在记忆中,我好象有个弟弟,但是我后来怎么也没有见到过他……难道……这是怎么回事,杜甫急忙冲进去。

“爹,娘,您们说什么?!”

“子美,你怎么会…”

“爹,娘,你们告诉我怎么回事?我记得有个弟弟,他现在在哪?”杜甫激动的问

母亲开始哭了,父亲的眼角也见泪光。

“罢了,他始终会知道的,娘子你告诉他吧!”父亲含着泪向母亲说

母亲抽泣着说:“子美,你听好了我们杜氏家族世代奉儒守官。先世居于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你的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名将,著名学者,封当阳县侯。你的十世祖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到襄阳(今湖北襄樊),任魏兴太守,你的曾祖杜依艺任巩县(今属河南)县令,遂迁居巩县。你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你的父亲杜闲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县(今陕西乾县)县令。

你的母亲是清河大族崔家的女儿,在你尚未记事时便死去了。你继母卢氏过门后,你寄养在我家。其实我不是你娘,是你的二姑母,当我看到幼小的你,想起你的母亲,我不忍心让你吃苦所以把你当自己的儿子养。你有一个表弟,叫商儿。有一次,你们两个孩子同时患天花,我为了保住你的性命,而疏忽了你表弟,不想他没有撑过来,就去了……”

杜甫听到这已是泪如雨下,他嘴里喃喃的说:“不,不是这样……”

姑父看着杜甫这样,抹去眼角泪水,努力的笑着说:“子美,不要这样了,这些年来你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想想你6岁时在偃城(今属河南)见到的公孙大娘舞‘剑器‘。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剑器‘是一种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铿锵。当时你说公孙大娘的舞姿,忽而自空而落,光彩夺目,如同后羿射落的九个太阳;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腾,如同一群天帝驾着蛟龙飞翔;她上场时神情端庄,如同雷霆初止,天地一片肃穆;她收舞时英姿卓立,如同江海停止翻腾,凝聚着清冷的光辉。这些说明幼年的你就已对艺术有了较强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事后,公孙大娘教导你说舞蹈,书法,绘画,音乐,诗歌,是彼此相通的。

从此你便喜欢上了诗歌,在7岁的时候开始创作诗歌。儿童作诗,往往以动物为题材。记得初唐诗人骆宾王也是7岁时开始作诗,那首《咏鹅》诗确实写得不错。但是你所咏的却非平凡的鹅,而是神鸟凤凰(注:诗已失传)。在古人心目中,凤凰是祥瑞之鸟,它象征着王朝的兴盛。你开口便咏凤,这足以说明在你幼小的心灵里,已萌生出对国家富强的期盼。中国有句老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以你观之,此言不差。

在你练习作诗的同时,姑父教你学写大字,你很勤奋,很刻苦,到9岁时,已写满了一口袋的习作,每年过年时门口的对联都是你所写。

还有你去云寺拜师,尽得你师父的真传。

这些姑父和你姑母都感到很欣慰,我和你姑母没有辜负你们杜家所托,你日后必能将成大器。其实我们心里早以把你看成自己的儿子,我们希望你以后能做大事、成大事!”

杜甫声泪俱下,他每日朝夕相处的父母,原来竟是自己的姑父、姑母,还有姑父、姑母为救自己而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他感激他们、他崇敬他们、他爱他们……

他含泪跪拜,说:“姑父、姑母待侄儿恩重如山,从今以后我只尊您二老为我的生父生母!”

“孩子,起来吧!我们知道你的心意,但是我还得告诉你,你父亲还在人间,只是他多年清贫为官,不与徇私枉法的同僚苟同,现被人诬陷落狱十载。我儿现以成人,你要考取功名,将来救你父亲出狱。今年科举将要举行,我已经为你准备好了,你马上上路。”

“不,子美愿守侯父亲、母亲一辈子。”

杜甫的故事5

杜甫的爱国是出了名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爱国的前提下,要先修身齐家,而杜甫的品格是众所周知的,那么他对自己的家庭如何呢?

这个现实派的诗人被称为诗史,他即使贫困潦倒,依旧不忘心系国家。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无数人濆泪。

杜甫的仕途并不顺利,但是因为李林甫的暗中操作,通过考试考取功名的道路并不可行。有趣的是,杜甫辗转贵门,投赠干谒,但终究不如意。在我看来,官宦仕途不必多说,今天来说说杜甫的感情史。

杜甫被梁启超称为情圣,这又是依据什么而言呢?梁启超这样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诗中的蛛丝马迹中,除了杜甫满满的爱国之情,还掩藏对妻子的深情款款。

在诗中“经年至茅庐,妻子衣百结”,满满是对妻子的愧疚,以及没有给她好生活的无奈与辛酸。说道杜甫的妻子,历史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只知道姓杨。那时候杜甫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又恰好认识了志同道合的诗仙李白,游山玩水好不快乐!

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杜甫认识了自己的妻子杨氏杨夫人。杜甫娶了杨怡的女儿,那时候杨夫人才19岁,花季少女,又有着娇美容颜,怎能叫杜甫不忘怀?而且杨夫人也算是家境不错,书香门第,她的父亲用现在的职位来说,应该算是副局长。婚后的杜甫为娇妻写了不少诗句,盛赞她的美丽可爱,情深意切,可见两人十分恩爱。

但是好景不长,安史之乱,颠沛流离,杨氏夫人应该算是苦难比快乐多,但是他们都不离不弃。在苦难中酝酿出快乐的果实。

根据史记记载,杜甫一共有八个孩子,在那个年代,可见杨氏夫人的不容易。但是杜甫对这位妻子也是疼爱有加。“何日干戈金尽,飘飘愧老妻”,虽然容颜不再,杜甫称她为老妻,但是厚重的爱意却有增无减。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妻妾成群的年代,细心的人就会发现杜甫并没有纳妾,终其一生唯有杨氏夫人相伴。不仅如此,死后他们还葬在一起,可谓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