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学者陈著著。凡九十四卷。其中诗三十四卷,词五卷,杂文五十五卷。据其原目,尚有讲义三卷,但有目无书,盖传写时遗佚。其诗多沿《击壤集》派,文亦颇杂,其语录之体不及周必大、楼錀、陆游、杨万里之“淹雅”,又勉推佛老二氏往往过当,不及朱熹之“纯粹”。然宋自元祐以后,讲学家已以说理之文自辟门径。至南宋辗转相沿,遂别为一格不能竟废。该集既有真德秀的“甄别”之风,又有胡寅的“攻驳”之风,可谓“披沙简金,时有可采”,《四库全书·提要》称收此集之目的在于“存备一家”(《提要》)。该集集中表达了作者的理学思想。认为“人之所学何事?亦惟言必有物,行必有常,而忠信笃敬为本”(《与俞察院浙》)。又认为性出于天,道出于性,教出于道,三者一贯,“人受血气而生,心统性情之妙,心不能不感于物,静不能不动于感,而性之欲出矣。欲所当欲,则亦天性也;欲非所欲,则血气之私也。欲,其善恶之机乎!”(《剡学讲义》)司马迁“以欲为善”,陈祥道“认欲为恶”。张载的“气之性”,张栻的“性之欲”,朱熹的“欲即情”,说明了“欲”本身并不就是“善”或“恶”,而是“善恶之机”。“欲”只可“寡”,不可“无”、不可“纵”、不可“贪”、不可“绝”。这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一大纠正。有路有钞本、天津图书馆藏本。
宋代诗文别集。8卷。包恢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所作大都疏通畅达,沛然有余,其奏札诸篇,亦剀切详明,得敷奏之体。”包恢论诗歌创作,强调主观修养,和陆九渊思想一脉相承,但也讲浑然天成:“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有穷智极力之所不能到者,犹造化自然之声也”。(《答曾子华论诗》)集中部分诗歌尚能反映民间疾苦,如《偶成》:“农家命脉寄田亩,可但稻粱枯与荣。造化何许须多力,须臾活几万苍生。”《论五言所始》一文,认为《诗经》中五言句为五言诗的起源,有一定创见。有《宋人集丙编》等本。
诗文集。南宋马廷鸾撰。24卷。凡奏状表1卷,诏制口宣8卷,申状书启2卷,序跋4卷,说赞铭记3卷,墓志祭文2卷,《读史旬编》1卷,诗词3卷。廷鸾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其家有碧梧精舍,又自号玩芳病叟,因以名集。其集宋诸书目不载,原卷数不可考,明以来世无传本。今本为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四库全书》著录。民国刊《豫章丛书》本宗《四库全书》本,并附胡思敬撰校勘记1卷。廷鸾工于骈文,理宗朝尝居两制,一时朝廷典制皆出其手,今集中尚存诏制之类8卷,可资考证宋末史事。又尝仿吕祖谦《大事记》,作《读史旬编》一书,起帝尧,止于后周显德七年(960),全书已佚,仅绪论散见于《永乐大典》,此合编为1卷。
《徧行堂集》是澹归和尚(1614-1680)所作的诗文集。禅师世寿六十有七,僧腊二十有九,所收诗文,大约起于清顺治九年即明永历六年,迄于康熙十九年作者逝世,实乃禅师佛门生涯的完整记录。据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清代文字狱档案》第三辑,《徧行堂集》数番由乾隆钦定为“语多悖谬,必有毁弃”的禁书,甚至连其墨迹碑石亦不容存世,一律“椎碎推仆,不使复留于世间”。今观集中,并无直接针砭清室的文字,作者生前曾将一些语“涉激愤,不宜广示于人”及“不和平”的内容删除(前集卷二十四《与陈季长太史》),显然已有意回避。但是作为一个明朝遗民,一个旧政权的直臣,淡归诗文中不可避免地会流露出故国之思和家国之恨,所谓“悖谬”文字,当然是指这些内容。除去大量的化缘阐道文字外,今天最值得珍视的是尺牍与记传部分,其中记载抗清赴死的瞿式耜、何腾蛟、张同敞、李元胤、李永茂等人事迹,篇篇“叙述沉痛,凛凛有生气,故犯清廷之忌”
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宋王伯大编。王伯大字幼学,号留耕,福州(今属福建)人,生卒年均不详。嘉定七年 (1214)进士,理宗朝官至端明殿学士,拜参知政事。王伯大认为朱子的《韩文考异》于本集之外别为卷帙,不便寻览,于是重编此书。书中分析考异之文,散入本集各句之下。又采洪兴祖《年谱辨证》、樊汝霜《年谱注》等。附于各篇之末。盖伯大改朱子之旧第,嗣后坊贾又改伯大之旧第,已全失去原来面目。即卷首题《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凡例十二条者,勘验其文,亦王伯大重编之凡例,非朱子考异之凡例。流俗相传,执此为朱子之本,实在是一误再误。有明正统刊本、明万历高安、朱吾弼刊本、明新安朱崇沐刊本、宋绍定癸巳大字刊本、小字麻沙本、中字本、元日新堂本、《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宋代诗文别集。邓肃撰。宋代王明清《挥麈后录》卷2称:宣和四年(1122)艮岳成,宋徽宗为之作记,李质、曹组各献赋称颂,只有太学生邓肃上10诗备述花石纲对民间的骚扰。“肃字志宏,南剑人,有文集号《栟榈遗文》三十卷,诗印集中”。《宋史·艺文志》著录为26卷。但现存诸本卷数均与之不符。北京图书馆所藏明正德十四年(1519)罗珊刻本、清曹琰抄本以及嘉庆十九年(1814)邓廷桢重刊本均为25卷;而明万历邓崇纯刻本及弘光元年(1645)邓四教、邓四维重修本均为12卷,另有附录1卷;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还有明刊16卷本,清代修《四库全书》时福建呈送第6次书目中,也有16卷的《栟榈诗文集》。《四库全书总目》称此集16卷,但文渊阁本实为25卷。其卷1至卷10为诗,卷11为词,卷12至卷25为各体文章,其中记3卷、题跋2卷。关于诗歌创作,邓肃主张“诗有四忌,学白居易者忌平易;学李长吉者忌奇僻;学李太白者忌怪诞;若学作举子诗者,尤忌说功名。”(卷25)
十六卷。明梁潜(1366—1418)撰。梁潜,字用之,江西泰和县人。洪武二十九年 (1396)举人。授四川苍溪训导,历知广东四会、阳江、阳春三县。永乐元年 (1403),召修《太祖实录》,擢翰林修撰,后迁右春坊右赞善。会修《永乐大典》,代礼部尚书郑赐为总裁,升侍读。永乐十五年 (1382)北征,仁宗高炽监国,以释陈千户事牵连坐死。著有《泊庵集》十六卷。该集共十六卷,前有王直、胡俨二序。胡俨序称是集为梁潜子梁婺所编。考萧镃 《尚约居士集》 有 《陈循墓志》,称 “梁公潜以职务违错,被逮且籍之。梁潜平日所作诗文,悉估书册,卖钱入官。循遣人访求,倍价赎还。今锓梓以传者,循所赎也。”则其稿为梁潜亲自编定,因陈循而传于世。胡俨序不载其事,而但称其文章遭际,大概是为讳言其被赐死之事。梁潜文格清隽,而兼有纵横浩瀚之气,在明初可自成一队。故郑瑗《井观琐言》称 “其丰赡委曲,亦当代一作家。”杨士奇 《梁潜墓志》称“其为文章,驰骋司马子长、韩退之、苏子赡,亦间出庄、骚为奇,务去陈言出新意。”可谓推崇备至。其文颇有气势,如江河之流汪洋衍迤,但文学色彩并不浓厚。集末附有康熙二十年(1681)梁潜裔孙梁天清续刻的 《家集小引》。该集四库已存目。
诗文集。东汉蔡邕(132—192)撰。原集已佚。现传本皆后人所辑。6卷,汉蔡邕撰。该集见《四库全书》本。《隋志》载其集12卷,注曰梁有20卷,看来其集至隋已非完本矣。《旧唐志》仍作20卷。当有官书佚脱而民间传本未亡,故复出也。《宋志》著录仅10卷,则又经散亡非其旧本矣。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年少博学,喜辞章、数术,精通音律。灵帝时召拜为郎中,校书于东观,迁为议郎。后因上书论朝政,流放朔方。遇赦,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权,任为侍御史。卓被诛、王允当权,邕下狱死。此编为明张溥辑本,所录赋、疏、表、书、论、议、对问、设论、连珠、颂、赞、箴、铭、碑、灵表、诔、神诺、哀赞、祝辞、弔文、诗凡一百三十一篇。本传列后。赋或吟琴棋笔扇,或写婚姻爱情。《述行赋》最为著名,写陈留往洛阳途中所见,陈古刺今,抨击汉末腐朽政治,关心百姓疾苦,语极沉痛。其文清丽典雅,多用骈偶句。《陈太丘碑》和《郭有道林宗碑》悼念汉末名士,朴实自然,为表墓正宗。诗以《饮马长城窟行》成就最高,《文选》却题为乐府古辞,后人多持此说。《翠鸟》一诗,亦为汉末五言佳作。《篆势》、《隶势》论书法,如数家珍,音调铿锵。《释诲》继承设辞传统,忧生念乱,愤嫉直陈。有清光绪五年(1879)信述堂刻本。
元代诗文别集。 15卷。陈高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陈高有《子上存稿》,为明洪武十七年(1384)苏伯衡编次。但今无传本,很可能就是《不系舟渔集》的别称。本集有数种清抄本为传世善本,民国十七年(1938)由黄群编入《敬乡楼丛书》,并据抄本作了较多的校正,是流传较广的版本。卷首为苏伯衡序,明成化元年吕洪序。卷1为四言古诗,卷2为骚体诗,卷3为五言古诗,卷4为七言古诗,卷5为五言律诗,卷6为五言排律,卷7为七言律诗,卷8为五言绝句,卷9为七言绝句,卷10—11为序,卷12为记,卷13为传、墓志铭、行状,卷14为铭、赞、箴、跋,卷15为说、书,并附有陈高撰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的《子上自识》,应是写于将诗文结集之后。卷末为附录:揭汯撰《陈子上墓志铭》、《祭陈子上先生文》,苏伯衡撰《跋陈子上书》,胡翰撰《寄陈子上录事诗》。附录之后,是《四库全书总目》的本集提要等有关资料。陈高文章洁雅。他的五言古诗源出陶潜,律诗“格从杜甫,面目稍别,而神思不远”(《四库全书总目》)。从总的而貌上看,他显然有别于杨维桢一派的风格。
六卷。明孙作(约1361前后在世)撰。孙作,字大雅,以字行,一字次知,江苏江阴人,生卒年不详。元至正末,避兵三吴,惟载三世藏书,众为买田筑室于淞。洪武六年 (1373),召修 《大明日历》。书成,例授翰林院编修,以老病乞外,授太平府 (今安徽崇左)教授。入为国子助教,寻迁司业。以事废为民。后复官福建长乐县教谕。著有《东家子》、《沧螺集》。是集为明末汲古阁刊本,凡六卷。诗一卷,文五卷。其诗为追黄庭坚,在元季自为别调。五言古与七言律绝稍有特色。如集中《与陈检校诗》有:“苏子落笔崩海江,豫章吐句敌山岳。汤汤涛澜绝崖岸,㟧㟧木石森剑槊。”等句,皆可见其熔铸陶冶之匠心,然其才力不及黄庭坚之富,故虽颇拔俗却未能造古;其文则磊落奇伟,隐而有程度,卓然足以自传。宋濂 《东家子传》评论说:“他人之文束于理则词不畅,肆于词则理不直。唯作洞瞩千古之上,析之则理胜,阙之则词严,动有据依,皆非臆说。”《明史·文苑传) 亦称其文醇正典雅。是集收入《四库全书》。《江阴丛书》、《粟香丛书》、《元四家集》亦收入此集。